作者:任继愈 日期:2017-04-26 11:47:11
《老子绎读》译本不是根据古本、善本,而是以社会流行广、影响大的王弼本为底本。作者认为,战国时期的《老子》、汉初的《老子》的基本思想已定型、成熟。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并不是那些善本、古本等稀见的版本,而是通行本。参照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乙、丙本原文进行注释、翻译。每个章节以作者对本章提纲挈领性的导读为开始;原文与脚注采用原书的繁体样式,脚注对原文中的重点和难懂词句,逐一校注,并附有历代名家的校勘成果,充分体现其学术性的一面;在原文的右边附有简体的翻译文字,译文精确、流畅、规范、易懂,显示其普及性、大众化的一面;书后附重要名词索引与内容分类索引,便于读者更易领略老子的博大精深;图书最后附有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乙、丙本释文,以及作者多年来对于《老子》的研究成果与心得。全书内文疏朗,易于展阅,文约而义丰,相信能为浮躁的当今社会注入一缕清泉。
作者简介:
五十年四绎《老子》
今年是任继愈先生九十华诞,同时也是作者译注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经典——《老子》五十周年。日前,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任继愈先生的新作《老子绎读》。五十年间,任先生先后曾出版过三部《老子》注译著作(分别是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老子今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老子新译》、巴蜀书社出版的《老子全译》),深受几代学人的推崇和喜爱。随着新材料的出土(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乙、丙本等)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任先生决定对《老子》进行第四次翻译。
本书译本不是根据古本、善本,而是以社会流行广、影响大的王弼本为底本。作者认为,战国时期的《老子》、汉初的《老子》的基本思想已定型、成熟。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并不是那些善本、古本等稀见的版本,而是通行本。参照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乙、丙本原文进行注释、翻译。每个章节以作者对本章提纲挈领性的导读为开始;原文与脚注采用原书的繁体样式,脚注对原文中的重点和难懂词句,逐一校注,并附有历代名家的校勘成果,充分体现其学术性的一面;在原文的右边附有简体的翻译文字,译文精确、流畅、规范、易懂,显示其普及性、大众化的一面;书后附重要名词索引与内容分类索引,便于读者更易领略老子的博大精深;图书最后附有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乙、丙本释文,以及作者多年来对于《老子》的研究成果与心得。全书内文疏朗,易于展阅,文约而义丰,相信能为浮躁的当今社会注入一缕清泉。
任先生每次对《老子》进行翻译都伴随着自身的理解和阐释,本次新书名定为《老子绎读》,一则,“绎”有阐发、注解、引伸的涵义,本书集作者半个多世纪研究《老子》的大成,也是《老子》问世2000多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二则,在学术大众化、经典普及化的今天,任先生力图使该书成为传统经典研究既有学术性又能走向大众化的尝试。
为什么对《老子》作第四次翻译?任先生认为,马王堆帛本书,体现了汉初《老子》书的面貌,后来湖北荆门楚墓出土竹简本《老子》甲、乙、丙本,写成约在公元前300年,它体现了战国时期的《老子》面貌。西汉版本的《老子》和战国时期的《老子》,字句以至段落与今流行本有差别。这些差别是研究老子必须关注的。比如《老子》的“大器晚成”,马王堆本作“免成”。按《老子》原义及上下文“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联系起来看,“免成”更符合《老子》原义。魏晋时期王弼所注《老子》按“大器晚成”作注,“大器晚成”已在社会上流行了10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