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书生 日期:2018-11-15 10:07:0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文化体制改革再出发。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亲历者,作者将过去10年的实践经验和理性思考结集成书,系统梳理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脉络,总结提炼了文化体制改革的规律性认识,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在书中,作者紧扣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困难和矛盾,以亲历者的独特视角进行了全景式扫描,问题剖析鞭辟入里,条分缕析、细腻入微。
文化发展如何在战略上谋篇布局、排兵布阵,是本书探讨的重点问题。作者突破了以往文化行政分业的思维定式,立足于激活文化再生产各环节,提出建立文化“大创作”体制、创新文化“大生产”方式、构建文化“大传播”体系、打造文化“大消费”格局、开创文化“大贸易”局面,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寻找新的突破口,并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建议。
作者更以前瞻性的眼光提出文化传承要搭上数字化“快车”,倡导建设“中华文化素材库”,让不说话的文化瑰宝“动”起来、“活”起来,以推动文化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提升中华文明展示水平,建构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体系。
本书附录介绍了文化改革发展六个方面政策的由来及演变,客观记录了每项政策从决策部署到贯彻执行的全过程,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客观记录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全过程 系统梳理中国文化体制改革10年的基本脉络总结提炼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规律性认识及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应如何在战略上谋篇布局、排兵布阵 向勇: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推荐语 -- 改革的生动复盘 中 国当前zui大的特征就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社会转型。国家文化治理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重要驱力,也是社会转型成功后的主要标志。国家文化治理包括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文化的市场消费功能、文化的艺术性和商业性等二元价值统合的诸多议题,通过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从而建构现代中国的文化创新体系和国际认同价值。在中国,长达十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推动“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的一系列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近 日,高书生同志以亲历者的睿智思考,复盘了中国十年文化体制改革的决策情境,撰写成了《感悟文化改革发展》一书,既有学术理论的深入探讨,又有实践发展的问题辨析,全书深刻细致,入情入理。 本 书直指中国社会转型的文化痛点和难点。中国的社会转型面临经济学家厉以宁所谓的双重转型: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转型以及从僵化的计划经济社会向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转型。中国的文化转型同样面临双重转型:面向历史传统的文化重构和面向未来发展的文化创新,面临更多的理论难题和实践困境。 无论是从“意识形态属性的一元思维”到“公共文化事业和经营文化产业的二元思维”,还是到“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协同发展”的多元思维,正 是文化发展观念的每一次转变,坚实地推动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每一步突破。本书强调“理论上的突破是改革的先导”,尤其是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起步阶段,要破除 “计划经济思维”和“对事业体制的迷恋”,改变“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两头沾”,特别警惕那些希望以“准公益性文化单位”的主体定位逃避文化体制改革。 这些思考展现了文化体制改革决策者们敢于“硬碰硬”的勇气,同时也能感受到当时他们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和现实压力。 文 化体制改革不仅要实现旧有观念的根本破除,更要完成文化创新体系的系统设计。本书对抽象、宏观的文化政策的制定背景、目的和路径等内容娓娓道来,语言朴 实,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地总结了文化体制改革的诸多创新模式,比如国有文化资产的授权经营模式、“四管齐下”的意识形态管理新手段、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 等。除此,本书对文化再生产的价值链效应、文化的边界、文化产业的统计范畴、文化产业的发展短板、文化科技的融合机制、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的发展格局等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理论探讨。本书尤其关注数字化技术对文化传承与创新带来的深远影响,集中分析了中华文化素材库、数字出版、网络动漫、互动电视、电子阅读的 发展趋势。放眼世界,由韩国和日本所开创的政策引导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成为中国十年文化体制改革的借鉴之镜。文化体制改革所释放出来的政策红利,是否真正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外部变量?本书的决策复盘和趋势判断对此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 从 根本上,文化改革的着眼点在于“文化的价值”与“经济的价格”之间的博弈布局与效益权衡。全书系统全面,重点突出,既有思辨性的理论总结,又有操作性的实践归纳,既有客观性的学理分析,又有情感性的责任彰显,展现了一代文化改革者们学识上的缜密、行动上的胆识和精神上的情怀。所谓复盘,就是对过去发生的事 情进行重新推演的一种思维训练。本书对中国十年文化体制改革的复盘总结,为那些参与文化改革、见证文化发展、欣享文化成果的读者们,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学习方式。文化改革将是一个未完成时,带着“文化之思”的不懈追问与“产业之责”的漫漫求索,中国的文化改革发展将迎来新一轮的历史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