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圣严法师 日期:2014-03-02 11:59:08
本书从认识生命的本质、提升自我、升华人格、智慧的圆融等几个方面,讲述了如何安顿身心,如何过上快乐的日子,对人生很有启发,值得一读。
作者简介:
圣严法师(1930—2009),出生于江苏南通,世界著名的佛学大师,日本立正大学博士,台湾著名道场法鼓山的创办人。
他以中、日、英三种语言在亚、美、欧各洲出版著作近百种,发行量最多的是《正信的佛教》,近四百万册;译本最多的是《信心铭》,已有十种语言。还有《佛学入门》、《学佛群疑》等影响深远的著作,均受广大读者欢迎。
圣严法师被誉为台湾第一高僧,稳定人心的力量。门人弟子遍布世界各地,既有政界人物,也有活跃在海峡两岸的著名艺人、学者等,确为近几百年对台湾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目录:
一、生命的本质
时空与生命/003
苍凉的人生/016
行走在缺陷处处的人生道上/021
二、自我的提升
自我的肯定/045
自我的成长/050
自我的消融/054
三、人格的升华
人格在寂寞中升华/059
从人生的痛苦到人性的升华/066
四、解脱之路
人生何处是归宿/083
解脱之路/090
无得失心/098一、生命的本质
时空与生命/003
苍凉的人生/016
行走在缺陷处处的人生道上/021
二、自我的提升
自我的肯定/045
自我的成长/050
自我的消融/054
三、人格的升华
人格在寂寞中升华/059
从人生的痛苦到人性的升华/066
四、解脱之路
人生何处是归宿/083
解脱之路/090
无得失心/098
日日是好日/103
五、智慧的圆融
慢活人生/115
境随心转能转败为胜/117
如何认清自己/119
对自己有交代/121
人生规划/123
懂得放下,才能自在/125
小心而不担心/127
心定就做事不乱/129
稳重不是无能/131
把弱者变强者/133
事必躬亲,累死自己/135
面对贫穷的勇气/137
演好人生大戏/139痛苦的压力,迫使人们去思想;思想的结果,便是智慧的出现;智慧的功用,乃在引导人性的升华。
步步脚踏实地,时时忍受痛苦,从痛苦中求取经验,以经验来建设自己,那岂不是走向成功之路的最好方法?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追求快乐,正如狗在兜着树桩追逐它自己的尾巴;逃避不幸则如在阳光下行走的人逃避他的影子。
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自我的肯定
自我肯定,就是对自己有信心,如果没有自信心的人,就会像一只火鸡,遇到警报时,会把翼翅及尾羽竖起来虚张声势一番;或者像一只澳洲的鸵鸟,它害怕敌人袭击时,便一头钻进沙堆里,躲起来,自欺而不能欺人地苟且偷安一番。能够自我肯定的人,不会虚骄,不会逃避。自己是什么就是什么,有半斤就是半斤,有四两就是四两,实实在在。有许多人希望由他人来承认和肯定自己是真正的人物,他们自己也假装着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这就不是自我肯定。其实,一个人若无自知之明,就会常遇到挫折。除非这个人的福气好,处处能够歪打正着,否则的话,他会处处碰壁,还不知错在哪里,最后就变成没有信心。因此,要想得到他人对自己的肯定,必先完成自我肯定,有了自知之明,才能自我肯定,才会建立起自信。
《孙子兵法》主张:“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其实,以常人而言,知己要比知彼更难。例如在家庭里,夫妇两人如果经常吵架,老是互相指责对方,看对方这也不是,那也不是,问题就是出在夫妇两人都只看到对方的不是,而未明白自己的习气。凡是知彼而不知己的人,一定是烦恼多多,既不会做人,也难于成事。
自我的肯定,不等于自我的膨胀、自我吹嘘、自我夸大。自我肯定必须建立在自我了解的基础上。譬如像我这样的人,好多人跟我讲:“圣严法师,以你的智慧和才能,如果不当和尚,也能当到部长。”但我知道自己的底细,最好还是当和尚,我不是当部长的材料。类似的机会,包括名、利、位、女色等,满不少的,可是我还只是肯定自己最好是只做一个普通和尚。又如1975年时,我在日本留学,已经取得了博士学位。那时正逢台湾国民党政权退出联合国,日本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台湾的前途未卜。就有一位日本教授对0?活在当下我很关心地劝说:“你今后如何打算?”我说:“是啊!今后听天由命,一切都靠因缘。”他说:“我介绍你到一个寺院当住持如何?”我说:“有一个寺院住持做也不错啊!”教授说:“不过,依照日本的习惯,寺院住持,必须娶妻。”原来当时有一小寺院的住持去世了,留下遗孀及一个年轻的女儿,却未有儿子来接住持的位置,那对母女就必须离开寺院。在这青黄不接的时候,那位教授想我这个人大概可以递补一下。后来母女两人来看我,这就是相亲啰。我想那怎么行!我还是适合做一个不娶老婆的中国和尚。幸亏我能自我肯定,所以今天还能够在这里跟你们诸位讲自我肯定。
我们应该知道自己的分量,应该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材料,然后来充实自我,发挥自我;不放弃自我的既定方向,不动摇自我的基本信念,就不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失落了自我。例如也有人曾对我说:“你是个文学博士,也写了不少书。如果你是个在家居士,肯定是一个名作家。”我说:“好在我做了和尚,要不然就没有文章可写了。”也有人建议我说:“你们法鼓山及东初禅寺不是需要很多钱吗?何不跟我们合伙来做生意,赚了钱就可以弘扬佛法。”我说:“请你千万不要害人。我若做了生意,必定一败涂地!”像你们诸位都是在事业上已经成功的社会精英,你们一定知道,脱离自己的专长,改行不是不可以,但是必须要考量每个人都有他们的先天资质及后天条件,那就是因缘的配合,也就是知己知彼,或者叫做识人识己识时务。
要想自我肯定,必须增长优点,改善缺点。若能自知缺点,也是一种优点;若是夸张优点,便是一种缺点。
如何知道自己的缺点?如何发现自己的优点?打坐便是好方法。诸位是不是常听说“身不由己”和“心不由己”两句话?你会发现心不由己的妄念或杂念太多了。自己的心中所想的,往往不是自己要想的;自己希望要想的,往往反而想不出来。妄想杂念,是非自主的思绪和念头,与妄想杂念相对的是自主自律的正知正念。我们能够经常自主地指挥自己的念头,去想什么和不想什么的时候是很少的。常常心不由己,品德就有问题。所以,一般没有修行经验的人,其品德大致上都不是很健全的。如果一个人的品德已经十全十美,那就是成佛了。因此,平常人的品德不健全是正常现象。然而,许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品德不健全。所以常常听到有人说:“请你不要侮辱我的人格。”这似乎是说,他的品德本来已经很完美,可是被他人侮辱之后就不完美了。其实,人人都应该坦诚地承认自己的品德尚有许多问题,才能面对自己的缺点,改善自己的缺点;能以真面目见人,坦诚承认自己的缺点,反而是一种美德。
如何衡量优点和缺点?不能光用别人的判断,要用你自己的标准,别人看你是缺点,也许恰恰是你的优点。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很难有绝对标准,从这边来看认为是优点和长处,但是从另外一个立场看很可能被认为是缺点和短处。原因是优点和缺点往往是相反适相成的。例如你的缺点,恰恰也是另一个人的缺点,配在一起,臭气相投,正好他需要你。反过来说,如果你的长处正好是另一人的长处,两强相抗,他就容不得你了。
人与人相比,都有多福、少福和无福的区别。一个人今天因缘未成熟,所以没有福;过几天因缘成熟了,就是有福的人了。当因缘不成熟时,不要失望,说不定另外一个机会正在等着你。
人的优缺点,可以是多方面的:有性格的、有品德的、有心理的、有智能的,最重要的还是在于福德因缘的配合与否。
所谓大丈夫要能屈能伸、舒卷自如,一般人往往是能伸不能屈,那便是大缺点。
先要自我肯定,才能受人肯定;先要自己有信心,他人才会对你有信心;先要尊敬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
我勉励我们法鼓山的全体会员,要有“见人低一级”的修养。意思是不要自高自大,要虚怀若谷;不要盛气凌人,要尊上谦下。可是,对长辈、对能力强过自己的人谦虚还容易,对晚辈、对不如你的人谦虚礼让就很不容易了。如果当你的稚子叛逆不听话时,你是打他一顿,骂他一番,还是倒一杯茶给他?小孩子有叛逆的表现时,倒一杯茶给他,可能要比打骂训责一顿更好。这就是见人低一级的好处。
见人低一级,并不是自我作贱,而是自我的尊重,敬人者人恒敬之。所以面对任何人时,一定要在心平气和的态度下,尊重他,关怀他;在肯定他人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肯定了自己。
自我的成长
成长什么?成长自我的智慧与慈悲。
有智慧的菩萨,不会厌世,也不会恋世,故名为出世;真能出世,才能入世及化世。入世化世而成为圆满的大觉者,便是成佛。例如诸佛成佛都以人身在人间成佛,一切菩萨必须以慈悲心广度众生方能成佛,假如菩萨不入世间,岂有众生可度?菩萨出现世间而又迷恋世间,岂能救度众生?唯有入世,才能有化世的工作好做。菩萨们有慈悲,所以能入世化世;菩萨们有智慧,所以入世而不会被世事迷惑,并且运用智慧来指导去做救度众生的化世工作。这就是悲智双运、福慧双修的菩萨行。
智慧是如何得到的?有三个方面:第一是闻慧,从听讲开示、看佛经书而摒除邪见,建立正见,信因果,明因缘。第二是思慧,以禅观的方法,做思惟练习,从思惟而得一心的定境,由定力而产生明晰的智慧。第三是修慧,就是修戒、定、慧的三无漏学。修戒是在身、口、意三种行为方面不做自害害人的事,不说自害害人的话,不动自害害人的念头。也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尽一己之所能及所有,用身、口、意三业来做自利利他利益一切众生的事,就会产生无我的智慧。
修戒亦名为持戒,凡危害身心健康的行为不可以做,凡有益于他人大众身心健康的事不得不做。消极面是已作之恶要改过,未作之恶令不起;积极面是已作之善要增长,未作之善要开发。
修定,可以用打坐的方法。打坐能使人在平常生活中经常保持情绪的稳定、人格的健全。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打坐,也可以念佛安心。前一阵子我在台北时,有一位代表见我,他说刚才在阳明山中山楼开会时吵了一架,甚至有人说粗话骂“三字经”。我劝他:“下次别人骂你们三字经,你就改念‘阿弥陀佛’的四字经,架就吵不成了。念佛之后,就能心平气和,就能好好地商谈沟通了。”除了打坐与念佛可以安心定心,诵经、礼拜等也都能产生心平气和的作用。
修慧,是要看佛经、佛书,看有益于身心健康及精神修养的书籍;而佛书是最好的,它能让我们心胸豁达、气度恢宏,建立人格的坐标。
从闻思修的三慧能够获得利益的经验,名为证慧。证慧的最高深点,便是大觉智者的佛果位。
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长自我的智慧与慈悲?当从惭愧、忏悔、感恩三方面努力。
“惭愧”的意思是,自知对不起自己称为惭,自知对不起他人称为愧疚。一般自负、自大、狂傲、骄慢的人不会产生惭愧心,总觉得自己无愧于天,无愧于地,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像这样的人,在智慧和慈悲方面是不容易成长的。有了惭愧心,便会谦虚礼让。儒家也说,满招损、谦受益。自知有所不足和有所缺失,是自我的检讨反省,便有改过改进的可能,否则错上加错,哪里还有自我成长的机会。所以惭愧心是人格的清洁剂,在清理了染污物之后,向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努力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忏悔”就是承认自己的过失,承担应负的责任。譬如做老师的人,没有尽到老师应尽的责任,对不起学生,就是用忏悔心来弥补;小过失对自己的良心忏悔,大过失当对学生的面忏悔,忏悔不会丢脸,忏悔也不等于老师永远就有过错,那是表示勇于负责、勇于改过的态度。有些人不懂得忏悔的真义,他们在神前或佛前焚香祈祷,说是犯了错害了人,请求神佛网开一面,原谅他们无知;这样在神佛的偶像之前忏悔之后,便以为不再受到应得的惩罚了,下一次有了机会,再三再四地犯错害人,又再三再四地去焚香祈祷表示自己的无知,请求神佛原谅他们的无知。这种忏悔的心态不正确,也不能收到忏悔的功效。0?活在当下
“感恩”不仅是一般人所说的回馈,应该是饮水思源,感念之情常系心头。所谓恩人,究竟是谁呢?除了父母是最亲的恩人之外,凡是在你的生命中对你有益有助的人,都是恩人。恩人可有两类:一是为你顺水推舟的人,二是使你逆水行舟的人。一般人仅以顺水推舟的人为恩人,给你打击、批评、诽谤、阻扰的人便以为是仇人。其实,那些人使你在逆境中受到锻炼,助你久炼成钢,岂可以说不是恩人。例如释迦牟尼在《法华经》中说过,他的一个叛逆弟子提婆达多将来一定成佛。因为从释迦牟尼在过去无量劫前发菩提心后,提婆达多都是给他逆向的帮助——打击、阻挠、破坏。提婆达多使释迦牟尼得到了磨炼,使他成了佛,所以有大恩德。
诸位菩萨,在你们的生命史中这样的恩人多不多呢?如果有,在你们心里是怨恨抑是感恩呢?一般人要做到不怨恨已经很不容易,何况要向这种人感恩!曾有两位法师因为细微的法义之争而吵了一辈子的架,彼此发誓不想见面。逢到佛教界有聚会的时候,两人都会先问有没有对方参加,如果有一方参加了另一方就不参加。另有第三者跟其中的一位说:“我们大家总有一天要到极乐世界去,你们两位也要去啊!怎么现在就有他没有你,有你没有他地吵个不休呢?”那位法师说:“阿弥陀佛,如果那个魔王也能到西方极乐世界,那还是什么极乐世界呢?他都去了我还想去吗?”双方怨恨到如此程度,还是两位出家人呢!不过出家人也还是人,所以也会产生怨恨。毕竟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了法义,故在两位法师中,有一位在临终前悔悟了,他留下遗言说:“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与某某法师为了佛法的观点之争,吵了一辈子架,并且从此不相往来。我死之后,希望某某法师能够原谅我,能来参加我的葬礼。”因此使得另外一位法师在葬礼上痛哭流涕地说:“阿弥陀佛,我怎么跟他吵到死为止呢?还是他先原谅了我,他真是成佛了,而我却仍是个丢不下怨恨心的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产生怨恨心是很容易的,消除怨恨心则很难,如果能把恨得很深的人当成恩人看待,是极不容易的事,但是我们要练习,不练习就没有智慧,也没有慈悲。人在一生中,多多少少总会遇到像这样助你逆水行舟的人,如果你从来没有遇到过,总是一帆风顺地走过人生,你真是一位福德殊胜、因缘殊胜的人了。
自我的消融
自我的消融,是要从自我肯定及自我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的。如果连自我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同他谈自我消融是毫无价值的。譬如对一个不知道钱为何物的人说不要钱,便等于废话。诸位不要因为听到说佛教讲“无我”,就等于否定了自我的价值。所以一定先要有我,然后才能无我。
我是什么?是生命加身体。可以用一个“十”字来标示,竖的一条线代表时间,横的一条线代表空间。在时间这条线的坐标上不断地移动的是生命,昨天在,今天在,明天还在,表示我还活着,这是生命的存在;在空间这条线的坐标上,我的身体要占据一个位置,或是在这里,或是在那里,不停地移动,表示我有一个活着的身体;在两条线的交叉处“十”,便是活动于时间和空间中的自我价值的存在。自我的价值,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正面的价值是获得的成就,负面的价值是遇到的挫折,成就和挫折使人产生了爱和憎,因此爱和憎相加也等于自我。爱什么?首先是爱自己的身体所拥有的生命。有了命,想爱的东西就多了,财、色、名、位、权、势等,恨不得整个世界都属于我的。可惜的是,世事无常,包括老命在内,一切的东西,都不能保有多久。因此,身体加生命所构成的自我,是那般的脆弱与无奈。因此,自我的另一个代名词就是“无常”。从观念上说,这是人人都可以接受的,故也人人可把自我消融。自我消融就等于佛说的无我。
但诸位不要害怕,一听到无常、无我的道理之后,回家去就会连先生、太太、孩子都不要了。因为一切都是无常嘛!因为自我消融并不等于不负责任。何况无常无我,也不就是什么也没有,尚须有慈悲的责任及智慧的功能。
无常并非不好,如果当你正处在噩运折磨的情况下,因为噩运也无常,你就不会绝望,往往噩运过后否极泰来;因缘的转变,坏事可成善果,这种因缘就是自己的努力,加上时势环境等的配合。菩萨就是按照因→缘→果的法则,从凡夫转化为圣人,从菩萨完成佛果。成长到佛的层次,就是从自我的成长中逐步完成了自我消融的境界。当在没有达到这个彻底的消融自我之前,就要练习着如何来自我消融。《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从时间上来说,过去的已过去,未来的尚未来,现在的转眼即成为过去,都只有过程而无实在的东西,所以都不能执著。执著也是幻境,如把幻境当作实有,就会变成自我的累赘。人生的过程,犹如火箭升空,火箭从发射台发出而飞向太空的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扔掉一节已经用完燃料的废物,若不扔掉就会成为阻碍火箭继续升空的累赘。人要自我成长,就像上升的火箭一样,不断地丢掉累赘的废物;使用燃料时那是储蓄着动力的有用之物,用完了动力不扔掉它的空壳便成上升的累赘。人生应当不断地落实于现在,努力于现在;有了成就而能不执著成就,便是自我消融。
《金刚经》里尚有这样的几个名词:“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相”是个人与另一人相处而存在;“人相”是因为我相而存在;“众生相”是从我与许多人相处而存在;“寿者相”是自我中心在时间上的延续。如果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便不会感觉到我的存在,因为有我与别人的相对比较,才有自我价值的出现。我的成败得失,是相对于别人的存在而浮现出来的。一旦能够把自我价值的情执化解消融,便会体验到《金刚经》所说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四相其实就是自我的消融,也就是自我的最高人格的完成。
消融了自我的执著、自我的烦恼,便能显现出无我的大智慧以及平等的大慈悲;实际上就是自我的无限自在与无限包容、可以称之为空,也可以称为无我、无相、无住、无念。一切都无,唯有智慧与慈悲的功能,在世间的众生群中,永无休止地展现于无穷空间及无尽时间的内外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