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保富法


作者:聂云台  日期:2014-03-08 13:58:31



在抗战期间,上海社会崇尚华丽糜费,骄逸奢侈成风。聂云台老居士有感而作,于1942、1943年间编撰成《保富法》一书,在上海《申报》上连载,激荡时人之心,数日之间,便收到助学献金四十七余万银元,一时传为佳话。
  作为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居士一生亲眼目睹诸多显赫世家的兴衰沉浮。太平天国以后,湘军的一些肱骨名臣、爆发户、中兴时期北京和上海滩的一些富贵人家,家道纷纷败落,聚敛财富不积厚德之家富不过三代,以及居士对照自家沉浮,深有感触。遂将自己个人一生所接触的、亲眼所看见的,融合历史的经验教训,向人们证明了一种天理循环、因果报应的道理,并以自己的七世祖乐山公的善积福缘而庇荫后人为佐证。指出其人之居心以及对财物的取舍,与后代子孙的昌达有莫大的关系。为善加福于人,自己自然得其福,后代子孙亦可昌隆繁茂;若广肆聚敛,掠夺不义之财,为恶加害于人,自己自然得其祸,子孙后者也将受到贻害而衰微。
  另一方面,在书中,聂云台居士用佛学的观点来说明怎样才能得到财富和保住财富。世人皆想发财,却不懂得如何如理合法地谋得财富,以及怎样合理使用财富。居士由佛入世,阐精述要,告诫世人,获得了财富,不能仅仅只是为了个人享用,而应该懂得回馈社会,用一部分财富来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好事。
  名为“保富”,实则叫人散财为善。劝告世人应懂得散财布施,修福修善。惟有深信因果,培福开源,懂得惜福,爱惜福报,行善积德,放远见识,宽大心量,才是保福保富的最好途径。所以,有无财富,那是福报;会不会用财富,才是智慧。只有懂得合理支配财富,广积善德,为福民众,才能福泽后代,源远流长。是为“保富”。  
  作者简介:
  聂云台,曾国藩外孙,生于官宦世家,却秉遵曾氏遗训,远离官场,义无反顾放弃唾手可得的仕途,于商海中沉浮砺练,开办银行,经营航运,开发矿产,从事纺织,终成叱咤大上海风云的工商巨头,华商纱厂的巨子,曾任旧上海首任总商会会长,全国纱厂联合会副会长。
  中年研习佛法,经悟人生。拜谒印光法师,与弘一法师同门。遁世入佛,尔后窥得佛法大乘精义,又由佛入世,一部《保富法》竟成逸响,道尽人生真谛,勘破财富本源。乃散尽巨额家产,布施于人,造福为众,为一代名居士。
  
  目录:
  名人评《保富法》
序言
代序一与聂云台居士书
代序二财富果报
代序三一个保富法的实行者
代序四保福培祉
代序五读《保富法》有感
第一辑《保富法》
上篇
中篇
下篇
七世祖乐山公行医济世善行的果报
节录云台居士卧病随笔
《保富法》的应用
读云老居士《保富法》之管见名人评《保富法》
  序言
  代序一与聂云台居士书
  代序二财富果报
  代序三一个保富法的实行者
  代序四保福培祉
  代序五读《保富法》有感
  第一辑《保富法》
  上篇
  中篇
  下篇
  七世祖乐山公行医济世善行的果报
  节录云台居士卧病随笔
  《保富法》的应用
  读云老居士《保富法》之管见
  读《保富法》后感怀
  读《保富法》感赋
  《保富法》原书跋
  第二辑培心植德
  勉为其难说
  断除习气说
  释躁平矜说
  修慧说
  第三辑育教时话
  色情刊物与跳舞
  贤德为官
  家声之有裨家庭教育
  母教的感化力
  家庭功效说
  家计方针
  劝过年吃素说
  第四辑学佛札记
  劝研究佛法说
  因果之理必通三世
  记学佛因果说
  说佛法之利益
  耕心斋笔记自序
  历史感应统纪序
  箴言八字诀
  附录:聂云台纪事
   参透因果,将其中玄机写出来推至最重要的位置,公众读后纷纷效法行为,也多了一些人可能成为圣贤,这实在是救世至好的文章。
——印光大师
“富贵荣华”为世间人所追求的,必须有节制,否则其副作用非常可怕。真正懂得节制乃大学问。清朝中兴时代,第一位高权重的莫过于曾国藩,他曾做过四个省的总督。他是读书人,对富贵荣华了解甚深,他的书斋起名曰“求阙斋”。他统帅大军打太平军,誓言不拿军中一个钱回家,结果他做到了。聂云台先生所写的《保富法》说之最详。因为他知道满招损、谦受益,于登峰时急流勇退。曾氏后代谨守家风一百余年不衰。
——净空法师
我们读《保富法》,也应当仔细体念它所讲的真理。看了一次,不十分明白,不妨多看几遍直到彻底明了为止。那么临到实行的时候,决不会有什么踌躇了。人为财死,不如多做公益事业,利己利人,才是扬名后世的大道。
——柳亚子参透因果,将其中玄机写出来推至最重要的位置,公众读后纷纷效法行为,也多了一些人可能成为圣贤,这实在是救世至好的文章。
  ——印光大师“富贵荣华”为世间人所追求的,必须有节制,否则其副作用非常可怕。真正懂得节制乃大学问。清朝中兴时代,第一位高权重的莫过于曾国藩,他曾做过四个省的总督。他是读书人,对富贵荣华了解甚深,他的书斋起名曰“求阙斋”。他统帅大军打太平军,誓言不拿军中一个钱回家,结果他做到了。聂云台先生所写的《保富法》说之最详。因为他知道满招损、谦受益,于登峰时急流勇退。曾氏后代谨守家风一百余年不衰。
  ——净空法师我们读《保富法》,也应当仔细体念它所讲的真理。看了一次,不十分明白,不妨多看几遍直到彻底明了为止。那么临到实行的时候,决不会有什么踌躇了。人为财死,不如多做公益事业,利己利人,才是扬名后世的大道。
  ——柳亚子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解放前上海商会会长,他学贯中西,中年接触佛法,就很认真地学佛,使他的思想、认识得到很大提高。后来他写了《保富法》,就是用佛学观点来说明怎样才能得到财富,怎样才能保住财富。
  ——昌臻法师我现在去走访企业,常常随身带聂云台撰写的《保富法》,薄薄的一本小册子,不足百页。许多浙商朋友看过《保富法》之后,深受震动:活了半辈子,现在才知道“怎么做一个有钱人”,一点不比“怎么成为一个有钱人”来得容易!因为这本书揭示了财富和人生的真相。
  ——杨轶清(浙江省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我最近看的书比较不错是《保富法》。他是曾国藩的外孙,1942年写。他当时是上海总商会的会长,这本书核心意思是仁者因财发身,而不是以身发财。他学贯中西,中年皈依佛门。他比较了所有大家的后代,第一代当大官发大财,第二代可能家破人亡。所以说一定要回到做人的原点,就是善良、正直,不撒谎。这本书有一句话总结得比较好:积财于子女者,子女未能享也。积书于子女也,子女未必能读也。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于子孙长久计。
  ——刘勇进(山东勇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非常感谢,这本书送给我吧!仁者以财发身,不以身发财。如果是仁者的话,不管你发多少财,身体都会健康长寿,受到人们的喜欢。如果你光是为了发财,不管人的话,最后的结果就是以财害身。
  ——俞敏洪在正和岛试运行仪式上向刘勇进索要《保富法》他(聂云台)晚年留下的一本小册子《保富法》倒成了中国现代思想史的一本典籍。
  ——傅国涌(当代中国知名知识分子)富者,财富也。从其本质上讲,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分,而长久受用且能真正庇荫子孙的是精神财富。《保富法》中所探究的显赫家族的兴衰之道,鲜明地道明这两者的关系。
  ——人民日报聂云台先生在1942~1943年间撰写的《保富法》一书中,就举了曾国藩、左宗棠、林则徐等人的例子,总结道,“保富的方法,必须要有智慧的眼光,也就是要有辽远的见识与宏大的心量”。当我们看到这几句话时,肯定还不晚,把我们的眼光从挣钱、攒钱、赢钱中挪开
  一点点,认真考虑一下怎么样做,让我们苦心经营的人生幸福,得以真正传承。
  ——第一财经日报在《保富法》这本书中,聂云台以佛教的因果规律,特别是清朝同治中兴以来数十个名门望
  族兴衰沉浮的事例,深刻地阐明了应当怎样获得并保有财富的道理。
  ——北京晚报  与聂云台居士书
  印光大师读到贵家家书,不胜钦佩。文正公的处世心得,阁下谨记并付诸人生,因此能脱离富贵习气,保持本性天真,不随波逐流。给某君写信,信中所言,实在是激励人心、走出颓废的妙法,但如果某君无此志向,信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了。然而若流传,使公众读之,肯定有人愿意听取效法的。参透因果,将其中玄机写出来推至最重要的位置,公众读后纷纷效法行为,也多了一些人可能成为圣贤,这实在是救世至好的文章。因此知道因果之道理,意义深远,那些认为它只是一时的权宜小义,皆是道听途说之流肤浅的认识罢了。
  我常说:因果道理,既教育世人为圣为贤,也掌握着平治天下,普渡众生的大权。当今之世,如果不提倡因果,即使佛、菩萨、圣贤都出现于世,也未能有好结果。我还认为:教育子女,是治理国家平天下的首要之事,尤其是教育女子。治国平天下的大权,一大半掌握在天下女子手上。之所以世上少贤人,是因为世上少贤女子。有贤女,则有贤妻良母。有贤妻良母,那么他们的丈夫子女不贤者,这样的情况就会减少。学校提倡男女平等同权,定是不知实际的世情。须知男子有男子的权力,女子有女子的权力。相夫教子,乃女子的天职,这个权力极大。
  这就是我的愚见,不知阁下是否赞同。如果不是那么悖谬,敢请加以发挥宣扬,这对挽回世道说不定也是一次帮助。财富果报
  昌臻法师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想发财。学佛,你要求人天福报一样的可以得到,这必须按因果规律来办事,种布施的因可以得到财富的果报,这种例子很多的。
  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解放前上海商会会长,他学贯中西,中年接触佛法,就很认真地学佛。使他的思想、认识得到很大提高。后来他写了《保富法》,就是用佛学观点来说明怎样才能得到财富,怎样才能保住财富。他谈的完全是以他个人一生接触,亲眼看见的。他接触了两类人物,一类是与曾国藩同时代的一批做大官的人。如李鸿章、左宗棠一类的人,他对这些家庭都很熟悉,他观察了这些家庭的兴衰成败。有些家庭第一世做大官、发大财,第二世家破人亡;有些家庭子孙很好,能够继承家业,若干代下去都还出人才,保有财富,保有社会地位。他就是抒发这种观点来看:种什么因,结什么果。如果你要希望子孙代代都有钱吗?那需要懂得种布施的因,布施是培福,布施是开源。又要懂得惜福,爱惜福报,不浪费,不奢侈,那么自然家道昌盛,就能够传若干代。譬如曾国藩第五代的孙儿,曾昭伦教授,品学俱优。五十年代初,曾任国家高教部副部长。左宗棠家也是,有个是科学院的院士嘛。但是有些早就家败人亡了,第二代就家败人亡了。
  《保富法》记载当时由于曾国藩的关系,湖南人去到其它省去担任第一、二把手的人不少,那些人都是找大钱的,但是第二代就家败人亡了。这说明了不管你再会搞,你逃不了因果规律。因果不要说凡夫逃不脱,佛菩萨都逃不脱。一个保富法的实行者
  柳亚子自从《申报》刊载聂云台先生的《保富法》以来,一时家传户诵,不知感动了多少人。不过目前还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富翁能身体力行,因为说说容易,临到了实行的时候,就不免有困难,所谓知之非艰,行之维艰。这个我们不必去谈它,日后自会见分晓的。我现在要介绍给诸位读者的,是远在明朝的一位保富法实行者。他的行为,很值得研究。在张大复的《梅花草堂集》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西蜀某宦官按察,生五子,各立中下产,仅给余粥,已身服御,亦绝不使有余。既老寿,乃出生平所积奉羡,可万金,愿佐公帑之不给,吏告帑金不缩,亦无公事须助。宦乃请令穴废院而窖之,题石版云:‘还诸造物。’既百年,窖如故。万历辛酉,奢酋扇乱,劫掠公私物殆尽成府士民所得食,岌岌不守,有知其事者,白之官,用免残破。此老高义,直贯无千古无论,即其时宦兹土者,与兹土士民,皆廉吏廉夫矣。”
  读者或许要笑这位先生太傻,何必把金钱窖藏起来。我的意思,那时或许没有什么慈善机关的组织,他本要捐给公家,公家又不接受。到这个时候,换了别人,或许要改变初衷,仍旧把财产分给子女,旁人也不能说他出尔反尔。因为那笔钱实在无处可放。可是这位先生,见了这笔款子,就好像毒蛇猛兽,无论如何不容许它留在子女的手里。宁可请令穴废院而窖之,不可贻子孙以百世之祸。我们看了,真不能不佩服他的卓见,实在非普通一般有钱人所及得到。他对保富法的原理,明白透彻到万分,不是单单知道一点皮毛,所以一旦打定了主意,便决不改变。
  我们读《保富法》,也应当仔细体念它所讲的真理。看了一次,不十分明白,不妨多看几遍直到彻底明了为止。那么临到实行的时候,决不会有什么踌躇了。人为财死,不如多做公益事业,利己利人,才是扬名后世的大道。书摘二
  《保富法》上篇
  俗话说:发财不难,保财最难。我住在上海五十余年,看见发财的人很多。发财以后,有不到五年、十年就败的,有二、三十年即败的,有四、五十年败完的。我记得与先父往来的多数有钱人,有的做官,有的从商,都是炫赫一时的,现在已经多数凋零,家事没落了。有的是因为子孙嫖赌不务正业,而挥霍一空;有的是连子孙都无影无踪了。大约算来,四、五十年前的有钱人,现在家务没有全败的,子孙能读书、务正业、上进的,百家之中,实在是难得一、两家了。
  不单是上海这样,在我湖南的家乡,也是一样。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中兴时代的富贵人,封爵的有六、七家,做总督巡抚的有二、三十家,做提镇大人的有五、六十家,现在也已经多数萧条了。其中文官多人,财产比较不多的,后人较好。就我所熟悉的来说,像曾、左、彭、李这几家,钱最少的,后人比较多能读书,以学术服务社会:曾文正公的曾孙辈,在国内外大学毕业的有六、七位,担任大学教授的有三位;左文襄公的几位曾孙,也以科学专门而闻名;李勇毅公的孙子辈,有担任大学教授的,曾孙也多是大学毕业;彭刚直公的后人,十年前,有在上海做官的。大概当时的钱,来得正路,没有积蓄留钱给子孙的心,子孙就比较贤能有才干。其余文官比较钱多的十来家,现在的后人多数都是萧条了。武官数十家,当时都比文官富有,有十万、廿万银两的;(多数是战事平定以后,继续统兵,可以缺额,才能发财;至于拥有五、六十万到百万银两财产的有三、四家,如郭家、席家、杨家等,都是后来从陕西、甘肃、云南、贵州统领军务归来的人。金陵克复的时候,曾国藩因为湘军士气不振,所以全部遣散,剿捻匪的时候,改用淮军,所以湘军的老将,富有的非常少。)各家的后人,也是多数衰落了;能读书上进的,就很少听见了。
  我家与中兴时代的各大世家,或湘或淮,多数都是世代相交的关系,所以各家的兴衰情形,都略有所知。至于安徽的文武各大家,以前富有丰厚的,远远胜过了湘军诸人,但是今日都已经调零,不堪回首了。前后不过几十年,传下来才到了第三代,已经都如浮云散尽了。然而当时不肯发财,不为子孙积钱的几家,他们的子孙反而却多优秀。最显明的,是曾文正公,他的地位最高,权力最重,在位二十年,死的时候只有两万两银子;除乡间的老屋外,在省中未曾建造一个房子,也未曾买过田地一亩。他亲手创立的两淮盐票,定价很便宜,而利息非常高;每张盐票的票价二百两,后来卖到二万两,每年的利息就有三、四千两;当时家里只要有一张盐票,就称为富家了。曾文正公特别谕令曾氏一家人,不准承领;文正公多年,后人也没有一张盐票。若是当时化些字型大小、花名,领一、两百张盐票,是极其容易的事情;而且是照章领票,表面上并不违法;然而借着政权、地位,取巧营私,小人认为是无碍,而君子却是不为啊!这件事,当时家母知道的很详细,外面人是很少有知道的。《中庸》上面说到:“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这叫作表里如一,即是诚意、毋自欺,这是中国政治学的根本;如果无此根本,一切政治的路,都是行不通的。)文正公曾经对僚属宣誓:“不取军中的一钱,寄回家里”,而且是数十年如一日;与三国时代的诸葛公是同一风格。因此,当时的将领僚属,多数都很廉洁;而民间在无形当中,受益不小。所以躬行廉洁,就是暗中为民造福;如果自己要钱,那么将领官吏,人人都想发财;人民就会受害不小了。
  请看一看近数十年来的政治,人民所遭遇的痛苦,便知为人长官的廉洁与不廉洁,真是影响非常大啊!所以,《大学》上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孟子》说:“为富不仁,为仁不富。”因为贪财与不贪财,关系着别人的利益、幸福很大;所以发财便能造罪,不贪财方能造福。世人都以为积钱多买些田地房产,便能够使子孙有饭吃;所以拼命想发财。今天看看上述几十家的事实,积钱多的,反而使得子孙没饭吃,甚至连子孙都灭绝了;不肯取巧发财的,子孙反而能够有饭吃,而且有兴旺的气象。平常人又以为全不积些钱,恐怕子孙会立刻穷困;但是从历史的事实、社会的经验看来,若是真心利人,全不顾己,不留一钱的人,子孙一定会发达。  








阅读提示:保富法的作者是聂云台,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保富法下载地址

上一本:古代
下一本:形而上学是什么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