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这世界原该天清地宁


作者:薛仁明  日期:2014-03-20 09:59:04



本书是著名文化行者薛仁明的一部文化随笔集,书中多是作者关注文化、生命形态及现实人生的专栏文章,汇集五十余篇,或读人,或品味生活,或纵论天下学问。薛仁明文章“朴实而有华”,兼具山林与庙堂之美。文风泱浩,特别有眼下白话文难得一见的平仄顺气的韵律。薛仁明又长于从浅近之处,推及中华文化的核心。在“礼崩乐坏”的当下,总能以文化的角度切入,化腐朽为神奇,让我们即使面对劫难,仍处处见到生机。他能将中国文化中人间的兴味,在不知不觉中,给挑拨开来,霍地亮出一片宁静祥和的天地。
  
  作者简介:
  薛仁明,1968年出生于台湾茄萣,作者,讲者,行者。台大历史系、佛光大学艺术学研究所毕业,私淑胡兰成,师从林谷芳。现于台北书院开设长期课程,是台北书院最年轻的讲师。长期于台湾的《中国时报》《联合报》及大陆的《东方早报》《时代周报》等报刊登载文章,聚焦于两岸的中国文化发展以及个人的生命实感,被两岸媒体誉为“中国文化的体践者”。目前除写作之外,经常在两岸各地进行中国文化的相关讲座。著有《天地之始?胡兰成》《万象历然》《论语随喜》《教养,不惑》《孔子随喜》《人间随喜》等。
  
  目录:
  自序
卷一一个世界要开始了
先格物,再致知
金门的分量
祭天祀地:台湾民间的天地人
生气与不生气的中国人
读书罗汉
南京之淡定,昆曲之从容
沿途风景,一路歌声
戏曲的格局与气象
先听中国音乐,再做中国学问
溥心畬是“画家”吗?
一个世界要开始了
卷二这世界,原该天清地宁的才好
这真的是国学吗?自序
  卷一一个世界要开始了
  先格物,再致知
  金门的分量
  祭天祀地:台湾民间的天地人
  生气与不生气的中国人
  读书罗汉
  南京之淡定,昆曲之从容
  沿途风景,一路歌声
  戏曲的格局与气象
  先听中国音乐,再做中国学问
  溥心畬是“画家”吗?
  一个世界要开始了
  卷二这世界,原该天清地宁的才好
  这真的是国学吗?
  学问后头的人儿,在哪里?
  如果你没读莫言
  文化基因
  白话“文”,文在哪里?
  天地重开,又将何时?
  以“书院”取代大学文科刍议
  立命之学
  读书,养人
  轰然欲塌,岂只西方?
  精英气质,平民本色
  哲学大师的悲叹
  卷三这个世界还有希望吗?
  南怀瑾的学问与修行
  一击必杀
  吃老夫一棒
  只管读经
  你读不读鲁迅?
  体露金风
  头陀吴铁
  别叫我曾总
  食养山房的一轮明月
  这世界还有希望吗?
  罗汉杨键
  逢佛杀佛
  从川端康成谈胡兰成书法
  胡兰成的道与艺
  卷四恋爱是诗情,婚姻是修行
  恋爱是诗情,婚姻是修行
  成“亲”
  夫妻关系是修行的大功课
  揖梅让石
  八分之一,大于一
  戏迷薛朴
  池上食养
  小惩大戒
  回身一望
  教育是明白之人使人明白
  
  先格物,再致知
  常识说,有了文字,才有了历史。
  常识又说,因为人类的“进步”,于是,才发明了文字。
  可怪的是,面对这“进步”,我们的祖先竟不太兴奋,也无甚骄傲,反而,充满保留、无比戒慎。记得《淮南子》这么说道:“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一造字,老天就下起了粟雨,鬼儿也夜半哭号,惊天动地哪!这是不胜欢喜,抑或无限惊骇?这是期待憧憬,或者戒慎恐惧?
  分明,我们的祖先感知到了一桩大事:有了文字,这世界固然可以光彩纷呈,但稍一不慎,也可能光怪陆离,甚至错乱崩解。换言之,文字之发明,是福是祸,其实未卜。
  这当然不是世俗学者所说的“反智论”。
  相较于天真的历史进化论,也较诸“乐观”的科学主义,我们的祖先,不过是洞悉了这事情的复杂性;他们,只是不愚。
  回头一想,《淮南子》所言,似乎已预示了我们眼下的困境。今天,因文字之泛滥,引来各式各样的光怪陆离;因信息之爆炸,也招致步步进逼的毁灭与崩解。远的不说,单看今天的读书人,竟日与文字为伍,成天理论逻辑,但脸上的抑郁苦闷,却是年甚一年。我上回到北大讲座,有人明着说,早先没读过我书,甚至没听过我名字,但冲着讲座题目,他就来了。
  这题目是,《躁郁时代的读书人》。
  比起寻常百姓,读书人之所以容易躁郁,当然是因为文字。由于掌握了文字,他们可以分析、可以知解,他们可雄辩滔滔、可议论不休,正因如此,他们会党同伐异,会愤懑不已,也会不时怒气冲天。所以,他们躁。另方面,文字衍生了种种的理论与概念,众说纷纭,层层迭迭,如葛藤般,将他们缠绕得既纠结又矛盾,遂无所适从、莫知所以。于是,他们郁。因为文字,所以他们躁郁。
  这在佛家,名曰“文字障”。
  因此,禅宗不立文字。
  正因不立文字,真正的禅者,一向与躁郁离得极远。且看那唐宋禅僧,呵佛骂祖、棒喝交加,个个生龙活虎。他们挑水砍柴、活在当下,个个安然自在。他们使用文字,却不执于文字,他们对文字的可能异化,比谁都清楚。宋代有圜悟克勤,曾编《碧岩录》,人称“禅门第一书”,然而,他最杰出的弟子大慧宗杲却“虑其后不明根本,专尚语言以图口捷”,于是,又将此书付诸一炬。
  现今的台湾,亦有禅者林谷芳先生,深得言语三昧,辩才无碍。但他总说:“语言无实义。”新近出版的《禅──两刃相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一书中,他还特别强调:“语言的假相幽微,常须等到境界现前时才能打破。”同样的,尽管他深谙文字,书中却屡屡告诫:“文字的逻辑与美感会让行者迷恋。”即使独具魅力的禅宗公案,他也毫不客气,明白指出:“后世禅子在此丧失性命者乃不知凡几。”
  如此戒慎,是为了不落入“文字障”;如此戒慎,是为了拨开文字的阻隔,入于直观,与物冥合。如此一来,便穿透了重重迷障,看到事物的本然;见到了本然,便与物无隔。这样的与物无隔,若换成中国更古典的话来说,就称为“格物”。
  禅宗的能耐,在于“格物”。熟悉林谷芳先生者,常有人讶异,为何他总轻易看出别人的心理?有弟子甚至疑惑,林先生是否有“他心通”?其实,这与神通完全无关,说白了,不过是于人于事无隔,“格物”的本领罢了!
  眼下的读书人,就少了这本领。他们不能“格物”,因此,于人、于己,皆有万阻与千隔。于人有阻,故躁;于己有隔,故郁。躁郁的他们,总认为透过文字,才能准确地知人知己;也只有透过读书,才能解决躁郁与不安。结果,恰好相反。
  《大学》里说,先格物,再致知。我们的祖先,凭着直觉,通过修行,契入了全然直观的世界,从此格了物,与物无隔,从此,对这世界心生欢喜,充满好感。于是,他们进一步想了解、想说明,这就是致知。格物是感,凭直觉,是在文字之先;致知则需要思考,得有赖文字说明。发明文字,是从格物,走进了致知。
  走进致知这一步,有其必要,但也有其风险,后来历史之异化,正在于致知既久,遂忘了格物这根本。尤其日后的抽象学问,强调“客观”,抽离情感,成了彻彻底底的无感之知。知识理论一旦与格物脱钩,便不断复制繁衍,不断恶性膨胀,最后,成了不堪承受之重担。于是,读书人越忙着思考,理论结构越是严密,便压得自己越喘不过气来。当代读书人之所以形容枯槁,学术论文之所以干枯乏味,都是因为跳过了“格物”,只忙着无根无本的“致知”。
  “格物”,是“致知”的根本;修行,是学问的基础。眼下有本新书,名曰《闲愁万种》(中国长安出版社),作者言道:“理论必要是生于修行。”寥寥一句,却有千钧之重,饱受躁郁之苦的读书人,可不仔细玩味?!
  金门的分量
  
  金门很小,但是,分量很重。
  众所周知,金门过去的分量,是因金门战役(台湾称古宁头战役)决定了两岸六十多年的分裂。而今,随着两岸形势的递嬗,和解取代对抗,往来频繁也慢慢消除了彼此敌意,这时,回头再看看金门,我们却猛然发现,这小岛竟有着完全不同的分量。
  这回,岁次癸巳,时在仲春,我应金门书院之邀,到当地的朱子祠做了一场题为“文化基因与生命安顿”的讲座。中午,我才飞抵机场,书院的理事长李福井先生伉俪来接,上了车,李夫人便言道,金门的人际网络紧密,到处是熟人,要不亲戚,要不朋友,若不认识,只需稍稍牵扯,便可找出关联。如此紧密的人际网络下,常常岛屿东边的事儿,早上发生,下午西边的居民就全知道了。李夫人笑着说,正因如此,大家不管识与不识,逢人总是一张笑脸;也正因如此,人们都不敢稍做坏事,所以,金门的治安忒好。
  李夫人这话说得实在。但后来我知道,金门民风之所以淳厚,治安之所以忒好,其实,人际关系紧密也只是原因之一。
  随后,李夫人又拿出早先的《金门日报》,里头登载我下午的讲座消息。我稍稍瞄了一眼,却留意到旁边另有一则新闻,标题《恩主公圣诞,吴副县长主祭》。我仔细一看,这下子,才明白了金门的独特之处。
  “恩主公”,全称“开浯恩主公”,就是唐朝人陈渊。唐德宗贞元年间,陈渊率十二姓族人到金门牧马,从此,奠定金门(旧称浯州)一地的开发基础。后世子民,感其恩德,遂立“牧马侯祠”。于是,年年陈渊诞辰,浯州各界纷纷谒祠,祭祀不辍。直至今年,仍然由金门副县长主祭,县府各单位及各级学校主管陪祭,循古礼,上香、献花、献爵,再敬献炉敬金,场面隆重而庄严。
  我读这则消息,只觉得,真是一派古风。后来我也知道,除了“开浯恩主公”,金门县由县长、副县长主持的祭祀,可真不少。这些祭祀,皆当地大事,不仅政府与民间共同参与,连隔天的《金门日报》,也必定大幅报导。凡此种种,都让我想起了古代中国的“祭政一体”。
  中国古代的政治,是“祭政一体”。主政者,必主祭;为政者,除了以民为本、以苍生为念之外,更须对天地与历史负责。祭祀,就是对天地的觉知与对历史的感激。不论是地方,抑或在朝廷,官员不仅主持政务,同时也负责祭祀。即使天子,也祭天。北京有天坛,就是当年天子祭天处。天子祭天前,必须斋戒沐浴;祭祀时,则需神清气宁、惟虔惟敬。
  这样的祭祀,其实也是修身。透过祭祀,中国古代的万民,学会虔敬地面对天地,也学会虚心地看待历史,更学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看到了自己。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祭祀,就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最重要也最普遍的修身之道。
  这样的祭祀,有别于宗教。中国的“祭政一体”,也不同于西方的“政教合一”。祭祀不贵灵异,也不尚奇迹,只是以平常之心,清洁而明白地培养对天地与历史的感知。中国人信神,却又像是无神论。中国的神,有若无、实若虚,简单清洁到真要仔细推敲,似乎都有那么一点不着边际。譬如天子祭天,民间也拜玉皇大帝,但都不像西方的上帝那么明确且多有意志。中国人的神,其实是个“如”字,那是孔子说的,“祭神如神在”。正因是个“如”字,所以我从小听父亲说,神得信,也不能太信。这样的弹性,这样的不执着,正是数千年祭祀培养出来的好性情。于是,祭祀不涉迷信,也不落巫魇。
  祭祀之大者,有郊天与祀地。郊天是承大自然之创始,祀地则祝万物之化成,郊天祀地是对大自然的体会与感知,也是将人与天地紧密地绾合。祭祀之最直接、最亲切也最与万民息息相关者,则是祭祖。祭祖源于孝思。中国文明标举一个“孝”字,“孝”是原始返终,是答报父母之恩。祭祖则将孝思延伸,跨越幽冥,使之绵亘,使之久远,如青山叠嶂,如长河广袤。透过祭祖,人与历史,遂可一体。
  祭祖可以是上坟扫墓,也可以厅堂祭拜,更大规模的,则是在祠堂奉祀列祖列宗。我在金门书院讲座的隔天,李福井先生带我参观琼林里的蔡氏家庙。琼林是金门县金湖镇所辖一里,自明、清以来,蔡家在此世居。因有功名者众(进士六人、将军六人、举人以下百余人),故多建有祠堂,规模最大者,即蔡氏家庙。此回我躬逢其盛,恰值蔡氏家庙的年度春祭。但见时辰一到,祭礼开始,先鸣鼓三通,主祭及族中长老依序就位,奏大乐,外头接着一阵鞭炮声响,再奏细乐,然后焚香,参神,上香,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四叩首……开始初献礼,接着亚献礼,最后,三献礼毕,外头再一阵鞭炮声响,于是,礼成。
  每年的春秋两季,琼林的蔡氏子孙都会在这家庙举行如此隆重而庄严的祠祭。从明代晚期开始,数百年来,岁岁如此。直至如今,其诚心、其虔敬,仍未曾稍减。于是,一代代的琼林蔡氏子弟,即使早在襁褓之中,便于袅袅馨香中逐渐熏陶、逐渐涵养出原始返终与知恩图报的品性。这样的品性,其实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在中华大地上,原本也处处可见。但是,自1949年大陆激烈的反传统运动与近二十年台湾一波波的去中国化之后,两岸华人,竟不约而同地都逐渐远离了我们的文化基因。金门,却是个例外。
  早先数十年间,金门因两岸对峙,何其不幸地长期生活于炮火之中。而后,金门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何其有幸地幸免于两岸的文化自毁。金门因保存着完整的祭祀与宗族关系,故而维持着传统天地人的强大联系,也保存着最多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去年4月,我在上海《新闻晨报》有篇七千多字的专访,记者所下的标题是:找回中国人应该有的一张脸。而今,我虽然在金门只待了两天,却看到许多深稳信实、宽厚而平和的脸。这一张张的脸,就是金门真正的分量。
  







阅读提示:这世界原该天清地宁的作者是薛仁明,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这世界原该天清地宁下载地址

上一本:燕京八景等九则千古之谜探赜索隐
下一本:中华遗产杂志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