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诚法师 日期:2014-08-22 22:15:01
本书呈现了一诚法师一生处世的智慧,法师用平实的文字记下自己的言行、际遇,身体力行地引领人们在做人、处世、等方面善用“和”的因缘,帮助今人在纷乱的人际关系和复杂的社会中把握自己,开启处世的智慧锦囊。
作者简介:
一诚法师:
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前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1927年生,湖南望城人,1949年6月出家,1956年得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受具足戒,得沩仰、临济法脉。1985年,任真如禅寺方丈。后历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西省佛教协会会长,2002年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有《以戒为师》、《云居山新志》等书。一诚法师以戒为师,以和为尚,一生苦修,致力于建设佛学院、寺庙,育才兴教,坚持“人间佛教”的精神慈悲济世,弘法足迹踏遍四海,在佛教界有相当高的威望。
目录:
“和”的因缘
与人要和,对事要真
犯错误之后的两种误区
抵御烦恼的“和”心
从内心的和平延伸出外界的和平
爱的修行
发一大宏愿
大家只有一种心
如人饮茶,和谐自知
智慧开启的法门
广结十方缘
有什么样的心智,就有什么样的朋友“和”的因缘
与人要和,对事要真
犯错误之后的两种误区
抵御烦恼的“和”心
从内心的和平延伸出外界的和平
爱的修行
发一大宏愿
大家只有一种心
如人饮茶,和谐自知
智慧开启的法门
广结十方缘
有什么样的心智,就有什么样的朋友
惜缘别攀缘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放生是结缘
交四种朋友
随时随地随缘助人
在人际交往中完成自我修养
语言的善力
“口大”是非多
先从言语上“提起”
不说是非难
语言的善力
如何说有益无害的话
不懂要问
好话多讲不算过
耐烦做人,耐心做事
常道一声“惭愧”
耐烦做人
当你慈悲时,跟你过不去的事就少了
小事亦可启发心智
把身心摆在低处
真正有力量的人能自己要求自己
实实在在得富足
行,才行
认得真,担得起
精进在眼前
剩我一个也要坚持
一只小虫也有用
行住坐卧的学问
走出第一步叫成佛,走完最后一步也叫成佛
直下承担
面对灾难,尽自己所能
在劳动中品味幸福
以戒为师
打扫好我们的心
把持得住,遇事气定神闲
规矩要落实到日常生活
要做的不做是浪费
做什么都要像样子
以戒为师,万事好行(一)
以戒为师,万事好行(二)
以戒为师,万事好行(三)
唯有因果不可辜负
忏悔行
改过是成长的机缘
给人忏悔的机会
对治恶习前先照自己
对治习气的练习
明因果厉害
走错路,未来的好路就被阻绝了
出家不仅仅是走出家门
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正视与觉知痛苦
怕吃苦,世事便难行
挨骂的好事
能作能当却难得
从“无常即苦”解脱
对迎面而来的遭际,不要心生厌恶
难行易行取决于用心的程度
调伏“沉不住气”
图利他人,得失沉浮何须问
慈悲解
只关注个人利益得不到长久幸福
成就自利前,成就众生利
好心成好运
对人有益和对人无益
好事别乱做
关照自然、社会和你身边
给社会谋福利时,价值就得到了体现
多积善缘,多做善事
少轻慢心,多警醒心
临深渊、踩薄冰
人生的价值不是吃喝玩乐
把时间用在何处
取舍之间
机缘要等,行动却不容等待
任何事都不以轻慢心视之
有“不退转”的心与人要和,对事要真
2003年7月去参加佛协会,听闻消息有人要分佛协的庙产,当时满心觉得不妙。我们礼佛的这些人都去搞分裂,就失了学佛本意,也就不会有一份儿安稳的心去诚意侍奉佛祖,佛学界又怎么会有发展。这就跟人在相处的时候一样,本来好好地在一起生活,整天为了鸡毛蒜皮的事情吵闹,最后还要分家,那么家也就不成家了。
我跟弟子说过四句话:“以上要敬,以下要慈,以人要和,以事要真。”这四句话能概括应对社会一切人事的方法,核心是对人和气,对事认真。
无论哪个佛友,恐怕都对人讲过:老实做人,踏实做事。《金刚经》讲修行第一品是穿衣、吃饭、洗脚、睡觉;佛陀也是如此,他自己穿衣、化缘、吃饭,吃完了饭后洗了泥脚,敷座而坐,他没有让学生把他的位置铺好,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置物品,把位置拍平,自己坐上去。
这些看上去都很平常,却充满了和气和认真。
有一次,有两个小和尚在后院吵架,一个比另一个位份高些,倒有些颐指气使的意思。回想佛陀的话:若你会发现造成伤害,就不要依此伤害别人。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我们,我们就先要怎样对待别人。倘若今天说话不注意,伤了别人的感情,回过头来也会被人伤害。这显出和气多么重要。
和尚,和尚,“和”为“尚”,与人和气是莫大的智慧,也是莫大的勇气。有书上写道:幸福并不取决于你拥有财富、权利和容貌,而是取决于你和周围的人的相处。我们越是心生和气,不但学佛能水到渠成,做人、生活、工作也会水到渠成。
从和气到认真,是修心到处事的一个过程,有和气陪伴,做事情就不怠慢。假设满心燥郁,成日没个安稳,脚跟没有清净,做事情肯定没办法认真对待。要是以这种状态去待人待事,得罪人不说,自己也不痛快。
有位德高望重的悟缘禅师,他的朋友是位知名画师。一天,这位画师朋友来到寺里找悟缘禅师,聊天中,悟缘禅师听闻画师刚收了个徒弟,却不喜欢这个弟子,指导作画也是漫不经心。终有一日,徒弟被画师惹怒,与画师产生了冲突。画师心生郁闷,所以来找禅师解闷。悟缘禅师并没有开解他,而是问画师:“你是学画之人,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你站在山上画一个山下的人,和你站在山下画一个山上的人,哪个大,哪个小?”画师想了想说:“自然是一样大小。”禅师点头说:“这便是了。”
在山上看山下的人与在山下看山上的人,都是一样大小。人和人都是平等众生,我们大可不必因为自己的意愿去排斥别人。正如我们对别人和气,别人对我们也客客气气,对事情认真对待,事情就更容易解决。
社会是因为合作而存在的,人是因为有情而快乐幸福的,和气是合作、感情的桥梁,有了它处处都能有好事发生,这世上恐怕没人不欢迎好事。
平日里我们有太多不可预期的烦恼和争执,但百十来年走过来,不是为了记住以往的不快,而是告别过去,继续行走。如果用烦恼和不屑去填充以往的日子,便成了无生趣。和尚活了九十年,若是终日了无生趣,便早已离开。
【偈语一辑】
美玉藏石头,莲花出淤泥。
须知烦恼处,悟得即菩提。
犯错误之后的两种误区
错误是人人都会犯的,今天砸坏了东西,明天错怪了他人,后天办事不成功,再后来是感情出现问题。若不直下承担,正像学习佛法,只知高深不易明了,却不知其深意,就形而理解,立刻就会进入误区。这种误区有两个:第一,深责自己,陷入自责圈中不能自拔,耽误了其他人事;第二,把错误推到别人身上,看不清本身存在的问题,自己耽误自己。
这怎么说呢?
先讲第一个误区。自责本身是负面的情绪,在禅宗里面讲,可以视为不能“歇”。“歇”就是“大休歇、大解脱”的境界,简单地讲,就是把一切都放下,什么烦恼心垢都被剥离,什么欲念贪婪都可以抛诸脑后,人就能恬淡闲适了。“歇”还有另外一重意思,便是“自尊自贵,自成自立”,做到这四点,也没有什么烦恼不能解脱。
回过头来说,自责是对强大负面情绪的拾起,是自己否定自己、轻贱自己的行为,这完全违背了休歇之意,人还怎么高兴得起来。有些人通过做善事、好事,或者盲目帮助别人来抵御自责情绪,试图转移注意力。但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因为它忽视了情绪产生的原因,企图用其他情绪来挤兑自责心。然而,布施的行为并非追逐娱乐、逃避痛苦的方式,心中的和平和快乐是不能通过它来重新捕获。
人最先应该做的是面对。身为平常百姓,我们不可能万事做到,不能避免苦痛,所以要意识到凡事总有不可为是可以面对的。一旦你意识到错误必然会发生,对别人说出来,坦然以对,泰然处之,遭遇便也不是遭遇,而是生活中某件不足挂齿的小事,自责便找不见你。
第二种误区即是嗔。佛法里讲嗔的公案不只一则,江苏姑苏的南濠街有一个人常到阴曹地府去作差役,每隔几天就要去值班。有一天,一个邻居满怀好奇,请求他带自己去阴曹地府游玩一圈。差役欣然答应,让他回家乖乖躺在床上,交代家人千万不可以开门。差役就会拘了他的魂魄,带他去地府,之后再送他回来。
邻人照做一番,果然魂魄和阴差一起同行。二鬼来到县府城隍庙前,阴差嘱咐邻人在庙前石牌楼下等着,自己就拿着文书进入中庭拿取通关文牒。邻人等得太久,便开始不耐烦。恰在此时,他见到一辆马车迎面而来,里面有四个女子和两个男人,其中有一女子与邻人相识,便招呼他上车,邻人就这么跟着走了。
阴差出门一看,竟然不见邻人,急忙四处寻找,来到城墙门外的一家民宅,发现这户人家的母猪刚产下七头小猪。当中一只正是邻人投胎而来。阴差赶忙拘他的魂魄,却不料小猪的魂魄消失了。紧接着,他又四处寻找,在田边见到一条赤蛇躺在那里,知道又是邻人转胎变成,阴差只得上前摄取其魂魄返回邻人房间,往躺在卧室的邻人身上一掷,邻人魂魄归位终于醒过来。
阴差叹了口气,问他:“你同我一起遨游地府,感觉如何?”邻人说:“你把我放在城隍庙前的石碑楼下,你久久不归,我实在不耐烦,恰好遇见熟识女人,邀我一起到城门外一户人家里吃喝。大家正高兴时,忽然有人夺走食物又打我,我怒不可遏,跑到外头,跑了一阵子后疲累不堪,便躺在地上休息,却被人用力扭着脖子,我便痛得醒过来了。此行受尽罪过,哪有快乐不若不跟你来了!”阴差见他满心怨怼,便将此前经历向他一一道出。
正是“贪欲无休险成猪,嗔心不断堕为蛇”。
佛法里讲,嗔即是发怒,事情得不到会发怒,办不到会发怒,犯错误会发怒,感情受挫也会发怒,管理家庭不易也会发怒。气急败坏的后果便拼命责备别人,此时嗔心便如赤蛇。我们为什么不考虑嗔心怎么产生,如何抵御呢?它的一切源头,可能就在于我们的不安,对周遭世界的不确定,以致通过责备他人来为自己寻找平静和寄托。
对抗不确定性和不安的方法是说出来,将错误的源头找到,既不自责,也不责怪他人。短暂的情绪找过来时,停留片刻便也会离去,为这片刻的停留而伤己伤人,便是不值得。《心地观经?厌舍品》讲: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若能依此理解,离终日快乐便也不远。
【偈语一辑】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