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淡定·从容·心安


作者:弘一法师,虚云大师  日期:2014-08-22 22:31:37



     《淡定·从容·心安》(全三册,40副插图,含弘一法师亲笔书法),是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虚云大师的佛法启迪套装书,书中大师亲述人生经历,给人探索生命真谛的经验与智慧、改变人的人生方向。
       弘一法师、虚云大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结集出版,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一套值得细细品味、永久珍藏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一生63载,半缘艺术半缘佛。在俗39年,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近代文化艺术之先河;在佛24年,是佛教律宗的第十一世祖师。
  在世人眼里,他将看似无法统一的两世人生集于一身,由风流倜傥的浊世才子,到重振南山律宗的一代大师,一个转身,演绎了一个旷世传奇。红尘世俗中,他的才情受人追捧,佛门禅院里,他的风范,高山仰止。读他的文,风骨、才骨、傲骨尽显其中;品他的人,真挚、认真、脱俗做到极致。时间的流逝,非但不能拉开今人与法师的距离,反而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存在。
  虚云大师:
  (1840年9月5日~1959年10月13日),祖籍湖南湘乡县。俗姓萧(一说“肖”),初名古岩,又名演彻,字德清,别号幻游。在现代佛教史上,他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一生63载,半缘艺术半缘佛。在俗39年,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近代文化艺术之先河;在佛24年,是佛教律宗的第十一世祖师。
  在世人眼里,他将看似无法统一的两世人生集于一身,由风流倜傥的浊世才子,到重振南山律宗的一代大师,一个转身,演绎了一个旷世传奇。红尘世俗中,他的才情受人追捧,佛门禅院里,他的风范,高山仰止。读他的文,风骨、才骨、傲骨尽显其中;品他的人,真挚、认真、脱俗做到极致。时间的流逝,非但不能拉开今人与法师的距离,反而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存在。虚云大师:
  (1840年9月5日~1959年10月13日),祖籍湖南湘乡县。俗姓萧(一说“肖”),初名古岩,又名演彻,字德清,别号幻游。在现代佛教史上,他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十五个道场,重兴六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禅门五宗,法嗣信徒达数百万众的高僧,唯有禅宗泰斗之誉的虚云。
  1952年他被推为佛教协会首席发起人。1953年,虚云被选举为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是年,他被聘为全国政协委员。1959年10月13日,大师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圆寂。世寿120岁。
  目录:
  淡定
  1是非本是身外事,放下就是拥有
  看透是非,远离烦恼
  还自己一份真实
  别被人情世故所累
  放下心头纷扰事,感受快乐
  心永远是定的
  别让时光空流过
  让烦恼不攻自破
  舍弃虚荣,得真相
  心念起时是非起
  心地坦然才能恰到好处
  以修佛之心修身
  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放下执迷真性自现淡定
  1 是非本是身外事,放下就是拥有
  看透是非,远离烦恼
  还自己一份真实
  别被人情世故所累
  放下心头纷扰事,感受快乐
  心永远是定的
  别让时光空流过
  让烦恼不攻自破
  舍弃虚荣,得真相
  心念起时是非起
  心地坦然才能恰到好处
  以修佛之心修身
  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放下执迷真性自现
  2繁杂都是乱象,清净本是自性
  除去粉饰现自性
  随机而变,本性自现
  让心不染纤尘
  不看表象看本质
  璞玉无暇靠打磨
  人性本善,福德自现
  保持天性中的智慧
  情爱背后的质朴情怀
  真我在“无我”中强化
  天然无饰,便是本性
  看淡纷扰感悟自心
  贪爱容易迷惑心智
  舍弃繁杂见真谛
  远离贪嫉,心中清净
  走出梦幻走向真实
  真心原本无绑缚,何须解脱?
  心境清明,与人无争
  做真实的自己 
  3菩提本无树,智慧是“觉”
  心念觉处智慧自生 
  给自己一份淡定心情 
  不要违背自己 
  心无杂念方能自悟 
  活出生命的真谛 
  真智慧巧生活 
  以一颗禅心做事 
  睿智寡言心气灵秀 
  七分理性三分情感 
  保持通灵的心境 
  让心灵不迷失 
  4改变自己,一切就都变了
  远离内心的煎熬 
  自作聪明是劣智 
  镇静从容是一门心法 
  心定气平淡定自如 
  放下虚妄修自身 
  不说空话只用真心
  放下心中的“怕”
  放低心态吸纳智慧
  懂得回报他人
  在参禅中净化身心
  5  淡定的背后是勇气和定力
  生死无需回避,只需一颗淡定心
  内不动心,外不炫耀
  定力才是真功夫
  消除妄想,淡定安然
  不为六尘所染,不被七情所困
  保持淡定清醒
  内心宁静才能致远
  保持一颗清透淡定心
  放低身价保持淡定
  淡定让你平心静气
  6心境通灵,一切就尽收眼底
  心在高处,不为诱惑所动
  认清事情的根本
  看透问题才能突破困境
  校正颠倒心境怡然
  劳筋骨铭心志
  珍惜无形的财富
  顺境逆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给内心一份宁静
  心开阔你才从容
  7抓住当下的幸福
  常体菩提般若心
  记得回头自省
  诚心对待眼前的事情
  给内心一片自由
  从容向前走
  无须刻意强求
  品味生活的甘甜
  人生没有如果
  佛心就是开悟心
  心安就是圆满
  抓住当下的幸福从容
  1遇见精神的出生地
  遇见精神的出生地
  初到世间的慨叹
  艺海畅游的乐趣
  遁入空门的修行
  追求律学的真谛
  从容弘法的感悟
  2 静心听佛语
  佛说(一)
  佛说(二)
  佛说(三)
  佛说(四)
  3 修一片净土
  诚心处有净土
  一问一答一清净
  迎接福乐安康
  叩响心门的钟声
  4 求得现世的安乐
  珍惜机遇求福报
  捧一束莲花享安康
  修得福禄多长寿
  求得现世的安乐
  5回归灵魂的清澈
  跟随内心的直觉
  让生命坚强起来的定力
  戒贪爱内心圆满
  一颗清心得福报
  6走在心灵皈依的路上
  接受慈祥的指引 
  珍惜手边的幸福 
  不生恶念,只结善缘 
  只为孕育幸福 
  推开佛门结佛缘 
  生活在结缘的世界 
  南闽十年之梦影 
  万事都从缺陷好 
  自律才有自由 
  对佛国净土的礼赞 
  弘一演音记 
  附   弘一法师说经悟佛及格言别录
  弘一法师说经悟佛 
  格言别录心安
  1还内心一份自由,给生活一份快乐
  让选择顺从内心
  别被名缰利锁绑去了自由
  不计琐事常开怀
  重情,但不为情所累
  生活原本无常,抱怨不如接纳
  你可以不祝福,但最好别嫉妒
  放下贪心得自在
  学会怎样担当
  做一只快乐的蝴蝶
  自卑是自设的牢笼
  2 以待己心待人,以爱己心爱人
  以貌取人不如诚心待人
  切莫仗势欺人
  先度自己,再度他人
  辱人者是自取其辱
  内心的镇静才是淡定
  正确看待他人的选择
  关爱每一个生命
  众生皆有佛性,佛在人间
  3 感恩是生命的灵魂
  感谢生活的磨难
  对一切帮助心存感激
  感激生活带给我们的智慧
  感恩生活的安排
  感谢心底的虔诚
  感恩心底的平和
  感谢相遇的缘分
  感谢生命的存在
  4 内心清净处,自有莲花开
  清净心是内在的定力 
  常为心灵除尘 
  心清如水即是佛 
  心头的纷扰都是杂草 
  有内涵方能泯然一笑 
  内心清净俯视一切繁杂 
  万念起于内心,无欲方得清净 
  心境澄澈智慧自生 
  清净心原来是本心 
  用清净心看世界 
  5 明自心者智慧无穷
  永远知道自己要什么 
  丝毫必争不如通达相让 
  有反思自己的勇气 
  与人为善,要留一颗清净心 
  抚平内心的躁动 
  坚固信心开发自己 
  自尊自爱才能得到尊重
  人贵有自知之明
  荣誉是别人送的
  给内心一份自由
  6 自助让生活鲜活多姿
  凡事先问自己,结论在你心中
  与其等待援兵,不如着手解决问题
  做自己的守护神
  像水一样至柔克刚
  给内心一份温暖
  塑造自身才是最重要的
  消除内心的嗔恚
  拥有坚强的心
  7 一颗圆满心,事事皆圆满
  不必苛求完美
  世事洞明的圆满
  圆满在于思路的转换
  从容走过生命的磨砺
  功成身退保持功业圆满 
  既要待人真诚、也要八面玲珑 
  心量放宽人生通达 
  让生命纯净圆满 
  珍惜你拥有的幸福 
  附虚云大师经历摘要及嘉言录
  降生 
  参悟 
  入定 
  建寺 
  遇劫 
  圆寂 
  主张的思想 
  嘉言录 心念起时是非起
  心念一起,必有是非,世间一切事,是非善恶都在起心动念之间。
  劳苦总是给人以警醒,弘一法师曾教化那些迷醉于声色场上的人们:“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垣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
  被烦恼束缚的凡夫,假如没有贫穷疾病,也不一定会顺畅一生。如果没有这样的苦,恐又要去吃喝玩乐造罪业。苦人没有时间金钱,自然可以避免许多罪过。谁肯在得意时想到将来会堕落,得意时难免损人利己。
  大师曾指点听佛的善友们,吃苦心是一种生存能力,是一种能够承担悲喜的淡定。有两只老虎,一只被关在笼子里供人们观赏,另一只自由自在地在森林里奔跑。
  一天,一只老虎对另一只老虎说:“我们换一换吧!”另一只老虎欣然答应了。于是,笼子里的老虎走进了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森林里的老虎则走进了狭窄的铁笼子。从笼子里出来的老虎在森林里感受到了无比的自由,尽情地奔跑着;走进笼子里的老虎也很快乐,因为它从此不再为食物而发愁。
  出人意料的是,两只快乐的老虎很快就都死了。一只被活活饿死,另一只则是忧郁而死。很显然:从笼子里走出来的老虎得到了自由,却没有同时得到捕食的本领;走进笼子的老虎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的空间生活的祥和心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很多时候,表面上虽然有所损失,
  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是坏事。当你成功时,不要得意忘形,因为说不定挫折就在下一刻等着你;当你失败时,不要怨天尤人,因为这或许就是成功前的黑暗。只要你坚定地朝前走,就一定能看到明媚的春天,“船到桥头自然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心地坦然才能恰到好处
  一切事情,无论对错,只要过去了就不要背负精神的重担。坦然地面对困境,人就会更理智;坦率地面对朋友,路就会更开阔;坦诚地面对过去,你就会更睿智。
  弘一法师在讲解佛《遗教经》的时候曾说:“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
  他也曾劝诫世人:“人生在世都希望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生活,然而幸福快乐由哪里来呢?绝不是由修福而来,今天的富贵人或高官厚禄者,他们日日营求,一天到晚愁眉苦脸,并不快乐。修福只能说财用不虞匮乏,修道才能得到真幸福。少欲知足是道,欲是五欲六尘。无忧无虑,没有牵挂,所谓心安理得,道理明白,事实真相清楚,心就安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迷,处世待人接物恰到好处,自然快乐。”
  一般来说,做事情和看待一件事情的不同想法和观点,决定了人与人内心想法的不同。来看看这师徒二人的迥异想法吧:一天,坦山和尚与徒弟在去某地说法的途中遇到了一条小河,河水虽不湍急,但因为刚下过大雨,河沟泥泞不堪。师徒二人正准备渡河时,后面来了一位穿着得体、体貌端庄的年轻姑娘。姑娘行色匆匆,好像有急事要办,但是到了河岸边后却面露犹豫之色。
  看到这一情景,坦山和尚便上前对姑娘说:“施主,贫僧背你过去吧!”
  紧跟在他后面的小沙弥听到坦山和尚的话,心里不解,嘀咕到:“平日里师父教导我们,不能接近女色,为什么今天自己却犯清规呢?”
  小沙弥本想当场问师父,但是又怕惹怒师父,只得忍受九回肠的折磨,闷闷不乐地跟在师父后面。
  很多天过去了,小沙弥还在为当日师父背姑娘过河的事情冥思苦想。一天,他终于憋不住了,于是问坦山和尚:“师父,您经常教导我们,出家人不可以亲近女色,可为什么前些日子,您却背漂亮的女施主过河呢?”
  坦山和尚听了小沙弥的问话,讶异地回答道:“我背那位女施主过河后,就把她放下了,没想到你却把她紧紧背着,到现在都还没放下来!”
  其实,坦山和尚背那位姑娘过河,完全是出于善念。他的心里早就把姑娘的事情放下了,而小沙弥的烦恼,完全是自己找的。人之所以烦恼,之所以不能放下,是因为情执,放下情执,才能活得自在。
  弘一法师把放下看做一种内心境界,放不下便饱受折磨,放得下便能坦然自若。凡事放得下,是因为没有欲念,内心没有欲念,才能不受忧虑所扰,才能心地坦然,只有心地坦然,才能将一切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你苦苦追求而不可得的东西便会在无欲无求中悄然到来。以修佛之心修身
  心是身体的主导,心里怎么想,身就怎么行。人要降伏自己的身心,使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但首先必须降伏自己的心,能够降伏自己的心,身自然就听话了。
  大师讲经时,教人们依照《法华经》所云,摆脱苦恼修行自身。《法华经》云:“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约悲言也。”因佛法是真能,说明人生宇宙之所以然。破除世间一切谬见,而与以正见。
  迷信,而与以正信。
  恶行,而与以正行。
  幻觉,而与以正觉。
  包括世间各教各学之长处,而补其不足。广被一切众生之机,而无所遗漏。
  养身养的是一身轻松,修心修的是一份淡定,佛法在于点化世人破除谬见,以超然的心态面对生死。有一个老妇人,她与儿子相依为命,生活得非常艰难,
  不幸的是,儿子无缘无故得了一种怪病,死了。老妇人痛不欲生。
  邻居帮着老妇人把儿子掩埋后。老妇人哭着待在坟边不肯离去,不吃不喝,好几次哭昏在坟地里。几天下来,老妇人的身体虚弱,生命危在旦夕。
  无奈之下,人们想到了庙里的虚竹和尚,于是派人赶紧将虚竹和尚请来开导老妇人。
  虚竹来到老妇人身边问道:“你为什么待在你儿子的坟前久久不肯离去呢?”
  老妇人哽咽着说:“我就这么一个儿子,只求和儿子一起离开人世。”
  虚竹大师说道:“你想不想让你的儿子活过来呢?”
  老妇人一听,顿时来了精神,欣喜地说:“当然想了,你真有办法让他活过来?”
  虚竹大师说道:“我有个办法,不知你想不想试一试?”老妇人一听,立即爬了起来,说道:“我愿意试一试,只要他能够活过来,让我做什么都行。”
  虚竹和尚若有所思地说:“如果你能找来一炷香火,我就能用这炷香火为你的儿子续命。”
  老妇人急忙问:“那究竟是什么香火呢?”虚竹慢慢地说:“这种香火只有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才有,你先去找吧!”
  老妇人听了虚竹大师的话后,急急忙忙上路了。她来到一户人家,敲开了门问道:“你家里死过人吗?”“死过啊!”主人回答到于是老妇人又敲开了另一户人家的门问道:“你们家死过人吗?”“死过啊,不死那不成了妖精了。”这家的男主人笑着说。
  ……
  就这样,老妇人跑了很多人家,结果却得到了相同的答案,她无可奈何地回来告诉虚竹大师:“我走遍了所有的人家,但就是没找到一家有你说的那种香火,因为每家每户都曾经死过人。看来这样的香火我是取不来了。”
  虚竹大师笑了笑说道:“既然是这样,那你又为什么为儿子的死而过度地伤心呢?”
  听完大师这番话,老妇人的失子之痛顿时化解了很多。生老病死乃人类繁衍生息的法则,所以没必要总是沉静在悲伤里。死亡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必然的,关键在于对待死亡的态度,一味抱怨并不能改变这个现实,那么最好还是接受这个现实,以淡定的态度来面对。
  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一个行囊,如果装得太满就会很重、很累。一个生命背负不了太多的行囊,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在人生大道上,我们注定要抛弃很多。有些时候,果断地放弃才是最好的选择。
  弘一法师告诫人们要懂得放下:“有贪有嗔,诸佛如来都救不了,自己要精进不懈,把贪嗔痴三毒从内心中拔除。日常生活中要警惕,名利不是好东西,要舍弃。贪嗔痴害不了别人,只害自己。”
  若真放下,才有感应,早一天放下,早一天得大自在。在未去之前,在此世界一切环境亦得自在,顺逆都自在,自在是真正幸福快乐的人生。
  有一个人总是喜欢独来独往,外出办事时也从不结伴而行,即使路途遥远,跋山涉水也不例外。可是有一次他外出时不小心掉进了深谷里,生命危在旦夕之际,他伸手奋力抓住深谷边上的一根枯藤,暂时保住了性命。
  但是他人在半空,上不得也下不得,危险随时还会来临,在这危急时刻,他突然看到佛祖就站在不远处的悬崖上,于是他求佛祖解救自己:“大慈大悲的佛祖!求您救救我!我被困在这半山腰真的是难受死了,我知道我过去做过很多错事,但是如得到佛祖的救赦,我一定一心向佛,多做善事。”佛祖微笑着说:“我就是来救你的,但是你只有听我的话,我才有办法救你上来。”
  “只要佛祖发慈悲,我一切听从安排。”
  “那好,请把你的手放开!”
  此人一听,心想:“下面是万丈深渊,如果我放手一定会跌得粉身碎骨,佛祖这不是害我吗?”于是他摇摇头说:“佛祖你还是想想别的办法吧!”
  佛祖见他如此执迷不悟,只好摇摇头走了。
  其实由于天气太黑,看不到下面的情况,他离地面不过几米而已,而且下面还是厚厚的沙土。
  放手,未必会死。所谓舍,就是失去;所谓得,就是得到,舍与得实际上是并存的,是一种取舍的哲学。舍得之间,体现了一种和谐之美,是一种大智慧。
  人生是一个患得患失的过程,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乃是常
  ……
  







阅读提示:淡定·从容·心安的作者是弘一法师,虚云大师,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淡定·从容·心安下载地址

上一本:安息日的真谛
下一本:经世大儒王阳明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