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志强 日期:2014-08-22 23:02:53
李志强编著的《儒家修行佛家修心道家修性》从现代人最关注的“行”,“心”、“性”入手,全面论述了儒家在人们修行中的重要性、佛家在人们修心中的重要性、道家在人们修性中的重要性,并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修行,修心,修性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比如:在修行时,要以善待人,然后能服天下;在修心时,要放得下,拿得起;在修性时,要不怨天尤人,做好自己等等。通过阅读《儒家修行佛家修心道家修性》,能够帮助你不断完善自己的行为、心态、性格,让你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地取得成功,获得幸福。
目录:
第一部分儒家修行第一章儒家修行旨要“仁”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义”是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标准“礼”是儒家的政治与伦理“智”是理想人格必备的品质“信”是诚实不欺,言行一致“恕”是诚实和宽容“忠”是与人交往忠诚老实“孝”“悌”为立身之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二章求善省察的修行心法儒家静坐的六个层次:止、定、静、安、虑、得儒家思考的人生准则保存本心,培养善性自行省察,自我反省性有善有不善治心与治身相结合自觉自律,端正心性第二部分佛家修“心”第三章佛家修心旨要什么是修“心”真心被埋没、失落的原因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保持着慈悲之心去倾听他人不执著于任何事、理之心学会宽容之心第四章悲天悯人的修心门径不受环境影响顺其自然归零心态以退为进心静则自净同心协力,众志成城用心事成要给心灵“放假”学会淡然学会忍耐保持虔诚的心心无外物安心日行一善放得下,拿得起拥有一颗平静的心宽恕别人,善待自己积少成多心静自然凉清心寡欲,快乐人生第三部分道家修性第五章道家修性旨要老子主张“虚心实腹,不与人争”庄子主张“清静无为,忘我无欲”列子主张“顺其自然”杨朱主张“以自我为中心”第六章率性求真的修性导引追寻生活,发现生活简单、平凡就是幸福平淡是福坦然面对挫折凡事三思而后行认识你自己改变别人,不如先改变自己拥有积极的心态不怨天尤人,做好自己放下遗憾,明白人生人要有自知之明走自己的路正确评价自我从善如流清心制欲成功需要持久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虚怀若谷保持空杯学会控制情绪凡事平常心勿以善小而不为学会从容成败由心“仁”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儒家学说自从孔子创立以来,通过历代知识分子的不断完善以及发展,自汉朝开始,始终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采纳的正统思想。由于两千多年的潜移默化,儒家的“仁”的部分内容俨然成为我们潜在的道德意识、精神生活以及传统风俗习惯的基本准则。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团结,都和儒家的“仁”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不断影响着中国人民,慢慢地就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民族思想和民族精神,是加强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思想。1“仁”是人的内在要求孔子说过,“仁者,人也”。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属性,有着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并且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也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虽然,孔子因为时代以及阶级的局限,不能够看到人的阶级属性,可是,他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分析,将人和动物的不同区分开来。“仁者,人也”反过来能够理解成“人者,仁也”,必须有“仁”才能称之为人。这里的“仁”是代表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内心修养、杰出的社会贡献。2“仁”是人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孟子说过,“仁者,爱人”。儒家的“仁”把家庭内部的和睦有序,家庭内部的父子兄弟的有序关系,放在第一位,虽然这有其封建的等级思想在里面,但也包含尊老爱幼的含义,有利于保持家庭的稳定。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家庭的稳定才能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儒家的“仁”还把家庭内部的感情交流进一步扩展到整个社会的人际交往之中,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尊重与爱护。在社会交往之中,儒家的“仁”强调的是换位思考,亦即从别人的立场出发,为他人考虑。正所谓“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的理想境界,是我们养成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要求,也是“仁”的本义。3“仁”是人的行为准则孔子说过,“克己复礼为仁”。因此,儒家的“仁”和“礼”是密切相关的。“礼”是指统治制度,包括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克己复礼”就是要求人们控制好自己的私心欲念,遵守和维护社会制度、秩序,要求人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儒家的“礼”虽然带有维护奴隶统治的目的,而后来的统治阶级也体现了儒家思想的这一消极影响,因此一直以来人们对孔子的“礼”说进行批评,但是人们却往往忽视这个思想的积极意义。一个思想的形成有它的特定的历史背景,也会包含一些社会的因素。虽然,历史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也是不断进步的,但是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有的东西在人的内心是永恒不变的,这就好比说基本的善恶观念、对美的追求、高尚的情感等等,即使随着时代的进步,各自标准有点细小差异,但是基本内涵是不变的。儒家的“仁”的思想,我们也能够按照当今的社会背景,重新加以润色,它也可以折射时代的光芒。儒家的“仁”我们现在可以理解成行为和道德规范,在这一含义下,我们再来审视上文出现的四个“勿”,将它们当成我们的行为规范是非常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的。4“仁”是人的内心修养目标孟子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仁”是儒家思想对个人在修养方面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根据“仁”的最高要求“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标准,一般人是很难超越君子,达到君子以上的人的。因此,孔子把君子当成人的道德修养的基本目标。衡量君子的最重要的标准是是否有“仁”,君子首先必须具有相当高的道德修养。与此同时,君子还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君子必须能够“志于学”,“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患”。君子还要为社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君子还应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这些都是儒家的“仁”所要求的。5“仁”是人的价值取向论语中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孔子充分肯定人的个人的利益,“富与贵,人之所欲也”,“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但是,与此同时,他强调必须借助正当的手段来达到个人利益的满足,反对借助不正当的途径而得到的不义之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常常面临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取舍。在处理这些利益关系时,孔子强调所有个人利益都一定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当个人私利与集体、国家利益产生矛盾冲突时,有志之士应十分果断地舍利取义,“杀身”以“成仁”。而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矛盾时,当然要选择长远利益,我们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