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秀菊 日期:2014-09-24 09:31:50
杨秀菊著的《赫尔墨斯的远眺--科学诠释学元理论探析》从科学与诠释学相互融合的角度对科学诠释学基础理论进行专门研究。本书立足于传统的诠释学与20世纪哲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解释了科学诠释学的产生以及发展过程,系统而详细地界定了科学诠释学的理论形成、本质内涵及其方法论特征,通过当代科学研究中的诠释学分析,介绍了科学诠释学的理论关联与实践应用。
读者对象为自然科学、科学技术哲学与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者及哲学爱好者。
诠释学源于对神圣文本的说明,最初是作为精神科学独有的方法论出现的。20世纪以来,随着英美分析哲学思想与欧洲大陆思辨哲学思想的碰撞与沟通,当代科学哲学家们逐渐意识到科学的本质和发展趋向显现出了其携有诠释学的因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试着从诠释学的维度对当代科学进行探析。正是由于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方法论的相互浸染从而促进了科学方法论的扩展,科学诠释学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
科学诠释学的产生建立在对近、现代自然科学观的批判基础之上,它不仅化解了自然科学方法论向精神科学领域的扩张,而且把人们从旧的科学观中解脱出来。近代自然科学观习惯于将自然看作是一个既定的、静态的、具有客观属性的整体,而实际上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以人为研究主体这样的事实。不同主体及主体以不同方式的介人,对认识对象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反馈反过来又促使人类对客观认知对象形成相对的把握,传统的自然科学方法论已经不足以对全部科学事实概括出清晰明断的论述。所以,没有绝对独立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普遍具有诠释学的特征,整个科学研究过程都具有诠释学的因素。
并且,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实现于实践与应用的层面中,科学研究中包含的科学发现、科学理论、科学实验等整体科学的应用过程是一幅囊括了自然、社会、经济、政治、历史、文化、人文、语言、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共同演化的图景,各种异质性因素对于科学研究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其不能局限于一元的自然决定论或者社会决定论的认识论模式,无法单纯依靠自然科学或者精神科学的方法论来解释,因为人们需要动态地、辩证地对待其间的耦合与能动关系。科学本身作为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双方的因素制约,它是系统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当前复杂性学科与交叉性学科的大量涌现,不仅需要各学科间、不同学术团体和科学共同体间理论的融汇与协调,还需要学科间方法论的互涉使用,特别是多样性的科学理解特征促使人们从诠释学的视角出发进而获得可以正确理解科学的概念性工具。
本书是杨秀菊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它最初将诠释学词源作为切入点,沿袭诠释学的历史发展脉络,考察科学诠释学的历史溯源,通过消除诠释学一词本身在转译过程中带来的歧义,指明进行科学诠释学研究必须阐清的概念与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论述科学哲学与思辨哲学之间融合的进程,并且在科学诠释学的理论背景及意义基础之上,提出科学诠释学的理论雏形,继而指出科学诠释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核心及目的;再次,结合国内、外涉及诠释学及对科学进行诠释学分析的相关文献资料,从理解、解释与应用的三位一体及诠释学循环人手,阐明科学诠释学的方法论特征,结合当代科学发展的多元化朝向特点,理顺科学诠释学与现象学、建构主义社会学、‘认知科学的关系,并且在当代科学认知多元理解特征与交叉性学科的发展趋势基础上,论述科学诠释学的特质及发展趋向;最后,从实践应用的角度出发,探讨实践的科学诠释学思想来源及其稳固的实践基础,通过分析科学研究过程中蕴含的诠释学因素,从而增进人们对科学的理解,帮助人们从诠释学的视角出发去把握复杂深奥的科学概念、理论及分析方法。
作者简介:
杨秀菊(1981-),女,辽宁人,太原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哲学,社会科学哲学。
目录:
内容提要
绪论
第一章科学诠释学的历史溯源
一科学诠释学的科学理论来源
(一)科学的界定
(二)科学的划界
二科学诠释学的诠释学理论来源
(一)宗教神学诠释学与普遍诠释学
(二)哲学诠释学
第二章科学诠释学的理论形成
一科学诠释学的形成背景
(一)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扩张与消解
(二)科学哲学思想中的诠释学因素
二科学诠释学的形成过程
(一)科学哲学与诠释学的融合内容提要
绪论
第一章 科学诠释学的历史溯源
一 科学诠释学的科学理论来源
(一)科学的界定
(二)科学的划界
二 科学诠释学的诠释学理论来源
(一)宗教神学诠释学与普遍诠释学
(二)哲学诠释学
第二章 科学诠释学的理论形成
一 科学诠释学的形成背景
(一)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扩张与消解
(二)科学哲学思想中的诠释学因素
二 科学诠释学的形成过程
(一)科学哲学与诠释学的融合
(二)科学诠释学的理论生成
第三章 科学诠释学的本质内涵
一 科学诠释学的研究对象
(一)科学整体
(二)科学文本
二 科学诠释学的研究核心和目的
(一)对语言的关注
(二)对意义的追求
第四章 科学诠释学的方法论特征
一 诠释方法论原则的重提与衍化
(一)关于诠释主体的原则
(二)关于诠释对象的原则
二 理解、解释与应用的统一
(一)理解的三个模式
(二)解释的三个阶段
(三)理解、解释与应用三位一体
三 诠释学循环
(一)科学研究中的诠释学循环
(二)本体论预设下的循环验证
第五章 科学诠释学的当代发展
一 科学诠释学的理论关联
(一)科学诠释学与现象学
(二)科学诠释学与建构主义社会学
(三)科学诠释学与认知科学
二 当代科学理解中的科学诠释学
(一)科学理解特征的多元化朝向
(二)多学科间的交互与干涉
第六章 科学诠释学的实践应用
一 实践的科学诠释学
(一)实践的科学诠释学思想
(二)科学诠释学的实践基础
二 科学诠释学的应用
(一)科学发现的诠释学分析
(二)科学理论的诠释学分析
(三)科学实验的诠释学分析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