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霍韬晦 日期:2014-12-09 17:07:03
本书收录了霍韬晦先生不同时期的文章、演讲词等共十余篇。其中大部分内容是为纪念五四运动而作,主要探讨了中国文化自“五四”以来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的过程,试图发掘“五四”的深层动机和历史使命,并由此剖析了中国文化的特点,探讨了中国文化的走向。
中国如何才能新生?如何才能建立一个强大的新中国?是作者在书中带领读者思考的核心问题。回忆“五四”、纪念“五四”、继承“五四”、完成“五四”,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的忧患意识和担当意识。
作者简介:
霍韬晦,当代思想家、儒者、教育家、文化学者。现任香港东方人文学院院长、新加坡东亚人文研究所所长,并被北京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多所重点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亦为北京中国文化书院海外导师。霍韬晦早年从事哲学
目录:
代序:无声的巨响——纪念“五四”九十周年
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五四”八十八周年纪念讲话
一、“五四”的深层动机
二、穿过现实浪潮看到历史常道
三、“五四”的转向——从学生爱国运动、反帝国主义的民族运动转为新文化运动
四、盲目反传统——“五四”中人的卑弱与冲动
五、新文化运动下降为白话文运动
六、学步西方一——“五四”精神的夭折,
七、谁能掌握历史主题?
八、民族独立抑或民族自杀?
九、民族独立不能离其民族文化
十、真正的救亡——畅通中国文化的血脉
十一、国格——中国立足世界的真正根基
十二、历史正给予中国新生的机会
十三、回归中国文化,重建民间社会代序:无声的巨响——纪念“五四”九十周年
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五四”八十八周年纪念讲话
一、“五四”的深层动机
二、穿过现实浪潮看到历史常道
三、“五四”的转向——从学生爱国运动、反帝国主义的民族运动转为新文化运动
四、盲目反传统——“五四”中人的卑弱与冲动
五、新文化运动下降为白话文运动
六、学步西方一——“五四”精神的夭折,
七、谁能掌握历史主题?
八、民族独立抑或民族自杀?
九、民族独立不能离其民族文化
十、真正的救亡——畅通中国文化的血脉
十一、国格——中国立足世界的真正根基
十二、历史正给予中国新生的机会
十三、回归中国文化,重建民间社会
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五四”八十八周年纪念讲话新加坡场
一、“五四”的起点:反对强权,伸张公义
二、历史沉疴
三、“五四”的转向:从爱国运动、民族运动到文化运动
四、“五四”狂飙:非理性的“启蒙”
五、“五四”的虚无:文化上的无主孤魂
六、“爱国”即自我伤残?
七、中国新生靠什么?
八、从忧患意识到文化定位
九、中国再生的历史转机
十、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关键是人才
现场答问
旋转乾坤,谁有力量?——“五四”八十八周年感悟
纪念“五四”,认识“五四”——“五四”七十周年纪念
忧患与担当——论“五四”精神
一、五四运动的性质
二、从忧患到担当
三、传统文化的滋养与对待异质文化的态度
四、永远的“五四”
超越“五四”、超越中西文化的对立
可悲的重复
没有志气,中国入永远翻不了身
超越“五四”的思维方式
“五四”八十周年纪念与再出发——继承“五四”,深化“五四”,完成“五四”
一、“五四”的定位
二、历史运命中的张力
三、八十年的回顾:“五四”成功了吗?
四、问题在哪里?
五、继承“五四”,深化“五四”,完成“五四”
惨痛的历史和惨痛的现实——从日本人的侵略到日本人的心魔
历史的真诚,良知的忏悔——抗日战争六十周年祭
中日文化关系的回顾——兼论日本文化的特征
一、前言:日本人又来了
二、菊与刀
三、日本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吗?
四、和魂汉才
中国人的中国史
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
历史是什么?
附录:“五四”人物简介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五四”八十八周年纪念讲话
二、穿过现实浪潮看到历史常道
这现实的大潮是什么?就是当中国人被日渐西化,随着资本主义的脚步,我们变得更关心个人利益,沉迷消费,享受丰富的市场信息,捍卫自己的权利……我们已经没有时间留意历史,也没有时间关心文化了。人变得麻木,只有现在,没有将来,这就很悲哀了。
不要以为文化无声,尤其是一些在生命深处生根的文化,始终主宰着历史。唯有不忘历史和不断对生命进行深刻反省的人,才有能力看见那无声的力量,知道有些重要的力量在运转中。所以,我们不必去凑热闹,被政客和传媒挑动神经。你要凑热闹,哪里还有比风水师去争别人一千亿遗产来更热哄?传媒长篇累牍地去追寻这些新闻,难道香港人的品味就是如此?若香港入的品味变成这样,这些声音就变成最大的了。至于有关我们的历史文化问题、传统价值问题,乃至香港与中国的关系问题、人类未来问题……哪里还有市场呢?传媒都不注意你,有声音等如没有声音,因为大音不入里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