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经典读库》编委会 日期:2014-12-11 02:59:10
本书遵循传统道德经的结构,将道德经的81篇分成“道经”和“德经”两大部分。除了对《道德经》进行详细的注释、翻译及解读外,还设置了“体悟”版块,该版块是对《道德经》进行延伸解读,内容多以故事为主、理论为辅,将老子的智慧和思想深入浅出地展示给读者。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愉悦身心的过程。希望您能通过阅读这本书,给您的人生多点启发,让您活得更加从容、潇洒。
目录:
道——肇始于老子,遗风以深远
说不尽的天道之祖——老子
评不完的“三玄”之一——《道德经》
唱不绝的道之回音——老子思想的深邃影响
上篇道经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第二章辩证之道,哲学之基
第三章清静无为,少私寡欲
第四章不露锋芒,学会内敛
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母之所爱,博大无边
第七章圣人无私,天长地久
第八章上善若水,善莫大焉
第九章功名成,遂身退
第十章心无杂念,身心合一道——肇始于老子,遗风以深远
说不尽的天道之祖——老子
评不完的“三玄”之一——《道德经》
唱不绝的道之回音——老子思想的深邃影响
上篇道经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第二章辩证之道,哲学之基
第三章清静无为,少私寡欲
第四章不露锋芒,学会内敛
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母之所爱,博大无边
第七章圣人无私,天长地久
第八章上善若水,善莫大焉
第九章功名成,遂身退
第十章心无杂念,身心合一
第十一章有无相生,无中生有
第十二章虚华浮躁,有害无益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身患
第十四章神龙在天,不见首尾
第十五章为不盈者,去蔽成新
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第十七章与人空间,尽显高明
第十八章心存大道,坚守仁义
……
下篇德经
第三十八章处实去华,上德无为
第三十九章贱为贵本,不卑不亢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
第四十一章大器亦可晚成
第四十二章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第四十三章天下至柔,驰骋至坚
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第四十六章祸起于贪,知足常乐
第四十七章凡事内省,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无为而无不为
第四十九章圣无常心,德善德信
第五十章出生入死,顺其自然
第五十一章道之尊,德之贵
第五十二章见小曰明,见微知著
第五十三章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第五十四章善建不拔,善抱不脱
……
正版书,质量不错,以后上下班坐地铁就可以看了,呵呵...~~
--网友书的封面很有画面感,色彩也很丰富,从这些细节中就能看出,编者很用心,不为别的,就冲这认真的劲头,就乐意掏银子啊。。。--网友我是一个很喜欢研究传统文化的人,而是也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坚实捍卫者。就有关的道德经一书,现在市场上很多书都是东拼西凑,要么辞不达意,要么歪曲了老子的思想。而这本书在这方面严格把关,首先就从源头向我们传递了正确的思想,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网友第二章辩证之道,哲学之基
原典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②,难易相成,长短相形③,高下相盈④,音声相和⑤,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⑥,行不言之教⑦。万物作而弗始⑧,生而弗有,为而弗恃⑨,功成而弗居⑩。夫唯弗居,是以不去⑾。
注解
①斯恶已:就显露出丑陋了。恶,是丑陋的意思。此处是老子的辩证思想,有“美”的观念产生,就说明同时有“丑”的观念产生,否则就无所谓美了,这是事物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②有无相生:有无,此处指事物的存在或者不存在的现象。与第一章中的“有”“无”意思相同。相生,指互相转化。
③形:衬托,补充。
④盈:充盈,增益,补充。原典作“倾”,据1973年马王堆出土帛书《道德经》甲本(简称帛书甲本)改。
⑤音声相和:音和声互相调和。和,和谐,调和。
⑥圣人:与儒家提到的“圣人”不同,此处指拥有道家倡导的顺应自然,蔑视一切政教礼法,摒弃一切束缚心灵的教条、规则等特点,能够与“道”融为一体的人,是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道家的理想与儒家的理想在主要方面是根本相反的,《道德经》一书中的“圣人”的概念,译者一律以“有‘道’的人”“得‘道’的人”或“有‘道’的圣人”翻译。处:帛书甲、乙本作“居”,处理世事的意思。无为:顺应自然,不恣意妄为的意思。“无为”是老子使用的特定概念,并非指什么事也不做,而是指不做违背本性、背离自然意志、束缚心灵、异化人性的事。在老子看来,儒家所追求的礼制,世人所热衷的功名利禄,都是违反自然人性的东西,都是使人异化的东西。“无为”不但是老子和道家所提倡的生活态度,也是老子的一个哲学观,被他运用于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如政治上的“无为而治”等。
⑦行:实施,施行。不言:就是不颁布文件、不滥用政令的意思。行不言之教,即要求统治者不要硬去发布许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命令和条规去管理、约束百姓,而要用亲身实践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百姓。“行不言之教”与“处无为之事”是同一种意思,都是希望统治者能“无为而治”,遵循自然法则。
⑧万物作而弗始:王弼本作“万物作焉而不辞”。此据郭店简本(“万物作而弗始也”)和张松如《老子校读》改。始、辞,都读作“司”,主宰的意思。
⑨生而弗有,为而弗恃:此两句中的“弗”王弼本作“不”,今从帛书甲、乙本。有,占有,据为己有;恃,自恃。
⑩居:自我夸耀。
⑾是:指示代词,此处指功勋。去:消逝,失去。
语译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显露出丑陋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就显露出不善了。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相辅相成,长和短互相衬托,高和低互相补充,音和声互相调和,前和后互相依随,这是永恒的。所以圣人用无为的观念来处理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来施行教化。任凭万物生长发展而不强为主宰,促成万物的产生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的生长而不自恃己能,成就功业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为圣人不居功,因此他的功勋不会消逝。
释析
本章主要讲述了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道理,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鲜明地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思想。他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低、音与声、前与后等自然现象的对比,阐述了世间万物都存在其对立面,而且两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指出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
第二层次则将辩证法运用到社会生活中,通过描述圣人掌握了这一法则后,能用无为的观念来处理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来施行教化,一切应该顺应自然的发展,而不要加入自己的意念,体现了老子的自然主义思想。而且有功业成就却不自我夸耀,达到了功勋永在的效果。依据老子的思想指出“无为”与“有为”,“不言之教”与“有言之教”都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提醒人们做事必须顺应自然、循序渐进。
本章的第一层以理论为主,第二层则从实践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共同印证老子朴素的辩证思想。
体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些话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思想,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对立统一的观点。将这些辩证思想运用到社会生活中,人们就能用无为的观念来处理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来施行教化。老子的辨证思想为我们的为人处世提供了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所以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周围的一切。
西施本名夷光,生于春秋末年。她天生丽质,美貌动人,被后世誉为“中国四大美人”之一。“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一句中的“沉鱼”指的就是西施。
虽然西施有倾国倾城之容,但她的体质一直不好,时不时就会感到心口痛。一次,西施洗完衣服准备回家,刚一起身胸口便开始疼痛,于是她本能地用手扶住胸口,眉头也随之皱了起来。西施是因疼痛才做出这样的动作,然而,周围的村民都异口同声地称赞西施比平时更美了。
与西施同村的一个女孩名叫东施,尽管她与西施的名字只差一字,但二者的容貌却相距甚远。当听说村里的人都夸赞西施用手扶胸的样子非常美丽时,东施心一动,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眉头微皱,不停地在村民中走动。东施以为这样做就会有人称赞她,可事实并非如此。她本来长相就丑,加上她刻意模仿西施的动作,流露出来的装腔作势的样子让人更觉得厌恶。于是,人们纷纷关上门窗,对东施避而不谈。
这个故事体现了老子“美丑相对”的观点。他认为世上没有绝对的美,也没有绝对的丑,当美的事物存在时,丑的事物也就会随之产生了。西施是美的,因而无需雕琢。而东施不顾自身条件,刻意模仿西施,不仅没有获得人们的称赞,还落得个“东施效颦”的笑柄。
当然,美与丑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只不过需要一定的条件。假如西施是个爱慕虚荣、见利忘义、蛇蝎心肠之人,那么即使她有再好看的面孔,人们也不会认为她是美的。相反,若东施宽以待人,给人留下良好的口碑,那么即使她再丑,也会有人说她美。这就是美与丑的相互转化。
彭端淑在《为学》中写道:
蜀国的边境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某日,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你看怎样?”
富和尚对他说:“你凭什么去呢?”
穷和尚答曰:“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器皿和一个饭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不屑一顾道:“我几年前就想沿长江乘船去南海都没有实现,你凭这些怎么能够实现呢?”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听后,露出了羞愧之情。
这个故事除了告诉人们要为目标而奋斗外,还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阐述了“难易相成”的道理。难的事情,只要肯做,就会变得越来越简单;简单的事,如果你不做,也会变成难事。这样,难与易就实现了转化。
当然,老子朴素的辩证思想并不只是体现在美与丑、难与易之间。以这两个例子为例,旨在说明他的辩证之道、哲学之基,以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态度。事实证明,老子的这一思想是值得肯定的。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能够在共性之中发现个性,并实现对立事物的相互转化,以达到和谐处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