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凤仪 日期:2015-05-16 11:39:25
王凤仪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慈善家,近代女子教育的开拓者。先生因其一生未曾读书,故只以言劝世,未曾著一文字。然其日常言谈、讲演,由其门人记录整理、付梓流通者,不下数十种。由于年代久远及历史原因,这些书册,有的流落民间,已难得一见;有的仅存绝世孤本,亟需保护。古人云:“百世劝人以书”。为让先生之宝贵思想润泽后人,我们编撰了此部《王凤仪思想著作选集》,收录先生门人所记载先生思想与言行之著作共计十余种。选集共分七卷:第一卷《诚明录》、《笃行录》、《王凤仪先生语录》;第二、三卷《王凤仪先生年谱与语录》;第四卷《王凤仪言行录》《王凤仪嘉言录》《十二字薪传》;第五卷《化性谈》、《家庭伦理讲演录》等十种;第六、七卷《来自山沟的大智慧》。
目录:
第一卷《诚明录》、《笃行录》、《王凤仪先生语录》第二、三卷《王凤仪先生年谱与语录》第三、第四卷《王凤仪言行录》《王凤仪嘉言录》《十二字薪传》第四、第五《卷化性谈》、《家庭伦理讲演录》等十种第五、第六、七卷《来自山沟的大智慧》
总序王凤仪先生是二十世纪世界大变革前夕的朴素的思想家。原为偏僻山沟里的一位农夫,家贫,不曾读书。因笃尽伦常,义赴友难,乃见性明道。预知时代的大变革:自私自利、贪得无厌的“创业”世界,将要结束;人是公人、产是公产的大同世界,即将到来。于是乃四处奔走,大声疾呼:从此要换世界了!大同开幕啦!当时人多不解。父殁守墓,更豁然贯通,彻悟了人生的真义,明白了人生什么是真正的苦,什么是真正的乐,乐怎样能得来,苦怎样能解除,从而立下“翻转世界,重立人根”的宏伟大志。先生既不曾读过佛经道典,又未学过圣经贤传。生平讲道,完全是由躬行实践中生出来的。例如,由于悔过,顿愈疮痨,才发明性理疗病。因此,欲钻研其学说,必须对其生平事迹有所了解。三界、五行、四大界,是其学说的主体,指明了人生的正路与人生的归宿;伦理家道,死心化性,是其学说的重点。阐明了尽人合天,了凡入圣的至德要道。先生长时期生活在荒僻落后的山村,饱尝乡下人们的饥苦寒酸,尤其对家庭中的苦恼,更为深刻。经过数十年的体验了解,认识到家庭是人类繁衍的源泉,是社会最基层的组织单位。古今中外的英雄豪杰,伟人哲士,以致平民百姓,无不生长在家庭里,欲生出好的子女,必须从家庭彻底转变;欲家庭转变,就必须从夫妇作起,振兴母教,提倡妇女道德,建立新家庭。这样,才能彻底解决家庭的问题。因此,先生一出山,就创办义务女学,打倒旧三从,力倡女子独立,讲究妇女道,这可说是他改建社会的开端。继而创办崇俭结婚(原称先天结婚)与储金立业,用以调和天地间的气血(人是天地间的气,钱财是天地间的血),作为改建社会,缔造大同的两大关键。夫妇为人伦之始,造化之基,故崇俭结婚是重立人根的基础;公产是新世界的经济命脉和生活资源,故“立业”的本质,乃是通向大同世界的桥梁。二者实为“翻转世界”的有力措施。先生风尘跋涉,劝世化人,四十余年,足迹遍东北及华北,信仰者千千万万,毁家兴学弃产淑世者,层出不穷。经常开办几千人的盛大讲演会,听众莫不欣然悦服;年久觉疴,闻道而顿愈者,不胜枚举。自先生明道,从事社会活动起,逝世后,直到其事业解体止(一九四八年),历半个世纪。所创办之事业,除女义学、会体和新农村之外,还设有性理疗病社、讲演社、安老所、怀少园、学田农场和工读学校等,总计不下千余处。先生体力衰弱的晚年,尤以身作则,极力倡导下达农村,集体过家,学会过穷苦生活。特别着重人们要认真实行,以防沾染城市浮薄之习,使性命伦理普及到广大乡村,树立净底家庭的典范,实现“立业世界自立人”,从而培育了大同社会的雏形,时代的巨变,会有力的证明,这正是往大同世界“播民”呢。先生从不认师傅,也不收门徒,更不排斥任何宗教。其讲道,往往因时、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有的话,是因人施教,所以不能都视之为普遍法则。例如:嫡庶道,便因时代的进展而失去意义了。但其学说的精髓与主体,是永远行之有效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我们平常人,讲到这为止,不讲治国;但家齐国自治,身修家自齐,修身之要素,在诚意正心上。”这是先生曾明确指出的。因此,全部语录以尽性立命伦理家道为主要内容。教人从立身做起,而后立命,而后立德。对人世要看假了,对道却要行真了,故亲自培育了各方面的榜样,如丈夫、媳妇、姑娘、老太太、娶女婿、新家庭、认母奉养以及不挣钱,不立业的志界人等榜样,其用意是多么深远啊!先生办女学,创事业,从不凭藉任何权势,因此恳切的告诫后学说:“我们事业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治已而不治人,托底就下,不假半毫的势力啊!”这句话乃是我们劝世化人极其重要的一条纪律。三界、五行、四大界,三者不是平行的,而是相互渗透的有机统一体。三者与伦理之间,也同样是相互为用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正确的运用三界、五行、四大界,才能尽好伦常,达到死心化性;只有死贪心,化禀性,把伦常尽圆满了,方能真正达到三界合一,五行攒簇、四大界达通的地步。三界性心身,是人的生成来踪,要清除性心身的阴面,充实其阳面。某儒者问“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告子言性无善无不善,究竟谁说得对?先生说:“都对啊,性善,指天性说的;性恶,指禀性说的;性无善无不善,指习性说的。”这简短的解答,却道破了几千年来未有解决的疑案。先生经常教导后学要“去习性、化禀性、复天性”。世间纷纭、复杂的事物,人们形形色色的思想,到底怎样辨别其是非真假,衡量其阴阳消长呢?三界里的天命、宿命、阴命,乃是最好的识别和衡量的标准,所以先生教导人们“要止宿命、消阴命长天命。”四大界,志、意、心、身是四种不同的境界,扩充起来,宇宙万有,无所不包。先生说:“五毒(恨怨恼怒烦)了尽,就是因果了(是出身界);贪心了尽,就是人间了(出心界);意念了尽,才能超出天堂而登佛国了(超出意界而达志界)。”这段话,是简明地指出了如何了脱尘寰,直达圣域的基本纲领。五行,是先生沿用了古代金木水火土五个代词,但在内容和用法上,却与古代所讲的五行,有所不同。而是重在化除五行性中气禀之偏,转逆为顺,化克为生,拨阴反阳。至于家道伦理,以至社会,也无不贯穿着五行,故不可与古代五行之说混为一谈。又如禀性、天命、宿命、立业、立命、立身、性命,先天等词的含义,均与前人讲的有所不同。先生讲道,多用乡言俚语,但却从这些浅近而朴素的语言中,讲出了继往开来的大道理。例如:不争、不贪、不怨人、找好处、认不是,这对于后学来说,是多么熟悉的话呀!这每一个字,都有千斤分量,它代表了最浅而又最深的道理。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需要下很深的功夫啊!它不仅是尽性立命的要道,更是性理疗病的主要途径。在家庭来说,它是解决纠纷与苦恼的关键。例如,婆媳之间的磨擦,是家庭中最突出的问题,也恐怕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不太好解决的问题吧(是有根据的)。那么丢开了找好处,认不是,再用什么办法,能突破这个难关呢?人类在物质上满足之后,是否都生活得真正幸福、没有苦恼了呢?如果仍然有苦恼,怎么解决呢?尤其是家庭中的苦恼,更为显著,这就不得不在人们的自心上找原因了。况且,人们的贪欲和物质要求,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由财物上所造成的苦恼之外,还往往是因气火用事,彼此相怨,或性情不投,相互疑忌,而造成反感与纠纷,甚至酿成一家人同室操戈。例如:夫妻反目,父子相争,婆媳不和,等等,这就不能不在人们的自性中,找根源了。因此说,人们的环境与遭遇,多是个人心性的反照。总之,人们的痛苦与烦恼,一般的来说,不外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贪心,一是禀性。人的贪心是无止境的,禀性各有所偏,而禀性的根住在心里,二者相互作乱,便给人们带来了无边的罪苦,轻者烦恼度日,病苦缠身;重者无恶不作,身败名裂。因此,先生谆谆教导后学,要去私心,化禀性,最后达到圆满的天性,唯有性天之乐,方是真正的乐。况且带着私心的人,又怎能进去大同世界呢?这并不单纯是为了解除人们生活中一时的痛苦,而更重要的,是欲作完人达于至善的根本途径。先生的话,都是些通俗的语言,读起来似乎好懂,但欲彻底领会其精神,必须通过躬行实践,尤其关于性理方面的论述,更是如此。以一不曾读书的农夫,目睹世态之恶浊,竟有救人救世的胸怀,毕生致力于大同事业。其学说之影响,若是之深远;笃信力行之后学,若是之众多;所创事业,遍及广大城乡;所讲性命之学,化及妇孺寒微;发前人之所未发,明后人之所欲明;独来独往,兴航普渡,实为人类史上所罕见者也!朱允恭一九六七年冬于昌图县亮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