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民主简史


作者:何小民  日期:2015-11-04 14:05:41



1.为民主修史,在中国,这是**本。——王通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生导师)2.在中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民主治理体系建设是*重要的制度安排。正因为如此,何小民先生的《民主简史》一书对民主理念的历史分析,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竹立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曾提出“大部制”改革、人民是改革的主体等影响深远而广泛的咨政、学术观点)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中国和外国政治史上,与民主相关的主要理念、现象和史实,并依此展开一定的思辨。其中中国部分占约3/5,从先秦政治思想,谈到最近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外国部分占2/5,采用点面结合,既介绍理念,也重点突出英国、法国、美国等几个主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实践。
  作者认为,民主是个好东西,代表了人类公平自由的理想;同时也主张,要客观地看待民主政治现象,看到民主的不完满性,以及落实于制度时面临的现实屏障。
  本书通过跨时间的比较,跨国界、跨政体、跨文化的比较,让读者多元立体地认识民主现象,获得了传统教科书上、时政新闻宣传上无法出现的新角度。时间、空间和文化上的显著跨度,使得本书几乎没有类同读物。
  本书不是枯涩的理论探讨,而是有血有肉的、有一定文学色彩的生动叙述。对于大体了解中国史和世界史轮廓、对中国文化有体验的读者来说,熟悉易懂,具有亲和力和可读性。书中还采用一批历史老照片,使得思想的表达更形象,更真实,更经典。
  作者简介:
  何小民,广西合浦人,中共党员。1990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创办北大国政系报。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客座教授。先后在广西人民出版社、自治区新闻出版局、接力出版社、自治区人事厅、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自治区区委党校等单位工作。对政治学、民族文化学有独特的思考和较深的理解,编著出版图书《人才简史》等。
  目录:
  序一序二第一章刚朴而璀璨的先秦政风原始民主天真烂漫部落联盟与黄帝尧舜禹的禅让祭祀与“神主时代”极欲的魅惑西周礼世与宗族统治完善厉王止谤对人民的竞争思想者们第二章迂回探索的秦汉之治“事实民主”的倾覆恢复柔性治国政党与世族“封建”之辨佛教的传入奇特的反抗者第三章隋唐大音与乱世哀鸣“两难”的长城工程以德为重的政治素质一种矛盾的政治人格牛李党争第四章宋朝:市民社会的勃兴文人之治城市商业文明的发展商业作为民主的先声未有发生的变革第五章元代的军权统治与族群问题军事极权及其败亡文化的败亡土司制度第六章成熟而动摇的明代君主政治从神主时代到君主时代治理的成熟明朝酷法政治思想家们第七章大清的末日求存民族之战汉民族主义的兴起与澎湃与世界开始碰撞从洋务运动到君主立宪理念载泽密折破天荒的省议会选举《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与失败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对峙第八章民国初期的艰难转型袁世凯其人清朝的灭亡猜忌初现从兵权到内阁到议会的争斗袁世凯控局与登基大总统“洪宪皇帝”兴亡辛亥革命评价与反思第九章红色力量诞生在中国“五四”的科学与民主文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追求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理念比较从北伐战争、社会改良到抗战非常时期的民主及专政国共对决新中国成立以后依法治国第十章亚洲民主的屏障与路径选择文明疏离与共识缺乏保守的亚洲价值观亚洲的民族精英们大国之变殊为不易第十一章地中海畔的民主之光独特的古希腊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的过程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征雅典民主的缺陷第十二章近现代西方民主思想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背景天赋人权契约论自由论分权制衡论第十三章17世纪英国民主革命英国革命的背景英国革命的爆发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王朝的复辟与瓦解英国为什么能确立民主制度英国民主制的形式特点第十四章法国百年民主风暴法国革命的背景大革命的开始法国革命的波折拿破仑帝国从波旁王朝复辟到第三共和国法国现行政体第十五章美国的民主历程特殊的社会发育与美洲精神独立战争——摆脱宗主国的控制防范暴政的“三件法宝”废奴运动——民主的重要一步美国政治的内在矛盾第十六章近现代史视角下的民主陷阱民主陷阱之一:对观念偏差的失能民主陷阱之二:利益整合的失能民主陷阱之三:少数派的离心倾向民主陷阱之四:国际关系上的低能民主陷阱之五:异化的危机民主政体对社会问题的解决力后记
  第十章亚洲民主的屏障与路径选择
  文明疏离与共识缺乏
  现代民主政治产生于西方,亚洲谈不上什么贡献。脱离于两次工业革命、经济、社会落后、王权统治成熟、意识形态保守,都是经常被提到的直接原因。
  更深一层,则在于亚洲的地理摇篮,以及相应文化和民族性格因素。
  亚洲的大陆区域,像是一个巨大的穹窿,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和高点,往西有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绵延到土耳其;往北有天山,有蒙古高原和阿尔泰山脉;往南有云贵高原。
  隆起的高原地域,在古代统称“大漠”,河山雄奇广袤,映衬着文明的渺小,曾经被唐代边塞诗人们激越讴歌。同时,大漠气候干寒,土壤贫瘠,作物稀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在古代极难穿行,人类的生产和社会活动相对不活跃,不容易孕育先进的文明。
  这一地理特点也造成了亚洲文明的离散性。正常来说,一个区域的地图中心,最容易成为文明的热区,因为东西南北的往来都会经过这个中点。但是亚洲的中部高耸且荒凉,无法承担文明中枢的功能。
  那么,亚洲的各种文明,只能分散在这些穹窿的边沿。海拔较低、水草丰美的下游冲积平原区,例如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恒河流域,以及西亚的两河流域,形成了柔软舒适的文明襁褓。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则显得崎岖坎坷,要靠惊人的商业利益,或者唐玄奘那种精钢淬火的宗教意志,才能完成跨越。
  我们设想江南有个书生,要去印度播讲儒道之学。如果拉直线往西,先溯江而上,经三峡,进四川盆地,虽然艰险,也还算可行;而往后要穿过云贵高原、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南麓,则变得几无可能。那么,他只能绕着穹窿走,先往南,经两广,进越南,兜过中南半岛再北上,路程要遥远得多。
  亚洲不仅有大陆国家,也有星罗棋布的岛国。在航海能力欠缺的古代,海洋和高原一样,也在割裂亚洲的文明。
  由此我们能理解,亚洲文化的斑斓多彩。这里有世界几大宗教的发祥地,有东方中国的诸子百家,风骨炯炯。
  由此也不难理解,亚洲国家之间甚至一国之内,存在巨大的隔阂和差异。20世纪初的中国,东方上海已经有了电车,有诸多跨国企业和满口洋话的“海归”,十里洋场灯红酒绿;而在广袤的内地农村,人们还在立牌坊、浸猪笼,祥林嫂们还在往庙里捐门槛。
  隔阂和差异使得人们缺乏共同事务、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观,无法达成统一的变革行动。就像陶令笔下的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谁又能将他们动员起来,去推翻王权?在近现代中国,无论倒清、还是倒袁、北伐等等,都称不上全民共识。
  对比起来,欧洲南部虽然也有大山,但是艰险程度远不能比肩亚洲。欧洲西部地势平缓,在大陆西海岸和英格兰地区形成了文明的中心,那里产生大量哲学家,流通大量思想。文艺复兴虽然起源于南部意大利,往后启蒙运动的中心却在法国,成为气候。
  大量的公共生活,便利的交通,充分的人员信息往来,带来直接的利益碰撞,令欧洲社会风云变幻,形成阶层壁垒,引致最早的民主革命浪潮。在英格兰,庄园主和日益壮大的城市手工业主阶层很早就警惕了王权的贪婪,他们通过议会,抱团抵制国王的苛索。在法国,工业革命带来的阶级新秩序,很快席卷全国,猛烈冲撞王权和资产者的统治根基;中北部巴黎的战斗警铃,能让南部海港城市马赛的革命者们日夜奔赴。
  …………
  差异是明显的,必然的。那么是否可以说,亚洲将永远无法摆脱隔阂、滞后的宿命?答案并不悲观,因为不能刻舟求剑地审视亚洲。就像人类巢居穴居的历史非常久远,但现在照样建设鳞次栉比的都市。
  要看到,虽然到目前,高山还是高山、海洋还是海洋,但是它们对区域交流的阻碍已经明显减小;飞机、铁路、轮船、电话和互联网翻山越海,无孔不入。尤其是互联网,大幅跨越空间和时间的界线。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以手机为终端的网民规模已达5亿,即有1/3国民成了随时随地获得网上讯息的网民。
  对外联系也是如此。18~19世纪的欧洲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亚洲距离它太过遥远。要从海路去到欧洲,中国比美国远三四倍,因此美国更容易得到欧洲的文明辐射,实现了崛起。而现在,飞机能够跨越蛮荒大漠,现代交通通讯缩短了地理远近造成的差异。
  地理的屏障获得了突破,亚洲文明在内部和外部都开始了全面的交流碰撞。这是振兴之始,短期里也是动荡之源,因为旧秩序已经不在、新秩序尚未完全建立。
  这百年的亚洲,像是三四百年前的欧洲,人们为着领土资源、意识形态的对立争执不休。历史上的欧洲宗教冲突,曾经轻则抄家罚款、重则鞭刑和杀头,这和今天的西亚有几分相似。
  亚洲作为后发者,如何可以少走弯路、少交“学费”?亚洲文明的内外碰撞是会弥合分歧、或是扩大成见、或者两者兼有?这些问题,值得亚洲政治精英进行深入的思索。
  保守的亚洲价值观
  与欧美的急近实利、强烈进取相比,亚洲显得观念错杂,整体上偏向保守。人们对传统倾向接纳,对实利不那么执着,变革动力和决心显得迟滞。
  在中国,人们热衷研究政治、道德和人生,喜欢研究理念,对工商实利似乎怀有某些鄙夷,辉煌的诸子百家缺一门“商家”。
  《庄子天地篇》说到,有老汉用井水浇菜园,打了个隧道,下到井底装水,再抱瓮而出。别人问,你为什么不做个汲水的机械呢,效率很高呢。老汉的解释是:有了机械,就会有机心,会心神不定,就会被道抛弃。
  18世纪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谈到,中国有一个庞大的市场,几乎等于所有欧洲国家市场的总和,然而“古代埃及人、印度人和中国人,都不奖励外国贸易,他们的财富似乎全然得自内陆的航行”。
  实际上中国曾经有航海的能力。明代郑和游遍了南太平洋和印度洋,涉足东非、红海和阿拉伯地区。但是当局保守自足,认为远航靡费资财、无补于治国,于是叫停了中国的航海事业。清代,为了阻隔海上的反清复明势力,甚至一度施行海禁和迁海,在海边制造无人区……政治稳固比经济发展重要多少?人民为什么要顺从而不是反对皇帝的意见?这是外国史家不容易理解的地方。
  佛教在亚洲的产生和盛行,也体现了亚洲保守的、非利的价值观。
  佛教拥有一套独特的因果论逻辑。它认为,万事皆由因果。天降大雨地上漫水,存在学生才有所谓老师,是为同时的因果对应。有的属于异时因果,例如埋下一颗种子,将来生根发芽。同理,人生也是诸事有因、善恶有报的,只是有的要报于来世;今生早有前生定,因此人们应当顺应眼前现实,并且为来世努力。相应地,佛教的善恶观鼓励利他、容忍和悦纳苦难,出现了舍身饲虎、割肉贸鸽等鼓吹自我牺牲的故事。
  佛教和印度教强调转世因果,其他东方思想也往往类似,包含了对现实的超越。庄子丧妻,鼓盆而歌,因为觉得那仅只是精魂离合聚散。儒家有一种自傲自足的气质,以道德感为最高满足。东方人生哲学,能够消化现实的挫折苦难,不像西方主流宗教思想对现实显示出的强烈抗争性。
  保守思想的形成,也能在地理上找到原因。
  穹窿地形和海洋阻隔,增加了亚洲文明内外交流的难度,国家竞争相对不激烈,政治长期以安民为主题,统治者乐于推行安贫乐道的意识形态。
  实际上,保守思想也易于在亚洲民众中推行:面对青山碧海,大漠浩瀚,人会陷入冥想和敬畏,对现世现利相应地疏离了。欧洲与此大相径庭。海峡是浅近的,文明是流动的,国家碰撞是激烈的。对欧洲君主来说,安民远远不够,必须求富求强,有足够的金钱和枪炮,才能在“欧洲丛林”里求得自存。
  英国,早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前一百年,都铎王朝就开始对外扩张,与西班牙人争夺海洋霸权。政府还资助各种江洋好汉,深入中美洲寻找黄金,与西班牙殖民者火并,甚至直接在海上抢掠西班牙人的珠宝船……财富神话并非遥不可及,强烈地刺激了普通民众对实利的热望,对远方的好奇和勇气。
  价值观保守的后果,是延滞了亚洲政治、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对比美国和印度史,来理解这个问题。
  美国和印度,都曾是英国远隔重洋的殖民地。都是大致在17世纪到来前后,英国殖民者开始进入,从一两个海边据点开始,逐渐蔓延到更广阔的区域。英国人在这些地方攫取原料,倾销工业品,掌控关税,并强迫当地支付驻军开销。
  但是,往后的命运大相径庭。美国在18世纪就争得了独立,开始民主政治建设;在19世纪迅速崛起,向西扩展了广袤的新领土;20世纪超越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而印度,尽管经历各种范围、各种程度和方式的斗争,依然摆脱不了一步步的全境沦陷。国内经济贫困,印度人被殖民者征兵,派到遥远的地方服役。直至二战后的1947年,国家才获得独立。
  这种差异,正符合了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的论断。美国独立以前,北美人主要是百余年间漂洋过海的欧洲人,秉承了欧洲人的务实、好利和冒险的精神,渴望着远方的财富机会。也有不少人是欧洲政治和宗教迫害中的受损者,他们比欧洲人更加不满权力的专横,反对权贵凌驾别人。登陆北美东岸伊始,他们就懂得组成议会,用民主平等的法则来运行自己的社区。与英国的关系,北美人一方面看到宗主国的价值,能提供贸易和商船保护方面的支持;一方面反对宗主国的经济攫取。随着自身实力增长,北美人不断向宗主国提高合理要价,一旦要价受阻,各殖民地很快团结起来,迈向脱英独立。我们看到,从民族起点上,美国人就具有不一样的理智、务实和自强的精神。相比起来,印度的状况要复杂艰难得多。印度被殖民的时期,已经是个垂垂老矣的东方古国,无论社会结构,还是民众观念,都远远没有北美人的那种刚朗和单纯——
  印度有旧制度的王公大臣。英国人没有彻底取缔他们,而是为他们保留一定权益,利用他们充当傀儡,继续控制印度民众。
  印度有愚昧落后的宗教观念。例如一些大宗教反对过海,认为大海是“黑水”,如果通过海洋去到其他地方,就会面临丧失种姓的惩罚。于是印度虽然有漫长的海疆,却成不了海洋大国。
  印度有严苛的种姓制度,分裂了社会肌体。种姓代表社会地位高低之别,代表不可逾越的职业鸿沟和通婚界线。不同的种姓,不仅宗教权利不同,连适用法律也不能平等。
  印度百余年前曾经盛行宗教暴行“萨蒂”,要求烧死寡妇来殉亡夫。有的寡妇自愿作飞蛾扑火,有的被家族中的男人强行焚烧,血腥残忍,世所罕见。直到今天,印度社会还存在不少匪夷所思的恶习,制造着悲剧。
  …………
  在这个步履维艰的东方国度,人民观念分裂,价值离散,有的梦想摆脱贫困,有的指望提高身份,有的渴求神仙救赎。不同的宗教信仰,还乞灵于不同的神……很难指望这些人能团结起来,共同反对英国殖民者;很难想象这些不同种姓者,能共同效力于一个形同牢笼的国家的独立和强盛。
  19世纪的中国,比起印度,只能勉强是五十步笑一百步。国情复杂,文化多元,观念参差。祥林嫂的愿望是庙祝收了她的门槛,阿Q的愿望是未庄人赞赏他的勇毅。
  各方对国家前途的理解无法一致,任何变革都面临保守势力的阻挡。保守者并非觉得眼前已经很好,而是总担心未来更不好。
  一边是顽固守旧,一边是激进冲动,国家在对抗中分裂,几十年回不过神来
  ……







阅读提示:民主简史的作者是何小民,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民主简史下载地址

上一本:世界简史
下一本: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50个侧面看..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