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下南洋


作者:《下南洋》摄制组  日期:2015-11-08 19:55:42



1.白岩松感动推荐:家是中国人**的信仰
  “纪录片《下南洋》让我**次觉得片花远远没有片子好看,因为片花全是浓缩的东西,在片子里才可以把这些浓缩的碎片展开,而后面的故事才是真正精彩的。”12月16日,著名主持人、时事评论员白岩松在十集大型高清纪录片《下南洋》的开播新闻发布会上分享了自己的观感。
  白岩松坦言,片中的很多故事让他感慨良多。时间追溯到广州起义时,曾有南洋的年轻人辞别了自己新婚3天的妻子回国参加起义,目的是为了死,在黄花岗72位烈士中,海外归来的就有29位;一个下南洋很多年没有给家里写信的华人,在有了钱后给家里写的一封信,却只有淡淡的一句话,就是让妻子赶紧把早年卖掉的女儿赎回来。
  “我想这个女儿是他能忍受所有的委屈、颠簸、泪水的原因,后来成为一种信仰。”白岩松说,也正是这封信,让他在这部纪录片中,很清晰的看到了中国人的“家”的范围,家是中国人**的信仰。
  2.《大国崛起》《故宫》《舌尖上的中国》创作班底,CCTV热播大型纪录片
  本片由《大国崛起》总策划的麦天枢任创意总监、《故宫》总导演周兵、祝捷任总撰稿和总导演,参与过《舌尖上的中国》的知名音乐人王同任该片音乐创作。
  麦天枢:“《大国崛起》是刚性的,讲国家怎么走向现代化,这中间有哪些制度性的建设。但《下南洋》是柔性的,从感情进入理性。”
  周兵:“当我们想要寻根,却发现在这片被忽视的南洋之地,竟保存了更完整的中华文明的基因。”
  祝捷:“在不断地深入南洋华人的社会与历史时,终于发现,它们不只是历史问题,它们无疑地指示着这个文化千百年沉积的习惯与延续而至的今天。”
  王同:“现在,是时候用一根线串下来了,这根线就是这四个国家的华人,过去的华人,现在的华人,未来的华人。”
  3.历时三年,深入九国,寻访百城,记录千年
  《下南洋》是一部全面反映南洋华人发展历程的10集高清纪录片的图名图书,该片历时三年,深入九国,寻访百城,记录千年,将向观众揭示一个与我们血脉相连的南洋。
  南洋,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有两万多个岛屿,像上帝洒落在地球海洋上的一颗颗珍珠。也许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数百年间,它成为人类历史上东西方文明相互碰撞和融合的最前沿之地和试验场。
  在这样的文化洗礼和融合下,中国人是如何葆有自己的传统,如何历经血与火的苦难和血泪?
  财富的成功和梦想创造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中华文明在这块土地上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形态。
  《下南洋》不仅讲述了华人在异国远乡建造家园的故事,更通过他们的艰难生存历史,来反观大多数中国人的当下生活、传承、困惑和命运。
  作者简介:
  创意总监:麦天枢
  作家、学者。曾获“人民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全国主要文学奖项。20世纪90年代主要从事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主要著述有《昨天:中英鸦片战争》、《中国农民:关于九亿人的现场笔记》、《天国猜想:认识中国的一条新路径》等。总策划、创作指导《大国崛起》《汉字五千年》《下南洋》等有重大影响的历史文化纪录片。
  总撰稿/总导演:周兵
  现任中央新影集团周兵导演工作室艺术总监,中国纪录片委员会学术研究院秘书长,同时兼任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传播系客座教授。
  1993年进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先后担任《东方之子》栏目编导,《东方时空》特别节目《记忆》总编导,《东方时空》、《纪事》栏目制片人。2003年任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特别节目组制片人、大型系列纪录片《故宫》总导演。此后,拍摄及监制纪录片百余部,包括《梅兰芳》《敦煌》《外滩》《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台北故宫》《下南洋》等。他先后三次荣获中国纪录片年度导演,作品多次荣获金鹰奖、白玉兰奖、金熊猫奖、星光奖等几十项国家级以及国际性奖项。
  总撰稿/总导演:祝捷创意总监:麦天枢
  作家、学者。曾获“人民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全国主要文学奖项。20世纪90年代主要从事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主要著述有《昨天:中英鸦片战争》、《中国农民:关于九亿人的现场笔记》、《天国猜想:认识中国的一条新路径》等。总策划、创作指导《大国崛起》《汉字五千年》《下南洋》等有重大影响的历史文化纪录片。
  总撰稿/总导演:周兵
  现任中央新影集团周兵导演工作室艺术总监,中国纪录片委员会学术研究院秘书长,同时兼任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传播系客座教授。
  1993年进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先后担任《东方之子》栏目编导,《东方时空》特别节目《记忆》总编导,《东方时空》、《纪事》栏目制片人。2003年任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特别节目组制片人、大型系列纪录片《故宫》总导演。此后,拍摄及监制纪录片百余部,包括《梅兰芳》《敦煌》《外滩》《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台北故宫》《下南洋》等。他先后三次荣获中国纪录片年度导演,作品多次荣获金鹰奖、白玉兰奖、金熊猫奖、星光奖等几十项国家级以及国际性奖项。
  总撰稿/总导演:祝捷
  内地新锐青年导演。品2005年CCTV国际频道春节特别节目《丽江过年》导演、2007年《TAXIAMOVINGLIFEWITHCHINESE》(CNEX委制)导演(入选加拿大新亚洲独立影像展)、2008年《台北故宫》导演、2009年《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导演、2010年纪录电影《外滩轶事》、2011年电影《长江图》执行导演(荣获荷兰鹿特丹电影节剧本基金、台湾金马电影节后期基金),2012年总导演纪录片《下南洋》。
  目录:
  序一敬意/麦天枢
  序二不能让历史继续留白和埋没/张晓卿
  第一章华南之洋
  中华的另一面
  棺材和种子
  祠堂、义山、大伯公和娘惹
  欧洲人阴影下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第二章南下之帆
  “沉船坟墓”上的香火
  败寇们的避难所
  “金薯”串起的希望之路
  华工血泪
  自由新大陆
  第三章异乡家园序一 敬意/麦天枢
  序二 不能让历史继续留白和埋没/张晓卿
  第一章 华南之洋
  中华的另一面
  棺材和种子
  祠堂、义山、大伯公和娘惹
  欧洲人阴影下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第二章 南下之帆
  “沉船坟墓”上的香火
  败寇们的避难所
  “金薯”串起的希望之路
  华工血泪
  自由新大陆
  第三章 异乡家园
  南洋大港的明朝风
  绝望之境:歧视,苦活,死于非命
  华人创造:混合了马来香料的中国味道
  第四章 血泪南洋
  马尼拉唐人街的火海血河
  雅加达的红溪惨案
  排华伤痕
  第五章 百年兰芳
  关帝庙受供奉的真人像
  神话人物般的会社领袖
  早期中国公司:管理人情的慈善组织
  “近代世界的第一个共和国”?
  108年后“兰芳”灭于荷兰人火枪
  第六章 千年家族
  韩氏家族:和异族通婚,枝繁叶茂
  杨氏家族:忍辱存活,创商业帝国
  陈氏家族:与洋人合作,奉献社会
  邱氏家族:宗祠里的功名牌匾
  李氏家族:总理之家
  第七章 母国春秋
  中国海盗被中外军队联手剿杀
  被天朝抛弃
  大吏之死
  海禁之殇
  当母国可以依靠
  第八章 北望之心
  信局递侨批,侨批攒希望
  “批脚”送信,信重如山
  黄花岗的29个南洋魂
  “再会吧南洋”
  “我的家在哪里”
  第九章 开放之门
  张弼士与“南洋劝业会”
  诺贝尔奖候选人医不了国之病
  厦门大学首任校长的改良苦心
  真正的开放来自平凡生活
  第十章 期待南洋
  保存中华文化之根
  新公民,新挑战
  现代化华人
  后记一 中华文明的海外基因/周兵
  后记二 南洋,见中华/祝捷
  后记三 创作团队手记/周澜在《下南洋》里,很难界定一种疆界、国家、民族,但我清晰看到中国人家的概念,家是中国人的信仰。
  白岩松
  《大国崛起》是刚性的,讲国家怎么走向现代化,《下南洋》是柔性的,从感情进入理性。
  麦天枢纪录片《下南洋》创意总监
  当我们想要寻根,却发现在这片被忽视的南洋之地,竟保存了更完整的中华文明的基因。
  周兵纪录片《下南洋》总撰稿、总导演
  在不断地深入南洋华人的社会与历史时,终于发现,它们不只是历史问题,它们无疑地指示着这个文化千百年沉积的习惯与延续而至的今天。
  周兵纪录片《下南洋》总撰稿、总导演
  我们不是为了追究历史的对与错,我们只是希望还原历史,我们希望从历史的痕迹中,找到可供后人反思与学习的灵感和素材。我们不能让历史继续留白和埋没。
  张晓卿世界中文报业协会首席会长、常青集团执行主席在《下南洋》里,很难界定一种疆界、国家、民族,但我清晰看到中国人家的概念,家是中国人的信仰。
  白岩松
  《大国崛起》是刚性的,讲国家怎么走向现代化,《下南洋》是柔性的,从感情进入理性。
  麦天枢纪录片《下南洋》创意总监
  当我们想要寻根,却发现在这片被忽视的南洋之地,竟保存了更完整的中华文明的基因。
  周兵纪录片《下南洋》总撰稿、总导演
  在不断地深入南洋华人的社会与历史时,终于发现,它们不只是历史问题,它们无疑地指示着这个文化千百年沉积的习惯与延续而至的今天。
  周兵纪录片《下南洋》总撰稿、总导演
  我们不是为了追究历史的对与错,我们只是希望还原历史,我们希望从历史的痕迹中,找到可供后人反思与学习的灵感和素材。我们不能让历史继续留白和埋没。
  张晓卿 世界中文报业协会首席会长、常青集团执行主席
  惟有知道自己的根源,惟有了解祖先的遭遇,你才知进退依据。我们华人和泰国人、菲律宾人或斯里兰卡人有何不同?
  李光耀 首任新加坡总理
  第一章华南之洋
  2012年夏天,荷兰籍华人李伟汉登上北京至雅加达的飞机。他这次去印尼,是为了寻找自己祖先的故事。
  一百多年前,李伟汉的祖先从中国去了印尼泗水1,家族在印尼传承了六代之后,他却出生在了荷兰阿姆斯特丹,后来他来到北京工作。
  现在,李伟汉辞去了原有的工作,成立了一家专门帮助华人寻访祖先故事的公司。
  “我从小就很喜欢历史。我还记得我六七岁的时候,我问了我爷爷好多故事跟祖先有关系的故事。2004年我第一次来中国,在这儿工作,在这儿生活,我问自己,现在的中国和我祖先生活的中国有什么区别?他们为什么离开?”李伟汉说。
  今天,大多从北京去雅加达的人会坐飞机,航程需要7个小时,而当年李伟汉的祖先从台湾金门乘船去印尼,则需要几十天的时间。
  中国人去往南洋的历史非常久远,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乘船从东南沿海到今天的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下南洋和闯关东、走西口并称为中国近代三大移民潮,是中国文化的海外基因,是这个国家数百年来鲜活的历史记忆,是李伟汉、他的客户们乃至所有华人的心灵史。
  中华的另一面>>>
  南洋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印度尼西亚群岛2中的喀拉喀托火山3又一次喷发了。1883年,它曾有过地球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喷发,喷发的能量相当于美国人在广岛投下原子弹的8000倍,喷发的声音,最远传至3500公里之外。
  在水与火、山与海的碰撞相融中,经过亿万年的变迁,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出现了一道地球上最为独特的风景线两万多个岛屿如同珠链一样散落在大洋之间。它们就像上帝洒落在这个星球上的一颗颗珍珠,人类和其他生命就依存在这些珍珠之上。这里就是南洋。
  环绕着菲律宾群岛4的大海,据说在太阳的照射下会显现出七种颜色,但在这美丽的背后,却是现实的纷扰。这个国家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水灾、台风和地震时常来袭。在菲律宾群岛的7000多个岛屿之上,生活着9500多万人口,大约有1000多万人拥有华人的血统。菲律宾的城市里,随处可见西班牙人或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娱乐和信仰。
  赤道横穿了印度尼西亚的全境,这个国家拥有17000多个岛屿。在这些岛屿上,有许多火山喷发后留下的印迹。在这个国家,现在依然生活着300多个民族,说着上百种语言,拥有两亿四千多万人口。印尼是世界上信仰伊斯兰教人口最多的国家,它也是世界上唯一把儒家文化列为一种宗教的国家。现在有超过1000万华人生活在这里。
  风筝和陀螺是马来人5最喜欢的传统娱乐,在马来西亚,这种游戏受到不同种族人们的喜爱。陀螺的飞转需要一种平衡的技巧。如何维护不同族群的文化传承和地位的平等,一直是这个国家管理者所面对的挑战。今天有600多万华人生活在这里。
  在新加坡市中心有一组雕塑,它讲述了100多年前华人们漂洋过海来到这里创业的故事。这个不到50岁的年轻国家,一直在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之间,寻找着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他们称自己是“赤道上的小红点”。这个小红点经历了20世纪到21世纪最激荡的百年,从曾经的危机、贫困和混乱中成就出一个整洁、秩序和安全的国家。在它的500多万人口中,华人占74.1%。
  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是南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所聚焦的南洋就在这里,和人们通常所说的东南亚有所不同。这些地方与中国大陆远隔大洋,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皇帝的权威不曾到达这里,中华文化对这里的影响也微乎其微。而在后来的岁月中,当越来越多的华人离开故土来到这里,并且改变了这里,下南洋,成为人类移民史上一段含着血泪和梦想的传奇故事。
  “纵观人类的历史长河,总是伴随着一批又一批的世界范围内的移民迁徙。”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艾伦麦克法兰说。
  1620年9月6日,载有102名清教徒的“五月花号”由英国普利茅斯出发,经66天航行,在北美新大陆靠岸。登陆前,船上102名新移民中的41名成年男子签署了《五月花号公约》,约定组成公民团体,拟定公正的法律、法令、规章和条例,全体遵从之。北美第一块殖民地随后建立。1776年美国独立后,“五月号花”及其《五月花号公约》成为全球移民史中的里程碑。人们普遍认为,清教徒移民在北美早期殖民过程中的宗教精神和自由意识,成为美国文明的内核。
  在1650年至1780年间,约70万欧洲人迁移至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而在1850年至1913年这段史学家称为“大移民潮”的时期,每年有约100万欧洲人移民全球各地。
  欧洲移民的同时,形成了一群非自愿移民约1500万非洲黑奴。随着奴隶制的废除,大英帝国要找寻廉价劳工的新来源,开始以契约形式从亚洲特别是印度和中国吸纳劳工。英国在80年间将超过100万印度人输入非洲及加勒比海地区。
  20世纪初,西、北欧的移民领导地位被南欧取代,大量西班牙人、意大利人及葡萄牙人涌入拉丁美洲,特别是巴西和阿根廷。当时越洋移居的欧洲人达5500万。
  今天,亚洲已取代欧洲成为主要人口输出国。在外国居住的印度人有2000万,海外的中国移民则有3000万。
  移民浪潮改变了全球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关系,按《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说法,是形成了“新的全球性视野”。
  华人下南洋,成为这种全球性视野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南洋这个桥梁,中国和世界有了更紧密的联系,更多元的对接,彼此的冲突和融合奇妙地连成一体。南洋是华南之洋,也是连接东西方之洋。
  中国人为什么下南洋?荷兰莱顿大学欧亚关系史教授包乐史说,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当年的华人来说,南洋的生活充满了希望。你的祖先是从中国来的,我们同属于一个大的文明,我们都是兄弟姐妹。”
  李伟汉认为,华人下南洋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去赚钱。“如果你的亲戚朋友先去了一个地方,你就跟着他们,因为他们可以在新的地方帮你。”
  李伟汉能把助华人寻根做成生意,是因为在全世界的移民中,华人的寻根意识最强。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感慨,“惟有知道自己的根源,惟有了解祖先的遭遇,你才知进退依据。我们华人和泰国人、菲律宾人或斯里兰卡人有何不同?差别在于我们如何来到此地以及发展的方式,这需要有历史感。”
  这种历史感,就在南洋华人的举手投足、所思所想间,它们构成了中华的另一面。
  棺材和种子>>>
  在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不断,长达千年的人口大迁徙不断。
  据《南洋华侨史话》一书记载,中国人是从公元7世纪即唐朝时开始移居南洋的。盛唐时代,对外贸易、航海发达,有些人到南洋从事贸易活动,就留在当地。当时,由于唐朝强大,威震四海,南洋华人总带点骄傲地自称为“唐人”,称祖国为“唐山”,华人聚居地则为“唐人街”。
  宋朝时,手工业、商业兴盛,海上交通比唐朝更为发达。发展和南洋各国的贸易往来,成为国家的财源之一。当时下南洋乘帆船,有些人错过返航的季风,就在当地住下来,次年再北返。后来随着贸易的发展,渐渐有中国人留在南洋,叫做“住蕃”,而且一住就是一二十年,并在当地娶妻生子。
  元明两朝,对外贸易和海上交通进一步发展。14世纪时,印度洋的航运权几乎全掌握在中国人手中。明朝初年的1405年至1433年间,郑和七下“西洋”,他的船队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14个在南洋。此后,华人广泛分布到南洋各地。
  欧洲人的大航海时代6开始之后,那些从中原迁徙到东南沿海的人们,又开始了一段艰辛的漂洋过海的旅程。此后400年间,有1000多万华人从福建的福州、福清、晋江,广东的潮汕、清远、梅州,台湾的金门,海南的琼海、文昌等不同的地方下南洋。
  在明代的一份民间笔记中有这样的描述:“飘洋过海时要随带耕种之具和种子,还要带上棺材。”下南洋的船主带着棺材,是随时准备迎接死亡;带着种子,是随时准备在不可知的荒野建立生活。
  棺材和种子,支撑中国人生死观的两样东西,有了它们,无论走到哪里,心里都有底。
  京那巴鲁是马来西亚的最高峰,那里流传着一个故事:很久以前,一个从中国来的商人,在那里娶本地女子为妻。一天他说要回自己的家乡去看一看,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生死不明。他的妻子站在山上,遥望中国的方向,后来变成了一块石头。今天,当地的原住民还称这座山为中国寡妇山。
  这个传说,印证了中国文化在南洋的扎根。
  南洋是一个多民族地区。5000年以前,一群操着古老的南岛语系7语言的人,从与中国大陆相连的中南半岛8来到这些岛屿。今天,他们的后代依然生活在这里,延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他们被称作是南洋的原住民。
  后来,印度人也来到了南洋各岛,带来了他们的文化和信仰。紧接着,来自中亚的阿拉伯人也来了,他们和来自中国的穆斯林们一起带来伊斯兰教信仰。今天在南洋,有超过一亿人遵循着穆斯林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华人来了,带来棺材和种子,带来中国文化,也带来和其他民族的融合之道。
  ……
  







阅读提示:下南洋的作者是《下南洋》摄制组,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下南洋下载地址

上一本:明朝那些事儿·第7部:大结局
下一本:中国历史地图集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