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倬云 日期:2015-11-18 13:41:41
◎ 作品卖点
1、高端讲座,思想圆桌。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应张维迎之邀,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进行的八次讲座。就现代管理中如何合理地汲取古代智慧这一话题,许倬云先生做了深入浅出的讲演,为中国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古为今用的宝贵参照。书中附有许教授与北京大学历史系诸教授进行的高端对话,对读者颇有启发。
2、古典智慧,现代维度。中国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努力完善政府的企业化管理,即使从今天看来,这些管理理念和手段仍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值得现代企业管理者学习和借鉴。听史学家谈古论今,纵横捭阖,透视两千年的兴衰成败
与许倬云坐而论道,推陈出新,汲取不一样的管理智慧
在本书中,许倬云先生以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的视角和路径来阐释现代管理学,推陈出新,揭示了有关制度、系统的演变原理,为中国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古为今用的宝贵参照。
许先生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只有中国很难得地记录了两千多年来的管理历程。从商末到清末,中国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努力完善政府的企业化管理,从而成就了变化无穷的中国管理系统。经济体作为人类社会这个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到公司,小到个体,无一不在变化中自我调适,以求胜出。从系统管理的角度来看中国历史,或许会从古人身上发现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
作者简介:
许倬云,1930年生,江苏无锡人。国际著名历史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斯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主要作品有《汉代农业》《求古编》《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等。
目录:
序管理没有新问题
自序学科之间的挹注互动
第一讲:人类社会复杂系统与管理
第二讲:中国社会基层组织的形态
第三讲中国历史上的管理模式
第四讲管理结构的模式
第五讲管理功能的配套分析
第六讲组织中的干部
第七讲领导的方式与风格
第八讲朝代的兴亡——调节功能的分析
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讲演
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中心的讲演前言学科之间的挹注互动这本书是我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讲演的记录。2003年,承张维迎院长的邀请,来光华讲中国历史上的管理之学,当时颇觉惶恐。我的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化,学科之间的挹注互动这本书是我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讲演的记录。2003年,承张维迎院长的邀请,来光华讲中国历史上的管理之学,当时颇觉惶恐。我的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化,曾对西周秦汉的社会文化有所探讨,近来兴趣则又上探新石器文化的分合与演变。我其实从未修习管理学,怎敢在光华管理学院讲课?我涉猎管理学,是由文官制度切入的。说起来,人生本来即是一连串的“偶然”。我涉足这一课题,是由于旧日学生简静惠女士主持台北的洪健全基金会,经常邀我参加该会开设的演讲系列。洪氏基金会的学友,以台湾民间企业人士为多。我曾主讲有关领袖特质的演讲系列,当时我从中国历史上挑选了几位帝王将相,评论他们的成绩得失。这一系列的谈话,原音录音,转写出版,居然颇受读者注意,不但在台湾发行了若干版,在大陆也有简体字的版本。自此以后,我又针对历史上的组织与人物,前后讲过若干次,也已记录结集成书,以飨社会大众。凡此尝试,将我读史生涯,拉进了另一天地。自从台湾大学历史系受业,师长向我传授了相当纯粹的学院式研究。数十年来,在历史专业中,一个一个专题,大致都是搜集资料,找出现象,以数据检查一些假设,再由若干假设中考证一些为结论。我一辈子的工作,涉及典章制度、社会演变、经济发展、文化形成过程……不论是专题论文,还是专著,都遵循师训,符合行规,不敢逾越。然而,前述有关领袖与组织诸项题目的讲演,听众不是学术圈子内的同行,我不能不大胆地化约复杂的历史现象,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解释。从专业的行规来说,这种评述历史的方式,已属逾出常规。但是,我也曾有所反省,逐渐认识了史学的传统,本来即有鉴古论今的一环。如果从严谨的专题研究中,简约一些可以察知的论述,也未必是离经叛道。学史者须在史学、史识、史德三方面,都努力用功,至于是否有史才、叙述时是否能有笔如据的能耐,则多少有关天分,不能强求。我自忖若能将专业的知识,转化为有益于历史学界之外的读者与听众,又何尝不是另一项值得尽心的任务?……我的思考使我相信,中国古代政府的管理体制和方法一定有许多可供今天的企业管理者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们不能只从国外引进管理知识,我们必须发掘中国古人的管理智慧;不仅要洋为中用,而且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我相信,读者从本书中学到的不仅是历史知识,更是史学大家提炼的管理智慧。我希望,本书的出版将不仅激励更多的历史学者投身于管理问题的研究,而且会使更多的企业界人士对历史发生兴趣。——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中国几千年来,文官组织的成效得失,颇可从历史记录中勾勒其轮廓。为此,我在光华管理学院的讨论,可谓是史学专业对管理学专业的他山之石,或可为管理学界的专家学者提供另一观察的角度。——国际著名历史学家、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许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