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红墙见证录


作者:尹家民  日期:2015-12-04 20:49:37



开国之前,长江上的炮击事件,密议在克里姆林宫,向西藏进军,抗美援朝成了头等大事,共和国拒绝阴谋,周恩来出席亚非会议。
  毛家湾与钓鱼台的合作:“炮灯张春桥”事件,为避江青,陈伯达不愿就任“中央文革”组长,全国**张反林彪的大字报,谁向林彪泄露了毛泽东南巡讲话的内容?保护毛泽东遗体的“地下”人物,逮捕江青和毛远新的过程十分简单。
  共和国往事渐行渐远,历史的过程和人物或许正在被许多人淡忘。本书引导我们置身历史的真实,品味精彩的细节。《红墙见证录(一)》
  一条消息震惊世界:准备渡江作战的解放军在长江上和英国皇家舰队打起来了
  访苏时,毛泽东和斯大林发生了不愉快的插曲
  解放西藏时,达赖喇嘛还是很客气的
  抗美援朝在高层领导中的争议
  事后,毛泽东曾多次起高岗事件
  “克什米尔公主号”没有炸死周恩来,代号为“1”的谋杀周恩来的计划又浮出水面。
  ……
  共和国往事渐行渐远。历史的过程和人物或许正在被许多人淡忘。本书引导我们置身历史的真实,品味精彩的细节。
  这是一幅共和国历史长卷。打开长卷,共和国历史上每件大事的来龙去脉,每一组人物的对抗或合作的历史细节。都会深深吸引你的目光;众多故事展现了共和国领袖超凡脱俗的智慧和人格力量,也透露了他们内心些许难言的苦闷……
  掩卷长思,一代革命精英的言行令人拍案叫绝。难以挽回的历史错轨叫人喟然长叹,共和国的光明前景催人精神振奋……
  《红墙见证录》(二)》
  毛泽东与周恩来的分歧,表现为“冒进”与“保守”之争,或者说“打破平衡”与“保持平衡”之争。
  在历史中形成的对毛泽东的衷心爱戴和敬仰,开始变成了个人崇拜。有的人不以发挥,对个人迷信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释放战犯,出现了两种意见。
  林彪将罗瑞卿打入了十八层地狱,在暗中整陈毅。
  林彪整贺龙,岂止是“龙”“虎”之争。
  共和国往事渐行渐行,历史的过程和人物或许正在被许多人淡忘,本书引导我们置身历史的真实,品味精彩的细节。
  《红墙见证录(三)》
  这是一幅共和国历史长卷打开长卷,共和国历史上每件大事的来龙去脉,每一组人物的对抗或合作的历史细节。都会深深吸引你的目光:众多故事展现了共和国领袖超凡脱俗的智慧和人格力量,也透露了他们内心些许难言的苦闷……
  掩卷长思,一代革命精英的言行令人拍案叫绝,难以挽回的历史错轨叫人喟然长叹,共和国的光明前景催人精神振奋……
  目录:
  《红墙见证录(一)》
  第一章开国之前,长江上的炮击事件
  “紫石英”号出现在江面
  陶勇请示叶飞开炮
  叶飞和陶勇订立“攻守同盟”
  英国当局对“长江事件”反应复杂
  第二章毛泽东要千秋万代坐北京
  进京路上,两位领袖意味深长的对话
  毛泽东的防弹车不见
  毛泽东的“自由”变成了麻烦
  菊香书屋迎来新主人
  主席台上不能没有宋庆龄
  领袖们没有和苏联老大哥们喝醉
  第三章密议在克里姆林宫
  毛泽东担心共和国得不到承认《红墙见证录(一)》
  第一章开国之前,长江上的炮击事件
  “紫石英”号出现在江面
  陶勇请示叶飞开炮
  叶飞和陶勇订立“攻守同盟”
  英国当局对“长江事件”反应复杂
  第二章毛泽东要千秋万代坐北京
  进京路上,两位领袖意味深长的对话
  毛泽东的防弹车不见
  毛泽东的“自由”变成了麻烦
  菊香书屋迎来新主人
  主席台上不能没有宋庆龄
  领袖们没有和苏联老大哥们喝醉
  第三章密议在克里姆林宫
  毛泽东担心共和国得不到承认
  毛泽东访苏的进程加快了
  周恩来关注毛泽东安全的每一个环节
  一块汉字碑所引发的联想
  一枚锈手榴弹惊起一池春水
  斯大林纳闷:毛泽东为何坚持要周恩来赶来呢?
  一经苏方同意周恩来来苏,毛泽东顿时心情豁然
  周恩来搬到毛泽东楼上住
  毛泽东再次把斯大林的话头交给周恩来
  周恩来力图打破僵局,又要不失毛泽东的“立场”
  毛泽东与周恩来最后商定的条约
  周恩来撤除隔板似乎是一种象征
  第四章将军大使等待出发
  高级饭店里的“土八路”
  新中国的第一份外交经验
  毛泽东接国书,将军大使们躲在屏风后面
  面对北京饭店的感慨
  将军大使们操练起刀叉
  邓颖超现身说“太太”
  周恩来兄长般叮嘱
  第五章向西藏进军
  毛泽东在访苏途中的决定
  邓小平选择了张国华将军
  许多转业干部重新拿起枪
  军长做出的第一个牺牲
  领袖们全力支援进藏
  毛泽东说:今年不进拉萨
  当年的达赖喇嘛还很客气
  谈判代表化险为夷
  第六章抗美援朝成了头等大事
  “小参谋”的汇报震惊中南海
  不是毛泽东好战,而是人家打到了家门口
  彭德怀支持毛泽东的出兵意向
  斯大林的变卦,使毛、周陷于极度焦虑
  聂荣臻累得睡过去
  周恩来把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压了数日.
  “彭德怀的事”成为领袖们最要紧的事
  彭德怀主持军委工作
  第七章丛林战火中的神秘大将
  胡志明向毛泽东请将
  虽有“香蕉”、“菠萝”小姐伴行,陈赓仍忧心忡忡
  胡志明眼中的陈赓是“美人”加“英雄”
  陈赓一口气说了4个小时
  被陈赓称之为“败仗”的胜仗
  陈赓火了:“这样的仗还不打,我就卷铺盖走了!”
  破解胡志明的“夫人”之说,
  第八章刘亚楼为建空军呕心沥血
  毛泽东选定刘亚楼
  向“远方”求援
  刘亚楼大刹“天下第一”作风
  红色战鹰出现在朝鲜上空
  第九章海上军事行动
  张爱萍、萧劲光接受毛泽东的重托
  说笑成真
  毛泽东记住了陶勇
  当海军,先练脚
  小炮艇打跑了胡宗南
  等了14天
  陶勇命令:“开始攻击!”
  单艇独雷打“洞庭”
  一江山岛成了人民的江山
  一着妙棋保渔场
  炮击金门,鱼雷艇秘密行动
  杨成武急了:“南昌舰上还有个姓陶的!”
  第十章中南海“打老虎”
  在“夏天送瓜、秋天送蟹”的背后
  中央的两条关键性指示
  “白天敲锣打鼓,晚上回家抱头痛哭”的悲喜剧
  毛泽东与周恩来为“三反”推波助澜
  周恩来向毛泽东提出问题的另一面
  惊动中南海的两只“虎”
  第十一章共和国拒绝阴谋
  饶漱石搅得毛泽东紧张起来
  高、饶将目光瞄准了刘少奇和周恩来的位置
  高岗闹腾得周恩来无法做会议总结
  毛泽东让周恩来“搬兵”
  高岗找毛泽东为饶漱石说情.
  毛泽东60大寿前后做出的决定
  林彪激流猛转舵
  毛泽东再次选择了刘少奇和周恩来
  苏联解密档案:毛泽东谈高岗事件
  事后证明“潘、杨事件”是一个冤案
  第十二章胡风、俞平伯及梁漱溟
  重庆谈判时,周恩来将胡风介绍给毛泽东
  冲突的发生
  由批判《红楼梦》研究一下转到批判胡风
  狱中的胡风仍把周总理当作精神支柱
  初识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梁漱溟
  梁漱溟最后的感叹:还是毛泽东伟大
  周恩来宣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第十三章周恩来出席亚非会议
  周恩来临行嘱托
  大使馆“草木皆兵”
  毛泽东认为陈毅“临事而惧”好
  周恩来究竟在哪一架飞机上?
  大使和公安部副部长左右夹着周恩来
  等候中国总理发言的时刻
  黄镇解释华侨选择国籍的“三好政策”
  苏加诺称宋庆龄:“Mydearsister!”
  毛泽东、周恩来有意于中美签约
  苏加诺也急于访华
  哈达惊叹包尔汉
  中国大米突然出现在印尼街头
  涂改了日期的请柬
  游泳池:听毛泽东说古喻今
  陈毅舌战赫鲁晓夫
  难熬的一夜
  《红墙见证录》(二)》
  第一章冒进之争
  毛泽东希望“高潮”一夜到来
  因预算问题,周恩来与毛泽东出现分歧
  周恩来仍在努力反冒进
  毛泽东拿着柯庆施的文章问总理:你写得出来吗?
  毛泽东宣布:反冒进的问题解决了
  第二章毛泽东与中印边界之战
  面对赫鲁晓夫的偏袒,毛泽东表情严肃
  毛泽东几经权衡,终于定下“打”的决心
  毛泽东相信前线指挥员:“让他打嘛!打不好重来!”
  毛泽东的结论是:撼山易,撼解放军更难
  将军们面临非同战争的风暴
  毛泽东伤感:再也见不到张国华了
  第三章庐山:历史的插曲
  庐山会议前,平静中的不平静
  毛泽东秘会贺子珍
  毛泽东想解决“头脑发昏”的问题
  形势所迫,许多人提高了调门
  常委会上,彭德怀难以申辩
  庐山的悲剧风光
  彭德怀给毛泽东最后的上书
  第四章“大跃进"与“大饥荒”
  领袖们为粮食问题焦虑
  因农村食堂的事,两个老乡非要见毛泽东
  毛泽东希望下去的人多来信
  周恩来“赌酒”:干三杯,增加外调粮三亿斤
  人人检讨,唯林彪独树一帜
  第五章“跃进”号巨轮沉没之谜
  震动世界的新闻
  船员们抱定一个词:“就是鱼雷!”
  改由陶勇当指挥
  周恩来关照着每一个细节
  发现了沉船礁岩
  终于揭开“跃进”号沉没之谜
  第六章功德林阳光
  “特赦”的酝酿过程
  再生之狱
  会见:从国事到家事
  杜幸明的特殊感受
  第七章政治风暴吹倒的第一位大将
  林彪与罗瑞卿曾同台演《庐山雪》
  林彪由“大比武”开始倒罗
  林彪将罗瑞卿打入十八层地狱
  “彭罗陆杨”被捆绑在一起打倒
  上海会议成为批罗会议
  倔强的罗瑞卿选择了“毁灭”
  “彭罗陆杨”案一出,“文化大革命”就拉开了序幕
  罗瑞卿残腿难治
  叶群一伙接到了罗瑞卿提出要截肢的报告
  第八章林彪为何视陈毅为眼中钉?
  陈毅曾立志“文艺救国”
  陈毅曾保护过早期的林彪
  一次特殊的家宴,陈毅发泄着对林彪等人的不满
  五元帅碰头会上慷慨陈辞
  林彪一伙在暗中整陈毅
  第九章“政治元帅”的人生准则
  从罗荣桓的处事为人说起
  “林罗”共事多年,罗荣桓从不贪功诿过
  辽沈战役中的分歧并没影响“林罗”的关系
  “林罗”志不同道亦不同,冲突渐起
  林彪发誓:“林罗要分开!”
  第十章岂止是“龙"“虎"之争
  贺龙的前半生总的来说是走运的
  林彪整贺龙,被一些人称作“龙虎斗”
  林彪把“兵变”的吓人帽子扣到贺龙头上
  贺龙“问题”逐渐升级
  赫赫元帅竟连水也难喝上一口
  历史终于为贺龙平反
  第十一章“总参谋长”的政治投靠
  上将黄永胜,战功赫赫,污点明显
  曾对老领导罗荣桓感恩戴德
  政治投靠与感情投资
  诬陷迫害成了一种职业病
  第十二章空军司令如何成了“空”军司令
  林彪以“实权”作诱饵,吴法宪本色丢尽
  为林彪加害罗瑞卿开具“罪证”
  刘亚楼到底有没有“四条遗言”?
  林立果《讲用报告》的出笼与收场
  第十三章海军政委与司令的“陆上对抗”
  墨镜后面的光荣历史
  李作鹏检查海军与“林总”不一致的地方
  矛头对准海军司令萧劲光
  林彪亲自出面保李、张
  第十四章总后勤部长成了林家的“总管”乏
  战功卓著,得中将军衔
  与林彪结党,是从“罗瑞卿事件”开始的
  除掉傅连唪,为林彪再立新功
  林彪为邱会作救了火
  “五一三事件”中的派别之争
  《红墙见证录(三)》
  第一章祸及三将“杨余傅”
  “杨余傅”事件的大背景
  “大树特树”文章的来龙去脉
  杨成武被打倒的多层原因
  怕沾包的叶群急忙取回送人的衣服
  余立金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叶群和吴法宪
  傅崇碧看到了他“不该看”的东西
  傅崇碧得罪的不只是江青
  第二章“耿黄”是如何被打成“反党集团”的?
  一下飞机,就被造翻派来了个“下马威”
  陈毅成了造翻派攻击的主要目标
  黄镇冲着台上的谢富治大喊起来
  耿黄“合谋”,带头写出大字报
  相濡以沫夫妻情,帮助他们渡难关
  “耿黄”不但没“灭亡”,反而同时当上了中央委员
  周恩来、毛泽东的关照
  第三章因为周恩来的保护
  张治中沉默了
  以带病之躯护患病之躯
  李宗仁留下的“历史文件”
  前厂胡同X号院
  第四章率先识破林彪的人们
  全国第一张反林彪的大字报
  有人上书毛泽东,预料林彪是党内的“定时炸弹”
  第五章毛家湾与钓鱼台
  江青咬牙切齿谈文艺黑线,把几名将军指挥得团团转
  左而又左的思潮让江、林互相靠拢
  叶群频频来往于毛家湾和钓鱼台之间,但不愿让林彪知道
  毛家湾与钓鱼台合作:“炮打张春桥”事件
  江青为林彪拍出“传世”的秃头照
  在“黄永胜出国”和起草“九大”报告中发生矛盾
  江青、叶群终于一起挤进中央政治局
  第六章陈伯达“不识庐山真面目”
  为避江青,陈伯达不愿就任“中央文革”组长
  从起草“九大”报告开始走下坡路,陈伯达就此倒向林彪
  上庐山,文臣武将为林彪“放炮”
  毛泽东对“坚持设国家主席”气得手发凉
  陈伯达“翻船落水”,江青得意忘形
  毛泽东给林彪集团浇冷水、“掺沙子”
  毛泽东强调庐山之事没有完
  第七章毛泽东南巡震惊林彪死党
  政治交易,使江腾蛟死心塌地投靠了林彪
  林立果酝酿武装政变
  江腾蛟代号“歼七”,要与—较量
  谁向林彪泄露了毛泽东南巡讲话?
  第八章林氏父子最后一跳
  秘密据点里,谋杀毛泽东的计划正在制定
  阴谋分子想放弃,被叶群“抽鞭子”
  毛泽东的“出人意料”打乱了谋杀者的计划
  周恩来不敢相信北戴河的报告
  林彪抛尸荒野,余党全部就擒
  “四大金刚”的最后登场
  第九章组阁风波
  江青多次向周恩来施放暗箭,毛泽东出面制止
  周恩来抱病飞长沙
  第十章诀别在龙年
  毛泽东突然休克
  癌细胞已在周恩来体内蔓延
  毛泽东伴着《满江红》走进手术室
  周恩来手术前签署机密文件
  两位伟人的告别
  第十一章起落邓小平
  小平出山
  谁去联大?“四人帮”再设障碍
  “风庆轮事件”,邓小平怒斥江青
  整顿的刀刃砍到了“四人帮”的痛处
  毛泽东听信谗言,转而支持“反击右倾翻案风”
  邓小平不肯放弃原则,毛泽东认为邓违背了他的初衷
  借天安门事件将邓小平彻底打倒
  第十二章朱德元帅最后的军礼
  一辈子爱兰,并成为一生的写照
  “不要宣传我”
  造翻派要把朱德“轰出中南海”
  毛泽东不允许把“朱毛”分开
  周恩来向外界说明:朱德是红司令
  朱老总把最后一个军礼敬给周恩来
  最珍贵的遗产
  第十三章毛泽东身后事
  一颗震动世界的心脏停止跳动
  华国锋浮出历史
  叶剑英找汪东兴谈话
  江青拿走毛泽东的文件
  “四人帮”在遗体问题上发难
  保护毛泽东遗体的“地下”人物
  第十四章又到了关键时刻
  邓小平仍是各派关注的人物
  叶剑英西山谋划
  双方斗争白热化
  华、叶、汪策划“决战”时刻
  “四人帮”没有闲着
  王、张、姚在怀仁堂束手就擒
  逮捕江青和毛远新的过程十分简单
  耿飚再次担当重任
  上海“三人组”从政治舞台上消失
  第十五章历史再次选择了邓小平
  邓小平的复出成为焦点问题
  “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的交锋
  陈云发言突破华国锋的框框
  人事调整,邓小平领导核心确立
  一个伟人评价另一个伟人
  后记《红墙见证录(三)》
  第一章祸及三将“杨余傅”
  “杨余傅”事件的大背景
  1968年3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驻京部队万人大会上,林彪讲:“杨成武同余立金勾结要篡夺空军的领导权,要打倒吴法宪。杨成武同傅崇碧勾结要打倒谢富治。杨成武的个人野心,还想排挤……黄永胜以及与他的地位不相上下的人。”
  “杨余傅”事件发生在1968年春,但其大背景还要追溯到1967年夏季“七二○”事件之后揪“军内一小撮”的活动。1967年7月22日,林立果以“红尖兵”为笔名,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鼓吹揪“军内一小撮”的文章。在中央文革御用文人的组织下,全国报刊发表了大量的有关“七二○”事件的文章、评论、社论和新闻报道,不停地呼叫揪“军内一小撮”。1967年8月1日,《红旗》杂志又刊登了由陈伯达审定、王力签发,关锋主持起草的两篇社论,继续煽动揪“军内一小撮”。中央文革直接操纵的造翻派组织,在“中央首长”的指示下,“文化大革命”的重心已从地方转向军队,把“军内一小撮”也揪出来,是“文化大革命”的“新阶段”、“第三战役”,是“两个司令部的最后决战”。在这种精神指引下,全国各地发生了大量冲击军队的恶性事件。毛泽东深知,军队的动乱将会给国家带来什么样的局面。于是,毛泽东在8月中旬指出,8月1日《红旗》杂志的两篇社论是“大毒草”,同时把林彪送审的一份要下发到部队的文件划掉了多处“军内一小撮”的字样。林彪、江青一伙敏感地嗅出气味不对,马上大做手脚,为自己开脱。叶群叫林立果写信给江青,说明“红尖兵”文章中“军内一小撮”的提法是有人后加的。康生和江青则把责任推给陈伯达。8月下旬,毛泽东要追究此事,江青清楚她与陈伯达一损俱损的关系,就把王力、关锋、戚本禹给端了出来当“挡箭牌”,“王关戚”就被打倒了。1968年3月中旬,北京师范大学、光明日报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群众又在北京掀起了来势凶猛的“倒谢”运动(谢指谢富治)。在江青、康生等人的勾结庇护下,谢富治没倒。身为公安部长兼北京市革委会主任的谢富治马上做出高姿态,表承对“倒谢”问题既往不咎。虽然“倒谢”运动被暂时平息下来,但江青、陈伯达、康生很清楚,如不赶快拿出别的事端来转移群众视线,“倒谢”运动还有可能卷土重来,成为抓住中央文革中极左思潮的总根子“大三”(江青、康生、陈伯达)的导火线,并涉及到它的后台林彪。他们为了阻止这种情况发生,制造事端,采用以极左反对极左的策略,把群众引向他们希望的走向。3月中旬,陈伯达、康生、江青在多次讲话中提出所谓“阶级斗争新动向”,即:“目前在全国,右倾翻案风是主要危险”。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在群众中散布:“有人替‘二月逆流’翻案,企图分裂以毛主席为首、林副主席为副的无产阶级司令部,瓦解人民解放军,推翻新生的革命委员会。当前要从思想上反击右倾机会主义,反右倾分裂主义,反右倾保守主义,组织上抓黑手、坏人,要勇敢地斗争,坚决打垮右倾翻案风,坚决捍卫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林彪、江青一伙在舆论上大肆鼓噪一番之后,很快就把“打倒右倾翻案风”付诸行动。他们选中的残害对象就是碍事的杨成武、余立金和傅崇碧。
  “大树特树”文章的来龙去脉
  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无不对“大树特树”这个词儿记忆犹新,并把它与杨成武将军联系起来。因为当年发表这篇文章时,署名便是杨成武。这篇东西或者说“大树特树”的发明权到底是不是杨成武的呢?它的由来如何?
  1967年7月,毛泽东要去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视察,指定代总参谋长杨成武随行,并担任毛泽东与周恩来之间的联络员。他们离京后,林彪借口杨成武随毛主席外出,管不了军委的事,由他做主,指定吴法宪、叶群、邱会作、张秀川组成军委四人小组,又叫军委办事组,并指定吴法宪任组长。
  林彪在与江青集团打交道时,总觉得自己这个“武装集团”在“文战”中不占优势,为此心中总憋着一口气,总想找机会放几颗“文战”卫星。军委办事组以指导军队搞“文化大革命”为己任,相信军队中的秀才也不少,就给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大军区下达写作任务,要他们写出大块的有分量的学习批判文章。总参谋部政治部也领受了任务,并组织几个笔杆子写了一篇歌颂毛主席,谈领袖权威的文章。
  文章初稿写成后,总参党委副书记李天佑、王新亭先后召开会议,讨论修改了三遍,定稿后打印,由代总长办公室秘书送到上海,交杨成武审阅。文章的署名是总参谋部机关无产阶级革命派,这在当时是时兴的署名法,除了张春桥、姚文元那样的“政治秀才大腕”才有个人署名的可能,一般人的文章都被看作是集体劳动的结果,不能归于个人名下。当时总参那篇文章的标题中也没有“大树特树”的字眼。
  杨成武看过文章后,想布置各单位写文章的事,他不清楚,他也没有要求机关写,文章既然是谈领袖权威的,毛主席就在身边,何不送给毛主席看一看?于是他就在该文的标题的空白处,写了几句话:
  主席:
  这是总参无产阶级革命派写的一篇文章,请您暇时一阅,并给指示。
  杨成武
  文章送到毛泽东处,因为不是什么急于要处理的事,杨成武也就没有再去追问。过了三四天,在毛泽东身边做保健工作的护士长吴旭君,急匆匆地将一卷纸送给杨成武,说:“主席让给你的。”杨成武接过一看,是毛泽东将文章退回来了,上面并有批示:“我不看了,送伯达、文元同志酌处。”这时吴旭君又跟杨成武悄悄地说了一句:主席随便翻了翻,说尽是吹我的。
  毛泽东有个习惯,凡是他不同意或者另有想法的文章,他即使翻过,也会批示“不看了”。“不看了”三个字其实多半是“不同意”的代名词,这在“反冒进”和庐山会议前后都有过先例。
  但一般人还摸不准毛主席的脉搏,都是照着批示办。杨成武也不例外,他照批示将文章送回北京,交给陈伯达和姚文元,由他们去处理。9月23日,杨成武陪毛泽东从南方回到北京。没过几天,陈伯达给杨成武打电话,说:“总参写的那篇文章我已看过,也修改过了,我认为应该用你的名义发表。”
  杨成武对此没有思想准备,也不知道陈伯达的用意究竟如何,便明确回答说:“不行,文章不是我写的,我也写不出这样的文章来,怎么能用我的名义发表呢?”
  陈伯达又说:“用领导同志署名发表文章,比用‘无产阶级革命派’有力量得多。”
  杨成武还是不愿这样做,推托说:“你是理论权威,又修改过这篇文章,用你的名义发表不是更有力量吗?”
  双方各不相让,陈伯达只好改口说:“那就再研究研究吧。”
  事情就这样放下了。其实这时文章的标题已改成《大树特树伟大统帅毛主席的绝对权威,大树特树伟大的毛泽东思想的绝对权威》。这个修改过程,杨成武并不知晓。
  没过多久,叶群给杨成武打电话,寒喧几句后,便说:“一○一让我给你打电话,说说那篇文章的事。”这时,杨成武已经意识到陈伯达将此事报告了林彪。
  叶群在电话里说:“你们总参写的那篇文章,陈伯达同志给一。一打来电话,说稿子他看了并作了修改,现在送到我们这里来了。我们的意见,还是以你的名义发表为好。”叶群特别说明,这是“一○一”的意见。叶群说得很肯定,让人感到没有商量的余地。杨成武觉得难办。因为陈伯达虽然是中央常委,但毕竟不直接管军队的事,对陈的意见,他可以借故推辞。可现在陈伯达将林彪抬出来,不执行是很难办的。于是,杨成武换了一个方式,强调自己对政治理论方面不在行,要叶群报告林彪不要用他的名义。.
  过了一会儿,叶群又来电话,说:“请示了一○一,一○一说就这么定了,以你的名义发表。你是代总长,身份合适。”
  杨成武问叶群:“文章林总看了没有?”
  叶群对杨成武提出的问题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一○一”讲了,党组织有权以一个党员名义发表文章。叶群还说:“‘大树特树’‘绝对权威’的提法没有问题,一○一在‘八九’讲话中讲了,《红旗》7月第13期社论提了,8月24日《人民日报》第一版用的标题就是‘大树特树……’,10月1日两报一刊编辑部文章也论述过。”
  经叶群这样一说,杨成武知道很难推辞了,但还是表示:“文章不是我写的,我也没有时间仔细研究,而用我的名义发表,这总不大合适吧!”
  叶群又唠叨开了:“党的历史上这种情况可多啦!一○一讲,在延安时,1944年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的政治工作报告,是经毛主席亲自修改的,不是用江华的名义发表了吗?还有抗日战争胜利后,毛主席关于国际问题的一篇讲话,不是用陆定一的名义发表的吗?”
  杨成武还想继续说明,但没有等他把话说完,叶群就以命令式的口吻说:“定了,一○一讲,就这么定了。”说着将电话挂了。
  作为军人和党员,他知道只有服从。他虽然不知道这篇文章日后引起的麻烦,但对这样大的理论文章,对它的内容和提法还是没有把握。于是他让秘书通知起草文章的同志和总参政治部的负责人一起来开会,研究一下。
  会议是在三座门开的,起草小组的同志到齐后,杨成武对他们说:“你们知道,文章不是我写的,我本来不同意用我的名义发表。但林副主席一定要以我的名义发表。你们这些同志都是秀才,要好好把关,文章里引用了不少马克思列宁的话,要好好核对,不能搞错了。引文一定要搞准确。”
  文章经过仔细核对后,送给了陈伯达、姚文元,由他们最后审定,然后直接送新华社、《人民日报》。11月3日,文章发表了。
  文章见报后,过了三天,毛泽东找康生和杨成武在人民大会堂谈工作时,首次提到这篇文章。毛泽东说:“成武,用你的名义发表的大树特树的文章,我只看了标题,没有看内容。从标题看,就是错误的,是形而上学的。这是陈伯达的事!”毛泽东指指杨成武说:“不是你的事。”
  毛泽东虽然没有批评杨成武,但文章是署的他的名,而他连标题有错误也没有觉察,心里十分不安。康生和杨成武将毛泽东的指示向出席中央小碰头会的人作了传达,杨成武同时在会上作了自我批评。他说:“文章虽说不是我写的,但我没有看出文章的内容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甚至连标题就有错误也没有发现。作为党的高级干部,解放军总参谋部的主要负责人,应该具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而我对这样的重大理论问题了解太少,应该作自我批评。”
  散会后,陈伯达连连拱手向杨成武表示歉意:“杨代总长,我对不起你,请你原谅,我给你做错了一件事。”
  事情本以为到此为止了,谁知因毛泽东的指示没有向下传达,因此,“大树特树”的提法在全国报刊和各省市的文件报告中很是流行,有的地方甚至打出这样的大标语。到了12月中旬,湖南省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准备在12月26日毛泽东生日那天,就铁路通车到韶山和毛泽东塑像落成两件事,搞一个盛大庆典。
  为此,湖南给中央写了一份请示报告,报告文字不长,却多次提到“大树特树毛主席的绝对权威,大树特树毛泽东思想的绝对权威。”
  毛泽东对此非常不满,隐约感到其中的问题。
  12月17日,毛泽东在湖南的这份报告上写上了自己的批评意见,其中前两点说:“(一)绝对权威的提法不妥。从来没有单独的绝对权威,凡权威都是相对的,凡绝对的东西都只存在相对的东西之中,犹如绝对真理是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绝对真理只存在各个相对真理之中一样。(二)大树特树的说法也不妥。权威或威信只能从斗争实践中自然地建立,不能由人工去建立,这样建立的威信必然会垮下来。”
  毛泽东将他的批示写给“林、周及中央文革诸同志”,说“以上各点请在一次会议上讨论通过为盼”。
  第二天,也就是12月18日,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央碰头会上,又一次就“大树特树”的文章,当面严厉地批评了陈伯达,说他“书越读越蠢,文章不是杨成武写的,是你们叫人搞的。这不是整杨成武吗!我只看了标题,没有看内容。你不是中国的马克思吗?有些语言没有从科学的辩证法中去考虑,你们要执行奴隶制,要杀人的绝对权威。我才不相信你们写文章的人,我说不相信,不是完全不相信,列宁怎么讲的?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嘛!就标题来说是反马克思主义的”。陈伯达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地听着毛泽东的批评,样子自然很狼狈。
  又过了三天,即12月21日下午6时,在怀仁堂中央文革小组召开的“天天读”会上,汪东兴传达了毛泽东第四次对“大树特树”文章的有关指示:“不怪湖南嘛,湖南是个引子,也不是成武同志的问题。特别不是成武同志的事。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是关系到全党学习问题。……要学习嘛,全党都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现在看30本书。不要专吃清白菜,要吃点杂花菜,看点马列主义……”
  杨成武看到中央通知和毛泽东的文字批示后,越发感到那篇文章错误的严重性,心情很沉重。因此,他向周恩来总理建议,为了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指示,避免再提这类错误口号,是否可以将住在京西宾馆的各大军区和各省市的主要负责同志,召集起来开个会,向他们传达毛主席对文章批评和对湖南报告的批示,以刹住这股风。周恩来听后说:“好,就由你去传达。”
  从此以后,“大树特树”、“绝对权威”的提法没人再用了。
  ……







阅读提示:红墙见证录的作者是尹家民,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红墙见证录下载地址

上一本:李山讲春秋五霸
下一本: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5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