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中国国家地理羌在深谷高山


作者:高屯子  日期:2015-12-23 13:23:45



本书是作者高屯子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拍摄、书写的一部立体影像史诗,用温和、冷静的静态影像、质朴的文字和宁静优美的动态画面,详细记录了羌族人经历自然灾难之后的迁徙和改变。很难想象在这个浮华、躁动的世界上,有一个人、一个团队用这么长的时间,内心怀着对人的关怀和对自然的敬畏,走遍岷江上游、湔江上游几乎所有高山深谷中的羌人村寨,完成一部将文字、图片、影像融为一体的艺术作品,书写、表现一个古老民族的命运衍进、生活变迁、文化传承和在现代社会面前对传统的守望与失守——更难得的是展现了一个重大自然灾害对于这个民族民运的转折。
  高屯子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直接渗入到羌族人的生活之中,他不是一个“他者”,而是自己人,他所拍摄的羌族人群就是自己家乡的亲朋好友。看着这些充满故事和质感的影像,我们仿佛就在羌寨,就在高山羌人中间,与他们一同去吮吸柴火燃烧、庄稼生长的气息,一同聆听大雪下落的天籁之音,一同对现实和未来充满期待,对迁徙的遭遇和释比的命运,发出无奈的叹息。
  与此同时,高屯子带给我们了另一种新意和希望:在这个宏大的专题拍摄过程中发起了“羌绣帮扶计划”,使上万名羌族妇女从中受益,也使艺术表现于保护民族传统和工艺相结合,实践一种担当,一种对一个处于生活与文化困境中的民族的深切关注。他说:“对民族文化、人文精神的眷恋,对大地苍生的敬重与同情,不仅要发声,还要行动,建设性地行动”。
  羌族人的故事其实并不只是一个少数民族的故事,他们的改变映照着国人必须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他们的困境我们也同样面临。我们需要有所作为、有所改变,将散落在生活各处的珍贵的传统、人性的温暖、历史的传承、人文的精神,收集起来,流传下去。
  “一针一线计划”(“羌绣帮扶计划”)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高屯子、颜俊辉联合壹基金,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政府的支持下,发起了旨在帮扶重灾区农村妇女的“羌绣帮扶计划”。“羌绣帮扶计划”在汶川大地震之后的几年间,已发展成为将羌绣、藏绣、蜀绣文化元素,运用于现代人生活的中国传统民间手工产品品牌——一针一线。“一针一线计划”的实施,使广大灾区妇女在不离乡、不弃土的情况下,实现了灵活的居家就业,缓解了困扰农村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一针一线计划”在使具有千年文化积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羌绣焕发生机的同时,也能让生活在工业文明时代的人们在钢筋、水泥、塑料和各类快餐产品的包围中突围,去领略针线的温暖、刺绣的魅力;去感受与历史、乡土息息相关的生命气息。
  作者简介:
  高屯子,中国当代摄影家、独立电影导演。自幼好文学,1987年至1992年在《阿坝日报》任文艺副刊编辑。1993年之后从事摄影及独立影像创作。近年回归写作。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联合“壹基金”,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帮助下,发起“羌绣帮扶计划”。
  主要影展:
  四川美术展览馆《高原风?朝圣之路》
  日本东京《高屯子中国西部摄影展》
  成都宽巷子锦华馆《见闻觉知?高屯子影像展》
  主要摄影作品集:
  《西域神韵》
  《天籁空灵》
  《红原大草原》高屯子,中国当代摄影家、独立电影导演。自幼好文学,1987年至1992年在《阿坝日报》任文艺副刊编辑。1993年之后从事摄影及独立影像创作。近年回归写作。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联合“壹基金”,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帮助下,发起“羌绣帮扶计划”。
  主要影展:
  四川美术展览馆《高原风?朝圣之路》
  日本东京《高屯子中国西部摄影展》
  成都宽巷子锦华馆《见闻觉知?高屯子影像展》
  主要摄影作品集:
  《西域神韵》
  《天籁空灵》
  《红原大草原》
  《大九寨国际旅游区》
  《青藏高原的中国藏人》
  主要影像作品:
  纪录片《红鸟》
  《朝圣之路》
  《护法神舞》
  《夕格羌人的第五次迁徙》
  形象片《唯一的阿坝》
  目录:
  序一:反思我们共同面临的处境朱哲琴-Dadawa
  序二:摄影的气度与底蕴冯建国
  自序:现实与理想叠化而形成的影像高屯子
  夕格羌人的第五次迁徙
  羌在深谷高山
  最后的释比
  跋:一本“实验民族志”:在反差与对比中呈现真实王明珂
  编后记高屯子历时多年关照羌族人的迁徙和命运,他用大全、近景或特写画面记录在迁徙、祭祀、耕耘中的羌人现实境况;镜头的另一边,他又以微距,将隐藏于内心的理想与周遭的现实,以及古老文明的危机与羌人的现实生存处境做比对,以图片、活动影像、文字三种手法平行记录,完成了一场自发的,具有人类学意义的人文探索和纪实与艺术实践的深层对话。
  ——音乐艺术家、中国新音乐代表人物、“世界看见”中国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亲善行动创始人朱哲琴-Dadawa
  高屯子的新著《羌在深谷高山》既感觉耳目一新,又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以十年磨一剑的功夫,不紧不慢,胸有成竹,缓缓道来,寓意深远。高屯子出于一位摄影家的内心的真挚,试图用一种更为直率的图像语言,表现他多年来对羌人的生活现状的情思和眷恋,他以自己深厚的文学修养,对家乡松潘和青藏高原东部地缘文化的深度了解,还有就是对影像表现的执著的思考和探索,他不居功于已经获得的成就和成果,不断学习、阅读和思考,不辞辛劳,带着沉重的摄影器材,多年来走遍岷江上游、湔江上游几乎所有高山深谷中的羌人村寨,用影像、图片、文字的多样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一部既有难得的史料价值,又富有独特视角,同时充满着艺术韵味的影像作品。
  ——中国当代著名摄影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冯建国高屯子历时多年关照羌族人的迁徙和命运,他用大全、近景或特写画面记录在迁徙、祭祀、耕耘中的羌人现实境况;镜头的另一边,他又以微距,将隐藏于内心的理想与周遭的现实,以及古老文明的危机与羌人的现实生存处境做比对,以图片、活动影像、文字三种手法平行记录,完成了一场自发的,具有人类学意义的人文探索和纪实与艺术实践的深层对话。
  ——音乐艺术家、中国新音乐代表人物、“世界看见”中国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亲善行动创始人朱哲琴-Dadawa
  高屯子的新著《羌在深谷高山》既感觉耳目一新,又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以十年磨一剑的功夫,不紧不慢,胸有成竹,缓缓道来,寓意深远。高屯子出于一位摄影家的内心的真挚,试图用一种更为直率的图像语言,表现他多年来对羌人的生活现状的情思和眷恋,他以自己深厚的文学修养,对家乡松潘和青藏高原东部地缘文化的深度了解,还有就是对影像表现的执著的思考和探索,他不居功于已经获得的成就和成果,不断学习、阅读和思考,不辞辛劳,带着沉重的摄影器材,多年来走遍岷江上游、湔江上游几乎所有高山深谷中的羌人村寨,用影像、图片、文字的多样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一部既有难得的史料价值,又富有独特视角,同时充满着艺术韵味的影像作品。
  ——中国当代著名摄影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冯建国
  高屯子以图片、文字、纪录片语言所著的这本《羌在深谷高山》,不仅在其影像与文字所显现的艺术魅力,这本书还可以让一般读者省思自己对民族、文化与传统的“常识”,可以让不知该如何表述“异文化”的学者将之视为一本“实验民族志”,藉以反思学术性的少数民族文化,书写如此产生的“学术知识”。
  ——著名历史与人类学学者,“台湾中兴大学”文学院院长、“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羌在汉藏之间》作者王明珂谁也未曾料到,2008年5月12日,一场里氏8.0级的大地震,使我正倾心关注的这片高山深谷,顷刻间成了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谁也未曾料到,这场大地震破坏最惨重的区域,正是当今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的羌族聚居地。
  山崩地裂的大地震,使无数座房屋顷刻坍塌;使数十万生命深埋废墟。突如其来的大灾难,让每一个身处灾区和灾区之外的人惊愕不已。
  这个时候,我们这个常年穿梭在这一高山深谷之中的摄影团队,便有了熟悉路线和地形的救援优势。5月14日晚,我们将4辆越野车的后排座椅拆下,装满急救药品从成都出发,经康定、丹巴、金川、马尔康、理县,为震后成为"孤岛"的汶川县城送去了第一批急救药品。之后十多天的时间里,这几辆越野车,又引领了六辆大货车,将山西、陕西、深圳等地朋友捐赠和我们自筹的救援物资,沿这条线送往理县、汶川、茂县、松潘灾区。
  地震发生之后十多天的时间里,每天面对电视,都是悲痛伤惨的画面;每次走进灾区,都会目睹无数感人的事迹和一些让人鄙夷的事例。地震中,被猛烈摇撼的,不仅是这块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的建筑、桥梁,还有全体中国人的心。这一时刻,人性中的光辉与阴暗被一次次清晰曝光;生命里的悲悯与大爱,被全面唤醒。
  二十多天之后,大家渐渐停下了在废墟中抢救生命、向灾区抢运药物的步履。开始抽空与亲人、同学和朋友联系和相聚。2008年6月初的一天,一位羌族好友从水磨打来电话,我们相约在成都见面。看见他脚上的胶鞋被泥土厚厚包裏,脸庞的皮肤被烈日层层剥落,我和妻子颜俊辉赶紧请他进饭馆小酌。
  大难不死,大家自然唏嘘感叹一番。二十多天过去了,大家的心情已平复了许多,但当话题触及到大灾中的羌人时,便见他神色凝重,黯然神伤起来。他说:“曾几何时,我们羌人纵横在那样广阔的西部大地,在那里游牧耕种、繁衍生息。无数次战乱迁徙之后,如今仅残留在岷江上游汶川、茂县、理县、松潘和绵阳的北川这些高山僻壤。这样的历史变迁,这样的历史遭遇,已让我这样的羌族文人常生感伤。而这次千年不遇的大地震,不知你注意到没有,重灾区又正好落在我们羌人的聚居地!这是宿命,这是天意?
  他连饮两杯之后接着说:"目前重灾区的灾民散落安置到各地,今后羌文化还如何延续?如何传承?”
  离别相拥时,我感到满脸潮润。他流泪了。
  深夜回到家里,我对妻子说:"看来我们还要做点事情才行!"她说:"羌寨妇女不是都会绣花吗?我们来设计一些现代人喜欢的刺绣产品,让灾区妇女回到家里去绣,再想办法卖出去,这样既可解决灾后的生计,让她们找回自信,又有助于羌文化的
  传承。”
  我说:“很好,我明天就写方案吧!”
  2008年7月21日,成都高屯子文化机构联合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政府的支持下,启动了旨在保护羌族文化、帮助灾区妇女就业的“羌绣帮扶计划”。
  之后,颜俊辉带领着与她共事多年的年轻设计师们,开始把自己的目光从现代都市的时尚空间向古老羌寨的田间地头转移。而我,则在大地震之后的第一个春节前夕,在羌族诗人羊子的陪伴下,和旺甲、严木初两位摄影师一道,来到了大山深处的汶川县龙溪乡夕格羌寨,来到了释比贵生的家里。
  三
  大地震发生之后的半个月,我在灾区目睹并亲历了无数动人的场景,却居然没有拍下一张图片。大半年之后,大地震泛起的尘埃已悄然落定,我这才带着摄影助理、影像器材,人背马驮,来到不通公路的夕格羌寨。看来,我并不具备摄影者宝贵的"新闻敏感性",我只能是一名沉静之后才会去行动、才会去表达的拍摄者。
  我开始连续拍摄羌人的行程。从腊月二十七到正月初十,我们与释比贵生、贵生的大儿子永顺,以及许多村民,依次祭拜了屋顶的白石神、巨石拱卫下的羊神、山坡上的神树林……。正月初八,全村在崴孤山顶祭天,一盏满绘古老图案的天灯,高悬在一根三丈三尺高的杉杆之上,在远村夕格苍茫的夜空中,闪烁着温暖而灵动的光。许多年之后,在山野间,我又一次感受到了人与苍茫夜空,与另类生命之间的亲近。
  同夕格村民相处半月后回到成都,无心参加各种名目的聚会。许多年前在松潘埃溪羌寨过年时耹听“力莎”的情形;地震前夕在北川乌龙寨景区观看释比为游客表演的场景;震后在萝卜寨废墟中面对茫然伫立的灾民身影,以及那些新旧书本上对羌人的种种描绘,如一帧帧深埋岁月的黑白图片,在我脑海竞相展现。
  我感到,这是一种启示,是我一直寻觅的表述语言在向我发出召唤。
  我感到,仅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图片摄影,它的语汇还可以更加丰富;它完全可以勇敢地站出来,以主人翁的姿态,带着文学的思考、图片的呈现、影像的纪录、人类学的探寻,与我携手同行,去表现汶川大地震之后的中国羌人。
  我感到,我必须马上回到羌寨,不仅是夕格,不仅是汶川,还有岷江上游、湔江上游,所有有羌人居住的深谷高山。
  2009年3月春天,再次来到夕格,我不再仅以活动影像进行记录了。5月底,当夕格、直台两个羌寨的七百多名羌人离开故土,来到邛崃城区的救灾板房住下之后,我便干脆放下了那台沉重的摄像机,扛起已随我十三年的哈苏相机,和与我风雨同舟八年多的摄影助理严木初一起,向高山深谷中的一个个羌寨走去。
  在之后的三年里,我在汶川县龙溪;理县西山、蒲溪;茂县曲谷、三龙、围城、雅都、土门、松坪沟;松潘县小姓、镇坪以及北川县青片,在这些高山深壑间的羌寨静静地拍摄着。这时,山下的城镇和道路已重建,高山之上的古老村寨也正纷纷整修或搬迁。灾后重建的速度和成果,让所有的人欢欣鼓舞。但看见那些具有岁月质地的房屋和山野气息的神情和眼神,在我眼前迅速消逝,我倍感失落。虽然,我不能振臂一呼,让那些存储无数古老信息的古木老墙无人敢动;虽然,我不能苦口婆心地去劝说大家回归田园牧歌的生活,但我可以以一种属于自己的语言,向这个世界平静地讲述:2008年5月12日的那场大地震之后,在岷江上游高山羌人的生命里,还流淌着远古歌谣的余音;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还保存着一些与自然、与传统和血脉相连的四季风俗。
  通过我的讲述,你也许会发现,中华民族的许多古风雅韵,往往靠着一群边远乡村的农民在保存和延续。
  通过我的讲述,你也许会发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已经消逝或正在消逝的,并不注定永远消失;那些正在流行和横行的,并不一定益于人类长久的福报。时间无有终始,当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关怀、我们的生存环境面临危机与困顿时,也许,我们可以在流淌的光阴里,能寻到给予我们启示的远古歌谣。
  2012年5月之后,有关“5?12”汶川大地震的各类纪念活动渐已过去,我想,现在该是我来编辑这些具有岁月象征的黑白图片,并书写相关文字的时候了。我在几千张图片中选出了近二百张,分成“夕格羌人的第五次迁徙”、“羌在深谷高山”、“最后的释比”三个部分,为每幅图片配上和画面一样朴素的文字。在这些图文里,没有着意的审美倾向,没有预设的价值判断——生活本来如此,我只是用一种属于自己的图文语言,静静诉说,静静呈现。
  如果你有缘读到本书,你会发现,我以自己的语言向你呈现的,不是漂移在历史文献中,中原以西广阔大地上的“羌”;不是专家学者们通过历史文献,研究推论的“羌”;不是接待领导和游客时,敬酒献歌的“羌”;不是舞台之上,或面对媒体镜头时的“羌”。我所展现的,是苍茫历史时空背景下,天灾之后,在那些尚存一丝历史余温和乡土气息的村寨里,敬天法祖、耕种劳作的羌;是现实与理想在我心中叠化而成的影像。







阅读提示:中国国家地理羌在深谷高山的作者是高屯子,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中国国家地理羌在深谷高山下载地址

上一本:一本书读懂二十五史故事大全集
下一本:1913:革命的反革命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