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晓珉 日期:2016-01-23 15:55:45
“烛影斧声”“金匮之盟”质疑连连,定南方、战契丹战火不断。第二代领导人赵光义上台后如何掌舵大宋王朝?在和平曙光即将露出时,帝国内部出现一场惊天动乱……在“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质疑声中,太宗即位。作为大宋的第二位皇帝,赵光义继承长兄大业,平定南方,收复北汉,*终一统中原;约战契丹,互有胜负,终露和平曙光。然而,此时宋朝皇室内部却爆发了一场动乱……
本书简介:
本套书共8卷,本卷为第一卷,本书从宋太宗赵光义争议中上台写起,分析赵匡胤的死与他上台的内幕联系。随后写他一统中原和约战契丹,战争场面写得异彩纷呈。最终,在书尾,留了一个伏笔,帝国内部发生了一场动乱,什么动乱,一切尽在第三卷揭晓!本书麻辣语录虽然赵光义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内改朝换代,堪称神来之笔,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讲,这又是一个堆墙败笔。因为,帝国最强的将领们全都领兵在外,他们就是一颗颗定时炸弹,稍有不慎,就会把这个帝国炸得四分五裂。 李煜的一生就是一场“风花雪月”的梦,荣华绚烂,败谢凋零,这些不过都是黄粱一梦。不管是英雄豪杰,还是市井小民,所有人的归宿都是一样——收获一口棺材,变成一缕尘土,仅此而已……然而,唯一不变的,只有李煜那永载史册的诗句。 至此,五代十国中最后的一个钉子户(北汉),终于被彻底铲除。从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分裂的中华大地,终于在这个皇帝的手中被重新统一了起来。这是不朽的历史政绩,统一这个天下的赵光义,他更应该不朽。 不管史料记载如何,真相只有一个:在这场雁门之战中,杨业才是主力部队,这也是一场只属于他的以少胜多的伟大战役。而在这场战役中,潘美最多是一个参与者,根本不可能记头功。
作者简介:
张晓珉,北京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多年来在《今古传奇》《看历史》等刊物发表文章几十篇。作品有《曾国藩成功的秘密》《胡雪岩经商的智慧》《大明神算师:刘伯温》《圣人的哲学:王阳明》等。
目录:
第一章赵匡胤的死亡之谜/1
第一章赵匡胤的死亡之谜/1千古疑问,皆出两家/1砸缸的史学大师/4头号嫌疑人/8毒药的秘密/10斧声烛影的由来/14
第二章赵光义“简历”的秘密/19千古疑团/19金匮之盟/21合法的皇帝,就要有政绩/26另一个版本的“陈桥兵变”/30皇位到底是谁的/35
第三章“无所不能”的皇帝/40迁都之谜/40一个新的时代/44登基称帝/47收编军队,天下一统/51
第四章帝王的手段/57太平兴国/57天子闹剧,贼喊抓贼/63杀鸡儆猴错是“杀猴儆鸡”/66诛杀王继勋/69
第五章大宋第一宰相——赵普/72宋初三人行/72说不清、道不明的大宋第一相/75分道扬镳/79两件奇案,殊途同归/82斗争的开始/85
第六章赵普罢相/91“雷”死你没商量/91一错再错/96“风吹雷打”,彻底玩完/99赵普罢相的真正原因/101无所不能VS总有办法/105
第七章南方未了情/109钱家的那些事/109吴越国主——钱俶/113钱俶进京/118漳泉纳土/120蝴蝶效应/124
第八章平定南方/129吴越献地/129钱淑投降/131“诗中之帝”——李煜/133天上人间,终于梦圆/138
第九章统一天下/143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143三千打六万/145大宋第一名将——曹彬/149曹彬成功的秘密/151这是一个合格的“刹车”/156
第十章收复北汉/163朕意已决,三个“不”/163无敌将军——杨业/166石岭关之战/170攻陷北汉/172
第十一章契丹的前世情怀/181白马青牛来相会/181一代枭雄——耶律阿保机/185盐池之变/188太祖建国/190
第十二章辽国的今生恩怨/200母子恩怨录/200骨肉相残/204祖孙议和/210景宗中兴/213
第十三章辽宋之战/217胜败有凭/217幽州之战/220大辽战神——耶律休哥/224此消彼长的结果/227高粱河之战/230
第十四章帝国的未来/238皇子之死/238赵德昭死亡之谜/242辽国来袭/248天下无双——平戎万全阵/251大获全胜/255
第十五章百年恩怨/259雁门关之战/259“无敌将军”诞生记/262举国来袭/266四大战役/271朕意已决,三个“不”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太宗准备征讨北汉,他询问曹彬道: 周世宗及我太祖皆亲征太原,以当时兵力而不能克,何也?岂城壁坚完不可近乎?——《续资治通鉴》 赵光义的这段话,主要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明”的意思,周世宗柴荣,我的哥哥赵匡胤,他们都亲征过北汉,为什么打不下来呢?是因为城池太坚固了吗?第二层“暗”的意思,我要征讨北汉,这个是否可行?您想呀,曹彬多会做官呀,他立刻解释道:世宗时,史超败于石岭关,人情震恐,故师还。太祖顿兵甘草地中,军人多被腹疾,因是中止。非城垒不可近也。——《续资治通鉴》就是说:柴荣讨伐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史超兵败石岭关,导致军心不稳,这才被迫撤兵。太祖时期,是因为赵匡胤在甘草地驻扎,导致很多士兵都得了痢疾,这才被迫停止。因此,这跟太原城坚不坚固、完不完整,没有一丁点的关系。除此之外,曹彬还告诉赵光义,如果您要想出兵北汉,那就是:国家兵甲精锐,人心欣戴,若行吊伐,如摧枯拉朽耳。一听这话,赵光义哈哈大笑,随后北伐这件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帝意遂决)。当然了,这世间万物都有正反两面,有同意的人,自然也有反对的主。这不,这边赵光义刚刚定下北伐的事情,那边宰相就上门打架来了。对于讨伐北汉这件事情,当朝宰相薛居正就一个词——不同意。首先,薛居正告诉皇帝:“周世宗柴荣、太祖赵匡胤之所以没有攻陷太原,就是因为太原城坚不可摧,最后拖垮了我军,这和死没死大将,得没得痢疾,根本没有一点关系。”其次,北汉是一个不毛之地,且太祖已经把那里的百姓迁徙到洛水、黄河了,因此像北汉那种地方,打下来也没用,得到了反而会成为负担,根本划不来,还望陛下三思。最后,薛居正还不怀好意的“暗示”这位新的皇帝,你哥哥那么英明神武的人,都没戏,你赵光义凭什么就能成功呢?您看,这个出征的事情,就彻底僵在这里了。后来,对于薛居正等人的反对意见,早已下定决心的赵光义力排众意,他说了三个“不”字,就让这些人统统闭上了嘴。第一个“不”,形式不同了。当年太祖打北汉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情况?帝国没人、没钱,也没有统一,北汉还有契丹罩着。现在什么情况,帝国有的是钱,北汉也没人管了,这个时候不打,更待何时?第二个“不”,不能半途而废。赵光义告诉这些反对者们,当年太祖“徙其人、空其地”,到底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今天能够顺利的攻陷北汉,所以,我们岂能半途而废!第三个“不”,嘿嘿……我已经决定出兵了,你们不要再说了,都给我统统闭嘴(朕计决矣,卿等勿复言)!就这样,公元九七九年,即宋太平兴国四年正月,在赵光义宣布征讨北汉后,宋朝这部高效而强大的战争机器,它立刻开始了全速运转。一时间,宋朝大军在各条边境上云集,战争的恐怖阴影,迅速席卷了北汉全境,也击碎了刘继元那颗脆弱的“玻璃心”。干爹呀,亲爹呀,亲爷爷呀!救命呀,你不能不管我呀!史料记载,面对刘继元这封封哭爹喊娘的救命信,这些契丹人终于坐不住了。同年正月初五,辽景宗派遣使者进入开封城,前来询问一下宋朝讨伐北汉的理由。请注意,这里的词语,是“询问”,而不是“警告”。可见,当时在辽国人的心里,眼前的这个大宋王朝,根本不是那个“积贫积弱,不堪一击”的国家。此时的宋朝,还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强国”。对于辽国的询问,太宗毫不畏惧,他铿锵有力的回答道:河东逆命,理应征讨,若北朝不援,则和约如故,不然,惟有战耳!看看,多么的强硬,多么的让人扬眉吐气!自唐朝中叶以来,还没有一个中原之主,敢对少数民族的草原霸主这样的轻蔑鄙视、出言不逊。这就好比什么?告诉那个小样的普京,老子要收复蒙古,你若不援,咱们涛声依旧,你若援助,咱们唯有一战!这句话,就是这么的牛!史料记载,得到这个强硬的回答后,契丹使者连个屁都没敢放,他们就这样灰溜溜的逃跑了。为什么?因为在他们的眼中,这个自立为王、谋朝篡位(赵炅自立)的皇帝,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强者”,而草原民族的人尊重“强者”,更是对这种人充满了“敬意”。这个原因很简单,契丹民族没有“上天注定”的概念,那里的人“生而平等”,只要你有本事,谁都可以当可汗。因此,在契丹人的思维里,赵光义是一个比他哥哥更加“强大”的人。这种人,他说的每一句话也绝对“算数”。史料记载,契丹的使者还没有回国,宋朝的军队就已经全线出动了,他们分兵两路,向着各种既定的目标咆哮而去,且一路到底、绝不回头。第一路宋军,目标太原城东北方向的石岭关,那里是辽国援助北汉的毕竟之地,因此宋军要死守这里,彻底关上这座进晋的大门。第二路宋军,目的就非常的简单了,全军以最快的速度前进,不用管周边城镇,也不用管其他敌军,目标速战速决,以最快的速度攻陷太原城。一时间,宋军像潮水一样涌入北汉境地,全军日夜兼程,潘美更是第一时间冲到了太原城下。然而,潘美的速度还是慢了,在围困太原城之前,他还是放了一个人跑了进去。这个人,也算是咱们的老熟人了,他就是天雄军节度使,北汉的“无敌将军”——刘继业。只不过,我们更喜欢叫他——杨业、杨令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