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绳,李剑农,罗荣渠 日期:2016-01-28 12:36:06
毛泽东、成吉思汗、朱元璋、柏杨、李敖等倾心赞颂的千古帝王及英雄人物治国谋略和识人用人的大智慧
从乞丐到皇帝——激动人心的生命历程
磨难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
本书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政治家、军事家,自小有超凡的智慧,在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17岁)、劝李渊晋阳起兵(19岁)上深有卓识。青少年时代率军扫荡群雄,帮李渊建立唐朝。626年,发动玄武门,被立为太子,不久继位。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善于纳谏、用人,开创了史上少有的贞观之治,是我国及世界上鼎盛的封建王朝——唐朝的奠基人。也是后代敬仰、学习的榜样。
隋朝末年,杨广当政,由于大量用兵,大兴土木,繁重的徭役、兵役及奢靡的生活,民不聊生,遍地群雄蜂起,其中著名的有翟让、李密、程咬金领导的瓦岗军、王世充、杜建德、宋金刚及十八路反王。
本书从隋末写起,以李世民为核心人物,记述了他在文臣杜如晦、房玄龄,武将秦叔宝、尉迟敬德、程咬金、段志玄、侯君集等辅佐下逐一扫荡群雄,建立唐朝大一统及击退突厥,开创贞观盛世的过程,充分展现了李世民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宽阔的胸怀,远大的志向,高超的谋略及用人智慧。
本书原名《隋唐两朝志传》(且记述到中唐),开创了《隋唐演义》、《说唐全传》等隋唐史小说传统。因以李世民为中心人物,且书名不通俗,今改名《唐太宗李世民传》,一方面希望读者借此了解隋唐历史,另一方面学习李世民宽广的胸怀、励精图治的精神、高超的谋略及用人的智慧。
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皇帝中比较卓越的人物。其功劳在于统一全国,结束战乱;鼓励生产,兴修水利;解放奴隶,消除腐败,为明朝前期的繁荣安定局面奠定了基础。
《朱元璋传》写于1948年,全面介绍了明太祖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的一生。在作者笔下,一个历经艰难,乞讨度日的小流氓和英勇睿智、气度恢弘的统帅;一个勤政爱民、夙兴夜寐又猜忌心极重,杀戮成性的矛盾复杂多面的帝王形象跃然纸上,是明史及帝王传记的不朽名著。
李建侯所著的《李自成传》详细描述了李白成起义兴衰始末、大明王朝的灭亡、清政权的兴起。写出了李白成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顽强斗志、卓越的智慧和高超的领导才能。毛泽东对《李自成传》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同时写信表达了自己的敬意。并亲自嘱托秘书,逐字抄存,以作为红色政权的借鉴。
本书从李鸿章早年落拓,写到他参加镇压太平军、甲午海战及创办洋务运动,周旋于世界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一生。
李鸿章从镇压太平天国发迹,创办洋务运动他的声望达到顶点。在甲午海战中他苦心经营的海陆军全军覆没。梁启超深刻地分析了李鸿章在甲午海战中的种种失误。指出李鸿章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世界的竞争是国民智力和创造力的竞争。彼时日本及欧美等国已经开化。民众在世界眼光和参政热情上已经大大领先,而满清政府仍然禁锢民智民力,失败也就难免了。
洋务运动的失败宣告了李鸿章创办的官督商办的官僚资本主义必然失败的命运。官僚既不懂工商业的技术和管理,反而把它当作渔利的工具,不仅企业没有效率,更压制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限制了他们的参与热情,窒息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
作者把李鸿章同古今中外要人霍光、诸葛亮,秦桧,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伊藤博文等做了对比,指出李鸿章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能够忍辱负重,但是他没有长远的眼光,不知道为后世立百年大计,仅满足于修修补补。不懂得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国民的地位、国民在现代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因此在现代国际竞争中处处落于下风,处处受制。总之他的失败是晚清政府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民主政治的必然结局。
*后作者忧虑地说,在晚清政府中李鸿章是**有世界眼光、*有能力和品格的一个人,尚且不能避免失败的命运。今后内忧外患的风潮。将要比李鸿章时代还要严重数倍,但要想再找一个像李鸿章这样的人,也几乎不可能了。想到中国未来的前途,不禁毛骨悚然,不知道*终是什么局面。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著有《三国演义》、《隋唐两朝志传》(即本书《唐太宗李世民传》等著作。《三国演义》是著名的古典名著,《隋唐两朝志传》(《唐太宗李世民传》)开创了明清两朝说唐历史小说(《隋唐演义》、《说唐演义全传》等)的传统,对后世的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吴晗(1909~1969)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明史专家。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人。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曾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历史系主任等职务。1949年后,历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等职。1960年写成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并因此于1969年10月被迫害致死。代表作有《朱元璋传》等,是明史研究的权威经典之作。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著有《三国演义》、《隋唐两朝志传》(即本书《唐太宗李世民传》等著作。《三国演义》是著名的古典名著,《隋唐两朝志传》(《唐太宗李世民传》)开创了明清两朝说唐历史小说(《隋唐演义》、《说唐演义全传》等)的传统,对后世的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吴晗(1909~1969)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明史专家。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人。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曾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历史系主任等职务。1949年后,历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等职。1960年写成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并因此于1969年10月被迫害致死。代表作有《朱元璋传》等,是明史研究的权威经典之作。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著有《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
范文澜(1893—1969),字仲云,浙江绍兴人,著名历史学家。曾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教。解放后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所长。著有《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群经概论》、《文心雕龙注》等书,在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和很高的声誉。
目录:
卷头语/001
导论/002
一百年前的世界趋势/002
二百年前中国内部的情形/004
三百年来中国政治变化的概要/009
第一章鸦片战争/012
一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一般的关系/012
二鸦片战争前的中英交涉/014
三鸦片问题的发生与林则徐的严切手段/021
四战争的经过及其结果/026
五鸦片战争的意义/033
第二章洪杨革命时代/037
一洪杨崛起以前的社会背景/037
二洪秀全与太平天国的树立/042
三曾国藩与湘军的崛起/051卷头语/001
导论/002
一百年前的世界趋势/002
二百年前中国内部的情形/004
三百年来中国政治变化的概要/009
第一章鸦片战争/012
一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一般的关系/012
二鸦片战争前的中英交涉/014
三鸦片问题的发生与林则徐的严切手段/021
四战争的经过及其结果/026
五鸦片战争的意义/033
第二章洪杨革命时代/037
一洪杨崛起以前的社会背景/037
二洪秀全与太平天国的树立/042
三曾国藩与湘军的崛起/051
四太平天国被摧倒的经过/056
五太平军失败与湘军致胜的原因/063
六洪杨战役期中的外患及清廷政权的推移/068
第三章西法模仿时代/077
一同光两代的朝局及政治上的中心人物/077
二西法模仿与士大夫心里的反感/081
三西法模仿时代中的对外关系问题(一)——俄国侵占伊犁与新疆改设行省/087
四西法模仿时代中的对外关系问题(二)——中法战役与海军衙门的创设/092
五西法模仿时代中的对外关系问题(三)——中日战争/099
第四章维新运动的初步/109
一两个维新运动的领导人物——孙中山与康有为/109
二适应一时环境的康有为/111
三康有为维新运动的思想基础和进行方法/112
四百日维新的失败——戊戌政变/116
五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其结果/119
第五章维新运动的反动/123
一反动势力的解剖/123
二反动的演进———己亥建储与庚子拳乱/127
三反动期中革命党与保皇党的离合运动/133
四反动与袁世凯的幸运——北洋军阀基础的成立/136
第六章维新运动的再起/139
一言论界的骄子梁启超/139
二新势力复活的酝酿/141
三清政府遮羞的变法及主持的人物/145
四日俄战争与立宪的动机/148
第七章革命与立宪的对抗运动(上)/150
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50
二革命论与立宪论的激战/155
三清政府预备立宪的表示及满汉的暗斗/160
四立宪党的活动及其结果/167
五屡起屡仆的革命军/171
第八章革命与立宪的对抗运动(下)/176
一宣统嗣位与袁世凯之被逐/176
二皇族集权与立宪运动的大失望/179
三革命运动的苦境/182
四铁道国有政策的反响/188
第九章满清政府的颠覆与中华民国的成立/191
一武昌起义与各省的响应/191
二袁世凯的起用与清廷的逐步降服/196
三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202
四和议的经过与清帝退位/209
五改选临时总统颁布约法与临时政府的北迁/219
第十章国民党与北洋军阀斗争的初期/229
一政党的产生与演化/230
二内阁的更迭与政党的关系/236
三“宋案”及大借款的风潮/243
四讨袁军的失败/248
五国会的破毁与所谓“第一流内阁”的末路/254
第十一章帝制运动与反帝制运动/262
一约法的改造/262
二帝制运动的公开演进/266
三反帝制各派的联合战线与外交形势/273
四护国军的崛起与帝制的撤销/280
五帝制撤销后南北两方的行动及袁氏之死/288
六帝制战争的副产物———南北小军阀的产生/297
第十二章护法运动中北洋军阀的分裂与西南军阀的离合/302
一袁死后新旧约法之争———护法运动的序幕/302
二国会恢复后的党派形势与政潮/307
三国会第二次解散?张勋复辟与段祺瑞的再起/314
四南北分裂———护法战争的开始/319
五护法战争中北方冯段的暗斗/324
六护法战争中西南党派的暗斗与军政府改组/330
七无结果的南北和会/335
八北方段派势力的倾覆与南方军政府的瓦解/340
第十三章联省自治运动与南北各军阀的混战/346
一联治思想的由来及其运动的进展/347
二联治运动中的援鄂战争/351
三联治运动中北方的奉直斗争/354
四联治运动中南方陈炯明的叛孙/360
五所谓“法统”的恢复与联治运动的合流/366
六中山重回广州建立大元帅府/373
七曹锟实行篡位的演进/377
第十四章中国国民党改组与北洋军阀的末路/384
一中国国民党改组前社会思潮的倾向/384
二中国国民党改组的经过/389
三中国国民党改组后在广东奋斗的第一年/405
四曹吴的倾倒/412
五临时执政政府的成立及其设施与中国国民党的态度/417
六北方各军阀的大混战与执政政府的消灭/423
七中国国民党出师北伐前内部整理的工作/432
八北洋军阀的末路/438
原本再版序言
原本序言
绪论
第一章 19世纪40年代以前的中国
一、经济基础
二、专制主义的政权
三、农民革命
第二章 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和资本主义各国的关系
一、16、17世纪外国侵入者的碰壁
二、18世纪中国方面加强防范和限制
三、英国及其东印度公司
第一编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
第三章 鸦片战争/
一、禁止鸦片的问题
二、林则徐的禁烟和英国侵略者
三、战与“抚”
四、战败的原因
五、三元里的斗争
六、《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第四章 战争以后
一、广州城的斗争
二、五口通商和买办阶级的产生
三、“租界”——国中之国
四、积水深潭中的初步激荡
第五章 太平天国的兴起
一、农民革命中的各阶级、阶层/0
二、金田村起义
三、向南京的进军
四、北伐和西征
五、《天朝田亩制度》
六、天京城内的大变乱
第六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外国侵略者在太平天国初期的态度
二、在上海和广州的虚伪的中立
三、所谓修约问题
四、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和入侵天津
五、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沙皇俄国
六、从《天津条约》到《北京条约》
七、封建统治者把谁看成真正的敌人
第七章 1856—1861年的太平天国
一、长江中下游的争战
二、捻军及其与太平军的合作
三、洪仁玕和他的《资政新篇》
四、太平天国的苏杭地区
五、打着别的旗号的造翻
六、宗教的迷雾和现实的斗争
第八章 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大联合和太平天国的失败
一、强盗成了朋友
二、上海周围的战争和所谓“常胜军”的出现
三、从湘军到淮军
四、知识分子对太平天国的态度
五、太平天国的内部危机
六、天京的陷落
第二编 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形成
第九章 在农民大革命失败以后
一、社会经济的严重破坏
二、各少数民族的群众起义的失败
三、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掠夺的加紧
四、封建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互相勾结
第十章 封建统治者的“办洋务”
一、洋务运动的产生
二、官办的军事工业
三、官督商办的企业
四、后膛枪和铁甲船
五、洋务问题上的一种分歧
六、洋务问题上的又一种分歧
七、中国无产阶级的诞生
第十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群众运动的兴起
一、60年代的反侵略群众斗争
二、洋务派对教案的态度和天津教案
三、从70年代到90年代初年的反侵略群众斗争
第十二章 帝国主义对中国边疆的侵略和半殖民地的外交
一、俄国对中国西北边疆的侵略
二、英国对中国西部边疆的侵略
三、左宗棠的西征和《伊犁条约》
四、半殖民地的外交
第十三章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
一、中法战争之一:在战争爆发之前
二、中法战争之二:从开战到停战
三、中日战争之一:被迫应战
四、中日战争之二:议和与反对议和的舆论
五、中日战争之三:保卫台湾的斗争
第三编 戊戌维新和义和团运动
第十四章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一、沙皇俄国和辽东半岛
二、政治奴役性的贷款
三、抢夺中国的铁路
四、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
五、所谓“以夷制夷”
第十五章 第二次革命高潮出现前的国内阶级形势
一、清朝政府成了外国帝国主义的税吏
二、暴风雨的前奏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四、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和下层
第十六章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
一、维新运动及其领导者康有为
二、维新派的宣传组织活动
三、维新派和洋务派的论战
四、维新派的向西方学习
五、庸俗进化论和政治上的改良主义
第十七章 百日维新及其失败
一、维新派的上台
二、百日维新中的光绪皇帝
三、一场争夺权力的斗争
四、政变中的失败者和胜利者
五、没有出场的角色
第十八章义和团的勃起
一、从拳会到义和团
二、义和团进入北京、天津
三、慈禧太后的“宣战”
四、义和团占领了北京吗
五、在反侵略战争的前线
第十九章 八国联军和义和团的失败
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二、“东南互保”和李鸿章议和
三、一群明火执仗的强盗
四、帝国主义列强的“门户开放”政策和辛丑条约
五、义和团的历史功勋和资产阶级对义和团的态度
第四编 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
第二十章 第三次革命高潮的酝酿
一、日俄战争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二、慈禧太后的“变法”
三、孙中山的早期活动
四、资产阶级的爱国运动
五、知识界中的革命思潮
六、知识界中革命组织的产生
第二十一章 同盟会初期
一、同盟会的成立和它的纲领
二、清朝的预备立宪和资产阶级立宪派
三、革命派和立宪派的论战
四、1906年湘赣边界的起义
五、1907—1908年孙中山领导的六次武装起义
六、1907—1908年光复会发动的起义
七、个人暗杀行动/
第二十二章 辛亥革命的前夕
一、农民群众的自发斗争撼动了清朝统治的基石
二、咨议局、资政院和袁世凯
三、帝国主义列强的所谓“机会均等”、“利益均沾”
四、争路权的爱国运动
五、同盟会内部的涣散和它在广州的两次起义
六、从日知会到文学社/
第二十三章 武昌起义和起义后的武昌政权
一、革命的士兵一夜间的胜利
二、新政权的成立及其演变
三、袁世凯成了内外一切反革命势力的中心人物
四、武昌的政权落到了反革命的手里
第二十四章 革命浪潮中的各省风云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短命政权
二、资产阶级立宪派也不能保持自己的政权
三、套上革命外衣的军阀和流氓政客
四、旧巡抚穿上了新都督的外衣
五、“不准革命”
六、交战与议和
第二十五章 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政府
一、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二、袁世凯在南北议和中的阴谋
三、南京政府的腰杆不硬
四、清皇朝的覆灭和南京政府的结束
五、对帝国主义的幻想的破灭
第五编 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
第二十六章 袁世凯的反动统治和反袁世凯的斗争
一、1913年国民党反袁世凯的失败
二、袁世凯独裁卖国真相的暴露
三、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
四、梁启超:从拥袁到反袁
五、袁世凯的覆灭
第二十七章 五四运动
一、北洋军阀的派系分裂和南方的“护法运动”
二、民族工业昙花一现的繁荣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
四、五四群众爱国运动
罗荣渠自述(代前言)
序言
上篇现代化新论
第一编大转变时代的新历史观
第一章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
一、“现代化”还是“近代化”,应先正名
二、“现代化”的含义是什么
三、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西方的现代化思潮与现代化研究
一、不断变化中的社会思潮
二、20世纪60年代——“发展”与“现代化热”
三、20世纪70年代——批判与反思
四、20世纪80年代——理论的修正与自我变革
五、西方现代化理论和发展理论的启示
第三章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世界史研究的新视角
一、是一元单线,还是一元多线
二、单因素论还是多因素论
三、一元多线历史发展宏观架构的设想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与新的现代化理论的建立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三个阶段
二、围绕现代化的若干理论问题
三、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范围和基本任务:建立现代化研究的中国学派
第二编现代世界发展趋势通论
第五章论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一、社会变迁的几种形式
二、两种不同的现代化进程
三、“原初现代化”——大转变的前提条件的形成
四、推进现代化的三次大浪潮
五、现代化进程的总趋势
六、现代化几种基本类型和发展模式
第六章第三世界现代化进程初探
一、何谓“第三世界”
二、第三世界现代化启动的历史条件
三、第三世界现代化浪潮推进的大趋势
四、国家在现代变革中的正面与负面作用
五、从“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转变的趋势
六、论“迟发展效应”
七、展望21世纪
第七章东亚崛起的新经验——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二、世界面临东亚的巨大挑战
三、对东亚现代化的文化因素的新探索:三个重新估价
四、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互动关系的变化
第三编转型期中国发展趋势通论(1949年以前)
第八章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1860年代—1940年代)
一、现代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独特运动形式
三、近世世界发展大趋势与中国选择时机的自误
四、清王朝的盛极而衰与鸦片战争的悲剧性
五、“中国中心”观的时代性错误:阻碍现代化的思想因素
六、自强运动——现代化延误的制度分析
七、向制度性变革转换的失败
八、共和时期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趋向与挫折
九、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经济的依附性增长趋势
十、跨世纪的沉思
第九章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思潮演变的反思
一、现代化意识的最初萌芽
——从“御夷图强”到“中体西用”
二、现代化意识的明确显示
——从“中体西用”到“西化”、“中西互补”
三、现代化概念的初步形成
——从“中国本位”、“全盘西化”到“现代化”
四、探索中国发展的道路
——以工立国与以农立国的争论
五、对中国现代化思想启蒙运动的反思
下篇现代化新论补编
第四编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东亚的崛起
第十章“现代化”的历史定位与对现代世界发展的再认识
一、现代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
二、从“西化”到“现代化”
三、“现代”——新时代的历史定位
四、现代化研究的重大现实意义
第十一章跨世纪的大变革与21世纪现代化前瞻
一、20世纪的三大特征
二、当代世界变革的主旋律
三、21世纪:现代化的第三世纪
四、戒骄戒躁,探索走向新世纪之路
第十二章东亚跨世纪的变革与重新崛起
一、对东亚历史转型期应进行再认识
二、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三种基本演变形式
三、对日本前期现代化“成功”应持两点论
四、战后东亚发展的内外因素的辩证关系
五、东亚“发展型国家”的重要功能
六、东亚发展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七、东亚发展的前景
第五编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第十三章走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一、现代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新视角
二、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中的“四重奏”
三、中国现代化运动的脉络:三次模式大转换
四、关于愈演愈烈的激进主义趋向问题
第十四章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经验(1949—1989年)
一、大折腾式的经济突进
二、“发展病”的政治历史根源
三、重新研究社会主义发展理论
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第十五章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一、方法论问题
二、中国历史传统的基本特色
三、东亚应付现代化的三种模式
四、“中体西用”——现代化启动的东亚方式
五、转型期传统因素的转化
六、面向21世纪:会通中西,创新传统
编后记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毛泽东
欲安邦定国者,必悉唐宗兵法
成吉思汗
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朱元璋
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国,不久就为中国开创了130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李世民大帝是中国帝王中*初一个被中国人真心称颂崇拜的人物,固由于他的勋业,也由于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国家的一言一行,成为以后所有帝王的规范。
柏杨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毛泽东
欲安邦定国者,必悉唐宗兵法
成吉思汗
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朱元璋
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国,不久就为中国开创了130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李世民大帝是中国帝王中*初一个被中国人真心称颂崇拜的人物,固由于他的勋业,也由于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国家的一言一行,成为以后所有帝王的规范。
柏杨
唐太宗是历***有“奇情”气质的英雄人物,柔情侠骨,一应俱全。在打天下的政治斗争中,当然他有和人一样的霹雳手段,但在这些政治性的‘俗情’以外,他有许多‘奇情’,使江山多彩,为人类增辉。
李敖
对后世的中国文人来说,太宗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的盛世:国家由一个精力充沛但聪明而谨慎的皇帝治理……同时又一贯谦虚耐心地听取群臣(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见。太宗的施政作风之所以被人推崇,不仅由于它的成就,而且由于它接近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另外还由于它表现了君臣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
此书解读雄猜之主的自私深心,可谓层层剥离,直入堂奥,读后令人倒吸一口冷气。中国士大夫偏好帝王之学,希望辅佐明主并有所建树,其实这是一门如履薄冰的学问,君心依然深不可测。从改写《朱元璋传》到发表《海瑞罢官》,作者曾力图在政治与学术之间熊鱼兼得,结果事与愿违,对君臣关系的揣摩越深入,后果越致命。
——章立凡
朱元璋是古代帝王中的佼佼者,一生吃了很多苦头,做过和尚,讨过饭,他是怎样由一个讨饭的人当上皇帝的呢?由*下层的人走到**位置,真是个奇迹!
史传朱元璋当皇帝后心狠手辣,杀了不少功臣,大兴文字狱,建立锦衣卫,太恐怖了。但朱元璋当皇帝之前是个坦诚、英勇、睿智的统帅,有功劳推给大家,有赏赐分给众人,得到了将士的拥戴。他是怎样由一个宽宏的人变得暴戾的呢?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是残忍了些,但也有后世的人达不到之处:他铁腕反腐(连驸马和大将胡大海之子都杀),辛勤办公,没有娱乐,也没有休息。对农民(也是对整个社会)的迁徙限制很多。但朱元璋贫农出生,对农民是很照顾的,也算不忘本吧。
吴晗本书的写作由抗战已经开始,反复修改几次,只到文革前才写定第四稿。本书是1948年写作的第二稿,并亲自送毛主席过目,毛主席对他做了鼓励和肯定的评价,也提了些意见。
本稿的写作处于旧的时代即将过去,新的时代就要来临之际,吴晗的写作更多的是给新生的政权做借鉴,他对未来充满了期盼……
以史为鉴,鉴往知来,这是史家的抱负。吴晗对朱元璋的发掘可谓用功至勤,对封建帝王深心的解读读来惊心动魄,然而吴晗并没有因此逃脱历史的宿命,朱元璋是死的,但现实的人是活的。
这是一本经典名著,是帝王传记的**之作,比之时下流行的浅薄的历史读物高下立判,值得认真阅读。一小沙弥
元至正四年(1344年,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在位的第十二年),淮河流域的人民遭受了苦难,旱灾,蝗灾,加上瘟疫。
好几个月没有见过雨了,栽下的苗晒得干瘪枯黄,大地裂开了一条条的裂缝。到处在求雨祈神,老年人恭恭敬敬向龙王爷磕头,孩子们戴着柳枝圈圈蹿出蹿进。正在焦急没收成时,又来了弥天漫地的蝗虫,把穗上稀稀的几颗粟粒吃得一干二净。地方上有年纪的人都在唉声叹气,哭丧着脸,说几十年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年成,这日子着实过不得了。
不料祸不单行,瘟疫大起,钟离太平乡的人,接二连三地病倒。人们已经吃了多少时候的草根树皮了[1],病一起就挺不住,开头只觉得浑身无力气,接着是上吐下泻,不到一昼夜便断了气。起初大家还不理会,到了一个村子里一天死去了几十个人,家家死人,天天死人的时候,明白这是上天在降罚,散布瘟疫来收人,才着了慌。不管“在数的难逃”的老话,还是逃命要紧,各村庄的人携儿带女,只要有亲戚朋友家可投奔的,连家里的病人都顾不得了。不过几天工夫,太平乡数得出的十几个村子,便闹得人烟寥落,鸡犬声稀,显出一片凄凉黯淡的景象。
孤庄村[2]朱家,朱五四官名叫世珍的,一大家人,不过半个月,死了三口。五四六十四岁了,四月初故去,三天后,大儿子重四学名叫兴隆的也死了,到二十二那一天五四的老伴陈二娘又死了。五四的二儿子重六(兴盛)和小儿子元璋(原名兴宗,小名重八),眼看着大人一个个倒下,请不得郎中,抓不得药,只急得相对痛哭。[3]尤其为难的是:家里没有一贯钞、一钱银子,买不了棺木,更谈不上坟地。田主呢?几年的主客,想来总该施舍佃户一块埋骨之地,谁知不但不理会,反而“呼叱昂昂”[4],邻舍们都觉得难受,伤心。正没计较处,同村人刘继祖[5]不忍心,慨然舍了一块地[6],两兄弟磕头谢了,真是一头有了着落。但是,衣裳呢?棺椁呢?还是没办法。只好将就把几件破衣裳包裹了,抬到坟地草葬。两兄弟一面抬,一面哭,好容易抬到了,还未动手挖坑,突然间风雨交加,雷轰电闪,整个天像塌下来似的。两兄弟躲在树下发抖,约够一顿饭时,天霁雨晴,到坟地一看,大吃一惊,尸首不见了,原来山脚下土松,一阵大水把坡上的土冲塌了,恰好埋了尸首,薄薄的一个土馒头,俗话叫做“天葬”[7]。三十五年后,朱元璋写《皇陵碑》时,还觉得伤心:“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8]
父母的大事虽了,过日子呢?没留下一寸土、一颗米,元璋饿了些日子,到处找零活做。谁知大户人家都已逃荒逃瘟去了,贫民小户自己都在挨饿,怎么雇得起人?到处碰壁,懒洋洋地不愿回家,一径到村外给他父母上坟,蹲在新长着青草的坟边,沉思如何来打发日子,对付肚子。
他长得躯干魁伟,黑黑的脸,下巴比上腭长出一寸多,高高的颧骨,却又大鼻子,大耳朵,就整个脸盘看,恰像一个横摆着的立体形的山字,脑盖上一块奇骨隆起,像一个小山丘。粗眉毛,大眼睛,样子虽看着叫人不喜欢,却怪匀称,怪威严而沉着。
小时候替人看牛放羊,*会出主意闹着玩,别的同年纪的甚至大几岁的孩子都习惯地听指挥。*常玩的一个游戏是做皇帝,你看,虽然光着脚,一身蓝布短衣裤全是窟窿补丁,他却会把棕树叶子撕成丝丝,扎在嘴上做胡须,找一块车辐板顶在头上当平天冠,弄一条黄布包袱披在身上,土堆上一坐,自己做起皇帝来了。拣一些破木板,让孩子们毕恭毕敬地双手拿着,当做朝笏,一行行,一排排,整整齐齐地三跪九叩头,同声喊“万岁”。
他又*会做坏事。有一天,忽然饿了,时候早又不敢回家,怕田主骂。同看牛的周德兴、汤和、徐达许多孩子也都嘴馋起来了。大家越说饿,真的肚子咕噜得越凶。这个说有一碗白米饭吃才好呢,那个又提真想吃一顿肉,一个又说肉是财主们吃的,不知道是什么味道。个个的嘴都被说得流涎了。猛然间元璋一喊“有了”,大家齐声说:什么?元璋笑着说:现放着肉不吃,真是呆鸟!大家还不明白。元璋也不再说话,牵过一条花白小牛娃,放牛绳捆住前后腿。周德兴看了,赶紧抄着砍柴斧子,当头就是一斧。汤和、徐达也来帮忙剥皮割肉。别的孩子们拣烂柴树叶子,就地生起火来。一面烤,一面吃,个个眉飞色舞,兴高采烈,不一会儿,一条小牛娃只剩一张皮、一堆骨头和一根尾巴了。这时太阳已经落山,山脚下村子里,炊烟袅袅在半天空,是该回家的时候了。蓦地一个孩子省悟了,小牛吃了如何回主人的话?大家都面面相觑,想不出主意,担不起罪过。正在着急,互相埋怨,乱成一团的时候,小一点的孩子竟哇地哭了出来。元璋一想,主意是自己出的,责任也该担起来,一拍胸脯说:算我的事。也真亏他想,把皮骨都埋了,把小牛尾巴插在山上石头空缝里,说是小牛钻进山洞里去了,只留下尾巴,拉了半天不出来。孩子们齐声说好。当天晚上,元璋挨了一顿毒打,被赶回家。虽然吃了苦,丢了饭碗,但深深得到孩子们的信任,大家都甘心当他作头脑[9]。
这一年他算是十七岁,是元天历元年(1328)九月十八日未时生的,属龙,扣准了还不满十六足岁。父亲是老实本分人,辛苦了一辈子,头发胡子全白了,搬了一辈子家,从泗州盱眙县迁到灵璧县,又迁到虹县,到五十岁时又迁到钟离东乡,住了十年,活不下去,再迁到西乡,四年前才搬到这孤庄村来。[10]十个田主大户竟有十个是黑心的,说尽好话算是佃了几亩地,天不亮就起床,天黑了还在地里做活,出气力、流汗水,忙碌一年到头,算算收成,十成里竟有六成孝顺了田主。左施肥、右戽水,把田地服侍得肥了些,正好多收一点时,田主立刻就加租,划算一下,还是佃户吃亏。划不来,只好搬家另觅大户;忍下去吧,三两年后还是得被撵走。因之,虽然拖儿带女,在一个地方竟住不满十年,而且,老是替新大户开荒地,服侍熟了,就得走路。卖力气,受欺侮了一生,到死后,连葬处都没有,要不,怎么会求刘继祖舍地?
儿女都大了。大哥二哥算是娶了媳妇,说也笑话,连花轿也用不起,喜酒也没有一盅,还不一样是佃客人家的女儿。三哥重七(兴祖)给人家招了上门女婿,白得一房家小,可是得给人家挖一辈子地,——也好,家里省一张嘴。大哥有两个小的,二哥也养了一个男孩,算是一家老小三代。大姊嫁给王七一,二姊远了,还是在盱眙时候订的,男人叫李贞。[11]只有自己没成家,要是时和世泰、雨顺风调的太平年头,一家子勤勤恳恳,佃上几十亩田地,男耕女织,喂鸡养猪,上山砍柴,沿路捡粪,靠着有的是人力,缩衣节食,苦虽苦,像牛马样总活得下去。偏又时运不济,二嫂三嫂先后病死,大侄儿和二房的孩子都夭折了,王家满门死绝,嫁给李家的二姊也死了,姊夫带着外甥保儿逃荒,不知去向。偏偏今年又闹瘟,一家三口都被瘟神带走了,偌大一个人家,只剩大嫂王大娘和二侄文正,二哥重六和元璋自己了。
剩下四口人,粮食一颗也没有,地里的呢?一旱一蝗,收到的不够交租,哪来吃的!平时一家子都靠力气血汗换饭吃,如今只好吃草根树皮,何况也不容易找。估计大嫂还有娘家,总可以央告到一升两升;二哥呢?这些天脸色也老是不对劲。自己食量又大,粗重活计虽干得,却苦于这荒年,空有气力没处卖。小时候虽跟蒙馆老师上过几月学,一来贪玩,二来农忙得下田,哪曾好好念过一天书。虽然靠着有点记性,认得几百个字,又苦不甚通解,故做不得文墨勾当,当不得衙门里的书手,也写不得书信文契。父亲搬到本村来,本是贪图这一乡荒地多、人力少,只要死命使气力,三个壮丁加上女眷,孩子们替人放牛赶羊,也不会吃闲饭,天可怜见有两三年好庄稼,对付着混过日子。没想到天下乌鸦一般黑,刻薄狠心像是田主应有的德性,三节**,按时交租,赔着笑脸,还是掂斤播两,嫌麦子太潮,嫌称不够,恨不得用两个秤砣,扳住秤尾起不来。那一些管事的更是刁难百般,饶是肥鸡大肉,大碗酒,还拍桌捶凳,脸上像绷过似的,剥不出一丝笑容。这年头能少交一点租就是天大的人情了,还敢开口向他们借口粮?官家的赈济呢?不敢指望。即使皇恩浩荡,居然会有一点,还不是落在县官的荷包里、大户的仓库里去,哪儿会有穷人的份。而且,即使漏出一星星、几颗颗,要铺保啦,到保甲长家里去摁手印啦,又是调查啦,登记啦,还有什么什么的,发下来不够吃一顿,腿跑断了,头磕破了,气受够了,也许还挨不着,轮不到。索性断了这个梦,倒少些麻烦。再说本家呢?伯父这一房还在泗州盱眙县,是祖父手上打的根基,伯父名下有四房,听说近年已衰落得不像样,几个哥哥侄儿先后去世,只剩一个四嫂在守寡,看光景也投奔不得。[12]
再往上,祖籍是句容,朱家巷还有许多族人。祖父在元朝初年是淘金户,本地不出金子,官府不由分说按年照额定的数目要,只好拿谷子换钱钞,到远处买金子缴纳。后来实在赔纳不起,没奈何,丢了房屋田地,逃到泗州盱眙县垦荒。那边几代没来往,情况不明,再老的祖籍是沛县,如今已经隔了几百年,越发不用说了。[13]
舅家呢?外祖父陈公那一嘴大白胡子,惯常戴上细竹丝箬帽,仰着头,那扣齿念咒的神气,还依稀记得。想起来也真怪,只知道叫他外公,连什么名字也不知道。死的那年已经九十九岁,差一年便算人瑞,可以报官领赏,据说还有花红表里,县太爷还要请酒作揖呢。母亲曾翻来覆去地说外祖父的故事,这话已有五六十年了!那时外祖父在宋朝大将张世杰部下当亲兵,鞑子兵进来,宋朝的地方全被占了,连文丞相都打了败仗,被俘虏过去。张世杰忠心耿耿,和陆丞相保着小皇帝逃到崖山,那年是己卯年(1279)。二月间,张世杰集合了一千多条大船,和鞑子兵决战,不料崖山海口失守,斫柴取水的后路给切断了,大家只好吃干粮,干得忍不住,连海水也顾不得,大口大口灌下,弄得全军都呕吐病困。鞑子兵乘机进攻,宋军船大,又都连在一起,无法转动,三军绝望死战,一霎时中军已被冲破了,陆丞相眼见不济事,不肯被俘,让鞑子作践,仗剑叫妻子女儿都跳下海去,自己背着六岁的小皇帝跟着殉了国。张世杰带了十几条船,冲出重围,打算重立赵家子孙,恢复国土,忠义之气实在感动人。谁知天不保佑,船刚到平章山洋面上,一阵飓风,把船都吹翻,张世杰也淹死了,宋朝也就真个亡了国!外祖父掉在海里,侥幸被人救起,吃了许多苦头才得回家。为着不肯再替敌人当兵,迁居到盱眙津里镇。他原来会巫术,就靠当巫师,画符念咒,看风水,定阴阳过日子。到老年时常含着一泡眼泪说这故事,惹得听的人也听一遍哭一遍。外祖父只生了两个女儿,大的嫁给季家,小的就是母亲;过继了季家大表兄做孙子,外祖父死后,这些年也没有和季家来往,料想这年头,景况也不见得过得去。[14]
元璋想来想去,竟是六亲都断,天地虽宽,无处投奔,前后左右,四面八方,无路可走,越想越闷越烦,无精打采地走回家来,蒙头便睡。
吃了一些日子草根、树皮、糠屑、观音土,半饥半饱,落魂失魄似的一筹莫展。大嫂带着侄儿回娘家去了;二哥一样的饿,也没主意;当时在一起的几个朋友周德兴、汤和年纪都比自己大,有气力、有见识,又都出外谋生去了,无人可商量。从四月一直待到九月,半个年头了,还计较不出一条活路。
天还是吝惜雨水,蝗虫越来越多,日子久了,连草根树皮都吃完了,再也撑不下去,和二哥商量如何是好,二哥急得直跳,哭了半天,想想只有远走他乡,各奔前程找活路去。哥哥舍不得兄弟,兄弟舍不得哥哥,哭得连邻舍也伤心了。隔壁汪老娘看着重六不放心小兄弟,提醒当年五四公不是在皇觉寺许了愿,舍朱重八给高彬法师当徒弟吗?如今何不一径当和尚去,一来还了愿,二来总有碗淡饭,不比饿死强?二哥想想也是办法,这事就此定了局。[15]
原来元璋少时多病,才生下,三四天不会吃奶[16]。肚子胀得圆圆鼓鼓,险些不救。五四公做了一个梦,梦里觉得孩子不济事了,怕是命硬,也许只有佛菩萨救得下,索性舍给庙里吧,一径抱着孩子进一个寺,寺里和尚一个也不在,接不着头,又抱回来。忽然听见孩子的哭声,梦醒了,孩子真在哭,妈妈在喂奶,居然会吃奶了,过几天,肚胀也好了。长大后还是三天风、四天雨,啾啾唧唧,病总不离身,父母着了慌,想起当年的梦,才真的到寺里许了愿,给元璋舍了身。[17]
汪大娘和他的儿子汪文替元璋预备了香烛,一点礼物,央告了高彬法师。九月里的一天,皇觉寺多了一个小沙弥,长老添了小徒弟。朱元璋剃光成葫芦头,披上一件师父穿烂的破衲衣,居然是佛门弟子了。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煮饭、洗衣、念经,是日常功课,见人叫师父、师兄、施主,连称呼也改了。早晚听着钟声、鼓声、木鱼声,想想自己,想想半年前的家,想想不知逃到哪儿去的二哥,心中无限感慨。[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