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启新, 曹玲玲 日期:2016-03-14 10:55:26
要严肃滴说几句啦!**,毫无疑问,这是一套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文物在明处,知识点在暗处。第二,缺席文物及古代生活实物的历史知识,总让人有点不踏实,看了这套书,我想会有回到历史现场,参与古人生活的体验。这可是灰常难得的体验。第三,有朋友说,嘿,别整了,文物的书都恁多了,还做个什么劲儿。我只能悠悠地吸一口气,这么回答:文物的书是不少,但鉴赏类偏多,学术类偏深。这一套以点带面,不是收藏入门书,而是文化悦读书(当然如果将它们看做收藏入门书,我偷偷地说,我完全没意见),受众面可是比较大的。第三,你是不是为青铜器的那个那个还有那个字,不知道猜什么好呢?告诉你,这套书可有生僻字的注音。你是不是为书法、绘画流派的线索,查了好几十次百度呢?告诉你,这套书可交代的很是清晰。涉及古人生活的很多名物,无法展开叙述的一些知识,这套书都在页边添加了舒适且富有人性的注解。一件器物的来龙去脉,是文物的传记,这里头可不乏这样的货。以上这些话可是相当严肃的,当然,*多的还是诚恳。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无数的文化财富,保存到今天的物质形态,被我们称之为“文物”,实际上就是“文化遗物”,广义上可以称之为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它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遗产体系。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承载着古老生活的生动细节。每一件文物都凝聚着伟大的古代智慧,熔铸着历史与艺术的大美。它们都有着非凡的身世,身经千万次的锤炼与虔诚的雕琢,带着匠工的汗水与体温,或走向祀祝的祠坛,或走向王侯的几案,或走向文人的书斋,或走向贵妇的妆台……然后,或烟消云散,或深埋地底,或长眠深海。今天,它们与我们不期而遇,像久违的故人,诉说,感喟……“文物”作为历史的产物,毕竟与今天的生活环境、语境等有着较大的差异,没有专门的知识和概念理解,我们很难把它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和文明建设活动中,为此,学习和普及文物知识成为当代文化教育和创新思维训练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实现文化遗产现代价值的必要途径之一。该丛书就是一套这样的“普及读物”,目的是将那些通常呈现在专业书刊的关于中国文物的知识,或者在学者眼中的“常识”,寻找适宜的点,选择典型的面,运用通俗的文字,趋避冷僻的术语和概念,介绍给喜欢中国文化的大众,成为读者了解中国文化某一面相的指南和津梁,进而将这类知识转化为常识,沉淀为自身的文化底色!此书是《中国文物小丛书》其中之一。中国究竟有多少件青铜器,至今无人能够给出一个明确的数字,但就有铭文的青铜器而言,据有人专门统计过,就有万件之多。中国的青铜器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也十分多样,概括来说就有酒器、水器、食器、兵器、礼器以及各类生活用具等,这些凝结古人各方面智慧的青铜器皿,不仅造型生动,而且装饰千变万化,令人目不暇接!本书尽可能地挑选其中一些制作特别精湛、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的天才之作,并同时注意展现出中华大地上的各个区域所出现的造型各具特点、艺术风格迥异的青铜珍品,力求让读者尽可能地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多方面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每一件从历史深处向我们走来的青铜器,不仅记录着那个时代所发生的故事与历史,而且也诉说着我们的祖先利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的如此光辉灿烂的文明,若是读者由此书,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还收获了一份对古人的感动,以及对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那实在是本书之幸!
作者简介:
朱启新,中国著名文博书籍出版人,曾任《文物》副主编、《中国文物报》特约编审、多所高校兼职教授。主编或出版《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考古人手记》(第一、二、三辑)、《中国文物与学科丛书》等大型考古文博丛书。著有《说文谈物》、《文物物语:说说文物自身的故事》、《看得见的古人生活》、《文物与语文》等。
目录:
以铜为贵——中国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一、铜器的类别与青铜的出现二、九鼎的传说与青铜器的初步发展三、神秘又富丽的商代青铜器四、器以藏礼的西周青铜器五、青铜器的最后繁荣与实用化爵觚酒香——种类繁多的青铜酒器一、青铜酒器的出现(一)二里头文化狭流爵(二)连珠纹斝二、商代饮酒之风与酒器的发展(一)单柱兽面纹爵(二)商代册方斝(三)妇好觚(四)天觚(五)象尊(六)妇好鸮尊(七)虎食人卣(八)龙纹觥(九)兽面纹铜罍(十)饕餮纹瓿三、西周酒器的减少和新种类的出现(一)小臣单觯(二)折觥(三)盠驹尊(四)克罍(五)卫盉(六)莲鹤方壶(七)宴乐渔猎攻战纹铜壶(八)浮雕纹酒樽钟鸣鼎食——青铜饪食器、乐器和盥水器一、佳器用以饪食(一)后母戊方鼎(二)立鹿四足铜甗(三)妇好三联甗(四)大盂鼎(五)宜侯夨簋……
前言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无数的文化财富,保存到今天的物质形态,被我们称之为“文物”,实际上就是“文化遗物”,广义上可以称之为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它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遗产体系。
包括“文物”在内的文化遗产是人类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基石,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历史教育与见证、艺术欣赏与创作、文化传承建设与文化多样性发展、情感认同与良好情操培育、经济开发特别是文化产业及旅游业开发、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等广泛价值,因而受到各国政府和民众的高度珍惜、保护与认知。然而,“文物”作为历史的产物,毕竟与今天的生活环境、语境等有着较大的差异,没有专门的知识和概念理解,我们很难把它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和文明建设活动中,为此,学习和普及文物知识成为当代文化教育和创新思维训练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实现文化遗产现代价值的必要途径之一。
中国是一个有着百万年历史的文化大国和5000年文明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物可谓博大精深,知识体系浩瀚广阔。面对当前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性任务,为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无数的文化财富,保存到今天的物质形态,被我们称之为“文物”,实际上就是“文化遗物”,广义上可以称之为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它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遗产体系。包括“文物”在内的文化遗产是人类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基石,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历史教育与见证、艺术欣赏与创作、文化传承建设与文化多样性发展、情感认同与良好情操培育、经济开发特别是文化产业及旅游业开发、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等广泛价值,因而受到各国政府和民众的高度珍惜、保护与认知。然而,“文物”作为历史的产物,毕竟与今天的生活环境、语境等有着较大的差异,没有专门的知识和概念理解,我们很难把它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和文明建设活动中,为此,学习和普及文物知识成为当代文化教育和创新思维训练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实现文化遗产现代价值的必要途径之一。中国是一个有着百万年历史的文化大国和5000年文明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物可谓博大精深,知识体系浩瀚广阔。面对当前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性任务,为了有利于广大青少年学生和社会上的非专业人士学习和掌握文物知识,甘肃文化出版社与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合作,组织编写《中国文物小丛书》,按照文物的特质或功能特征及逻辑发展结构,分门别类地对“文物”及相关知识进行梳理,编写成书,逐步出版。希望这套丛书对普及文物及文化遗产知识,提升阅读者对中国古典文化和中国文明体系的认知水平,培育文物艺术欣赏能力,汲取深广的文化营养并作用于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事业有所贡献。中国还是一个有着悠久的文物研究传统的国家。至少从北宋开始,就已形成了文物研究的专门学科——金石学;大约在19世纪初叶,从西方国家又传入了现代考古学。一代又一代的金石学家、考古学家、文物学家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与杰出智慧,为我们今天编写这套丛书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引用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在此,我们向他们以及相关成果的原出版机构表示衷心感谢!在丛书编写过程中,原文物出版社《文物》编辑部主任、文物研究专家朱启新先生付出了巨大心力,我们对他表示深切的敬意!我们还要感谢甘肃文化出版社给予中国文物学术事业及文物知识推广普及事业的热情投入!感谢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南京大学考古学资料室及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资料室等对我们的编写工作所提供的大力支持!商代青铜文明虽然高度发达,但是整个社会又极其迷信鬼神,统治者崇尚奢华和享乐的生活,饮酒之风从上到下都十分盛行,终于招致统治危机。公元前11世纪左右,商在西方的属国——周,首先起来反抗商王纣的残暴统治,终于在周武王的领导下,经牧野之战,将强大的商一举灭亡,从而建立了周朝,历史上称之为西周。强盛的商朝为何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土崩瓦解,引起了以周公为代表的周初统治者的深思。为吸取教训,周朝统治者开始实行禁酒的政策,并为了稳固统治,建立了比商代更为完备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以及礼乐制度。……首先,在青铜器种类方面,酒器明显减少直至绝迹。周初就实行的禁酒之策,在这一时期终于得到完全贯彻,商至周初较常见的卣、觚、爵、斝、觥、觯、方彝等,在这一时期已基本消失。到春秋时,孔子所说的“觚”,已不是指青铜酒器的觚,而是指书写之用的木简,“操觚”,即执简写字,后来渐渐成为写文章的意思。在酒器绝迹的同时,又兴起了一批新的器物种类,如盛食器簠(fǔ)、盨(xǔ),注水器匜(yí)以及乐器钟等,至西周晚期的时候,甚至出现了形制更为庞大的编钟。其次,周人或许是太注重青铜器的铭文,对纹饰的用心程度远不如商人,所以西周后期青铜器的纹饰多为单纯而重复的图形,几乎不见繁缛复杂、充满神秘意味的花纹。独具这一时期艺术风格的纹饰如窃曲纹、重环纹、鳞纹、瓦纹等,都较简单,有的器物甚至素面或者仅有几道弦纹,有时也用较简单的兽面纹作器足上端的装饰。必须要提到的是窃曲纹(图12),这是西周中后期最具代表性的纹饰,《吕氏春秋·先识篇》说“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是一种比较抽象化的纹样,既像是源于夔纹,又像是源于鸟纹。一般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形图案,中间常填以目形纹,因此打破了过去其他纹饰以直线为主和对称的装饰方式,体现了周人独特的艺术创造。铭文作为另一种装饰,从西周中期到晚期,其长度进一步增加,字数也达到顶峰,内容更为广泛,诸如祭祀、天命德治、册命及赏赐,等等。西周晚期宣王时的毛公鼎(图13),铭文达到497字,是迄今为止所有青铜器铭文中字数最多的一件。这件堪称国之瑰宝的青铜鼎,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直耳,半球腹,兽蹄形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铭文布满鼎腹内,内容主要是周王为中兴周室,册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这篇铭文由于字体异于一般的金文,因此历来被视为周代篆文的正宗,为众多书法大家所推崇。最后,为更好地服务于礼乐制度,青铜器出现组合的新特点。周初著名的政治家——周公,在总结商亡的教训时,认为主要的原因是统治者“失德”,因而他提出要推行德政,同时为规范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周公还组织“制礼作乐”,实行礼乐制度。其中礼的实行,在当时是通过青铜器及其组合来实现的,每一种礼制往往都需要一定组合的青铜器来体现。西周中晚期盛行的列鼎制度,其实就是通过鼎与簋的组合来实现的。总的来说,这一时期青铜器的制作是十分素朴的,装饰风格是简单粗放的,但是每当定睛于厚重的胎体、锃亮的器面、略显简单的纹饰以及疏落有致的铭文时,周人那庄严厚重的文化气质就一览无遗,虽然少了许多神秘与想象,但是周人的稳重与尚礼却永远地定格于历史长河之中。如果说商代青铜器充满了浪漫的神秘色彩,那么西周的青铜器则开始了对鬼神的挣脱,更加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