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越众历史影像馆 日期:2016-03-14 11:07:25
“一图胜千言”。越众历史影像馆此前结集出版的《国家记忆》**、第二册图书已获得广泛关注及好评。同题材纪录片《寻找少校》、《发现少校》也曾在央视、凤凰卫视、深圳卫视等主流媒体播放,其中《寻找少校》曾屡获国际、***纪录片大奖。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忠实粉丝。
◎稀缺性。这一在当时震撼世界的战场是惟一几十年来未被参加国正式纪念的战场。美国国家档案馆的23000张照片,60年来从未有人动过。
◎现实性。中缅印战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加国*多的战场,计有中、美、英、印、缅、日六国军队直接参战,还有英联邦其他少量成员国军人非成建制参战。人类的这一段战争史,给全球联合反恐的今天,具有很强启示性。
这一战场是中国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惟一取得战略胜利的战场。中国军队的出色表现得到盟国与敌国的共同肯定。
◎权威性。抗战史各界专家学者作序、撰写导读,其中包括杨天石、余戈、萨苏以及中国远征军第五十师师长潘裕昆的外孙晏欢。
本书简介:
抗战史泰斗杨天石、抗战史研究者余戈、萨苏领衔,“国家记忆”再度重磅回归!”二战期间,美国通信兵团164照相兵连曾在中缅印战区拍摄了数万张抗战照片,并且录制了很多极其珍贵的影像材料。多年来,这些震撼人心的历史史料一直在美国国家档案馆里保存着,少有人问津。2010年,多位中国与美国民间学者自筹经费,亲赴美国档案馆,历时两个多月,从中整理出了所有的远征军及盟军影像资料。这些珍贵的资料包括23000余张战地照片和超过一百个小时的动态影像记录。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本书中这些从数万张图片中遴选出的图片,均出自美国国家档案馆,并通过策展人、专家和学者撰写图片注释、导读等文字,帮助读者了解历史背景,更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影像的力量。
作者简介:
越众历史影像馆(YuezhongMuseumofHistoricalImages)坐落于深圳市,是一所集收藏、研究、展示为一体的民办非盈利学术机构,以中国历史题材的影像资料为收藏及研究方向,深度挖掘“藏在海外的中国记忆”和“散落民间的深圳记忆”,影像类别包括城市风光、民生、风物、战争、当代纪实等方面内容;面向全球公立机构或私人藏家收集相关藏品。
越众历史影像馆有着强大的专家团队作为学术支撑——专家委员会由历史学、影像、博物馆学等人文社科领域中的著名专家、学者、纪录片制作人、摄影师、策展人、专业媒体等组成,是影像馆的主要咨询机构和智库;北京电影学院资深教授、中国纪录片泰斗司徒兆敦先生及抗战名将史迪威将军的外孙前美军上校约翰?伊斯布鲁克先生是影像馆两位名誉馆长。
目录:
序言
余戈导读
**章烽火连天的生死前线
第二章相互依存的战时生活
萨苏导读
第三章来之不易的和平战绩
第四章平和静默的省思致敬前言1942年春,中国远征军出战缅甸,是抗日援英、保路卫国的伟大壮举。本书所收,均为记录这一壮举的图片,大部分为当时美国随军
摄影人员164照相兵连所摄。
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一方面,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组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和日、德、意等轴
心国家的斗争进入全新的阶段;另一方面,日军迅速南进,席卷太平洋和东南亚,包括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在内
的许多地区。1942年1月上旬,日军由泰国大举进攻缅甸。其如意算盘是,截断自缅甸仰光至中国云南的国际交通线,阻遏民主国家
对中国的物资援助,加强对中国和印度的压力,开辟进军印度、和德国在近东会师的通道。
抗战中,世界民主国家援助中国的南方通道本有香港至广州、云南至越南、越南至广西等多条。至1941年,只剩下缅甸至云南一线
可用。其路径为南起缅甸的南方港口城市仰光,沿缅甸中央铁路北上,经同古、曼德勒、腊戍等地,与1937年8月赶修完成的滇缅
公路相接。日军侵入缅甸,这就严重威胁中国接受国际援助,补给物资的生命线,为中国势所必争。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从日本酝
酿入侵缅甸起,中英两国就不断协商中国与英国共同防御滇缅公路的问题。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中国政府调集精锐部队,31942年春,中国远征军出战缅甸,是抗日援英、保路卫国的伟大壮举。本书所收,均为记录这一壮举的图片,大部分为当时美国随军
摄影人员164照相兵连所摄。
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一方面,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组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和日、德、意等轴
心国家的斗争进入全新的阶段;另一方面,日军迅速南进,席卷太平洋和东南亚,包括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在内
的许多地区。1942年1月上旬,日军由泰国大举进攻缅甸。其如意算盘是,截断自缅甸仰光至中国云南的国际交通线,阻遏民主国家
对中国的物资援助,加强对中国和印度的压力,开辟进军印度、和德国在近东会师的通道。
抗战中,世界民主国家援助中国的南方通道本有香港至广州、云南至越南、越南至广西等多条。至1941年,只剩下缅甸至云南一线
可用。其路径为南起缅甸的南方港口城市仰光,沿缅甸中央铁路北上,经同古、曼德勒、腊戍等地,与1937年8月赶修完成的滇缅
公路相接。日军侵入缅甸,这就严重威胁中国接受国际援助,补给物资的生命线,为中国势所必争。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从日本酝
酿入侵缅甸起,中英两国就不断协商中国与英国共同防御滇缅公路的问题。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中国政府调集精锐部队,3
个军9个师,共10万兵力,组成中国远征军**路,准备进入缅甸,与英军协同作战。该部初以杜聿明为代理司令长官,4月2日,
改以罗卓英继任。
“枪,在我们肩上;血,在我们胸膛。到缅甸去吧,走上国际战场。”当远征军高唱战歌进入缅甸之后,迅即成为抗击日军的主力,先
后在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棠吉收复战等战役中取得出色成绩。其中,同古保卫战是入缅甸后的**战。第5军
第200师戴安澜部孤军奋战12天,以伤亡千人的代价,歼敌5000多人。日军横田大佐不得不在日记中承认:“南进以来,从未遭遇
若是之劲敌。劲敌为谁?即头顶青天白日徽之支那军也。”仁安羌之战。66军新编38师孙立人部以少数部队击败日军,解救英军7000
人出险,孙立人因此被英国国王授予“帝国司令”勋章。但是,由于英军早已决定放弃缅甸,退保印度,中英两军之间存在战略分歧、
利益矛盾等原因,远征军作战失利。4月27日,英军全部撤往缅甸的主要河流伊洛瓦底江西部,并继续向印度撤退。29日,日军攻占缅北重镇腊戍,切断中国远征军回国的退路。,中国军队不得不决定撤退。5月初,日军相继侵占滇西边境城市畹町、芒市、龙陵等地,
推进至怒江惠通桥西侧,中国守桥部队炸桥自卫。两军自此隔江对峙,达两年之久。
在缅北的远征军一部分随中国战区参谋长、美军驻华总司令史迪威退入印度,第5军第96师余韶等部则穿越480公里的野人山,跋
涉峻岭密林,战胜毒虫猛兽,艰苦备尝,饥病交加,于6月24日退入云南。北撤途中,戴安澜将军身负重伤,于5月26日临近国门
时去世。同古之战前,戴安澜就曾在致妻函中表示:“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去世前,还喃喃自语:“反攻!反
攻!祖国万岁!”得到毛泽东、蒋介石、罗斯福的哀悼和表彰。总计,远征军*初动员人数约10万人,至8月初,仅余4万人左右。
第96师原有9863人,至此仅余约3000人。
退入印度的中国远征军第五军新编第22师廖耀湘部和第66军新编第38师孙立人部在蓝姆伽集结,接受美国装备和训练,改编为中
国驻印军。1943年春,中美工兵部队在孙立人所率先遣队掩护下开始修筑中印公路。10月,驻印军新编**军郑洞国部奉命从印度
东北边境的雷多出发,先后进入胡康(意为死亡)河谷与孟拱河谷,进攻缅北日军。1944年4月28日,中美混合支队长途奔袭缅北
战略要地密支那机场。7月7日为抗战七周年,郑洞国下令向密支那守敌发动全面攻击,至8月5日,历时100天,全歼守敌。自此,
中国驻印军完全掌握缅北的战略主动权,陆续攻克八莫、腊戍等城镇50多座,进军2400多公里,歼敌33000人,收复缅甸失地13
万平方公里。12月27日,中国驻印军新38师孙立人部收复雷允,进入滇西中国国土。几年前,在深圳市越众投资控股股份有限提供经费支持下,由国内远征军研究学者组成一支团队专程越洋赴美,从美国国家档案馆拷贝了
大量有关中国抗战的老照片及电影素材。经过遴选,其中的上千张照片被整理出来,先后编辑出版了两部沉甸甸的“图文书”,被命名为
《国家记忆》。当时,《国家记忆》团队从美国“打捞”回来的老照片有2.3万张,记录的是1943年至1945年的抗战历史,出书时选取照片
主要聚焦于中缅印战区的缅北滇西战役。缅北滇西战役前后打了17个月,中国驻印军与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两线反攻,挺进2400公
里,收复缅甸城市及城镇50多座(18万平方公里),收复我国滇西沦陷区8万多平方公里,歼灭日军4.7万多人,中国军队伤亡6万多人。
在抗战历史上,缅北滇西战役实际上拉开了中国战略反攻胜利的序幕,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在过去相当长的岁月里,因为种种主客观原因,这段历史属公众历史记忆的“盲区”,如今却因为拥有数量*多的影像记载而成为“热
点”。因了这个特殊的背景,公众对于该书的书名就有一些苦涩的解读。应该说,书名“国家记忆”的四个字有一种宏大叙事特有的
震撼感觉,但它却经不起一问:这些“记忆”的内容是属于我们的,这毫无疑问;但它是我们的“国家”记忆下来的吗?显然,这是
美国人帮我们记忆的。因此,将这一民间的文化行为冠以“国家”的宏大名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图书编者和出版方的某种“僭越”
之心——即希望以此举对那段历史记忆予以“追认”。应该说,这个目的*终是达到了。这无疑是令人心暖的“亡羊补牢”之举。
在抗战时期的中国,照相机属于难得的奢侈品。尽管当时中国的新闻机构派出了不少记者,沿中印公路一线随军采访,写了不少文字
新闻稿件,但拥有相机并能拍摄照片者为数寥寥。因此,当后来者欲直观地回望这段交织着血与火的民族抗战历史时,惟有感谢昔日
的盟友美国军人为我们记录下的鲜活影像。在二战战场上,美军部队中不仅有新闻机构派驻的随军记者,还专门成立有自己的专业兵
种——照相部队(U.S.ArmySignalCorps,亦可翻译为信号兵),专事通信、情报、战地照相摄影等工作。这些专业照相兵,分布于
陆海空军各部队,在战场上一手拿枪,用以保护自己;一手操相机,用以履行特殊使命。照相部队建立有完备的工作制度,所拍摄的每张照片背后,都留有拍摄者姓名及归档、审查机关的详细注释等信息,便于人们了解照片背后的历史背景。甚至可以说,这些“海
量”的照片及其附属文字,独立地构成了一个叙事系统;如果在结构上做一番整理归纳的话,将成为一个独立的历史叙事系统。
《国家记忆》团队从美国拷贝回来的照片很多,后来又多次赴美拾遗补缺。除了已出版的两本书,还利用这些照片在全国主要城市做
巡回展览,制作电视纪录片,均产生了强烈反响。越众也相应地成立了影像部门,建立起了以“影像史学”为特色的专题博物馆。为
了更为充分地发挥这批照片的价值,他们又精心挑选库存照片编辑出版了本书。
“烽火连天的生死前线”和“相互依存的战时生活”,是按主题归类的两部分核心内容,分别展现了抗战时期的战场和后方生活。值得
一说的是,本书中所选照片的涵盖范围,已不局限于中缅印战区的滇缅战场,还涉及同时期中国军队在东线湖南、湖北等地的作战,
重庆大本营的生活,甚至还有一组美军军事观察团访问延安八路军第三五九旅的照片。在前线与后方的宏阔背景之下,丰富地呈现了
中美地面部队作战及战地医疗救护,装甲兵开赴战场,第14航空队的空中攻击及B-29“空中堡垒”战略轰炸机的机场修筑,美军“梅
里尔掠夺者”突击队,清点战场缴获的战利品,中国士兵自昆明空运印度蓝姆伽训练营,美国军人自美国本土登船开赴中缅印战区,
美军协助中国士兵进行美式武器的技术、战术训练,好莱坞明星访问团慰问前线,中印公路的修筑及通车,陪都重庆的防空配备,军
工厂制造枪炮,军人运动会,中美军人的友好往来,中国飞行员在美国训练生活,后方幼儿园与儿童生活,及美军照相兵的工作镜
头,等等。“读图时代”的人们常常感叹,“没有照片就没有真相”。照片所呈现的广阔领域和生动细节,不仅能让人们突破对历史概念
化的理解,甚至颠覆头脑中某些想当然式的固有印象。汇集于本书的这些照片,大致可以回答诸如抗战后期“仗是怎样打的”,“谁在
为抗战出力”,“谁是我们的盟友”,“中国能否打下去”,“胜利是否可以预期”……等抽象问题。对于时下围绕抗战历史的种种唇枪舌
剑式的口水仗,虽然没有把握使其完全偃息,至少也能让人置身昔日的历史影像前默然静思。这正是照片所拥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