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发现乐山:被遗忘的抗战文化中心


作者:张在军  日期:2016-08-07 18:59:16



川西古嘉州,三江汇流处:一个被人遗忘的抗战文化中心,承接过故宫博物院、武汉大学、中央技专、复性书院、黄海社等文教机构。烽火连天地,寺庙遍学人:众多堪称国士的后方知识精英,包括了马一浮、熊十力、钱穆、吴宓、周鲠生、杨端六、孙学悟等硕彦鸿儒 抗日战争中,于颠簸流离中弦歌不辍的,不仅是西南联大,还有很多同样可歌可泣的“大学故事”,比如内迁乐山的武汉大学、江苏蚕专等。战火纷飞中,中国文教机构顽强地生存、抗争、发展,其中蕴含着某种让人肃然起敬的精神。——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平原 民国诸方面的历史现在成为热点,必然出现重复、炒冷饭乃至抄袭的情形,即所出之书不能产生知识与历史的增益,但学者张在军研究抗战时期的武汉大学、东北大学等历史,却有不少发现,新近所写《发现乐山》,应该是从抗战视角来观察乐山历史的*部著述,让我们向这位打捞巴蜀文化的“九头鸟”致敬。——著名学者、作家 冉云飞 张在军以异乡为故乡,以历史关照现实,以业余身份作出专业研究。钱穆所言对国史应持有的“温情与敬意”,在张在军的著作中诚挚再现。——著名专栏作家 宋石男 
本书简介:
  抗战期间,迁入四川乐山的教科文机构有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中央技艺专科学校、中央工业试验所木材试验室、故宫博物院乐山办事处以及复性书院、江苏蚕专、黄海化学社等,乐山由此成为一个战时文化中心。本书发掘出了这些机构迁入乐山前后的各项史实,令这一段近乎被遗忘的文化抗战史重光于世。
  作者简介:
  张在军,笔名张弩弓。栖身岭南的“九头鸟”,十年来致力于巴蜀文化暨民国教育史的研究写作。著有“武大系列”五种:《苦难与辉煌:抗战时期的武汉大学》《西迁与东还:抗战时期武汉大学编年史稿》《坚守与薪传:抗战时期的武大教授》《才情与风范:抗战时期的武大教授续编》《当乐山遇上珞珈山:老武大西迁往事》,另著有《战乱与革命中的东北大学》《文化苦语》《真想来生做狗》《满天星》《花香笔不香》《笔不香二集》等。
  目录:
  怀着对乐山历史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岳南)
  引言被遗忘的抗战文化中心
  第一章故宫国宝委身乡村祠庙
  第一节马衡主持文物西迁/
  第二节乐山的一寺六祠/
  第三节峨眉县城躲过火灾/
  第四节尹焕章成了乐山女婿/
  第五节完璧归宁,功侔鲁壁/
  第二章王献唐:为齐鲁存兹一脉文献
  第一节载书播迁,颠沛流离/怀着对乐山历史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岳南) 引言被遗忘的抗战文化中心 第一章故宫国宝委身乡村祠庙 第一节马衡主持文物西迁/第二节乐山的一寺六祠/第三节峨眉县城躲过火灾/第四节尹焕章成了乐山女婿/第五节完璧归宁,功侔鲁壁/ 第二章王献唐:为齐鲁存兹一脉文献 第一节载书播迁,颠沛流离/第二节图写凌云静读书/第三节“当负责使其归还山东”/ 第三章马一浮与复性书院 第一节安车蒲轮入巴渝/第二节讲学乌尤寺,答问尔雅台/第三节寓讲习于刻书/第四节马门弟子及《吹万集》/ 第四章武汉大学的珞嘉岁月 第一节王星拱主政流亡大学/第二节“教授中的教授”/第三节教授中的“老外”/第四节学生中走出15名院士/第五节154名学子抗战从军/第六节水利专家办起武大附中/ 第五章峨眉山下的大学堂第一节程天放上任即迁校/第二节伏虎寺的弦歌/第三节“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第四节黄季陆迁校回蓉/ 第六章中央技专:不起眼的重要学校 第一节刘贻燕创办中央技专/第二节走马灯似的换校长/第三节教授中出了三位院士/第四节技专学生出名家/ 第七章江苏蚕专恩泽遍川南 第一节两枚炸弹落在蚕校/第二节俞庆棠请费达生“出力”/第三节郑辟疆入川复校/第四节宋美龄满意蚕丝实验区/ 第八章中国最早的化工研究机构:黄海社 第一节放弃物质,保存人才/第二节近代化工界的“圣人”孙学悟/第三节方心芳的小牛皮箱子/第四节电力汲卤机的改良者刘学义/ 第九章唐燿与中国第一个木材研究馆 第一节孔祥熙倡设工业试验所/第二节唐燿开拓中国木材学/第三节木材试验馆创建始末/ 第十章大师们的一鳞半爪 第一节熊十力:两次短暂的游历/第二节钱穆:嘉定山水陶哀思第三节丰子恺:清和四月巴山路/第四节吴宓:老霄顶上讲红楼/第五节关山月:幸遇人生一知己/ 主要参考资料后记怀着对乐山历史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岳南1941年6月27日,西南联大常委梅贻琦、总务长郑天挺、中文系主任罗常培,自四川泸州码头乘船,溯江而上,往万里长江第一古镇——李庄进发。在李庄,他们考察了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同济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他们此行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赴乐山、成都一带参观考察抗战内迁的学术机关。7月9日,他们抵达乐山。到乐山文庙参观武汉大学文法学院之后,又参观理学院、工学院实习工厂、公路研究室,还有乌尤寺的复性书院、峨眉山下的四川大学。 两年之后的1943年5月26日下午,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生化学家李约瑟博士一行,为了对战时中国的科研和教育提供援助,抵达首站乐山进行考察。在乐山的五天时间里,李约瑟参观了武汉大学、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和中央工业试验所的木材试验室。离开乐山后,李约瑟在犍为五通桥和西坝两地参观了木材干馏厂、新盐井和化工机械综合厂。6月3日,在武大生物系石声汉教授的陪同下,他们乘盐船从五通桥向宜宾李庄进发…… 李庄,乐山。乐山,李庄。我读着《梅贻琦日记》等资料的同时,反复念叨着这两个川南地名。 李庄因为有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同济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而成为抗战文化中心;而乐山也有故宫博物院乐山办事处、国立武汉大学、国立四川大学、中央技艺专科学校、中央工业试验所木材试验室,以及复性书院、江苏蚕专、黄海化学社等众多不逊于李庄的文教科研机构,是否也是一个抗战文化中心呢? 在我看来,乐山就是一个被历史的尘埃给湮没了的抗战文化中心。或者说,乐山抗战文化中心的名声长期让大佛等名声给遮盖了。 令人汗颜的是,除了故宫博物院、武汉大学和复性书院我们略微熟悉一点,其他一些内迁乐山的文教机构却鲜有听闻。 幸好有个楚人张在军先生,怀着对乐山历史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在做房地产策划为稻粱谋之余,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潜心研究近十年,推出这部首次全面展现乐山作为抗战文化中心的著作。透过该书我们看到,1938年春,随着“国立武汉大学嘉定分校”在乐山文庙挂牌,各类文教科研机构纷至沓来,散布在各地寺庙祠堂中,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抗战胜利后,各机构于1946年至1950年陆续迁回武汉、南京、北京等地,在乐山一带度过了八至十余年的时光。作者以抗日战争为主线,围绕乐山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文化中心,以翔实的史料,记述了马衡、王献唐、马一浮、王星拱、周鲠生、杨端六、刘秉麟、程天放、周厚枢、费达生、孙学悟、方心芳、唐燿等一大批文化精英与各所大学师生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立志为学的精神风骨。尽管作者并非史学科班出身,但该书引文与考证部分十分扎实,极有价值。我相信出版之后,必将惠泽读者并为历史留下一份记忆。此为最难得的地方。想来读者是会喜欢的。2015年5月25日于北京







阅读提示:发现乐山:被遗忘的抗战文化中心的作者是张在军,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发现乐山:被遗忘的抗战文化中心下载地址

上一本:尼泊尔史
下一本:清朝二十六后妃:全2册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