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奎松 日期:2017-02-16 20:12:46
学问有道,求仁义而已。“仁,人心也;义,人路也”。研究历史,必以人为本;学问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它必定会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益。现代史的研究亦如是。
本书整理收录了杨奎松教授近年来见诸报刊杂志上的各种访谈、演讲文稿及专著书序。以平易亲和的文字,触及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并展示了一位卓有成就的历史学术态度和方法,包括他对历史真相的执着以求,对芸芸众生的现实关怀,对民族主义的全面反思,对人性的尊重和深度发掘。
人是思想的动物,人活在现世,就应当让自己活得明白些。历史学家不仅有必要让自己明白些,而且有责任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最有助于人们理解的语言文字乃至图像形式,把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和自己的思想观点,传播开来,让社会上更多的人活得明白些。
作者简介
杨奎松(青石),1953年10月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后历任中共中央党校编辑、中国人民大学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史,著有《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开卷有疑——中国现代史读书札记》、《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研究》、《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内战与危机(1927-1937)》(《中国近代通史进程》)、《中间地带的革命——中国革命的策略在国际背景下的演变》等专著十余种,并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了上百篇研究论文。
目录:
第一编 历史与现实.\1
历史研究与历史学家的现实关怀问题
——《中华读书报》访谈录\3
历史研究的微观与宏观
——《历史研究》座谈会发言\14
拨开中国近代史的迷雾
——《南方都市报》访谈录\19
权力平等,才能分配公平
——《南方周末》访谈录\31
国共关系史研究的反思与前瞻
——《南方都市报》访谈录\45
寻找被埋没的历史痕迹
——《新京报》访谈录\52
我和历史研究
——《历史教学》访谈录\57
研究历史有点像刑警破案
——《南方周末人物》访谈\69
历史还原了,大家都是人
——《中华读书报》访谈\76
.国共分合的必然与偶然\81
中共历史档案的利用与研究
——在台北“中研院”近代史所讲演录\91
第二编 浅议民族主义\113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中日关系
——《抗日战争研究》座谈会书面发言\115
实事求是地总结抗战史的经验与教训
——《抗日战争研究》座谈会发言\118
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南方周末》访谈录\122
纪念抗战,反思自我
——《新京报》访谈录\138
建构健康开放的民族主义
——《燎望东方周刊》访谈\149
历史上国共两党的民族主义及其影响
——在台北“中研院”近史所的演讲..\153
走近毛泽东
——搜狐网访谈\164
毛泽东的“强国梦”
——1958年大跃进运动成因及影响再解释\179
第三编 书序谈史录\195
我为什么研究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新探》
台湾繁体字版序\197
中国革命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有多大?
——《中间地带的革命——中国革命的策略在
国际背景下的演变》序\203
从中共建党谈起
——《中共与莫斯科的关系(1920—1960)》序\206
应该相信记忆,还是应该从档案文献出发?
——《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序\215
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问题之必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序\220
研究历史,贵在求真
——《走近真实——中国革命的透视》书序\225
避免重犯文革错误的关键所在
——《我亲历过的政治运动》书序\228
真的有机会吗?
——《失去的机会?——战时国共谈判实录》序\232
从国民党的角度来了解国共关系的尝试
——《国共两党关系史》书序\235
从共产党人的角度来看国共关系
——《失去的机会?——战时国共谈判实录》再版前言\240
历史研究首先是人的研究
——《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修订版前言\245
张学良入党之谜
——《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代序\252
读史不能无疑
——《开卷有疑——中国现代史读书札记》》书序\258
“恩怨”之中的思考
——《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书后\262
从中共党史研究到历史研究之路
——李国芳《初进大城市:中共在石家庄
建政与管理的尝试(1947—1949)》书序\268
跋\279
图片来源...\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