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赖建诚 日期:2017-02-16 20:46:15
梁启超的著述非常多,所涵盖的题材相当宽广,但有一个面向是至今尚未充分探索的,那就是他的经济论述。在梁启超的全集里,经济论述所占的比例不高,只是作为他议论众多时事的一环;但他对某些经济问题曾经下功夫深入研究过,他尤其关注币制改革和财政制度。梁启超的文笔犀利活泼,老少咸宜;他所论述的主题,大都具有时事性与政策建议的意涵,很能引起当时读者的关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项特性也是负面的:环境一变、时间一过,这些问题的意义就随风而逝(“能动人”但“不能留人”)。本书作者一个世纪之后重读梁启超的经济论述,得到三个观感:文笔方面情绪高张,内容方面动人听闻,手法方面自我矛盾。
作者简介:
赖建诚(lai@mx.nthu.edu.tw,www.econ.nthu.edu.tw),1952年生,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博士(1982),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1992—1993)。台湾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专攻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学术著作:《近代中国的合作经济运动:1912—1949》(1990)、Adam Smith across Nations: Translations and Reception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2000,Oxford UP,主编)、《亚当?斯密与严复:<国富论>与中国》(2002)、Braudel’s Historiography Reconsidered(2004)、《梁启超的经济面向》(2006)、《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1531—1602》(2008)。半学术性的文集:《重商主义的窘境》(1992)、《年鉴学派管窥》(译著,1996,2003)、《绿野仙踪与中国》(1998)、《西洋经济史的趣味》(2008)。译有雷蒙?阿隆《入戏的观众》(1987,1992,2000,2006)、西蒙?波伏娃《波伏娃的告别:与沙特的对话》(2002,2006)、《波伏娃的告别:再见,沙特!》(2002,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