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呂芳上 日期:2017-02-16 20:53:29
這部書的主要內容彙聚了作者多年來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耕耘和看法,有值得一述的幾個重點:
一、注意辛亥革命史、五四運動史與北伐史的研究。辛亥革 命已屆百年,「革命」定義不斷流變,從改革、革命到告別革命,說明革命是歷史經驗,卻不必是歷史常態。1920年代民族主義高漲,是政治力量壓倒一切的時 代,拋棄革命史觀,運用一手資料,體察時代潮流的推移、國際因素的互動,留意政治與群眾動員的關聯性,作出對時代精神適切的分析與討論。革命派在五四政治 與文化運動中,扮演什麼角色?政黨的社會動員波及學界資源,這是後來群眾運動走不出的怪圈。
二、1980年代,婦女史研究成為新興研究領域。個人率先參與、主持中研院與蔣經國基金會兩度合作推動的「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計畫」,在與同仁共同努力下,使中研院成為國際研究中國近代婦女史的重鎮。個人在這方面的論著,多屬性別史極具拓荒又有創意的作品。
三、 1990年代之後,台灣政局變動,學術生態因民主化、自由化而丕變,對民國史研究更充滿衝擊與挑戰。充分利用新開放的蔣介石日記、蔣介石檔案,以及國民黨 和國民政府的有關史料研究國民黨的「黨國」政治,並對特殊政治人物研究學術化,視蔣介石為走下神龕的「凡人」,認為他是「繼承性的創業者」、「彈性國際外 交的執行人」,給蔣適當的歷史定位。這方面的討論,會有予人耳目一新之感。近年民國史上有兩大議題值得關注: 一是台灣民主化之後,作為民國史家不能不思考國民政府長時期實行的「黨國體制」,究竟內容如何,又怎能蛻變轉型?海峽兩岸兩個革命政黨近年的發展、變化拿 來作對比,是歷史研究不是政論,是對歷史的反省,也是對現狀的關懷。另一個重點研究是抗日戰爭史,史家想回答的問題是:戰爭對一個正要走向近代的國家,造 成如何的衝擊?這方面的論作顯示,作者企圖以新資料、新視野、新觀點來回應。
我個人一向服膺陳寅恪對歷史的看法,歷史研究重在得新材料,提出新問 題,有了新觀點,能得新結論;在解釋和梳理時不妨貼近「簡單」與「人性」。他說:「解釋古書,其嚴謹方法,在不改原有之字,仍用習見之義,故解釋之愈簡易 者,亦愈近真諦,亦須旁釆史實、人性,以為參證。」收在這部書的論作,有時代的印記、關懷,但不失真誠。 作者简介
呂芳上
臺灣桃園人。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美國史丹福大學、哈佛大學,英國倫敦大學、日本慶應大學訪問學人。曾任中國國民黨黨史會總幹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員兼所 長、東海大學歷史系教授。現任國史館館長、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呂教授學術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史,尤其專長於民國政治史、國民黨史及中國近代 婦女史。主要著作有《朱執信與中國革命》、《革命之再起》、《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1919-1929》等書,及論文八十多篇。
目录:
上冊
序文
壹、 民國史的發展與走向
第一章 從改革、革命到告別革命
──近代中國政治發展的省思
第二章 近代中國制度的移植與異化
──以一九二○年代國民革命軍政工制度為例的討論
第三章 繼承與創新
──中華民國百年來的高等教育
第四章 政治轉型的挑戰
──近代中國「黨國」體制的發展與省思
第五章 走出「黨國體制」的陰影
──中國國民黨的轉型(一九五○~二○一○)
第六章 二十世紀中國政治史的研究
──新資料、新視野
貳、 婦女史研究
第一章 兒女情短、英雄氣長?
──辛亥革命時期的性別與革命
第二章 娜拉出走以後
──五四到北伐青年婦女的活動
第三章 法理與私情
──五四時期羅素、勃拉克相偕來華引發婚姻問題的討論(一九二○~一九二一)
第四章 個人抉擇或國家政策:近代中國節育的反思
──從一九二○年代《婦女雜誌》出版產兒制限專號說起
第五章 革命與戀愛
──一九二○年代知識分子情愛問題的抉擇與討論
第六章 「好女要當兵」
──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女生隊的創設(一九二七)
第七章 抗戰時期的女權論辯
第八章 另一種「偽組織」
──抗戰時期婚姻與家庭問題初探
中冊
叁、民初政局發展
第一章 辛亥革命百年:臺灣觀點
第二章 南洋僑界的卜式:鄧澤如與辛亥革命(一九○六~一九一六)
第三章 二次革命後國民黨孫黃兩派的政治活動(一九一三~一九一七)
第四章 民初孫中山、宋慶齡的情誼
第五章 尋求新的革命策略──國民黨廣州時期的發展(一九一七~一九二七)
第六章 廣東革命政府的關餘交涉(一九一八~一九二四)
第七章 陳炯明與孫中山、蔣介石(一九一八~一九二二)──由《蔣介石日記》的觀察
肆、抗戰前的中國
第一章 北伐前學運的動向(一九二○~一九二七)
第二章 「學閥」乎?「黨化」乎?──一九二五年的東南大學學潮
第三章 「竺震旦」與「驅象黨」──一九二四年泰戈爾的訪華與東西文化之爭
第四章 北伐時期英國增兵上海與對華外交的演變
第五章 抗戰前的中央與地方──以蔣介石與廣東陳濟棠關係為例的探討(一九二九~一九三六)
第六章 對訓政時期江西縣長的一些觀察(一九二六~一九四○)
下冊
伍、 抗戰中國
第一章 凝聚抗戰共識──廬山談話會的召開
第二章 抗戰時期的遷徙運動──以人口、文教事業及工廠內遷為例的探討
第三章 臺灣革命同觀會與臺灣光復運動(一九四○~一九四五)
第四章 抗戰時期在大陸的臺灣抗日團體及其活動
第五章 一九四○年代中英香港問題的交涉(一九四二~一九四五)
第六章 為戰後中國外交綢繆──國際問題討論會(一九四一~一九四五)
陸、 蔣介石日記與民國史研究
第一章 蔣介石的日記與民國史研究
第二章 重評蔣介石
第三章 面對強鄰:一九三五年《蔣介石日記》的考察
第四章 「最後關頭」已到:一九三七年《蔣介石日記》的考察
第五章 日記、檔案中的蔣介石、宋子文和史迪威(一九四○~一九四四)
第六章 蔣介石:一位彈性的國際主義者──以一九四二年訪印為例的討論
柒、戰後中國
第一章 總裁的「首腦外交」──一九四九年蔣中正出訪菲韓
第二章 痛定思痛──戰後中國國民黨改造的醞釀(一九四七~一九五○)
第三章 蔣中正先生與人才培訓:革命實踐研究院的創辦與初期發展(一九四九~一九六九)
第四章 「文化跨海」:戰後初期臺灣學術與文化走向—以許壽裳、傅斯年領導的機構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