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湄 日期:2017-02-16 20:59:54
本书具体考察梁启超、章太炎、胡适对中国学术思想史的诠释和重构,着力揭示其背后的现实关怀、思想意图,分析他们怎样用“新知”阐释“旧学”、依“旧学”吸收“新知”,从而实现了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
作者简介
女,1987年入兰州大学历史系读本科,199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7年起供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至今,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和教学领域是中国史学史、中国思想文化史、史学理论。
目录:
各章 内容提要
自序
导论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与“传统”的创造
一 “传统”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二 平视“五四”与“晚清”
三 思想史研究和超越五四的中国新文化
第一章 梁启超的“学术”观念及其儒学性格
一 晚清今文经学对儒家“大学”之道的回归
二 学术、人才、风俗与政治
三 “科学之上不可不更有身心之学以为之原”
四 “治国学的两条大路”
五 结语
第二章 “事上磨炼”的“新道学”
——五四后梁启超对儒学与儒学史的重构及其思想意图
一 引言
二 “日损之道”与“日益之学”
三 梁启超的“新文化运动”方案
四 孔学本意: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宗教
五 回到“晚明”去
六 从戴震、颜李到阳明学
七 余论
第三章 “新史学”之“新”义
——梁启超“人群进化之因果”观中的佛、儒思想因素
一 以“佛之说因果”明“人群进化之因果”
二 “人类将来之进化当由何途?当以何为归宿?”
三 “回心”之变与“适时”之变
四 “因果之义,晰言之当云因缘果报”
五 结语
第四章 “齐物”世界中的“学术”“道德”“风俗”与“政治”
一 从章 太炎为魏晋士风翻案说起
二 “学术”以“真理”为归趣
三 “学术”与“成德”
四 不以“真谛”坏“俗谛”
五 “分异政俗,无令干位”
六 结语:“齐物”的世界
第五章 章 太炎“六经皆史”说本旨、意涵及其变化考论(上)
——以《春秋》学三变为中心
——引论
二 《春秋》“义经而体史”
三 孔子诚不制“礼”
四 “疑古”思潮及其对《春秋》《左传》的科学研究
五 孔子的“史识”
六 小结:“六经”是孔子“良史之学”
第六章 章 太炎“六经皆史”说本旨、意涵及其变化考论(下)
——兼论章 太炎“经学”观念及其变化
一 《周易》中的“历史哲学”
二 孔子“删诗之志”
三 孔子“序《书传》”
四 孔子“立于《礼》”
五 取消“经学”的“经学”观念
六 “六经皆史,微有语病”
七 总论
第七章 胡适的“幽灵”
——胡适研究与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的思想动态
一 五四启蒙运动的“急先锋”
二 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知”
三 从“启蒙先师”到“中国文艺复兴之父”
四 “反思现代性”境域中的胡适
五 余论:如何超越胡适式“自由主义”及其
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第八章 “具体而微的哥白尼革命”
——胡适对中国学术思想传统的“再造”
一引言
二 人本主义和理智主义的“中国根底”
三 宋代新儒学的“主内派”和“主外派”
四 清代的“新经学”与“新理学”
五 从“中国哲学史”到“中古思想史”
六 以“中年的见解”重写“中国古代思想史”
七 超越胡适式“对传统的创造性转换”
附录一 傅斯年的“中国大历史”
附录二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意识的变迁与分歧
一 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批判:中国现代文化“主体”的
挺立与空心化
二 20世纪90年代初的文化保守心态
三 市场化时代的文化价值危机
四 “中国现代性”与“中国文化”
五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认同
六 我们是否有能力重提20世纪80年代的关切
——中国现代文化形态及其主体的重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