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永琇 日期:2018-11-13 08:56:36
天津城市的近代历史文化,繁盛而多元,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色,文物收藏乃蔚为著者。当时的天津是北方重要的工业、商贸和金融中心,因近临北京,有外国租界的庇护,吸引了大批皇室贵胄、下野军阀政要、富商巨贾与文人雅士寓居于此。学识、金钱和闲暇,促使他们不断搜求古物文玩。20世纪初叶,近代考古学兴起,各地不断有大宗文物出土,天津涌现出一大批收藏家,形成了传世文物汇集、国宝珍品荟萃、收藏名家辈出的盛况。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收藏大家无私捐献,使很多国宝级文物留藏天津,奠定了天津博物馆在全国的较高地位。
本书生动讲述了当年天津文物集藏与收藏家的故事,尤其揭秘了许多闻名海内外的国宝,其不凡的身世,流传的传奇经历,以及徐世章、周叔弢等著名收藏家化私为公、捐献国宝的感人故事。本书兼具知识性和可读性,对宣传天津历史、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书插配历史及文物图片约200幅,内容分为六个栏目:一、大名鼎鼎的收藏家;二、名人与收藏;三、镇馆之宝;四、国宝留津记;五、藏书家;六、收藏轶事与传奇。时间跨度为晚清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个别故事的时间延展到八九十年代。
本书为“天津旧事丛书”,入选天津市“三大工程”重点图书。
祝贺《老天津文物与收藏》入围7月份“中国好书”复选书目。
“中国好书”由中央电视台、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联合推出。2017年4月23日,中央电视台隆重举办颁奖典礼,天津人民出版社《文字小讲》,上榜2016年度“中国好书”。了解国宝故事,增长文物知识
体会时代变迁,感慨家国情怀
清末民国时期的天津,是北方重要的文物收藏重镇,涌现出一大批著名收藏家,他们有钱有闲有学识有眼力,使天津幸运地聚集了大量珍贵的传世文物。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及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初,天津出现两次文物捐献高潮,周书弢、徐世章、张叔诚、王襄等大收藏家,将他们毕生收藏的珍贵文物,无偿捐献给国家,现在天津博物馆的很多国宝级文物,就是这些收藏大家的无私捐献。
本书以文物为线索,讲述了收藏家的感人故事,讲述那些国宝在战乱年代的传奇经历:
●西周铜禁是珍贵的大型青铜器,目前存世仅三件:一件就收藏于天津博物馆,另两件分别收藏于陕西考古研究院,以及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1933年,安徽寿县发大水,冲出来一件珍贵的战国楚王鼎,辗转流传到天津,解放后入藏天津市历史博物馆。
●20世纪20年代,清内阁15万斤大库档案险些化为纸浆,罗振玉等收藏家,将他们抢救收藏到天津,在历经沧桑损失3万斤之后,它们终于回到当年的出发地——北京故宫。
●1922年溥仪大婚用的十六只金编钟,1932年转移到天津,后来密藏在银行地下室里,躲过了日本人和国民党接收大员的追查索要;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的第二天,爱国银行家将国宝金编钟上交给国家。
●50年代大炼钢铁,天津是华北、西北、东北地区的废铜杂铁汇集点,工人们在炼铜厂的电解炉前,拣选出大批珍贵文物,如西汉平都犁斛。
●1980年,南开大学博物馆专业成立。为庆贺我国改革开放后在大学成立的*个文博专业,为方便师生的教学,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河南省博物馆、黑龙江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等,纷纷调拨馆藏文物给南开大学充当教学标本……
时代的风云变幻,让这些文物拥有了不凡的身世。
收藏家化私为公的义举,让这些文物更加珍贵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