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茜 日期:2020-11-06 01:41:50
“礼学”所讨论的“礼”,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三种不同的形态:一是经典文本中记录下的礼,是为经学中的礼;二是历史制度中实际存在的礼,是为史学中的礼;三是圣人制作出来的,用以彰显天理、存养修身的礼,是为理学中的礼。经学、史学、理学各自出发点和研究方式的不同,导致了各自礼学研究的差异——礼文、礼制、礼义究竟孰先孰后,哪个才是研究的根本,唐宋之际的礼学研究,正是在这样多重背景、多重方式、多重视野的交叉重叠下逐渐展开的。冯茜的这本《唐宋之际礼学思想的转型》,正为我们勾勒了汉唐传统礼学思想资源何以消耗殆尽,宋人又如何在“追法三代”的信念下,为礼重建思想根基的历史。
古人如何理解“礼”,是礼学思想史叙述的基本视角。礼是人为创作,还是自然生成?圣人制礼的实质是制作经典,还是保存历史制度?礼如何实现教化的意义?对这些核心议题的不同探讨,构成了传统礼学演进发展的张力。礼学发展到唐宋之际,以文本解释为主的汉唐注疏传统日渐枯竭,宋人开始在“追法三代”的信念下,为“礼”重建思想根基。本书梳理了从赵匡、杜佑、聂崇义、刘敞、陈祥道,再到李觏、王安石、张载、二程、吕大临的礼学研究,很终落脚在朱熹对于不同礼学方法与思想的统摄上。这些唐宋之际的思想家对礼的规范性来源和人性论基础进行了重新阐释,由此实现了礼学思想与礼仪实践的历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