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苏,盛丰田,何荣伟 日期:2021-12-17 04:11:45
从打牲部落到八旗劲旅
锡伯族先民最早生活在松花江、嫩江流域,这里山高林密,江河滔滔,野兽出没,物产丰富,是一个天然的大猎场。古代的锡伯人架鹰带犬,弯弓搭箭,与相邻的各部族一起,射猎于造物之主赐予的山林河川之间,他们的这种渔猎生活在当时的一首民谣中有着形象的反映:“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落在砂锅里。”
锡伯人在自己的故土上生活得自由而自在,随心又惬意!
遗憾的是,这种“自由”“随心”的生活并没有太长久。随着一个个强大政权的建立和更迭,弱小的锡伯族渐渐地沦为依附,从渔猎部族逐渐转化为强大部落的战争工具。锡伯人“出则为兵,入则为农”,常常为所依附的统治集团当兵服役,驻防、调防,迁徙无定,成了半职业化的军事民族。于是,锡伯人逐渐地远离了他们的家乡,许多地方便开始有了他们的足迹。
16世纪末,努尔哈赤统领的建州女真部势力在东北崛起,此时,锡伯族已发展成为一个较强大的部落集团。新兴的建州女真贵族集团为了扩张自己的领域,对邻近部族相继展开了大规模的征伐,给邻近部落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万历二十一年(1593)农历九月,为了遏制建州女真部的扩张,保卫各自部族的利益,叶赫、哈达、辉发、乌拉、讷殷、朱舍里、科尔沁、锡伯、卦尔察部落组成联军,约三万人马攻打建州,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率部在古勒山迎战。此战的结果是努尔哈赤大获全胜,九部联军失败。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九国之战”。
关于“九国之战”,《大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中有详细记载:“那一年(癸巳年)九月,叶赫部的布斋贝勒、纳林布禄贝勒,哈达部的孟格布禄贝勒,乌拉部的满泰贝勒之弟布占泰贝勒、辉发部的拜音达哩贝勒,北方嫩江科尔沁蒙古部的翁阿岱、莽古思、明安,锡伯部,卦勒察部,珠舍哩路主裕楞额、讷殷路主搜稳、塞克什,九姓兵马会聚一处,分三路而来。这次战争,杀敌四千,获马三千、甲一千。从此满洲威名大震。”
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女真统治者,极力巩固他们在东北的统治。他们深知,必须全部征服骁勇善战的东北各部落,以解除后顾之忧,为日后更大规模的征服战争准备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他们对东北各部落采取利诱和威逼并用的手段,与已降部落的贵族联姻,给予高官厚禄;对未降的部落,则用武力征服。
早在“九国之战”以前,锡伯部落已一分为二,分化为两个部分。一部分锡伯部落的贵族们慑于努尔哈赤的威力,带着本部落民众归顺了满洲,加入满洲籍。另一部分锡伯族远离了建州女真。“九国之战”以后,科尔沁蒙古诸部陆续归附于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国,努尔哈赤与蒙古联姻,进而将科尔沁蒙古编为蒙古八旗。在这过程中,一部分依附于科尔沁蒙古部的锡伯族,也按姓氏编设佐领、分归各旗,成为蒙古八旗的组成部分。札萨克(蒙古语,旗长之意)由蒙古王爷、台吉等贵族充任,以及管旗章京、参领等要职都由蒙古族担任,锡伯族只能任参领、佐领和骁骑校等末职。
编人蒙古旗的锡伯人,除向科尔沁蒙古王公台吉等纳税服役外,还得去应对清政府的各种徭役官差,遭受双重剥削和役使,负担沉重。
沙皇俄国原本是一个欧洲国家。16世纪,沙俄的势力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扩张,侵占了西伯利亚。17世纪中叶,沙俄的军队窜入黑龙江流域,强占了雅克萨、尼布楚等地。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皇帝派都统彭春等人率军以水、陆两路向雅克萨进军,大败沙俄侵略军,收复了雅克萨,拆毁了沙俄侵略军修建的城堡。可是清军刚刚班师回朝,沙俄侵略者乘机又侵占了雅克萨。次年,康熙皇帝又派将军萨布素等人,再次率军队反击,清军把雅克萨围困了半年,击毙了沙俄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俄双方在尼布楚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
康熙二十七年(1688),准噶尔部噶尔丹率军越过杭爱山,侵占漠北喀尔喀蒙古,喀尔喀三部被迫南迁。康熙帝御驾亲征,击败噶尔丹。康熙二十九年(1690),噶尔丹又率众东侵至乌珠穆沁,劫掠漠北、漠南蒙古诸部,致使大批喀尔喀人、巴尔虎人逃散至黑龙江、齐齐哈尔等地,索伦、达斡尔等部人心惶惶,四处逃散。
鉴于形势紧迫,清政府命令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筹办黑龙江防务。当时,由于全国驻防需要,多年不断从东北满洲、索伦、达斡尔部选丁披甲,迁驻关内,致使东北地区满洲八旗兵源不足。因此,从何处选丁披甲驻守黑龙江就变成了清政府非常棘手的问题。几经廷议,康熙皇帝最后决定将锡伯族等编人满洲八旗。
康熙三十年(1691),康熙皇帝派遣蒙古活佛到科尔沁蒙古地区会见科尔沁蒙古王公,说服他们进献所属的锡伯、卦尔察、达斡尔等部军民。几经斡旋,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科尔沁蒙古王公将锡伯、卦尔察、达斡尔等14458丁口全数进献给清政府,编人满洲八旗。从此,锡伯族就全部被置于清帝国的直接统治之下,成为满洲八旗的一支劲旅。
P11-15
当写完这本书的最后一个字时,我的心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尽管我并不感到圆满,但我且享受这份喜悦之情吧!
起初,我的同族好友————辽宁省档案馆的何荣伟打电话来,说辽宁民族出版社要出版一套《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要我牵头编写这本普及型的锡伯族历史知识性读物。得到这个信息,我的那种紧张惶恐的心情自不待言,一则是深感自己的粗陋与肤浅,对锡伯族历史少有研究,生怕写出来后不伦不类,无法示人,有负好友的美意与重托;二则是在此之前几乎没有写过类似的东西,根本谈不上有任何经验,如果写不好,反倒耽误了出版社的相关计划。然而,在何先生的一再鼓励下,我终于鼓起了勇气,摆脱了恐惧,树立了信心。普及锡伯族的历史知识,不仅有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锡伯族社会发展的历程,而且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作为一个锡伯族子孙,我愿意为此竭尽绵薄之力。
应承之后,开始着手草拟提纲,并邀请额尔克勒·盛丰田先生与我们联袂创作。我们经过商讨,基本确定了编写思路。根据约定,我在写出每个章节的初稿后,便传给丰田兄进行修改。然后交由何荣伟最后完善定稿。从图片资料的搜集到书稿的修订等,何荣伟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并给予悉心指导。可以说,本书的每一篇都凝聚了丰田兄和荣伟兄弟的心血,没有他们的联手合作,本书的完成是不可能如此顺利的。在这里,我由衷地感谢他们。
我还要特别感谢原察布查尔报社社长崔吉春先生,他的关心、支持和理解,为本书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保障。
另外,族友安素、文小龙、关德光三位先生为本书提供了珍贵的图片资料,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邮政局沈朝晖提供了优美的风光照片。同时在编写过程中,大量参阅了诸多研究锡伯族历史文化的专家学者以及民间研究者撰写发表的史料文章、著述和图片等,在此,对他们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愿我的锡伯民族永远吉祥!
阿苏
2011年6月28日于察布查尔
2014年12月10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