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世军,杨悦春 日期:2021-12-17 04:12:45
景泰县位于甘肃中部,地处黄土高原和腾格里沙漠的过渡地带。东濒黄河,与靖远隔河相望,南连皋兰、永登两县,西接天祝藏族自治县和古浪县,北邻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境内高山雄峙,丘陵起伏,沟谷纵横,滩川交错。全县总面积5432平方公里,人口23万。
景泰历史悠久。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有陶器、石器、骨珠等文物,经考证属半山类型的文化遗存,证明远在4500年前,即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西周时境内属羌方;春秋为戎落;战国至秦属月氏;秦末汉初,匈奴破月氏,属匈奴休屠王之地。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后,开河西,列四郡。大约于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于县境置武威郡媪围县,县治在今之吊沟古城,为景泰立县之始。东汉因之。其取“媪围”二字为名,据说是沿用了当时移居而来的一少数民族部落的俗语。真正寓意因无史料记载,无从考证。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战乱频繁,边陲媪围,也随之沦复无常。自晋到清代,无固定建置,皆为各代沿边之属邑。清乾隆四年(1739年),在属地今寿鹿山脚下的宽沟村设县丞一员,负责管理地方事务。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将宽沟县丞移驻“红水堡”,设分县,取其堡名而称“红水”分县。红水堡坐落在古“红水河”侧,河名原称老婆河。传说当时河滨居民中众多男子被充军戍边,两位俊秀女子盼夫回归心切,终日在河边哭泣,久而久之,泪干滴血,鲜血染红了河水:老婆河因此改称红水河。红水河的溪水清澈香甜,现供红水村村民灌溉良田及人畜饮用。堡因河名,县因堡名。1913年,红水分县改升为红水县。
“景泰”县名,始自1933年。当时,撤红水县,合并靖远县北区成立景泰县。景泰县从建置以来几经撤并,隶属关系频繁更变,但历次恢复置县,一直沿用“景泰”之名。要知其得名由来,需对永泰城和寿鹿山加以说明。
永泰古城,筑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为皋兰参军驻兵要地。取名“永泰”,含“永绝虏患,泰平安定”之意。其城形如龟,亦有“龟城”之称。城内地下有五井,状如“五脏”。永泰古城遗址至今犹存。
寿鹿山,亦称老虎山,位于景泰县境西部。《皋兰县志》载:“寿鹿山……樵人以斧斤入,始见庙宇,不知何代所建。有僧偕白鹿于庙中,岁一出游。清康熙三十年后踪迹绝矣!士人画僧鹿于壁,因以名山。”寿鹿山景色秀丽,前人曾有寿鹿山八景之说:“群峰耸秀”、“崖畔虹桥”、“风幡兆瑞”、“天梯云路”、“古洞仙踪”、“石泉泻玉”、“夜半涛声”、“炎天飞雪”。寿鹿山崇岗隐天,邓林蔽日,松柏四季常翠,野花夏秋飘香,系避暑游览胜地。
1933年,靖远县北区与原红水县地合并设置新县,命名事宜交由当时原红水籍在兰同学会来完成,并拟有“永寿”、“北屏”、“景泰”三个名称。“永寿”,是取原红水县永泰古城的“永”字和寿麓山的“寿”字合并而来;“北屏”系因新县疆域地处中国版图北部屏障而取之。终因“永寿”同陕西永寿县同名,“北屏”不具代表性而弃之未用。最后,国民党甘肃省政府于1933年1月31日,正式取新县名为“景泰”。据传取名原由有二说:一说是,用“靖”字代表靖远县北区,取“靖”字谐音为“景”,用永泰古城的“泰”字代红水县地,合而为名“景泰”,含有“永期景象繁荣,国泰民安”之意。二说是: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景泰境地复归明朝版图,境内筑堡设防,广布耕屯,至今留有“教场”、“营盘台”、“派马场”等地名。明代对景泰的苦心经营,原因在于“其地介戎夏”,为要扼咽喉,东轭芦靖,西达庄凉,南接皋兰,北控沙碛,具有“陇右雄镇之一”的战略地位。今之景泰人,多属明代戍边驻兵及屯田移民的后裔,故以明代宗年号“景泰”命名。
另据传说,1933年县名时,甘肃省主席是邵力子,其字为“开泰”。当他看到为新县名命名的呈文中有“景泰”二字时,便喜上眉梢,当即批准。因由是“景泰”亦寓“景阳开泰”,正与其字“开泰”吻合,新设景泰县,正是他政绩、业绩的“辉煌象征”。
1949年9月12日,景泰解放,揭开了景泰历史的新篇章,旋即诞生了景泰县人民政府,属武威专区。1955年底,景泰县划归定西专区管辖。1958年4月4日,撤景泰县,所属全部并入皋兰县。同年12月20日,撤皋兰县,将该县所属全部划归白银市。1961年11月15日,恢复景泰县,属白银市。1963年10月,景泰县从白银市划出,属武威专区。1985年8月,景泰县又归属白银市,至今。
(李得侬冯黎明)P3-4
《甘肃史话》丛书为甘肃省重点出版项目,旨在把甘肃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以生动活泼的文字、图片展示给广大读者。本丛书由原省委副书记马西林策划,两任省委书记苏荣、陆浩亲作总序。原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陈宝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励小捷和原副省长李膺也对该丛书的出版作出重要指示,给予了具体指导。
原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周德祥全盘规划和领导了丛书的出版工作。这套丛书高标准、高质量的出版定位,严谨鲜活的文风,图文并茂的装帧风格,是在他一丝不苟的要求下得以实现的。甘肃文化出版社社长谢国西在提出这套丛书的选题构想获得各方赞同之后,精心设计了lJ7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这样一套卷帙浩繁、规模庞大的丛书出版工作得以有序进行。作为社长,他承担了巨大的~4-s=,在每一个具体环节上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省新闻出版局人事处处长罗和平是最y-关注这套丛书出版_规划的人士之一,早在这套丛书的计划阶段,他就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在丛书的整个出版过程中更做了许多指导性、服务性工作。甘肃文化出版社总编辑管卫中是本丛书的项目负责人,是这套丛书出版工作中最忙碌的人,他拟订了编纂体例,负责组织各册稿件,审改全部书稿,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安排排版、校对、印制,监督图书质量,实施宣传方案,他的热情、执著、严谨、刻苦的品质,恰巧成就他为这套丛书最合格的实施人。甘肃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车满宝既是本丛书的规划人之一.也是这套丛书的编校把关人之一,本丛书十分“养眼”的装帧设计,凝含着他、当然还有外聘美编房娴等人的智慧和心血。甘肃文化出版社编辑主任原彦平是本丛书执行编辑之一。他为各册图书的编辑付出了细致而繁重的劳动。
原省史志办巡视员、省地方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对这套丛书的编纂倾注了心力。他对这套丛书的贡献至少在三个方面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一是在对这套丛书的推动方面。他运筹帷幄,奔走南北东西,不遗余力宣传呼吁,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终使这一选题喜获各方赞同支持。二是在对各分册主编的遴选方面。本丛书各册主编无一不是当地颇有造诣的文史T_45者。无一不对当地文化历史有如数家珍般的了解,张克复慧眼荐举他们担纲各册主编,保证了丛书稿4q-质量。三是在对书稿文体篇目的确定方面。他渊博的地方文史知识和丰富的编纂经验使得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使一些有缺陷的书稿最终达到了史实的确凿、布局的完善和表述的恰当。
《甘肃史话》丛书的出版还得到了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张家昌、副部长马成洋和省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管钰年、李玉政、袁爱华、何远志、卢旺存及甘肃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孟臻等的支持。省人大、省政协的有关领导也对这一选题计划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部门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全省各市、县党政领导对这套丛书的出版高度重视,给予了鼎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他们的支持是本丛书得以成功出版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各市、县主持编写工作的宣传部、人大、政协、文化局、志办等单位领导同志的周密组织和编撰人员全身心的投入,保证了书稿的如期完成和文图质量。在本丛书的编校出版阶段,甘肃文化出版社的王奕、温雅莉、李兰玲、贾立、原彦平、郧军涛、周乾隆及马映峰、王天芹、周桂珍、蒋潇、陶伟、何荣昌、宋姝鹏、史春燕、韩凤娜、马高强等认真细致地挑剔瑕疵,使该丛书的质量得到了最终的保证。
《景泰史话》为《甘肃史话》丛书之一种。景泰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此项工作。县上成立了《景泰史话》编纂委员会,县文化体育局负责,制定编纂提纲,拟定撰写方案,全面负责《景泰史话》编纂组稿工作。丛书编委会张克复、管卫中同志曾四赴景泰、白银检查督促编写工作。鉴于《景泰史话》内容涉及面广,在撰写过程中首先设定目录,确定内容,然后再制定和聘请人撰写。
书稿完成后,由编辑分别修改和负责同志校对后,再组织专人进行校对,对有疑问和争议的重要资料,经过反复查证、补充,然后分次送编委一审,最后由景泰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复审,中共景泰县委、县政府终审。
借《景泰史话》出版之际,向参加过《景泰史话》撰稿、校稿付出辛劳的编辑同志和关心支持《景泰史话》的仁人志士,致以衷心的感谢!书中有部分文章题目作了修改,有些章节作了增删,诚望作者谅解。
与一块地域的悠久丰富的历史和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相比较,任何文字的表述都是苍白的,都仅仅是撷取了几朵浪花。本丛书只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寻访甘肃大地历史文化蕴藏的线索图。有兴致的读者朋友们不妨以本丛书为向导,顺藤摸瓜,寻幽探隐,以您的新发现,来批评、填补本丛书之缺憾。
《甘肃史话》丛书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