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中国的精神记忆--2008沉思录


作者:罗海岩  日期:2021-12-17 04:13:11




  泪水不能将心痛抚平
  当天地不仁,肆意撕毁万民之时,人类不得不自叹自身之渺小,生命之脆弱。
  人们固有悲天悯人的情爱之心,但过分的悲戚恰是摧残生命的仇敌。
  谭千秋老师在地震发生时,用身子和双臂遮挡着身下的课桌,保护了课桌下的四名学生,自己不幸遇难。
  一位年仅九岁的小女孩,当武警战士挡住她奔向正在被掩埋的母亲时,她狠命地朝战士的胳膊咬去。
  一位老人,在濒临绝境时,用尚能活动的右手,在左手上给女儿留下遗嘱:我还欠某某3000元钱。
  一位战士正在救人时,突发余震,被人强拉了下来,他突然跪下失声痛哭:“让我再救一个!”
  废墟下的母亲在临终前,将乳头塞进婴儿的嘴中,在她弯屈的身体下面,婴儿得以生还。
  希望更多的生还者被找到,希望从废墟里还原生命的鲜活,希望那些可爱无助的孩子,还能蹦蹦跳跳地唱着儿歌,回到炊烟袅袅的家园……人们听到了胡锦涛总书记在灾难现场余震频发时的讲话,看到了我们国家年过花甲的总理,脸上布满忧郁和沧桑,话语沉缓忧伤,几近哽咽。一个大国领袖们坚毅、悲伤,甚至大恸大伤的泪水,人们看到并领悟了。
  一片片军旅将士的橄榄绿,一片片消防官兵的橙与黄,一个个帽檐上端正高悬的国徽……多少颗滚烫的心正朝向汶川,多少双热情的手正指向汶川,多少飘扬的旗帜正飘向汶川。84000多名群众被陆续从废墟中救出,149万名被困群众得到解救,430多万名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1万多名重伤员被快速转送到全国20个省区市的375家医院。
  不忍卒读灾区的新闻,但又无法丢心;不忍相看相关的屏幕,却无法游离。所有来自灾区的文字语言,所有图片视频,使人们脸上挂满了泪水与忧伤,感受我们的国家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随笔
  一篇文字、一声呼喊、一份捐款、一次献血、一件衣服……都饱含着对水深火热中的同胞们的情和爱,让人感到其间的坚毅和力量。对同胞、对朋友的认同,是一切伟大感情的基础和缘源。
  和当年唐山大地震一样,震后也是恣肆的雨水,看来许多灾难都是和气候的变异相关联。但自然界的雨水决不会比数万之众的泪水更冰冷、更凄凉;不会比万众的泪水更磅礴、更有力量。
  人们的感情至极,常常以诗言志,这也是这次灾难中许多人的感情宣泄方式。一首首诗饱蘸深情,如泣如诉,这是因为诗的语言简短,长短句易于表情达意,人们已不需要过多的陈述。诗的一唱三叹重复、强化和渲染感情。有一首《汶川,还有多少泪水为你流》的诗已经在网上流传久远,成为“心灵的火把”。
  外国人说,在国外,只有最富有的人才能居住于汶川这样的秀美之地,但如画的风景,造就了骇人的惨景。是上帝总要平衡人们的所得吗?在地震发生半年后,灾区的一位县农委主任、一位一米有八的壮汉,告别了他一直没有节假日的紧张生活,离开了他痛失爱子、暗流了无数泪水的悲伤之地,选择了“告别”世界的方式,与他失去的亲人天人合一了。这个悲剧提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如何早日摆脱灾难者心灵深处的阴影,投入阳光下的生活。
  泪水不能抚平心灵,而只能使人在阵痛中煎熬。有一篇《故乡,让我轻轻擦去你的泪》的文章,从震后街头找不到一个当年的同学,到夷为平地的当年校舍,乡音乡情,尽入文中:
  “从直升机上俯瞰故乡,视野下方的重重山峦间,每一个有平地的角落,就一定会有人家。人就像上帝撒下的一把种子,落到哪里,就在哪里顽强地生长。这是家乡人告诉我的道理……
  “汉旺镇主街的钟楼上,时钟的指针停在了灾难发生的那一刻。
  “我却没有勇气迎着钟楼,走进我的母校,虽然这么多年来,我曾在梦中以各种方式重走过那条路。
  “徘徊了又徘徊,犹豫了又犹豫。那是我在采访中最脆弱的一刻。
  “就让那个承载着童年记忆的学校和小镇,永远作为青山绿水的背景留在我的梦里吧。”P10-13
  这是一部完成了的书稿,又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述。书中介绍的一切都将变成昨天的历史。走过刻骨铭心的2008年以后,许多事情还将是这一年的延续,或证明、或校正着走过的历程。
  中国正在迎对后奥运时代的挑战,为更大的突破和发展破题。四川灾区重建还在艰难地进行,满目伤情的大地上,到处涌动着重建家园的身影。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与日俱增,中日的进步和发展方兴未艾,又面临多重考验……本书只是一个继往开来的阶段性记录和述评。而取名为《中国的精神记忆:2008沉思录》,是因为它既不是纪实之作,也不是新闻报道,而是集新闻和评论于一体的日记体随笔。
  这本书的形成过程是这样的:作为32年前经历了唐山大地震的我,对地震有着特殊的敏感。唐山和汶川,这两个相隔数千里的地方,因为都遭遇了毁灭性的特大地震灾害,而引发了人们的深刻思考。把汶川地震,同30多年前的唐山地震作一个比较和参照,实际上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社会变迁和进步的一个浓缩,我认为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我先后写下了多篇随笔,分别发表在《嘹望》等刊物专栏上。尔后奥运会召开,及至金融危机的爆发等,许多开天辟地的变革,让人不能释怀,我记下了许多所见所思,有的也陆续发表过,不经意间,已有数十篇。今年10月起,我赴中央党校中央直属机关分校司局级干部培训班学习,时间相对宽余,我把这些文章按日期收集排列,已基本呈一本书的规模。但按发表和写作时间为序,连缀而成,虽然让人读起来对流年岁月有个时间概念和脉落,但感觉如同流水账和备忘录。于是在完成党校学习之余,打乱了原有的顺序和结构,将全书分为十个专题,这样书的内容就以内容关联为结构,似乎更强化每个部分的主题了。同时,又把原来的每篇文章拆分为事件和评述两个部分,以方便和丰富阅读。读者在阅读时,可以看到这些更改的痕迹。
  迄今出版的数百种抗冰雪、抗震救灾和奥运内容的图书中,基本都是以再现、展示、报道的形式出版的。但如此狂飚突进的2008年,总应该留下些精神和文化的沉淀。所以在写作过程中,采取引伸的方法,夹叙夹议,由事及理。因为有一种选择叫思考,有一种力量叫思想。希望它能为人们提供若干深入思考的素材或线索。
  前几天,著名记者艾丰为一位朋友的书写序,其中说了这么几句话:“记者的工作是哪儿最新鲜就往哪儿去,其实最新鲜的地方往往又是来不及弄懂和最不容易懂的地方。记者工作的特点,决定了你可能对报道对象一知半解,甚至半解都没有,但是你还不得不说,有时还要装着很懂地说,因此不加强学习怎么行?”他还说:“记者身担三重任务,第一个是报道,第二个是解释,第三个是预测。要完成这几个任务,哪一个也离不开思考。”把这段话录于此处,以为自勉。
  在书稿交给编辑的时候,我要感谢党校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使本书得以顺利收官。感谢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熊光楷上将激情命笔,欣然作序。感谢人民出版社领导和陈光耀编辑,以及诸多的朋友们热情帮助。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书稿付梓面世后,接下来就是读者们评判的事了。我将记下这几个月里每天伏案到深夜的心情。
  2008年12月31日







阅读提示:中国的精神记忆--2008沉思录的作者是罗海岩,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中国的精神记忆--2008沉思录下载地址

上一本:中国精粹
下一本:黄土与青铜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