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默 日期:2021-12-17 04:14:16
朱元璋称帝建明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四日,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立马氏为皇后,朱标为太子,以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设官分职,封赏文武百官,开始了明王朝的统治。
同年闰七月,徐达率大军沿运河北上,下长芦,克青州,通州,元将也先自海口逃跑,二十八日,元顺帝携后妃、太子由居庸关北逃上都。八月二日,徐达师人大都。从1271年元世祖建国号以来统治中国98年之久的元朝,至此结束。
朱元璋在建立大明帝国之后,即着手肃清政治,整顿吏治,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举措。于洪武元年(1368)八月,中书省奏定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部设尚书(正三品)、侍郎(正四品)、郎中(正五品)、员外郎(正六品),主事(正七品)。并在奉天殿召见六部官,规定国家之事,总之者中书,分理者六部。积极劝课农桑,招贤纳士,明帝国初步建立并逐渐发展起来。
朱元璋一方面整饬吏治,发展恢复经济,一方面继续完成全国的统一。元朝灭亡后,各地割据政权还继续散存,朱元璋虽然握有河南、江浙和闽广,但统一全国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秦晋尚待平定,四川有夏明异盘踞,云南为元梁王控制,东北有元丞相纳哈出拥兵驻金山,逃奔上都的元顺帝仍然保存着系统的政治机构和相当的军事力量。朱元璋采取了先西北,再西南,后东北的作战策略。
洪武元年(1368)八月西征山西,败元将扩廓帖木儿,次年二月,攻打陕西,建西安府。洪武四年(1371)正月,兵分两路进取四川,败夏明舁。洪武十五年(1382坪定云南。二十年(1387)进军东北,征服纳哈出,二十一年(1388)四月,蓝玉袭破元嗣君脱古思帖木儿的精兵十多万人,从此,东北全境也纳入了明朝的版图。朱元璋称帝后,费时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大业。
大明帝国的建立,‘是朱元璋统一战争的结果,是统一战胜割据与分裂的产物,也是华夏文明的重建与发展。
马氏受封皇后
洪武元年(1368)正月四日,朱元璋建明,立妃马氏为皇后。
马氏(1332~1382),宿州(安徽宿县)人。父母早亡,寄郭子兴为养女。元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投奔郭子兴部下为兵,子兴奇其才能,即以马氏许配元璋。从此,马氏竭尽妇道,以元璋喜忧为喜忧,且常率将士妻妾随夫出征,受尽了坎坷急迫之苦。
册封后,尽管贵为皇后,仍以常人处之,谦虚谨慎。暇时常令女史讲求古训,习前朝贤后家法;厚待妃嫔宫人。对入朝命妇,亦以家人礼相见。因为与元璋共过患难,深知其易怒的脾性,每当元璋前殿决事震怒而还,便不失时机地予以规劝。马氏出身贫贱,平时生活俭朴,常教诸王、公主知蚕桑之艰难。她关心民间疾苦,每遇旱灾、水灾,马氏都要率宫人蔬食祈祷,设麦饭野羹,且劝朱元璋及时赈济。还关心监生家室痛痒,建议朝廷给监生家发放粮食等等。洪武十五年,马氏的病情日渐严重,担心医生因治不好病而被开罪,连药也不肯吃。在临终前,她对朱元璋说:“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同年八月十日死,年五十一岁。朱元璋为之痛心疾首,决心不再另立皇后。九月葬孝陵,谥孝慈皇后。
自幼失去父母寄为养女的马氏,从夫人到皇后,宽厚仁慈、爱国爱民,随着朱元璋地位的变化,日渐荣耀,终于成为明代女流第一人。
朱元璋建立卫所制
明洪武元年(1368)正月,明太祖采纳刘基“立军卫法”的建议,正式创立卫所制。
卫所的设置,根据地理形势和军事冲缓而定。一般来说,系一郡的设所,连郡的设卫。一卫统十千户,一户统十百户,百户领二总旗,总旗领五小旗,小旗领军十人。从洪武三年起,又设杭州、江西、燕山、青州、河南、西安、太原、武昌八都卫及西安行都卫等。洪武七年(1374)八月,重定兵卫之政,大率以5600人为一卫,而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小旗所领军士数额相同(千户所1120人,百户所112人)。在若干卫所之上设都指挥使司(初称为都卫,洪武八年改称都司),长官是都指挥使。从卫指挥使到百户等军官,都是世袭的,称“世官”。其死亡,老病或年龄达60岁的,均以后代亲属继承代替;没有后代,以其旁系亲属继承。都司、卫所皆隶属于大都府。洪武十三年(1380),分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京师及各地的都司、卫所,分隶其下,而上12卫亲军归朝廷掌管。至洪武二十五年(1392)全国有军队约120万人。二十六年(1393)定天下卫所,计有17个都司,1个留守司,329个卫,65个守卫千户所。全国共有180余万军队。兵士的来源一是“从征”,即原来朱元璋所指挥的部队;二是“归附”,即元朝和各割据势力降附的军士;三是“谪发”,即因犯罪被罚当兵的军士;四是“垛集”,即按人口比例从平民中征集的军士。凡充作军士的,其家称军户,世袭军籍。
屯田是明朝军队的重要职能。明代军屯规模巨大,制度完备,完全按照卫所编制单位进行。军屯成绩的好坏,也是考核卫所官军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明代的军屯,其规模制度、实施等方面都达到中国军屯史上的高峰。洪武二十六年(1393),全国各地共有军屯田89-3万多顷,占全国耕地数的十分之一以上。朱元璋曾说他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卫所兵制以及相应制定的军户世袭制和军士屯田制,三位一体,对明前期“寓兵于农,强兵足食”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明后期军丁、屯地、屯粮比例的严重失调,卫所制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
明行户口制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建立有效的赋役制度,打击地主隐匿田产、户口以逃避赋役的行为,对全国户口和耕地数额进行了认真清理、统计,编制了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形成了严密的户口和财产登记制度。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下令在各地作战的总兵和地方官员注意收集户口版籍。同年制定“均工夫”役法,并编制了应天18府州、江西九江、饶州、南康3府的均工夫图册。洪武三年(1370)又下令实行户帖制,按户登记姓名、籍贯、年龄、丁口、产业,制成户帖发给各户,全国户籍则汇总于户部。在江南一些地区还试制了“小黄册”。
明政府还十分重视对全国土地的查核。洪武元年(1368)派员到浙西核实田亩,攒造鱼鳞图册。后又派国子监监生武淳等人到各地丈田绘鱼鳞图。鱼鳞图册按“随粮定区”原则,以税稂万石为一编造单位,称一区。每区土地经丈量后,绘成图册,册上载明所有田亩方圆、四周界至、土地沃瘠、户主姓名。因总图形状像鱼鳞,故称“鱼鳞图册”。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