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玉京 日期:2022-01-14 02:42:19
荀彧是现代企业管理者的楷模,是《三国演义》里被低估的谋士,是曹魏集团的联合创始人和核心管理者
这是一部关于荀彧的历史人物传记,作者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和历史底蕴。深入浅出的将枯燥的历史事件写的生动有趣,读起来酣畅淋漓。读完本书,读者对汉末三国曹魏集团的创建过程也会有所收获。
白玉京,原名王兆华,出生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学于上海,现居苏州。热爱山河与草原,同时也热爱江南的潺潺水声。民族历史研究爱好者,古风类作品与悬疑类作品优质作者。新浪文学签约作者,全国“古龙杯”征文比赛银奖获得者。其作品《替生》入选第四届全国“海峡两岸征文比赛”优质IP作品奖,曾被著名作家鱼人二代称赞为非常有才情的青年作者,其作品被评价非常具有IP开发价值。
本书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主人公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权谋家荀彧。本书以正史史料记载为基础,讲述了荀彧被举孝廉开始到荀彧去世为止的与荀彧有关的全部历史事件。在荀彧加入曹魏集团的21年间,他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在战术方面,面对吕布叛乱能够从容淡定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制袁绍于官渡等;在政治方面,他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书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荀彧谋略过人、处事不惊、心胸宽广、善于挖掘能人等特点,让人读完酣畅淋漓,对荀彧超凡脱俗的智慧和其对汉室的忠诚佩服不已。
一、乱世少年郎横空出世
公元163年,东汉延熹六年,风云交汇,乱世将至,眼看大汉王朝这棵曾经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即将倒塌,各路贼子纷纷磨刀霍霍,跃跃欲试。
这一年五月,继匈奴之后,新起于漠北草原的鲜卑人,凭借千余骑兵闪电般掠夺了辽东属国(今辽宁省义县)。
紧接着在七月,上一年叛汉的武陵郡(湖北、贵州、重庆、广西等地区)一带的少数民族又故技重施,再次攻打武陵郡,幸好由武陵郡太守陈奉率当地人民子弟兵将其击溃,当场活捉三千余人,并斩首两千余叛匪。
同年同月,桂阳郡(今湖南省郴州市)的李研公然喊出分裂大汉的口号,并组织反政府武装,在桂阳郡的郡县境内谋划、实施了一系列恐怖活动,对当地的百姓及经济生产都造成了重大损失,郡县就此沦陷,直到次年的七月,由荆州刺史度尚率汉军讨伐,李研及其领导的反政府武装被击垮,郡县才得以重新回到东汉朝的掌控中。
同年腊月,司空周景与太尉杨秉二人联合上奏朝廷核查各级贪腐及不合法办差官吏。汉桓帝刘志当即批准,于是,一轮浩浩荡荡的整风运动由此展开,不久后,青州刺史羊亮等一批腐败官员被法办。
当然,这一年里还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大事,我们先把目光锁定到颍川郡。这一年,土著氏族荀家大院里迎来了一位对天下乃至今后整个中国历史都有着非常重要影响的男婴——荀彧的降生。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学者、思想家荀子的后代,“荀氏八龙”荀淑之孙,济南相荀绲之子的荀彧,自小便展现出超越同龄孩子的聪慧以及伶俐的口才,使其在同龄孩子中鹤立鸡群,独树一帜。
少年时,南阳名士何颙赋予其极高评价,称赞他是“王佐之才”。事实上,史书中对荀彧的记载是从他26岁开始的,而对于他26岁之前的事几乎没有提起。
这里我们不妨根据现有的资料与记载大胆地想象一下,荀彧荀文若在26岁之前的生活过得有多么多姿多彩。
作为颍川一带有名的富N代的他,肯定经常参加各种名流派对,混迹各种圈子,结交了不少朋友,为自己积攒了不少人脉和资源,在颍川老家一带树立了良好的人设。
所以当南阳名流何颙夸赞他是“王佐之才”时,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在那放浪形骸的几年里,他还娶了中常侍唐衡的女儿做老婆。
对于古人来说,“成家”一直排在“立业”之前,可见其重要程度。
那么,作为士族家庭的子女更是要遵守这一原则,更何况,荀彧娶的并非一般人家的闺女,而是中常侍唐衡的女儿。
史书上对他这位老婆的记载更少,甚至连名字都未提及,只将其称作“唐氏”,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封建时代对女性不够尊重,或者是因为实在无从考证,所以未写其名。
据说,当年中常侍唐衡最先准备将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汝南一个叫作傅公明的人,但谁知这傅公明不同意,最后唐衡才将女儿转嫁给了荀彧。
原文是这么说的:“中常侍唐衡欲以女妻汝南傅公明,公明不娶,转以彧。父绲幕衡势,为彧娶之。彧为论者所讥。”按照原文理解,当时荀彧的父亲是因为贪慕权势,所以替荀彧结下了这门亲事,因为这事,荀彧后来经常被人开玩笑。
不难想象,这事的确是荀彧这一生中最不愿被人提起的伤心事,而唐氏因为父亲的关系,在家里也是十分霸道无理,这让一向洁身自好、风度翩翩的荀彧根本无法忍受。
所以,他与唐氏的婚姻生活想必也不快乐。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按照《汉纪》记载,唐衡早在延熹七年(164)就去世了,而当时的荀彧才刚出生不久,还是个在襁褓中的婴儿,所以说,其父亲贪慕唐衡的权势,这一点就不太有说服力了。
况且荀彧的父亲荀绲是济南相,在当时,这个官位权力也不小了,怎么会贪慕一个故去人的势力呢?
但不管怎么说,通过以上种种,我们可以看出荀彧在26岁之前,虽然没有经历什么大风大浪,但靠着家族的荣光过得一直都很顺风顺水,一直到东汉永汉元年,也就是公元189年。
二、将了董太师一军
公元189年,26岁的荀彧被举孝廉,做了守宫令(类似于现在物品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掌管天子平时所用的文房四宝。但好景不长,不久之后便爆发了史上著名的“十常侍之乱”。
起先,是汉灵帝驾崩,随后长子刘辩继位,其母何太后垂帘听政。
但此时,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宦官一党与何姓的外戚一党早已是剑拔弩张,水火不容。
何太后的兄长,时任大将军的何进,为了彻底清除宦官一党,特召并州牧大军阀董卓作为自己这一方的外援,进京协助铲除宦官。却不料,狡猾的董卓此刻心中也正在打着自己的算盘,只是苦于一直没有机会实施,而何进的特召便成了他推进自己计划的第一步。
他带领着三千兵卒慢慢悠悠向京城进发,故意拖延时间,导致何进被宦官设计所杀。而此时的皇宫中也早已乱成一团,天子刘辩及弟弟刘协被张让等宦官一党和文臣尚书卢植等人带走出逃,晓行夜宿直至小平津。
这一夜,一直跟随天子逃至小平津的尚书卢植等文臣与张让宦官一党发生激烈矛盾,并大打出手。混乱之中双方均有伤亡,最后以张让等宦官的死而告终。
赶巧不巧,就在这个时候,狡猾如狐的董卓率领他手下三千兵卒出现,救下天子,并迎送天子还朝。
但谁也想不到,此后军阀董卓旋即掌控大权,倒行逆施,祸乱朝纲。
一时引得天下硝烟四起,百姓流离失所,而京城内更是一夜间物价飞涨。
宋人高守业在所著的《管子十六篇》中写过一篇关于荀彧的故事,如下文。
当时,为了尽快解决京城物价飞涨的问题,文武百官多次商讨未果,眼见百姓怨言滔天,这令董卓十分头疼。
这时,才智过人、能言善辩的荀彧进入了他的视线。
董卓眯着眼睛,上下打量这个年轻人。
只见此人相貌堂堂,风姿奇表,举手投足间张弛有度,身上衣着虽不华丽,却十分考究得体,非常有士族之气。
荀彧心高气傲,忠于汉室,对董卓这类乱臣贼子根本瞧不上眼,因此,见太师董卓时他没有行礼。
董卓感觉脸上有些挂不住,自他掌权以来,百官朝拜,而眼前这位年轻人明显是在挑战他的权威,于是他脸上微有怒色道:“如今京城物价飞涨,你有何良策?”
荀彧道:“这个不难,只要做到三点即可。”
董卓道:“哦,哪三点?”
荀彧道:“一曰平准,置平准于显阳,召受四方委输,以仰给大农,贵出贱屯,如此,富商大贾亡其所诈,而万物不得腾跃;二曰市估,设市监以督行货,计所高低,坐赃论;入己者,以盗论;三曰有度,相国旬月一巡守,命市纳贾,以观民之好恶、志淫好辟,乃得无亏市人,而商旅不散。”这意思是:第一,由政府出面收购农民的粮食,建立国营化粮仓,等到灾荒年食物短缺时,就可以用合理的价格向国民出售粮食;第二,由政府来监管市场及制定市场买卖规则,对不守规则的商贩或个人严厉打击;第三,由政府来制定市场物品价格,并控制价格,使买卖双方公平公正交易。
其实,这种方法并非荀彧首创,而是由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所提出的“平粜”和西汉汉宣帝时期提出的“平准”政策的两者结合,其用意是鼓励调节当时的农业生产,平衡稳定市场价格。
此三点看上去并不难做到,董卓盯着眼前这位不卑不亢的年轻人,露出几分轻蔑之色,心想,若真这么容易就能解决这一难题,满朝文武何苦天天被自己逼着想良策,但若真能解决眼下难题,倒也不是不可。
于是他说:“好,既然你这么有信心,那就照你的方法做,但丑话说在前面,如果你的方法不能解决问题,到时候,你就提头来见我。”
董卓这么说无非是想挫挫荀彧的锐气。
而荀彧神色依旧毫无变化。
董卓心中暗想:“一旦你失败,我便叫你尝尝厉害。”
但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荀彧之法仅实施数月,京城的物价飞涨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不仅如此,京城内各个商户之间买卖也很守规矩,市场秩序得到恢复,百姓们怨言也少了。
董卓大喜,决定再次召见荀彧。
他本欲提拔荀彧,借此拉拢一番,谁知荀彧不但不领董太师之情,反而在其面前大放厥词:“我能做到收京城百姓之税,使其没有半句怨言,也能收天下之税,让天下百姓没有怨言。”
董卓对于荀彧的这番言语自然不会放在心里,只当是诓人之言罢了,而对于荀彧本人的印象也旋即增加了几分反感。
殊不知,这恰恰中了荀彧的计策,他早就想离开了。
荀家乃世族大家,而荀彧又是汉室之臣,怎能为他董卓马首是瞻?
他早就算到,像董卓这样的乱臣贼子,迟早会被自己的贪婪所害。
因此,没过多久,荀彧便辞去官职赶回颍川老家安顿好了家人,随后只身前往翼州投奔族兄荀谌(关于荀谌,亦有说他是荀彧的堂弟)。
他心里很清楚,如果继续留在京城,董卓迟早会找借口将自己杀之而后快。而他有报国志向,一心向汉,必须投靠一位雄才大志的明主,才能得偿所愿。
三、初见阿瞒“定”终生
放眼天下,讨董之声愈演愈烈,各地共计十八路诸侯纷纷聚集,由袁绍为盟主,组成“关东义军联盟”。
而荀彧要去的翼州则恰恰是袁绍的地盘。
其实以荀彧的聪明才智以及审时度势的判断,当时早已判断出袁绍一定能影响今后整个天下的局势,跟着他混绝对大有前途。论出身,他是四世三公,家大业大,论地位,目前他又是关东义军联盟盟主十八路诸侯的总瓢把子。
来到翼州后的荀彧便在其族兄荀谌的推荐下做了袁绍的谋士。
但袁绍这个人极度刚愎自用,和荀彧想象中的形象完全判若两人。
他一方面对荀彧客气有加,彬彬有礼,恍如座上贵宾,但另一方面又将荀彧晾在一旁,从不向其讨教军事战略,更不主动让其参与任何正事,弄得荀彧整天无事可做,心中对袁绍的期待一落千丈,失望度到达了极点。
但荀彧又岂是甘愿被埋没的人?
也就在这样郁闷的情绪中,荀彧又迎来了一次转机。
说来也巧,有一次,袁绍与众统帅商讨伐董事宜,正巧荀彧、荀谌等一干袁绍身边的谋士也在场。
正当这一群人慷慨激昂、高谈阔论之时,碰上了姗姗来迟的时任关东义军联盟十八路诸侯中的骁骑校尉曹操曹孟德。
一将领讥笑道:“阿瞒,你这种宦官养子的后代,怎么好意思觍着脸来与我们议事?”
曹操看着此将领,一字一顿道:“干你何事?”
此话一出,顿时令该将领不悦,眼见他正要出口反驳、拔刀相向,一旁的袁绍赶紧打圆场,好话说了一箩筐,该将领才总算是压住了心中怒火,没有与曹操发生冲突。
袁绍与曹操自小便相识,二人一个是宦官曹腾养子之后,另一个则是偏房小妾之子,可谓是穿一条裤子、同病相怜的好兄弟。
据说,两人年少时曾与其他伙伴一同去抢过别人的新娘。
有了这层关系后,袁绍自然会有意无意地袒护自己的这个小弟。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二人近些年来都在为各自的利益盘算,渐渐便不再像少年时那般亲密无间、无话不谈,虽然表面上还是从前那般称呼对方,但心中早已为对方竖起了一道墙。
而此刻,袁绍之所以会为他这位昔日的发小打圆场,也完全是出于对大局的考虑,以及自己是十八路诸侯的盟主。
对此,一旁静静观察的荀彧早已看出了其中端倪。
连日来与袁绍的相处使他清楚地意识到,袁绍此人疑心过重,做事又不够果断,日后根本成不了什么大事。而所谓的联盟义军的盟主,也是仗着自己的老爹和祖宗有钱有势被人吹捧上去当木偶傀儡,他实际上根本没有那个能力。
相反,曹操与之相比,倒显得有勇有谋,杀伐果断,日后必定能平四方之乱,成就一番大业,自己若投靠于他,二人珠联璧合,兴复汉室的愿望将指日可待。
事实上,荀彧的判断并没有错,曹操日后的发展的确比袁绍好得太多,从袁绍那里辞职去曹操的创业团队发展是他一生中做出的最重要的选择。
当然,后来他与曹操反目成仇,以至于后来被曹操间接逼死都是二十一年以后的事了,这里暂且放下不谈。
一念至此,荀彧顿生弃袁投曹的念头。
于是没过几日,荀彧便找了借口向袁绍辞别,匆匆收拾行李准备去投奔曹操。兄长荀谌极力挽留,但怎奈荀彧去意已决,说什么也不愿再待在袁绍身边。
临行前荀彧对荀谌说道:“袁绍这人防御心太强,做事又不够果断,日后恐怕难成大业。”
话里话外的意思很明显,跟着袁绍是没有前途的。
随后,荀彧便投奔了曹操。
其实,曹操也早就注意到了荀彧,只是苦于自己正处于创业的初始阶段,实力太弱,又没有什么家底,实在给不出高薪来吸引荀彧这样的人才,但又急需战略型人才,为他的发展道路出谋划策。
所以,荀彧主动投怀送抱,让曹操又惊又喜,感觉自己就像在做梦一样不真实。这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聚宝盆”——砸个正巧。
四、“文若真乃吾之子房也!”
那是一个有星、有月、有酒的夜晚。
荀彧说了自己对当下乃至将来整个大汉天下格局的看法,也说了自己要兴复汉室江山的伟大志愿。
曹操听得如痴如醉,紧紧握着荀彧的手,激动得难以自拔。
荀彧的才智谋略令他佩服到五体投地的地步,他感慨地对荀彧说道:“文若真乃吾之子房也!”
能将荀彧与昔年汉初三杰的张良相比,可见荀彧在入伙曹操创业团队时树立的人设有多么成功。
从此之后,荀彧便正式成为了曹操背后的那个男人,他为曹操修订了战略及战术上的方针,使其实力迅速增强,为曹操后来统一北方打开了良好的局面。
其实,在这个阶段,荀彧更像是曹操的合伙人,两人一起创业,只是分工不同。
可想而知,在这个如蜜月般的初期阶段,曹操与荀彧两个人的关系那可真叫作“亲密无间”,也可以用“相濡以沫”来形容,曹操在外为生活打拼,荀彧则在家里组织后方工作,解决他的后顾之忧。
自从有了荀彧,曹操的事业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很快就变得兵强马壮,吸引了不少有抱负、有理想的人才前来投简历,应聘职位。
而荀彧这个时候又主动担任起HR的角色,为曹操招聘了一批高学历、能吃苦、有团队精神并且有创造力的人才加入。
初平二年(191)深秋。
有一个叫作“黑山军”的反政府武装组织,在东郡(今河北临漳西南和今河南濮阳西南)一带组织谋划了一系列的恐怖活动。
风雨飘摇的东汉王朝已经到了老牛耕地——走一步喘一步的地步了,全国各地三天两头发生暴乱,大小军阀又各自为政,只顾着打自己的小算盘,为扩张地盘而互相砍杀。
就拿眼前这“黑山军”反政府武装分子暴乱的事儿来说,当时的东郡太守王肱还亲自挂帅,带领东郡当地人民子弟兵与黑山反政府武装发生了一场漫天血雨、激烈且残酷的战斗。
然而,王肱这一方虽然有心,但怎奈人少,实力又实在太弱了,根本无法抵挡黑山军的猛烈进攻,最后只能以失败投降而告终。
远在翼州的袁绍得知此消息后,马上召开集团高层领导班子会议商讨对策,经过集团高层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决定由袁绍的小弟、跟班曹操带兵前去征讨黑山军。
对于这段历史,史书上的记载很简单,只用了“曹操出兵讨东郡”寥寥几句便结束了。
但我们可以根据当时的形势来猜想一下。
曹操自从身边有了荀彧这个“贤内助”后,一直突飞猛进发展得不错,早就不甘心再做袁绍的小跟班了。
所以,当他接到袁绍命令后,肯定是不情不愿,在心中画圈圈诅咒了袁绍几百遍。
而此时,以荀彧带头的曹操的几个谋士必然是好说歹说一番劝导,才总算将曹操安抚住。
可以想象,聪明绝顶的荀彧大概是这么对曹操说的:“黑山军本是一帮流民,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以我们现在的实力,对付这种角色简直易如反掌。等拿下了东郡,袁绍那边肯定会在东郡这里安插自己的人,以保证他的势力扩张,而你作为他的发小则是最佳的人选,到那时候我们就顺理成章有了自己的地盘了,这岂不是一桩好事?”
在那个军阀混战、没有规矩、各自为政的年代里,能有属于自己的地盘就等于有了做大做强的资本。
曹操作为后世枭雄的代表人物,智商肯定也是在线的,这其中的道理,他一听就能明白。
随后,他便点齐兵马,带着好搭档荀彧,一起浩浩荡荡来到了东郡。
结果,正如荀彧所料,这个黑山军反政府武装就是一股由各地流民组成的散装武装力量,一遇到强大的正规军就不堪一击了。
还没打几个回合黑山军便溃不成军,纷纷作鸟兽散,躲进了深山老林,导致曹操的军队一路披荆斩棘,没费多大工夫便将东郡控制权从黑山军的手里夺了过来,并将黑山军几个头领头颅砍下,挂在城门上示众。
袁绍得知此消息后大喜,心想:“还是我这个兄弟靠得住,没给我丢脸。”一高兴,当即签署了任命书,果然任命了曹操为新一届东郡太守。
从此以后,东郡这块地便成了曹操曹孟德的地盘。
创业多年,到这会儿总算有了自己的地盘,曹操高兴得合不拢嘴,当即便开了庆功宴,将创业团队里的所有股东级成员全部召集在一起。
众人欢呼庆祝,当晚一直狂欢到深夜。
一晃眼,就到了汉献帝兴平元年(193)秋天。
这一年,因董卓之乱闹得沸沸扬扬,曹操的老爸曹嵩为了躲祸避难,提前打了退休申请,一路逃往老家,谁知在半路上被当时的许昌太守陶谦拦截并杀害。
曹操得知此消息后暴怒,召集手下兄弟夏侯惇、夏侯渊一干人等,抄起家伙,连夜直奔许昌去找陶谦算账。
其实,这件事完全就是个误会。
据说,陶谦得知曹嵩经过自己的地盘,出于好心派人前去护送老爷子一程,赶巧不巧,那时候正好也是曹操派人去接自己老爸的时间点。
两拨人马迎面对上,不清楚是因为当时条件有限或普通话普及不到位,两拨人都说着各自的方言,还是另有原因,总之是双方都没有把话说明白,便大打出手。
于是,曹嵩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
当然,这其中还有另一层原因,就是曹操早就对陶谦的地盘虎视眈眈,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理由去攻打。
碰巧这回出了老爷子这档子事儿,可算是理由充分了,毕竟老爹是亲的,也真死在对方的手里。
头一回,曹操来势汹汹,一下就将陶谦打得满地找牙,跪在地上直喊求饶,一口气割了十多座城池向曹操赔罪。
可这怎么能令曹操满意?
他想要的更多。
于是,第二年,曹操再次攻打陶谦。
这次他叫的人比上回更多,准备心一横,直接把陶谦给办了。
临行前,曹操将大本营的管理权交到了最信任的荀彧手上。
本来以为是万无一失的一计,谁知此举却引来了滔天大祸,险些将曹操长期以来积累的一切资本连根摧毁。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
五霸七雄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
前人栽树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选自杨慎《二十一史弹词》中《西江月》上阕
短短几句话道出了中国从三皇五帝的上古时代一直到春秋战国时代千百年的沧桑巨变。
其实,在历史上还有一个时期比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更加精彩,也更加刺激。
没错,这段历史时期就是让人们津津乐道的三国时代。
老人们常说“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随着《三国演义》的流传,三国时代的历史被罗贯中赋予了演义色彩。京剧表演中,曹操一直是白脸示人,白脸在京剧艺术中象征着奸诈和贪婪,这也是大部分人对曹操的印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一桩桩“英雄事迹”又不禁让人对曹操本身的性格特点产生了怀疑,历史上的曹阿瞒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
2007年,易中天老师在“百家讲坛”开设《品三国》节目,对三国历史做了最真实的还原,由此,三国“谋士”团队正式进入大众视野。三国鼎立,各大集团的荣衰兴盛离不开谋士们的出谋划策。可以说作为集团智囊团,谋士们的个人能力直接影响了三国局势的走向。智囊团中最为大众熟知的当数诸葛亮,不仅因为他神机妙算,“巧借东风”,更是因为他对刘备的一片忠心,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诸葛亮形象塑造得“神乎近妖”,但真正三国史上还有一位不论从个人才智还是对汉室忠诚上都不输于孔明的谋士,他“整顿京都物价”,辅佐曹操打败吕布,战胜袁绍,提出“奉天子令诸侯”,大举贤才,充实集团核心人才,他就是曹魏集团智囊团中领军人物兼曹魏集团联合创始人——荀彧。正是有了荀彧的辅佐,曹操才能一跃成为东汉末年混乱群雄中的霸主。
于是,笔者对荀彧这个人物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可惜的是,截至目前,市场上有关荀彧的人物传记少之又少,以至于很多人对于荀彧的大概印象只能停留在易中天老师所讲的《品三国》上。
2017年6月,《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电视剧播出王劲松老师扮演的荀彧那种温文尔雅、温良如玉的古代君子形象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简直就是把荀彧这个人物给演活了。
笔者也深深被王老师的演技所折服。
自此之后,网络上便开始流传着有关荀彧的人物分析和解读文章,但可惜的是,每篇文章大多都只是粗略地介绍一下荀彧的一生,或是将其所经历的事件从中抽出一段来解读,实在无法使喜欢刨根问底的读者有爽快阅读的感觉。
于是,笔者萌发了为荀彧著书立传的想法。笔者通过大量查阅历史典籍,将历史上的荀彧用生动的语言进行了真实还原,荀彧的集团管理理念就算放在现在也并不过时。唯有将史实、历史感悟和阅读快感相结合,才能真正让历史流光溢彩,笔者希望,翻开此书的你能在阅读过程中走进历史,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获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