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1491:前哥伦布时代美洲启示录


作者:查尔斯曼恩,胡亦南  日期:2014-04-18 04:17:56




由哥伦布于1492年登上美洲大陆所引发的生态变化是现代世界标志性事件之一。为什么欧洲会崛起并主宰世界?为什么曾经最富有的、社会结构最先进的中国会一落千丈?为什么奴役制度在美洲能大行其道?为什么是在英国发生工业革命?所有这些疑问都以关键的方式与哥伦布大交换相关联。美洲的发现对于今天仍在继续的世界多样性的日益融合与相互依赖起关键作用。
1492年前的美洲大陆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美洲原住民隔绝于全球所有其余早期人类社会之外,土著群体的历史发源之早、各地人口之多、社会形态之新、主宰环境之能,早已都湮没在了历史的汪洋大海中。而借助考古学、人类学、生物学、语言学、社会学、人种学等多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全面描述哥伦布抵达以前的美洲人类生活,还原其本来面目,正是《1491》的主旨。
通过检阅对印第安人口学、起源与生态等领域内尚未得到广泛报道的最新研究,查尔斯?曼恩热忱地阐明了美洲原住民文化远在欧洲探险者涉足新大陆之前很久,就已经发展出了高度复杂的文明。曼恩远离学术争论,摆脱内行术语,通过大发现的故事赋予科学以生命,他书中的主角都是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和人口学家,他们运用所学解开一个个历史疑团,把学术发现清晰地呈献给读者。凭借着近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曼恩构建出了引人入胜的印第安帝国故事,并在其间融入了考古学界、体质人类学界、语言学界和生态学界激辩不休的关于帝国兴衰的种种理论。
《1491》是对哥伦布抵达以前美洲人类生活的一部全面描述,描绘了西半球在进入全球贸易和移民浪潮前的场景,塑造了征服到来前有关美洲的不同寻常的叙述——自然的规划、资源的统筹和财富的流向,此部开拓性的科学、历史和考古学著作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1492年哥伦布到访以前的美洲的认知,曼恩指出他们被征服之前积累了惊人的知识量。他们的本土创新引发经济富矿效应,拉开了今天我们称之为“全球化”的序幕。这一惊人的新视角和打破常识的新观点极大地挑战了“欧洲中心论”的盛行观点,连《世界史》作者麦克尼尔都盛赞《1491》是一部“不凡之作”。
作者简介:
  查尔斯曼恩是《大西洋月刊》、《科学》和《连线》杂志的撰稿人。他也为《财富》杂志、《纽约时报》、《史密森尼》、《名利场》、《华盛顿邮报》供过稿,还为HBO电视台的连续剧《法律与秩序》撰写过脚本。作为曾三次进入美国国家杂志奖决赛的作者,曼恩至今已被美国律师协会、美国物理研究会、阿尔弗雷德P斯隆基金会和兰南基金会授予过与写作相关的奖项。《1491》赢得了美国国家学院传播奖的年度最佳图书奖。他住在马萨诸塞州的阿姆赫斯特。
  目录:
  地图列表
绪论
序言/霍姆伯格之误
1.俯瞰
在贝尼省
霍姆伯格之误
“人类及其作品的缺失”
另外的新石器革命
一次有导游的旅行
第一部分/毫无根据的数字
2.比林顿为何活了下来
友善的印第安人
黎明之地的成年礼
观光和背叛
骷髅地地图列表
绪论
序言/霍姆伯格之误
1.俯瞰
在贝尼省
霍姆伯格之误
“人类及其作品的缺失”
另外的新石器革命
一次有导游的旅行
第一部分/毫无根据的数字
2.比林顿为何活了下来
友善的印第安人
黎明之地的成年礼
观光和背叛
骷髅地
诡计
3.在四分之国
“当头一棒,击中眉心”
塔万廷苏尤
印加人的镀金轿
处女地
等差数列
4.常见问题
坐不满扬基球场
脆弱性的遗传学
“怖畏之象”
花与歌
判定责任
第二部分/年代久远的遗骨
5.更新世的战争
可能非常怪异的单倍群
失踪的支派
瞎子领瞎子
福尔松和老头子
克洛维斯共识
洲际鸿沟
全国各地
靠岸
6.棉花(或者是凤尾鱼)和玉米(两个文明的传说,第一部分)
大型建筑
棉花时代
小玉米棒
世界上最蠢的问题
7.文字、轮子和传递作业(两个文明的传说,第二部分)
像葡萄一样纷纷掉落
橡胶人
计数与文字
从1-地震到8-鹿
轮式插曲
秘鲁飞地
制造圣石
第三部分/图像的山河
8.美洲制造
进入水域
与自然友好相处
壁炉
万座土墩
美国低地的兴衰
百年战争
9.亚马孙河流域
奥雷利亚纳的见闻
绿色监狱
潘卓品塔达岩洞
在西部
降水物理学
历史的馈赠
10.人造的荒原
俯首皆是千株葛根
每四只鸟中就有一只
新的海岸
后记
11.和平大律法
附录A负载词
附录B说话的结
附录C作为例外的梅毒
附录D历月
★《时代周刊》《波士顿环球报》《沙龙》网络杂志《圣何塞水星新闻报》《发现》杂志《旧金山纪事报》《今日美国报》《纽约太阳报》《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书
这是一部新闻记者的不凡之作:生动、迷人……一本精彩、富有挑战意味、信息性强的书。——威廉麦克尼尔,《纽约书评》
一部富有挑战意味……颇具贾里德戴蒙德风格、挑战了有关全球发展的盛行观点的著作。曼恩记录了我们在世界发展的设想上的重要变革,而这次变革的结果,我们年幼的后辈到了上初中的时候就有可能在教材里学到。
——《旧金山纪事报》
★《时代周刊》《波士顿环球报》《沙龙》网络杂志《圣何塞水星新闻报》《发现》杂志《旧金山纪事报》《今日美国报》《纽约太阳报》《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书
这是一部新闻记者的不凡之作:生动、迷人……一本精彩、富有挑战意味、信息性强的书。——威廉麦克尼尔,《纽约书评》
一部富有挑战意味……颇具贾里德戴蒙德风格、挑战了有关全球发展的盛行观点的著作。曼恩记录了我们在世界发展的设想上的重要变革,而这次变革的结果,我们年幼的后辈到了上初中的时候就有可能在教材里学到。
——《旧金山纪事报》
写作生动,极为引人入胜……激动人心、颇有兴味……曼恩的书作既有侦探小说的成分,也有史诗和悲剧的成分。他选择的是一个宏大的主题:数千年的跨度,两个巨大的、从都市复合体到小村落集群无所不包的大陆和文明,其多样性丰富至极,以至于我们对美洲居民的简短称谓,即印第安人,从未显得如此失当而错误。
——《圣何塞水星新闻报》
美妙至极……一个新发现……我们那种认为荒野纯粹无瑕、未经人类污秽的双手触碰过的观念必须抛弃了。
——《纽约太阳报》
曼恩并未将其命题呈现为对无限制发展的论证。然而,这个命题是支持人类对自然土地资源的管理,也反对强调人类应当对森林采取完全不予开发的所谓“生态虚无主义”的立场。
——《西雅图时报》
这是关于前哥伦布时代历史概况的必读课程——视角很新,研究工作一丝不苟,把大部头的讨论提炼为一章一章的内容,向一般读者展示了与该话题相关的广阔视野。
——《普罗维登斯报》
极其公平而动人……曼恩有趣的评论确定了正确的基调:学术性与时髦性兼备。
——《圣彼得堡时报》
简洁而富有娱乐性……令人想起约翰麦克菲充满科学细节的雄辩之才和贾里德戴蒙德石破天惊的雄心……让我用一种新的方式去思考历史。
——吉姆罗斯,《洛杉矶时报》
引人入胜……恰当地筛选了大量的证据和学界的争议。《1491》应当成为所有高中和大学世界史课程的必读书目。
——《外交事务》
在缓解西方民众对这些昔日伟大美洲文明的普遍无知上,这本书可称是优秀的传道之作……曼恩既有把学术行话转译为外行俗语的本事,也有熟练写作复杂的科学事项的能力……附带说一下,这本书里除了提出对特定议题敏感性的认识之外,并没有什么关于政治正确性的内容。
——《文学评论》
不朽之作……《1491》不像是一部独立的作品,而更像是一种能诱使很多读者产生对有关这段史前时代的惊人新视角的毕生迷恋的著作。《1491》最令人震惊的是它能使人产生从大梦中惊觉,并且慢慢发现自己被愚弄得多么彻底的感觉……曼恩加入的关于美洲历史的新鲜解释是如此之多,使其成了一部极具颠覆性的作品。
——《沙龙》
研究透彻,阅读体验畅快淋漓……可读性佳,普及性强……在有关前哥伦布时代美洲文明的入门书籍里,极少有比这更好的书,而且没有一部书的内容比它更新。
——《观察报》
一大成就……一部对1492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生活的迷人的、打破常规的记述。
——《商业周刊》
塔万廷苏尤
1491年,印加人统治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它大过中国的明王朝,大过在伊凡大帝治下大肆扩张的俄罗斯帝国,大过萨赫勒地区的桑海帝国和西非高原上强盛的大津巴布韦帝国,大过如日中天的奥斯曼帝国,大过三国同盟(这是阿兹特克帝国更为精确的名称),更远远大过任何欧洲国家。印加人的管辖区跨越了惊人的32个纬度,这就好像从圣彼得堡到开罗都在同一个势力的统治范围内一样。整个帝国的领域包含了每一种人们能想象到的地形,从亚马孙上游的雨林到秘鲁海岸的沙漠,再到二者之间,两万英尺(约6100米)高的安第斯峰顶。牛津大学历史学家菲利佩费尔南德斯–阿梅斯托(FelipeFernándei-Armesto)写道,“如果可以用一个帝国的环境适应性来衡量其潜能的话,那么印加人就是那个时代里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帝国建设者。”
  印加人的目标,是把南美洲西部大量不同的部族结合起来(这里面有的部族和印加人自己一样富庶,有的贫穷而无组织,每个部族都讲着不同的语言),纳入到皇帝直接管理的单一官僚体系内。这不仅仅是政治意义上的统一,印加人还想要整合区域内的宗教、经济和艺术资源。他们的方法既大胆又粗暴,还颇为有效:他们把全体居民直接迁出其故土,并利用全球最大的道路系统进行运送,这是一条长达25000英里(约40233.6公里)的石料路面的要道网络;他们还强迫迁出者和其他部族一起,投身于庞大而偏远的国家农场和建设项目之中,而且只能使用印加的通用语言RunaSimi。为了监督这项巨大的事业,印加人发明了一种独特的文字,即按序列地在线上打结,这让人联想起如今的计算机语言。(见附录B:说话的结。)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已过世的考古学家约翰H罗(JohnH.Rowe)认为,印加人对其领域的重新整合是如此之成功,以至于安第斯地区的历史“并非始于(南美人)与西班牙征服者的独立战争,而是始于(帝国创立者)帕查库提在15世纪的天才组织能力”。
秘鲁高原和印加人一样卓越非凡。康奈尔大学的人类学家约翰穆拉(JohnMurra)写道,这是地球上最特立独行的地方,“那里有数以百万计的(人们)违背了所有的表面逻辑,坚持居住在海平面10000英尺(约3048米)以上,甚或是14000英尺(约4267米)以上。任何别的地方都没有人能在如此明显脆弱的环境中居住几千年之久”。在任何别处,也都没有人能住在海拔这么高、多数农作物无法生长、地震和山体滑坡多发、极端天气是家常便饭的地方,而且还能反复地创造出拥有先进技术的持久文明。印加故土的地势最高,也最陡,其斜坡与水平面的夹角超过65度。(旧金山以其几乎无法驾驶的山丘而闻名,那里最陡的街道,斜坡与水平面呈31.5度。)况且这里还最狭窄:在多数地方,从太平洋沿岸到山顶之间的距离不到75英里(约120.7公里),在有些地方还不到50英里(约80.5公里)。按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贾里德戴蒙德的说法,生态学家的假定是,最初的大规模人类社会往往诞生于那些“在短距离内,高度和地势变化各异的”地理环境中。新月沃地就是一例,伊朗西部的山岭与全球最低的死海,包围着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这两大水系。秘鲁是另外一例。在山峰与海洋之间的短暂旅途中,游客将经过全世界34种主要地理环境中的20种。
  安第斯原住民摄影家马丁昌比(1891~1973)的这幅作品,拍摄的是秘鲁高地的印加遗迹Wi.ayWayna。人们在高度如此不适宜居住的地方生活,并反复创造出复杂的物质社会来,这是全球仅有的孤例。
为了在这种陡峭狭窄的生态系统大杂烩中生存,安第斯地区的社群往往派代表和侨民到上坡或下坡去住,那里有着本地没有的资源。每处都有可取之物:海洋里的鱼类和贝类,沿岸河谷的豆子、南瓜和棉花,山麓地带的玉米、土豆和藜麦(一种安第斯粮食),高地的美洲驼和羊驼的毛和肉。这些卫星定居点的居民与中心区交换物品,把豆子送上山,得到美洲驼的肉干。虽然极少能够回到这片故土,但他们都始终保留了这里的公民身份。安第斯地区的人们结合了多种生态系统的产物,他们因此得到了高于每个单干社区的生活水平,也均摊了整个地带频发的自然灾害的风险。穆拉给这种生存模式起了个名字:“垂直式群岛”(verticalarchipelagoes)。
垂直管理有助于安第斯诸文化的生存,但也使其保持了狭小的形态。由于山体的存在阻碍了由北向南方向的交通,由东向西来协调商品和服务的流向则方便得多。因此,在历史上大多数时候,该地区都处于一堆中小规模文明混杂、每个文明只与其近邻产生互动的状态。尽管如此,安第斯地区还是有三次大一统的时期,由兴起的单个文明将此前独立的群体在同一面大旗下团结起来。第一次霸权时代的领袖是查文文明(Chavín),它从公元前700年到基督纪元之初,长期控制着秘鲁的中部海岸和毗连的山地。在查文文明衰落之后,再度兴起的是两大强国:技术先进的瓦里帝国(Wari)统治着曾在查文治下的海岸地区,而蒂亚瓦纳科(Tiwanaku)则以的的喀喀湖为中心,该湖是秘鲁和玻利维亚边界上一座庞大的高山湖。(我此前对瓦里和蒂亚瓦纳科已做过简要叙述,在本书的第6章和第7章还会继续讲述其故事,以及印加文明兴起之前的大量其他传统。)瓦里和蒂亚瓦纳科崩溃后,在公元第一个千年的末期,安第斯地区分裂为各个碎片化的社会政治实体,在接下来的300多年里也一直如此,只是有一个重要的例外。之后,印加人就出现了。
印加帝国是安第斯地区有史以来最大的国家,也是最短命的国家。它兴起于15世纪,持续了不到100年就毁于西班牙之手。
印加人不太像征服者。甚至到1350年的时候,他们还只是安第斯中部政坛上无关紧要的一股势力,而且还是新来者。在西班牙耶稣会传教士博纳布科波(BernabéCobo)记录的一个口述传说中,印加人的始祖,是有着四兄弟和四姐妹的一家人,他们不知为何离开了的的喀喀湖,四处游荡,直到发现了后来成为印加首都的库斯科。为印第安人“极端的无知与残暴”而叹息的科波,将此斥为“可笑的”故事。尽管如此,考古研究已经在大体上证明了这种传说:印加人似乎的确是在1200年左右由别处(或许正是从的的喀喀湖一带)迁徙到库斯科来的。
与原住民对印加历史的记述最为相近的殖民者的说法,源自胡安迪贝唐佐斯(JuandeBetanzos)。这个娶了印加公主的西班牙平民,后来成为了殖民政府最杰出的翻译。根据对其姻亲的采访,迪贝唐佐斯估算道,印加人出现于库斯科地区的时候,当地已经有“200多个”小规模部族了。而他们定居的库斯科,是一个“有大约30间狭小而简陋的草房”的小部族。考古证据显示,印加人逐渐地强大起来。其命运的明显转折点出现于印加人不知何故,与一个名为昌卡(Chanka)的部族为敌之时。昌卡最终向印加发动了进攻。这次不起眼的省际争执,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据16世纪神职人员米格尔卡贝洛巴尔博亚(MiguelCabelloBalboa)一部被广为引述的编年史的说法,昌卡人的这次攻势发动于1438年。当时的印加领袖是维拉科查印卡(WiraqochaInka)。据科波的记述,维拉科查作为“一名勇敢的王子”,在青年时代就显示出了“好战的”本质。即位后,他更是立誓说“将要征服半个世界”。或许如此吧。但在昌卡入侵时,他带着自己四个儿子中的三个,包括其指定继承人印卡乌尔科(InkaUrqon),逃离了辖域。他年轻的儿子印卡库西尤潘基(InkaCusiYupanki)拒绝逃跑。相反地,他奋不顾身地与昌卡人作战,以至于(传说)连当地的石头也都加入了保卫战。印卡尤潘基赢得了这场战斗,并俘获了很多昌卡的领导人。他随后剥了他们的皮,以示庆祝;皮萨罗就看到过这些展出的战利品。但是印卡尤潘基先把俘虏们带到了他父亲那里,以便于维拉科查印卡完成胜利仪式:在他们身上擦自己的脚。
担心印卡-尤潘基太过自我膨胀的维拉科查印卡,选择用这一时刻来提醒
这个小儿子,他依然是自己的从属者。他宣扬说,擦脚仪式的荣耀其实属于下一代印卡,即印卡乌尔科。迪贝唐佐斯写道,“作为回应,印卡尤潘基乞求其父去践踏这些囚徒,还说他取得这场胜利,可不是为了让诸如印卡乌尔科和自己其余兄弟这样的娘儿们来干这事的。”激烈的争论导致了一场僵局。就好像一场莎士比亚戏剧似的,维拉科查印卡决定杀掉这个烦人的小儿子。(维拉科查印卡手下的一员将领后来解释说,这是“一个疯狂的冲动”。)但印卡尤潘基事先听到了风声,于是这项阴谋失败了。感觉受辱的维拉科查印卡下野流亡,而印卡尤潘基以胜利者的姿态回到了库斯科,把名字改为帕查库提(Pachakuti,意为“惊世之人”),同时宣称印加的统治家族是太阳神的后裔。此后,他东征西讨,所到之处,势如破竹。
嘿,等会儿!读者可能会这么说。这个家族故事简直是一部太棒的情节剧了,似乎可以理所应当地质疑一下它是否真实发生过。毕竟,关于印加史的全部已知文字记录都是在欧洲征服此地后完成的,而这时距离帕查库提的崛起已经过了一个多世纪了。而且这些记录彼此之间还各不相同,有些甚至大不相同。这不仅仅反映了作者的偏见和无知,还反映了其消息来源为了说某个家系的好话,能够随意践踏历史。出于这些原因,部分学者对现存的编年史全然不予理会。另一些学者则指出,做记录是印加人和西班牙人都有的悠久传统。总体来说,这些编年史家似乎意识到了其见证者的角色,也试图达到这一标准。他们对各个事件的版本在大体上是一致的。因此,多数学者都明智地利用了殖民时期的记录。我也在试着这样做。
在执掌国家政权后的25年时间里,帕查库提开拓了帝国的疆土,从秘鲁中部的高原到的的喀喀湖及更远处的地方。他的方法比人们预料的要更为精妙而划算。对钦察(Chincha)这片沿岸山谷的缓慢接管就是一个范例。1450年前后,帕查库提派遣了一支以其养弟卡帕克尤潘基(QhapaqYupanki,大意为“慷慨的贵人”)为首的军队前往钦察。卡帕克尤潘基率领数千兵卒长驱直入河谷地带,却通知惊慌失措的地方名流说,他对钦察一无所求。曾于16世纪50年代调查了河谷历史的两名西班牙神父报告说,“他自称为太阳之子,而且说他是为了他们好和为了每个人好而来的,他并不想要他们的银子、金子或者是女儿。”这名印加将军远没有以武力平定这片土地。事实上,他把“他携带的全部物品”都留给了当地人。他几乎是把钦察的领导层都埋在了成堆的贵重物品下面。而作为其慷慨相助的回报,这名将军只是请对方表示一点点感激之意,最好是以一幢大房子的形式赠予己方。这样,印加人就能在屋里进行工作,而仆人们也就可以烹饪、清扫和置办这个前哨基地里需要的物什。当卡帕克尤潘基离开时,他还请钦察人送工匠和货物到库斯科去,以此继续表示他们对印加的感激之情。
10年后,帕查库提又派遣了另一支部队赶赴该河谷。这一次,部队的指挥官是他的儿子和继承人托帕印卡尤潘基(ThupaInkaYupanki,意为“尊贵的印卡皇室”)。托帕印卡与当地领导层进行密谈,并对河谷生活的改善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想法,这些想法都得到了对方由衷的支持。当地领导人按照印加的模板,把全部人口都列入征兵范围,依据性别和年龄把各家各户分为不同的序列,每个序列的首领向其上级序列的首领报告。“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人们知道谁在负责。”西班牙神父们写道。托帕印卡向这些被组织起来的人们委派任务:在此地开路,把钦察与印加治下的其他区域连接起来,为印加人修建一座崭新的宫殿,并打理为其留出来的田地。托帕印卡显然把钦察留给了其兄弟来继续管理和经营当地人的谢意。
其后的拜访者是帕查库提之孙,他可能在15世纪90年代到访了此处。与他同时到来的,还有印加人对土地及服务的升格要求。互惠的外表正在褪色。到了那时候,钦察人除了屈服,已经没有什么其他的选择了。他们被印加辖区所包围;其经济与帝国组织牵绊难离,其成百上千的子民执行帝国的命令。钦察精英不敢与印加军队进行较量,总是顺从而不勇猛,在殖民政府中也获得了这样那样的美差。但他们作为独立实体的领地已经不复存在了。
1976年,如今就职于华盛顿特区的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爱德华N勒特韦克(EdwardN.Luttwak)出版了一本富有挑战意味的关于罗马帝国时期的小书。他在书中区分了领域式的(territorial)帝国和霸权式的(hegemonic)帝国。领域式的帝国用军队直接占领土地,赶走旧的统治者,将其领土并入己方。而在霸权式帝国中,被征服地区的内部事务仍归其原统治者处置,他们只是成了诸侯而已。领域式帝国控制严格,但其维持成本高昂;霸权式帝国的维持成本则很廉价,因为原地方首领承担着管理成本,不过君主与诸侯之间的松散联系促进了叛乱的形成。每一个意在开疆拓土的国家都是二者的混合体,但所有美洲原住民的帝国都偏向于霸权式经营。由于没有马匹,印第安士兵的行进速度不可避免地比欧洲或亚洲的士兵都慢。部队一旦用作占领军,就不能够被迅速地再行分配。因此,印加人只能几乎是被迫地指派地方首领,而不是将其替换。他们不遗余力地践行着这种策略。
帕查库提于1643年将军事指挥权转交其子托帕印卡,自己则把注意力转移到以帝国风格完全重建库斯科上来。在此过程中,他跻身于历史上伟大的城市规划者之列。尽管他吸收了安第斯地区的美学传统,帕查库提还是在印加艺术与建筑史上刻下了自己的印记。苏美尔与亚述的建筑镶嵌着灿烂的马赛克和壮观的壁画,而印加风格却是冷峻、抽象的,简略到只剩下几何图形;事实上,这有着惊人的当代色彩。[按秘鲁评论家塞萨尔帕特诺斯托(CésarPaternosto)的观点,诸如约瑟夫亚伯斯(JosefAlbers)、巴内特纽曼(BarnettNewman)和马克罗斯科(MarkRothko)之类的20世纪油画家都受到了印加艺术的启发。]
  印加的砖石建筑使西班牙征服者感到惊奇,后者不能理解他们在没有灰浆和役畜的情况下,是怎么把这么大的石头拼接到一起的,而且这些建筑还十分耐用。美国探险者海勒姆宾厄姆于1913年拍下了马丘比丘要塞的照片。尽管沉寂了4个世纪,该要塞当时几乎还是完好如初的。
位于新库斯科心脏地带的,是阿玛斯广场(theplazaofAwkaypata)。这座长625英尺(约190.5米)、宽550英尺(约167.6米)的广场,几乎全部被市里工人每天从太平洋沿岸运来并耙平的白沙覆盖着。纪念碑状的别墅和庙宇从三面包围了这个空间。其墙体都是用大石块切割而成的,切割技术之精准,安放之严丝合缝,以至于皮萨罗的弟弟佩德罗(他以侍从的身份跟随其兄)报告说,“连大头针的针孔都扎不进接缝里。”与这些建筑正面相对的,是大盘大盘擦亮了的黄金。当高山的阳光笼罩阿玛斯的时候,横片的白沙和斜片的黄金甚为扎眼,整个空间俨然成为颂扬光的露天剧场。
在帕查库提的宏伟设计中,阿玛斯广场是帝国和宇宙的中心。四条高速公路从这座宏大的广场向四周延伸,而这四条公路划分出了不对称的四个部分,这也正是他把塔万廷苏尤(即“四分之国”)帝国划分为四个部分的依据。印加人认为,四分呼应着天国的秩序。银河,安第斯宇宙学中的一条广阔的天河,在与地球轨道呈28度角左右时横穿秘鲁的天空。一年中有6个月,星流可以说是由东北向西南斜穿天际;在另外6个月里,它们由东南向西北斜穿而过。这种变化与雨旱两季之间变化的时段大致重合(这也是银河将赋予生命的水源供给大地之母的时节),并把天空划为四截。而反映了这种模式的阿玛斯广场,是宇宙的轴心。
  在印加首都库斯科周围,有着400多座“wak’a?±,即具有灵力的地方。它们多数都是石头,其中有些雕刻着精美的图示,或许与其所影响到的地区有关。
不仅如此,库斯科还是第二种精神模式的中心。从阿玛斯发散出去的,是41条歪曲的、富有精神力量的线条。这些被称为“zeq’e”的线条呈蛛网状,相互交织。它们连接着大地的特有物产:泉水、坟墓、洞穴、圣地、田地和石头。在库斯科周围,有约400座“wak’a”(与圣地多少有些相像),首都四周也因此聚集着大地的力量。(在印加历法中,“zeq’e”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印加历由41个星期组成,其中每周有8天。)“Wak’a”与“zeq’e”二者形成的网络,关联性极其复杂,以至于哥伦比亚大学考古学家特伦斯丹特洛伊居然写道,“许多勤奋的学者都只能挠着他们的脑袋,去相信其他人的判断了。”每一座“wak’a”都有着自己的意义、相对的地位、社会关系以及一套在仪式上的用法。城外的一块大石,据说是最初的印加兄弟之一的石化之身;印加部队常会给这块石头穿上精致的衣服,并作为某种能带来好运的护身符随军携带。科波观察到,为了记下这些华美而丰富的圣地和线条,整个帝国“在库斯科城有1000多名男子,是什么其他事情都不做,而只记着这些东西的”。
帕查库提不仅重塑了都城,还为塔万廷苏尤奠定了其特征的制度基础。几个世纪以来,当地村民都会花一定时间,以团队作业的形式来完成社区项目。通过交替使用恐吓与哄骗的手段,帕查库提把当地人服务的义务扩大到了无法想象的程度。他通过法令宣布,塔万廷苏尤的一切土地与财产都属于国家(事实上,都属于印卡本人)。因此,农民就不得不定期成为帝国的农夫、牧人、纺织工、泥瓦匠、手艺人、矿工或者士兵。他们通常会离家几个月之久。他们人在旅途之时,国家为其提供吃、穿、住(其来源都是其他工作人员提供的货物)。这些应征的士兵修建了水坝、梯田和灌溉渠;他们在国有土地上务农,在国有牧场中养牧,在国有工厂里制罐,还储满了几百家国有仓库;他们铺平了高速公路,为携带信息和货物的长跑者与美洲驼提供给养。帝国以专政手段加大了对安第斯地区垂直管理的力度,把人民和物资往返运送于地区内的每一个间隙。
这种经济体系最不惊人的特征,是它的运转不需要钱。诚然,货币的缺失在当时并没有出乎西班牙侵略者的意料;直到18世纪,欧洲多数地区也是如此。不过印加人甚至连集市也没有。按照经济学家的预估,这种非市场的经济体(有人称之为垂直的社会主义)应该会产生严重的低效现象。这些确然存在,但其过失是由生产过剩而非需求所造成的。西班牙侵略者惊奇地发现,印加仓库里囤积着大量原封未动的布料和物资。但对于印加人来说,库存大量盈余是声威和富足的象征,这都是计划的一部分。秘鲁小说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VargasLlosa)注意到,最重要的是,塔万廷苏尤“设法根除了饥饿”。他虽然并非印加的支持者,但还是承认说,“纵观全球,只有极少数的帝国达成了这一壮举。”
塔万廷苏尤每吞并一个新的地区,印加人就会从其他偏远地区强制性地大量移民至此,并向新移民分配土地。新来者被鼓励保留其衣着与习俗,而非融入当地生活之中。为了沟通,双方都被迫使用其征服者的语言RunaSimi。从短期来看,这一做法导致政局紧张,而印加人则借此插手调停并控制双方。从长远看,这会(如果成功的话)侵蚀各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打造出一个新的、刻着塔万廷苏尤记号的国家。但是在民族这盘大棋上,印加人把棋子支来支去的规模,无疑会令人钦佩。惊人的是,很多地方的外国人在数量上都超过了原住民。最终,民族冲突有可能导致塔万廷苏尤像南斯拉夫一样土崩瓦解。但是如果皮萨罗没有去打断这一进程,印加人或许可以创造出一种与中华文化同样持久的统一文化。
  







阅读提示:1491:前哥伦布时代美洲启示录的作者是查尔斯曼恩,胡亦南,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1491:前哥伦布时代美洲启示录下载地址

上一本:故宫藏美
下一本:大秦王朝终结者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