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江华 日期:2014-04-18 04:18:25
这是一本讲述中国历代王朝盛衰兴亡的历史通俗读物。作品探讨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中,是什么原因,才出现了汉、唐、清初这样的盛世,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了春秋战国、五代十国等这样的分裂时期,从而探寻历代王朝盛衰兴亡的内在规律。
作者简介:
刘江华,1973年7月出生。199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1998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攻读研究生。2001年毕业后进入《北京青年报》文化部任记者。现为《北京青年报》副刊版组编辑。
目录:
壹王朝多死劫/1
一、成亦农民起义,败亦农民起义/3
二、陈胜吴广式造翻不断/5
三、王朝缺乏纠错能力/7
(一)皇帝无法选择自己最满意的接班人/8(二)皇帝总是最圣明/10(三)选了暴君,也很难废除/12
四、与皇帝共患难易同享乐难/17
五、本想防外戚反被外戚专政/19
六、本想防宦官最后宦官成祸/21
(一)明朝宦官祸害无穷/22(二)朱元璋设计的政治制度存在缺陷/23
七、泛道德化:宁要名分,不讲实效/26
(一)汉哀帝的尊位难题/26(二)北宋仁宗身后的“濮议”事件/28(三)明嘉靖朝的大礼仪事件/28
贰开国杀功臣/35
一、功臣们最危险的时刻/37
(一)新皇帝开国,忙着杀功臣/37(二)老皇帝托孤,想着罢功臣/38(三)新旧皇帝交替,急着除功臣/38
二、开国杀功臣的手段/40壹王朝多死劫/1
一、成亦农民起义,败亦农民起义/3
二、陈胜吴广式造翻不断/5
三、王朝缺乏纠错能力/7
(一)皇帝无法选择自己最满意的接班人/8(二)皇帝总是最圣明/10(三)选了暴君,也很难废除/12
四、与皇帝共患难易同享乐难/17
五、本想防外戚反被外戚专政/19
六、本想防宦官最后宦官成祸/21
(一)明朝宦官祸害无穷/22(二)朱元璋设计的政治制度存在缺陷/23
七、泛道德化:宁要名分,不讲实效/26
(一)汉哀帝的尊位难题/26(二)北宋仁宗身后的“濮议”事件/28(三)明嘉靖朝的大礼仪事件/28
贰开国杀功臣/35
一、功臣们最危险的时刻/37
(一)新皇帝开国,忙着杀功臣/37(二)老皇帝托孤,想着罢功臣/38(三)新旧皇帝交替,急着除功臣/38
二、开国杀功臣的手段/40
三、刘邦杀功臣:一个一个地杀/42
(一)诬陷韩信谋反/42(二)逼迫韩信谋反/44(三)韩信谋反实为冤案/45(四)机会主义者彭越的死亡/47(五)杀异姓王只是为刘姓王腾位置/48
四、朱元璋杀功臣:一批一批地杀/50
(一)朱元璋开国功臣被杀戮殆尽/51(二)朱元璋本以不嗜杀而得天下/56(三)朱元璋杀功臣以加强皇权/57(四)朱元璋杀功臣为后代铺路/60(五)朱元璋杀功臣亦是性格使然/61
五、武则天杀功臣:过了河就拆桥/64
(一)得以执掌大权后即杀丞相裴炎/64(二)只要反对自己称帝一律捕杀之/66(三)对来俊臣、周兴等酷吏先用后杀/67
六、分裂王朝同样开国杀功臣/70
(一)后梁开国,朱温杀功臣/70(二)后唐开国,李存勖杀功臣/71(三)南朝宋开国,刘裕杀功臣/71
七、开国杀功臣,害人又害己/72
叁良臣忙自保/75
一、封建王朝良臣的四大危险/77
(一)君王的诛杀、敲打和罢黜/79(二)同僚的攻击/85(三)仇敌的离间/87(四)道德和舆论的非难/90
二、讨好对方以自保/93
(一)媚君以自保/93(二)弄君以自保/95
三、伪装自己以自保/97
(一)在志向方面进行掩饰/98(二)在才能方面进行掩饰/98(三)在感情方面进行掩饰/100(四)装病以自保/101(五)装醉以自保/102(六)装傻以自保/103(七)装疯以自保/103
四、自重以自保/105
五、屈尊以自保/107
(一)为自保,信陵君被迫“多近妇女”/107(二)萧何自污以自保/108
六、避君以自保/110
七、让权以自保/112
八、宥过以自保/114
九、公开对抗以自保/117
肆枪打出头鸟/121
一、吴起变法引来杀身之祸/123
二、商鞅改革遭车裂而死/125
三、晁错变革政体被斩东市/128
四、唐代两位天才理财家的悲剧/131
(一)刘晏改革漕运,长安得以有粮/131(二)杨炎两税法改革“赋不加敛而增入”/132(三)两位理财高手的恩怨/133(四)理财高手被政治高手唐德宗玩弄/135(五)难以剥离政治进行纯经济领域改革/136
五、范仲淹改革而遭流放,死于道旁/138
六、王安石变法,争议到如今/142
(一)冗官冗兵冗费之重/142(二)十大变法举措富国强兵/144(三)变法遭遇激烈反对/146
七、张居正:改革成功,保命失败/149
(一)一条鞭法让明朝府库充实/150(二)“死后一败涂地”/151
八、百日维新,法场喋血/153
九、郭嵩焘介绍西学反成“名教罪人”/156
伍除奸需用计/161
一、王朝为何总会有奸臣/163
(一)为制衡臣子,皇帝培养奸臣/164(二)为一己私利,皇帝纵容奸臣/165(三)因臭味相投,皇帝欣赏奸臣/165
二、王朝为何要除奸臣/168
(一)奸臣大多爱聚敛钱财/168(二)奸臣大多是见利忘义/169(三)奸臣大多爱攫取权力/169(四)奸臣大多会残害官民/170(五)奸臣大多会动摇国本/171
三、除奸为何还得用计/172
(一)奸臣总会抓住一切机会反扑/172(二)光明正大地除奸,往往难以奏效/173(三)小人除小人,也不乏用计/175
四、除奸都用了哪些计/176
(一)汉王允离间计除董卓/176(二)明杨一清离间计除刘瑾/177(三)元朝脱脱调虎离山除伯颜/181(四)明徐阶十年磨一剑除严嵩/182(五)明万历时李三才嫁祸于人除矿监/189
五、皇帝“造翻”除奸/190
六、《二十四史》奸臣多得善终/192
陆冤案总难了/201
一、天下无冤民只是溢美之词/203
二、制造冤案以树立威权/205
(一)蒙恬式冤案:新旧君王交替之际/205(二)多尔衮鳌拜式冤案:皇帝亲政之时/207
三、制造冤案以讨好皇上/210
(一)岳飞式冤案:皇帝的恐惧心理/210(二)于谦式冤案:皇帝的报复心理/211(三)马援式冤案:皇帝的猜忌心理/214
四、制造冤案以攫取利益/218
(一)长孙无忌式冤案:为武则天掌权铺路/218(二)脱脱式冤案:哈麻得以夺权/221(三)袁崇焕式冤案:皇太极让明朝“自毁长城”/222
五、冤案的平反昭雪十分困难/228
(一)马援:死后30年/228(二)岳飞:秦桧死后/229(三)脱脱:死后8年/229(四)建文诸臣:历经上百年/230(五)于谦:死后32年/232(六)张居正:直至崇祯登基/232(七)明七君子:魏忠贤倒台后/232(八)袁崇焕:身死150年/233(九)多尔衮:死后百年/233(十)鳌拜:晚了几十年/234
六、冤案平反的内因外因/235
(一)冤案制造者倒台,受害一方重新掌权/235(二)制造冤案者良心发现自己纠正/235(三)朝代更迭,还历史本来面目/236(四)民众呼声,当权者迫不得已/236
七、王朝冤案的基本规律/238
(一)历朝历代都有冤案/238(二)皇帝最是“冤”大头/239(三)权力更替时最容易发生冤案/240(四)冤案多是恃强凌弱/240
柒有国没有家/243
一、封建帝王有国没有家/245
(一)帝王之家缺乏亲情/245(二)生在帝王之家风险很大/246(三)血缘亲情抵挡不住帝位诱惑/246
二、母杀子/248
(一)武则天扼亲女杀亲子/248(二)北魏胡太后杀亲子/252(三)北魏文明冯太后为权力而杀子/252(四)越狠毒越成功?/253
三、父杀子/255
(一)听信谗言,汉武帝逼死儿子刘据/255(二)为博爱妃欢心,汉成帝杀死亲子/256(三)为求好名声,王莽杀子孙/258(四)为推行改革,北魏孝文帝杀儿子/260(五)南朝宋武帝杀子不成反被子弑/261(六)唐中宗李显逼死儿子/262
四、子弑父/263
(一)王临密谋杀害父亲王莽/263(二)南朝宋刘劭杀害父亲宋武帝刘义隆/263(三)杨广杀死父亲隋文帝杨坚/264(四)朱高燧谋害父亲明成祖朱棣/265
五、兄弟相残/266
(一)胡亥矫诏杀哥哥扶苏/266(二)汉文帝害死同父异母弟/267(三)汉明帝“骨肉相残”/267(四)后秦兄弟相残/267(五)南朝宋武帝杀弟弟/268(六)南朝宋文帝刘彧杀弟兄/268(七)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兄弟残杀/269(八)成吉思汗子孙争位/272(九)雍正残害兄弟/274
六、祖父杀孙子/276
七、孙子诅咒祖父早死/278
八、妻子毒死丈夫/279
九、宗室相残/282
(一)西汉七国之乱,叔侄相争/282(二)西晋八王之乱,叔侄辈残杀/282(三)南北朝时期刘子业杀叔祖/283(四)唐玄宗逼死姑姑太平公主/286(五)朱棣害死侄子朱允炆/287(六)朱瞻基杀死叔父朱高煦/287
十、外戚成仇家/289
(一)汉文帝逼舅舅薄昭自杀/289(二)汉武帝杀舅舅窦婴/290(三)汉昭帝杀岳父上官安/290(四)汉宣帝杀岳母/291(五)汉和帝刘肇与舅舅窦宪反目/292
捌王朝有代际/295
一、汉武帝时期西汉由盛转衰的征兆/297
(一)从“人给家足”到“海内虚耗”/297(二)百姓的负担开始加重/298(三)酷吏得以重用,天下盗贼纷起/299(四)汉武帝晚年悔过/300
二、西汉由盛而衰的教训/301
(一)好大喜功、对外战争频仍,国库为之一空/301(二)穷奢极欲,皇室开支迅速增加/302
三、汉和帝时期东汉由盛转衰的征兆/304
(一)皇帝年幼即位,寿命不长/305(二)社会贫富分化严重/305(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305
四、东汉由盛转衰的教训/307
(一)政治腐败、道德缺失/307(二)党锢为祸/308(三)政治制度设计存在缺陷/308(四)宽严失衡/309
五、唐玄宗时期唐朝由盛转衰的征兆/311
(一)米价飞涨/312(二)对外征战频频受挫/312(三)藩镇割据,节度使与中央离心力增大/313(四)宦官专权/314
六、唐朝由盛转衰的教训/315
(一)重用奸臣致使国家祸乱/315(二)变乱制度动了国家根基/316(三)一味开边扩张伤了国家元气/318(四)奢侈滥赏浪费了国家财赋/318
七、宋仁宗时期北宋由盛转衰的征兆/320
(一)政府已濒临破产边缘/320(二)农民起义已在各地出现/321
八、北宋由盛转衰的教训/322
(一)冗兵冗官冗费使得国家积贫/322(二)制度设计叠床架屋弊窦丛生/323(三)特权阶层绑架政府/323
九、宣宗时期明朝由盛转衰的征兆/325
(一)土地急剧集中/325(二)民众赋役加重/326(三)赋役制度混乱/326
十、明朝由盛转衰的教训/327
(一)宦官开始专权/327(二)宽松政策致贪污成风/327(三)皇帝的特殊偏好劳民伤财/328
十一、乾隆时期清朝由盛转衰的征兆/330
(一)土地集中现象十分严重/330(二)整个社会习尚奢华/331(三)官吏贪污成风/331(四)乾隆晚年出现财政危机/331(五)军队疏于训练,民众怒而激变/332
十二、清朝由盛转衰的教训/333
(一)游江南耗尽财赋/333(二)好征伐花销无数/334(三)用和珅毁坏政风/334(四)文字狱扼杀思想/335(五)人口增加带来压力/335
参考书目/337
如何着力解决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性课题?
一般说来,一个朝代开国之初都朝气蓬勃,治国有方,于是国泰民安,繁荣昌盛,人丁兴旺。一旦朝廷和它的官员们变得利欲熏心,贪污腐化,对国家的问题熟视无睹,只知横征暴敛,那么,内乱就随之而起,常常还有外敌入侵来火上浇油。如果这个王朝面对危机力尽智穷,它就会在血泊中被推翻;而一个新的铁腕人物就会夺取大权,收拾残局,以一个新的王朝的名义开始重蹈覆辙。
——美国学者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
汉代学者董仲舒在《春秋繁露 精华》中写道:“古之人有言曰:‘不知来,视诸往。’今春秋之为学也,道往而明来者也。”“吾按《春秋》而观成败,乃切悁悁于前世之如何着力解决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性课题?
一般说来,一个朝代开国之初都朝气蓬勃,治国有方,于是国泰民安,繁荣昌盛,人丁兴旺。一旦朝廷和它的官员们变得利欲熏心,贪污腐化,对国家的问题熟视无睹,只知横征暴敛,那么,内乱就随之而起,常常还有外敌入侵来火上浇油。如果这个王朝面对危机力尽智穷,它就会在血泊中被推翻;而一个新的铁腕人物就会夺取大权,收拾残局,以一个新的王朝的名义开始重蹈覆辙。
——美国学者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
汉代学者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精华》中写道:“古之人有言曰:‘不知来,视诸往。’今春秋之为学也,道往而明来者也。”“吾按《春秋》而观成败,乃切悁悁于前世之兴亡也。”视往知来,道往明来,考察前代的“成败”与“兴亡”,总结有关的政治经验,这是传统中国社会的著史者们、论史者们以及读史者们的共同的动机。唐代诗人笔下所谓“慨焉感兴亡”“著论谈兴亡”“引古惜兴亡”“下笔证兴亡”“史书阅兴亡”等等,也都体现了文化人对古来“兴亡”的同样的关心。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王子今
一、功臣们最危险的时刻
开国杀功臣,可以说是皇权制度留下的一大恶果。一般说来,在下列情况下,开国功臣们最为危险。
(一)新皇帝开国,忙着杀功臣
主要是这些开国功臣和皇帝一起打江山,彼此知根知底,当年情急的时候可能甚至还互相骂过娘。比如朱元璋,小的时候曾经和汤和、徐达、周德兴等一起偷杀田主的小牛来吃。这样的不光彩之事,朱元璋自然是希望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功臣知道了这些底细,皇帝如何还威风得起来?必须杀几个才能树立威信。
还有,功臣们和开国皇帝一起打天下,总有一些“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史记淮阴侯列传》,司马迁,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的大功臣,他们或是执掌实权的朝臣,或是手握重兵的悍将,如西汉初开时的韩信、明朝初建时的徐达等。在新皇帝看来,卧榻之旁,却有如此危险的人物,哪能安心酣睡?
此外,新皇帝开国,尤其那些通过不太光彩的手段使前朝移祚的王朝之君,为了让新旧臣子慑服,往往大开杀戒。如武则天登基,则杀了裴炎等老臣,杀了刘祎之、来俊臣等新贵,以树立其威信。南朝宋建国后,开国皇帝刘裕登基后第一件事,也是开始大杀功臣刘毅、诸葛长民等。刘裕在位只三年,公元422年在建康去世。他的儿子刘义符即位不久被废,刘义隆继位即为宋文帝,继续对功臣大开杀戒,名将檀道济很快被杀。
(二)老皇帝托孤,想着罢功臣
封建帝王术之一,是对一些治国良臣,老皇帝生前一直压制不用,甚至在临死前会将他们贬官,等新皇帝即位后再对这批大臣复职甚至升官。如此一来,这批大臣就会深感新皇帝之皇恩浩荡,死心塌地为新皇帝所用。这样的帝王术,就是像唐太宗李世民这样的开明君主也屡试不爽。
唐太宗晚年,对自己的忠臣是否能够成为自己儿子的忠臣就存有疑虑,便设法做一试验。徐世勣和唐太宗一同打天下,战功显著,被唐太宗赐姓李,改名李懋。唐太宗快要死的时候,派儿子去传达他的旨意——让李懋去戍守边疆。唐太宗让儿子注意这道命令送达后李懋是如何启程动身的:如果接到命令后,李懋犹犹豫豫,就立即将他杀了。李懋或许也看破了唐太宗的用意,接到命令,二话不说,立刻动身赴职。唐太宗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才放心了,知道他将来也会听唐高宗的。唐高宗即位后不久,也就将李懋从边疆调回朝廷,加以重用。
这种托孤心理,让很多开国功臣在莫名其妙中丧失了性命。如朱元璋杀功臣,就是认为自己的接班人(先是太子朱标,后是皇孙朱允炆)太年轻、过于柔弱,驾驭不住那些老臣、武将,朱家江山可能很快易手,杀功臣是想为自己的儿子、孙子登基继位铺平道路,便大开杀戒,将开国功臣们几乎残杀殆尽。
(三)新旧皇帝交替,急着除功臣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行天下,在沙丘(今河北平乡东北)染上重病,就叫中车府令赵高写遗诏给长子扶苏,说:“把兵权交给蒙恬,赶快回咸阳料理我的丧事,然后再行葬礼。”遗诏已经封好,但还没来得及交使者送去,秦始皇就病死了。丞相李斯认为皇帝死在外地,朝廷又没有立定太子,恐怕一些公子和百姓会乘机造翻,决定隐瞒消息,不发布丧事,将秦始皇的尸体放在辒凉车中,还放进许多死鲍鱼来掩盖尸体的臭味。李斯、赵高让亲信和宦官驾车,所到之处仍照常进呈食物,群臣和平常一样上奏国事,由宦官在车内批示公文。赵高、李斯和公子胡亥暗中商定,伪称丞相李斯接受秦始皇在沙丘临终前留下的诏令,立胡亥为太子;另外伪造了一封遗诏赐给扶苏与蒙恬,斥责他们的罪过,要他们一起自杀。扶苏接到伪诏,误以为真,马上自杀了。开国功臣蒙恬被囚禁起来,不久也服毒自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