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何春,李亚锋 日期:2014-04-27 11:39:19
《碧罗雪山两麓人民的生计模式》试图从历时性的角度分析碧罗雪山两麓形成多样生计的原因,从共时性的角度剖析东西两麓不同生计的细微差异。结合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本书最终形成以下观点:(1)碧罗雪山两麓人民的多元生计是不同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为了规避自身的不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围绕人类社会的两大生产(即人口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而逐渐形成的适应自然和社会的技术与策略;这种适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适应自然环境,另一方面是适应所在的社会组织。适应自然环境为的是通过和自然环境互动,进行自身需要的物质资料的生产;适应社会组织为的是给生存提供各种保障。(2)一个民族的封闭性是相对的,在相对的空间内,不同民族长期以来不断冲突与融合。冲突是为了在自我认同和民族认同上形成边界,融合是为了……
作者简介:
李何春:云南民族大学马列部任教师,民族学专业,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研究生。 李亚锋:广东民族学院民族学专业硕士,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研究生。
目录:
绪论
第一节本书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
第二节碧罗雪山两麓生计研究的简要回顾
第三节研究碧罗雪山两麓生计模式的意义
第四节一次翻越碧罗雪山的经历
第一章碧罗雪山两麓地理环境及历史
第一节自然气候
第二节生物资源
第三节族源及其历史
第二章多元生计的形成及其中介(上)
第一节采集狩猎:一种生计遗存
第二节游牧:民族迁徙与文化传播
第三节畜牧业:转场放牧
第四节农业生计与土地所有制
第三章多元生计的形成及其中介(下)绪论
第一节本书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
第二节碧罗雪山两麓生计研究的简要回顾
第三节研究碧罗雪山两麓生计模式的意义
第四节一次翻越碧罗雪山的经历
第一章碧罗雪山两麓地理环境及历史
第一节自然气候
第二节生物资源
第三节族源及其历史
第二章多元生计的形成及其中介(上)
第一节采集狩猎:一种生计遗存
第二节游牧:民族迁徙与文化传播
第三节畜牧业:转场放牧
第四节农业生计与土地所有制
第三章多元生计的形成及其中介(下)
第一节传统制盐业:生理需求与族群互动
第二节民族商贸:共生与互动
第三节天主教的传播:葡萄种植
第四节“政治场域”下的别样生计
第四章峡谷农业
第一节土地类型和耕作条件
第二节作物种类和农事活动的地方性知识
第三节耕作技术与生产方式
第五章转场放牧
第一节牧场资源的分布以及放牧方式
第二节牲畜的种类与用途
第三节草场管理以及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章采集渔猎
第一节采集
第二节狩猎
第三节捕鱼
第七章澜沧江畔的传统盐业
第一节生命之盐
第二节传统的制盐技术
第三节盐业贸易
第四节盐民的生活
第八章产品加工与手工技术
第一节食物的加工与制作
第二节编织和纺织
第三节建筑
第四节木器、竹器和陶器
第九章政教合一及其制度下的生计
第一节康区政教合一制度
第二节寺院对政治经济活动的影响
第三节川、滇、藏间的商贸往来
第四节别样生计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