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覃仕勇 日期:2014-06-20 10:50:00
奏折上的晚明,描述的是从万历到崇祯的一段晚明史。不同以往明朝史书之处是,本书另辟蹊径,从奏折、上谕、皇帝遗诏、臣子间往来信件等原始文本入手,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多角度多方位,从细节处还原一个真实的晚明。本书不是官史,官史会文过饰非。本书亦不是戏说,戏说并不能算是历史。本书以最真实的文档、最生动的描述,给你一个最颠覆的晚明史。
本书以战争为主线,以宫廷争斗、社会状况为副线,全方位立体展示晚明变局。战争描述上,明将从万历任命李成梁戍边防鞑靼始,至崇祯下令吴三桂入关护京终;清军以努尔哈赤初次带兵始,到皇太极挥军灭明终,双线并进,以明清各个战役的布局、战况、人事任免,展现双方势力博弈,全面解读晚明倾覆过程。
读这本书,你也许会觉得,万历帝并不昏愦、天启帝并不白痴、崇祯帝并不刻薄寡恩、魏忠贤并不奸狡、袁崇焕并不
是御边的能臣,毛文龙并不是拥兵自重的军阀、孙承宗也并不是什么伟大的战略家……
作者简介:
覃仕勇,中学教师,通俗历史作家,喜欢读书写字,热衷于中国历史研究,笔名:江狼财俊。
著有《历史里的隋唐英雄们》、《大唐王朝惹了谁》、《两宋时代的牛人》、《这才是岳飞》等多部历史著作。
目录:
第一部乱局
一、万历为什么不上朝
二、千年功过李成梁
三、没有李成梁就没有努尔哈赤
四、努尔哈赤的“七大恨”
五、杨镐出征,进剿努尔哈赤
六、百战边兵夜渡浑河
七、马林兵败尚间崖
八、覆军杀将,千古无此败衄
九、铁岭血屠,开原毁城
十、危重之际,熊廷弼力挽狂澜
十一、风雨飘摇明王朝一月两国丧
十二、朱由校登基即位熊廷弼遭弹劾请辞
十三、熊廷弼下课袁应泰上场
十四、辽左用兵第一血战沈阳陷落第一部乱局
一、万历为什么不上朝
二、千年功过李成梁
三、没有李成梁就没有努尔哈赤
四、努尔哈赤的“七大恨”
五、杨镐出征,进剿努尔哈赤
六、百战边兵夜渡浑河
七、马林兵败尚间崖
八、覆军杀将,千古无此败衄
九、铁岭血屠,开原毁城
十、危重之际,熊廷弼力挽狂澜
十一、风雨飘摇明王朝一月两国丧
十二、朱由校登基即位熊廷弼遭弹劾请辞
十三、熊廷弼下课袁应泰上场
十四、辽左用兵第一血战沈阳陷落
十五、袁应泰守城殉国辽阳失守
十六、熊廷弼应诏复职三方布置败局已定
十七、经略与巡抚防守与进攻的纷争
十八、王化贞兵叛弃城广宁失陷
第二部危机
十九、说说东林党
二十、辽东的烂摊子该怎么收拾?
二十一、熊廷弼获罪孙承宗接手辽东防务
二十二、庞大军费开支拖垮财政孙承宗行不行?
二十三、只会盖房不会打仗柳河又败
二十四、终于轮到袁崇焕出场了
二十五、首战告捷努尔哈赤拔营撤军
二十六、“宁远大捷”
二十七、真正的战斗英雄毛文龙
二十八、“今日所恃海外长城者,非毛文龙者乎?”
二十九、努尔哈赤离世皇太极明明枪暗箭重创毛文龙
三十、宁锦大战:袁崇焕撤职查办的真正原因
三十一、再来说说魏忠贤与客氏
三十二、六君子到底是怎么死的?
第三部内乱
三十三、天启驾崩崇祯时代来了
三十四、“不怕死、不爱钱、曾经打过”袁崇焕复出的三大理由
三十五、士兵也被拖工资讨饷引发的兵变
三十六、裁员卖粮讨好蒙古之举换来灾难性后果
三十七、和议进行时
三十八、袁崇焕私斩毛文龙
三十九、功业已沉沙碛雨精灵犹锁海门烟
四十、蓟门起警
四十一、诡异的对峙
四十二、京师保卫战
四十三、崇祯其实不糊涂
四十四、余大成明判局势祖大寿领兵哗变
四十五、袁崇焕的十大罪名和六大冤屈
四十六、倒下一个拔起一串内阁全面换人
第四部将倾
四十七、孙承宗再修宁锦防线皇太极怒围大凌河
四十八、降还是不降?这是个问题
四十九、欠薪,又是欠薪引发的血案
五十、这一年,大清的龙旗竖起来了
五十一、流民军攻陷和州清军迫京城
五十二、卢象升阵亡殉国多尔衮大军深入
五十三、再围锦州
五十四、救火大队长洪承畴能否救得了已颓江山?
五十五、松山决战
五十六、关于王朴和吴三桂
五十七、坚守宁远的岁月
五十八、败局连连大厦将倾
五十九、衮衮诸公空误国
六十、愁城困杀大明帝
第一部 乱局
一、从明亡于万历说起
——万历为什么不上朝
——万历遗诏曰:朕以冲龄缵承大统,君临海内四十八载于兹,享国最长夫复何憾,念朕嗣服之初,兢兢化理期,无负先帝付托,比缘多病静挕有年,郊庙弗躬,朝讲希御,封章多滞,寮采半空,加以矿税烦兴,征调四出,民生日蹙,边衅渐开,夙夜思维,不胜追悔,方图改辙,嘉与天下维新,而遘疾弥留,殆不可起,盖愆补过,允赖后人。(见《高阳集文》卷之十五)
这份遗诏,其实是在詹事府以左庶子充日讲官的孙承宗起草的,孙承宗的本意,是要对万历在世时的种种弊政以予彻底否定,其以万历本人的口吻,对“自己”做了一个总体评价,也提出了对后来继任者的希望,但主要还是对“自己”在位执政办事、处事的评价。结合万历一生的所作所为,用客观的眼光来看,这个评价还是比较靠谱的,因而就未达到孙承宗本人所希望达到的鞭挞效果。
明代的社会发展治隆唐宋,疆域拓展远迈汉唐,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
其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到明成祖朱棣时代,短短几十年时间,经济、文化、军事就发展到鼎盛时期。
单单从两件事就可以证明这点:
第一,明成祖迁都北京,扩建北京城,修筑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建筑群——紫禁城皇宫,屋宇万间,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
第二,组建起两百余张大船,容纳了近三万人的庞大远洋船队,于1403年到1434年间进行了七次远航,直达非洲肯尼亚(有的欧洲学者甚至于说他们最早到达美洲)。这些舰队的规模远超一个世纪以后才出现的哥伦布和达?伽马的船队。
这真是令人瞠目结舌!
须知,大明王朝建立在蒙元破败的历史废墟上,而这由乱入治的时间,前后不过短短几十年!
另外,人口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农业大国国力是否强盛的重要参数,有统计数字表明:洪武二十六年大明国内人口为7000万,而到明末崇祯三年,人口已升到1.9亿!
农业以外,手工业也得到巨大发展,明朝在经济领域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手工工厂,手工劳动出现了规模化、组织化,且全国市场形成,海外贸易活跃,手工工业(如棉纺业)的税收成为了明朝后期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重工业也同样领先于世界。永乐时铁产量达9700吨,炼铁厂可同时拥有六七个冶铁炉,需要雇佣上千个工人。
中外学术界公认大明王朝具有当时占全球财富总量的1/3的经济实力,甚至有人认为明代工业产量占世界三分之二。
德国学者贡德.弗兰克在他的《白银资本》一书中说:“如果说在公元1800年以前,有些地区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支配地位,那么这些地区都在亚洲。如果说有一个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及其‘中心’等级体系中占有‘中心’的位置和角色,那么这个经济体就是中国。”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拥有庞大经济实体的赫赫帝国,竟然在内忧外患中轰然倒下,突然死亡!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即使是它死亡时,在江淮一带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依然繁荣昌盛,商业、经济节节攀升。
那么,大明王朝为什么就遭遇上了突然死亡呢?
这个问题,发人深省。
有人说,导致明帝国灭亡的原因是由于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衡、不合理,形成极端的两极分化,造成社会结构内部的崩溃。这是“贫富差距说”。
也有人说,明后期,中国处于气候上的小冰河期,水旱频仍,农民颗粒无收,社会动荡,与此同时,大灾和疾疫又同时袭来。从1626年到1640年,罕见的自然灾害席卷中国大地,严重的干旱和洪涝接踵而至。接连不断的饥荒,人口大量死亡,西北动乱不止,
而关外的满清又在这紧要关头插上一刀,最终灭亡。这是“气候和自然灾害”说。
还有人说,明朝的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白银短缺、经济的崩溃。中国并不是白银生产国,缺乏足够的白银贮备,而明朝的经济发展
已居全世界生产总值之首,作为流通货币的白银遭受到1620年至1660年间欧洲贸易危机的影响,在中国进口量骤然跌落,明朝的经济大受到打击,随着银荒愈演愈烈,国家财政几至崩溃,农民“为纳粮不得不以谷易银”,银稀谷贱,造成了“丰年而卖其妻子者”(顾炎武《亭林文集》)的现象,亡国不可避免。这是“白银短缺”说。
也有人说,明朝的灭亡,是亡于体制。他们认为,明朝的体制到了后期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就在他的名著《万历十五年》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在他看来,万历年间,“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这是“体制”说。
……
事实上,不管明朝亡于何种原因,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要探讨明朝的灭亡,就必须先从万历年间说起。
清人赵翼就说,“论者谓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
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其时间跨度为公元1573年至公元1620年,共48年,是明朝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
在这漫长的48年里,万历帝大部分时间不上班,史学家孟森称这一时期为“醉梦之期”,说万历帝的特点是“怠于临朝,勇于敛财,不郊不庙不朝者三十年,与外廷隔绝。”
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阎崇年在孟森所说的不郊、不庙、不朝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不见、不批、不讲三个“不”。
台湾学者柏杨先生则更干脆,称万历的统治是一种“断头政治”。
那么,是不是这种“断头政治”导致万历一朝成为了明代由治及乱的开端呢?
其实不尽然。
万历三十年不上朝,其背后还有强的文官集团在共同处理朝政,国家机器依然在正常运转。
当然,话说回来,万历不上班是懒惰,但他的懒惰是有原因的——他的身体很差,套用现在的一个网络用语,就是——弱爆了。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埋葬万历的墓穴定陵,他们惊奇地发现,“无论是棺内万历右腿蜷曲的痛苦形状,还是尸骨复原后,右腿明显比左腿短的情形,都足以说明这位皇帝生前确实患有严重的足疾。”(见杨仕、岳南所著《风雪定陵》)
这样的身体条件,严重地妨碍到了他出席各项活动,他也就因此背负上了“怠政”的恶名。
对于臣子的指责和谩骂,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耐心解释,说自己:“腰痛脚软,行立不便”、又说“足心疼痛、步履艰难”(明.申时行《诏对录》)。
可是没有用,人们认为他这是推托之词,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直至晚年,他已经“面目发肿,行步艰难”(《诏对录》)了,大臣们还是不依不饶,说你活该,你这是酒色所致,咎由自取。
好吧,好吧,你们说“怠政”就“怠政”,嘴巴长在你们的身上,爱怎么说就怎么说,我做对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就好。
那么,万历到底有没有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呢?
明清史学家樊树志认为他做到了。
他在《晚明史》中说“神宗在此后的二十多年中,处理朝政的主要方式是透过批阅奏疏,发布谕旨来进行。他始终牢牢地掌握着朝廷的大政方针,这从‘万历三大征’的全过程可以看得很清楚。”
“万历三大征”是指万历年间平定蒙古族人哱拜的宁夏之乱、四川播州世袭土司杨应龙的播州之乱和支援朝鲜抗击日本侵略的朝鲜大战。这三战皆捷。
万历二十年哱拜的宁夏之乱,整个宁夏地区陷入糜烂,万历在初战不利的情况下,运筹帷幄,调兵遣将,挥师踏破贺兰山缺,大战宁夏城,漂亮地平定这场叛乱。
四川播州世袭土司杨应龙盘踞一方,成为了一个事实上的独立王国。万历二十八年明军大举征讨,三月份突破娄山关天险,六月底平定叛乱,使与中央政权几乎隔离了千年的土地终于重新回统一的中央政权之下。
万历二十年,丰臣秀吉控制了日本军政大权,在号称日本史上最强的年代里悍然发动了侵朝战争,朝鲜火速求援。同样在初战不利的情况下,万历调集四万大军救援朝鲜,一战收复平壤,再战逐敌至釜山。万历二十五年,日军重新发动攻势,万历调动四路大军反击,明军邓子龙部三艘大海船封锁于露梁海峡,牢牢钉住日本军大小五百艘战舰,接着,明军主力和朝鲜李舜臣部从后面夹击对手击沉和俘获对手大小船只450艘,彻底切断了从日本到朝鲜的补给,七年抗日,终于宣告了在朝日军的覆灭。日军从此300年不敢觊觎中原。
非但这三大征都取得了胜利,在东南海沿岸和东北边境,因为万历知人善任,重用了戚继光和李成梁这两位当世名将,边事颇有成效。
戚继光,“封侯非我意,单愿海波平”,大名鼎鼎的抗倭英雄,百世流芳,名垂千古,他的治军方略和战功一直以来都得到人们的称赞,平定了倭乱后又移师蓟州,修筑“空心敌台”,练习车战战术,保卫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长城一带边防,“边备修饬,蓟门晏然”。
至于李成梁,更是纵横北方边塞四十余年,前后镇守辽东近三十年,屡破强豪,力压北方各游牧部落,立头功一万五千次,拓疆近千里。张居正写诗赞其“将军超距称雄略,制胜从来在庙谟”,申时行也称其为当世第一名将,《明史》则盛称其“然边帅武功之盛,两百年来所未有”。
李成梁的战功比戚继光大多了,可是,他的知名度却远不如后者。
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说,是因为李成梁是比不上戚继光清廉,有贪污腐败行为;并且,他在治军制度和驭将之术上比不上戚继光严明,军纪败坏,甚至有吃空饷和虚报战功的行为……
但这些都不是决定李成梁历史地位的主要因素。
后人之所以对李成梁颇有贬低之词,我认为:李成梁就是成就了“论者谓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这一定论的始作俑者。
万历在临死前,留下这样一份遗诏,评价自己说:“朕以冲龄缵承大统,君临海内四十八载于兹,享国最长夫复何憾,念朕嗣服
之初,兢兢化理期,无负先帝付托,比缘多病静挕有年,郊庙弗躬,朝讲希御,封章多滞,寮采半空,加以矿税烦兴,征调四出,民
生日蹙,边衅渐开,夙夜思维,不胜追悔,方图改辙,嘉与天下维新,而遘疾弥留,殆不可起,盖愆补过,允赖后人。”
这份遗诏翻译为现代文,就是说:“我幼年继承帝位,执政四十八年,享国最久,死而无憾了。只是回想起继位之初,也曾小心
谨慎地处理朝政,不敢辜负先帝的托付,可惜身患重病,不得不静养多年,以至于不能亲身治理国家,错过了许多早晨的讲读,大臣
们的奏疏不能一一批阅,很多政要职位也出现了空缺,而矿税不断加派,四下征发和改调民夫,折腾得百姓生活艰难,与边疆其他少
数民族的摩擦开始升级,我反思自己,不胜懊悔,正准备改过自新,与天下百姓共享太平,却一病不起,去弊革新,只能靠我的继任
者了。”结合万历一生的所作所为,用客观的眼光来看,他这份遗诏对自己的评价还是比较靠谱的。
好吧,咱们的故事就从这个“亡明”的始作俑者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