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舜臣,陈巍 日期:2014-07-20 09:23:44
本书是陈舜臣先生的一个通俗历史随笔集,共分成3个部分:诗人的长安、西域巡礼、三藏法师之道。汉代以来,长安就是赫奕辉煌之都,辉煌也是一种美,长安的市井可谓美极。唐代的长安与罗马并为世界最大的都市,作者通过白居易、李白、杜甫、王维等著名诗人的诗篇,为我们展现昔日梦幻之都的景象以及四季的变化。本书同时收录《西域巡礼》和《三藏法师之路》:前者浸漫着对丝绸之路的无尽感动;后者追寻万众景仰的玄奘法师的足迹。
作者简介:
陈舜臣
陈舜臣(1924——),日籍华人,著名历史小说、历史读物作家,祖籍台湾,生于日本神户市元町,现为日本艺术院成员。陈氏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精深,文字典雅,其作品多与中国题材有关,代表作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秘本三国志》和《小说十八史略》、《中国历史之旅》等,深受中国读者欢迎。
所获主要奖项:
第7回江户川乱步奖(1961年)
第60回直木三十五奖(1968年下半期)
第23回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1970年)
第25回每日出版文化奖(1971年)
神户市文化奖(1974年)
第3回大佛次郎奖(1976年)陈舜臣
陈舜臣(1924——),日籍华人,著名历史小说、历史读物作家,祖籍台湾,生于日本神户市元町,现为日本艺术院成员。陈氏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精深,文字典雅,其作品多与中国题材有关,代表作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秘本三国志》和《小说十八史略》、《中国历史之旅》等,深受中国读者欢迎。
所获主要奖项:
第7回江户川乱步奖(1961年)
第60回直木三十五奖(1968年下半期)
第23回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1970年)
第25回每日出版文化奖(1971年)
神户市文化奖(1974年)
第3回大佛次郎奖(1976年)
第20回日本翻译文化奖(1982年)
第36回NHK放映文化奖(1985年)
第40回读卖文学奖随笔纪行奖(1988年)
第26回吉川英治文学奖(1991年)
朝日奖(1992年度)
第51回日本艺术院奖(1994年度)
第3回井上靖文化奖(1995年)
大阪艺术奖(1996年)
勋三等瑞宝章(1998年)
译者简介:
陈巍(1973——),北京大学世界史博士,日本早稻田大学访问学者。现在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目录:
诗人们的长安
西域巡礼
三藏法师之道以外族人折服日本的只有陈舜臣!
陈舜臣其人,存在就是一个奇迹。他了解并热爱日本,甚至以印度式的慈悲看待日本的短缺和过失;同时他又热爱中国,领受着养育草木的、阳光一般的温暖。……这种合二为一,令人惊奇。
——司马辽太郎
中国的历史最久,中国的历史书册最多,可是中国人对历史也最懵懂!不是我们忘本,而是史学家、文学家没有把艰涩的古文史书转化成现代语文,没有把所谓学院派刻板的叙述,转化成趣味盎然的大众言语。如今,陈舜臣先生,这位文化界的巨手,担起这项重任,他一系列的历史故事,使斑斑史迹,变成生龙活虎!
——柏杨
像陈舜臣这样有成就的作家,可能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再有。“前无一次古人,后无来者”,这就是陈舜臣之所以为陈舜臣的理由。
——稻畑耕一郎
以外族人折服日本的只有陈舜臣!
陈舜臣其人,存在就是一个奇迹。他了解并热爱日本,甚至以印度式的慈悲看待日本的短缺和过失;同时他又热爱中国,领受着养育草木的、阳光一般的温暖。……这种合二为一,令人惊奇。——司马辽太郎中国的历史最久,中国的历史书册最多,可是中国人对历史也最懵懂!不是我们忘本,而是史学家、文学家没有把艰涩的古文史书转化成现代语文,没有把所谓学院派刻板的叙述,转化成趣味盎然的大众言语。如今,陈舜臣先生,这位文化界的巨手,担起这项重任,他一系列的历史故事,使斑斑史迹,变成生龙活虎!
——柏杨像陈舜臣这样有成就的作家,可能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再有。“前无一次古人,后无来者”,这就是陈舜臣之所以为陈舜臣的理由。
——稻畑耕一郎
要了解中国历史,就不能不读陈舜臣作品。慈恩春色今朝尽,尽日徘徊倚寺门。
惆怅春归留不得,紫藤花下渐黄昏。
这是白居易(772—846)的题为《三月三十日题慈恩寺》的诗。虽然置于诗首的是“慈恩”,但其实此处是曲江(位于长安东南隅的池)还是西明寺都没关系,只要春色还在,只要是长安的形胜之地,哪都宜人。这是首赞咏长安市民如何爱着季节和自然的诗。
今天,春天终于结束了,倍感惋惜之余到处徘徊,却因过于劳累而倚靠在寺门上。虽然惋惜,但却无力留住逝去的春天。紫藤花下,黄昏渐渐降临,人们终于与春天告别。
热爱季节和自然的日本俳句大师松尾芭蕉(1644—1694),与这首诗有共鸣,乃有“人困欲宿时,犹见藤花开”之句。
春与长安相应。汉时长安乃繁华之都,张衡(78—139)《两京赋》是著名的比较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的赋。与洛阳的质朴相比,长安过于华美。东汉以洛阳为首都,崇尚朴素。张衡是东汉人,称赞长安的繁华并非出于什么好意。不过,繁华终究是美的,长安的市井可谓美极。
既是形胜之地就莫问何处,但是,说到可以代表长安形象的风景名胜之地,还是非大慈恩寺莫属。即便是现在,大慈恩寺大雁塔还是西安的象征。长安一直可谓凝缩在大慈恩寺之中呀。
长安分为百十个坊,大慈恩寺即在晋昌坊(亦名进昌坊)之中,面积占该坊的一半。隋时此处有无漏寺,唐初荒废。贞观二十二年(648),皇太子李治(即之后的高宗,628—683)为母后祈福,选“林泉形胜之地”而建此寺,因此寺为母亲而建,故谓之“慈恩”,正式的名称为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之名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自天竺取经而归的法师玄奘藏经于此。永徽三年(652),玄奘在寺内建塔,将自天竺携来的经典藏于此,此处当然也就成了译经事业的中心。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雁塔有7层64米。玄奘建此塔时有5层190尺(约59米),应是西域风格的窣堵婆。窣堵婆:是梵文Stupas的音译,原意为“骨灰堆”,是古代印度人火葬后埋葬骨灰的土丘,属于墓葬建筑,但佛教的窣堵婆更起着纪念碑的作用。此处指窣堵婆式塔。——译者注但到武周长安年间(701—704),即建塔约半个世纪后,该塔因为损毁严重,遂被改建为6层300尺(93米多),此后屡经变迁。
大雁塔原来的形制比现在更具西域风格,的确反映了长安的性质,长安的建造方案就是由西域出身的人拟定的。
一般人未注意到,虽然都称作长安,汉时长安与唐时长安位置是不相同的,汉时长安更靠近渭水,唐时长安是承继隋朝所建的大兴城。
隋是将长期南北分裂的中国彻底统一的强大王朝,其高祖杨坚(隋文帝,541—604)以外戚的身份取代了北周。隋文帝确有安邦治国之能,但疑心极重。自己取代了北周,又将其皇族宇文氏赶尽杀绝。当然,这也是为了稳固隋朝之基。
像是不允许宇文氏的存在一样,隋将宇文氏北周存在过的痕迹统统抹掉。北周的首都是长安,要将其彻底破坏,不留下过去的景象,只有把它毁坏、烧掉,甚至掘地为池,改变地貌。结果,汉以来的长安形胜之地被彻底破坏了。
毁坏旧长安的隋朝不得不营造自己的首都,于是在旧长安东南的龙首原开始兴建新都。宇文恺奉命主掌营建新都,他与北周皇室宇文氏并无瓜葛,系出身西域的胡人。
隋建新都时正值开皇二年(582),即取代了北周的翌年。史载纳言(宰相)苏威(534—621)建言迁都,隋文帝起初没有同意,但苏威列举种种天象作为迁都的征兆,隋文帝终于听从。但是,起初没有同意这种说法是经过掩饰的,因为最想迁都的恰恰是隋文帝本人。当时,旧长安多有妖异之事。因为怀疑是北周皇族渐次被杀,其魂作祟,隋文帝遂有破坏旧长安宫殿之念,于是掘地为池,引水灌之,希望将怨魂沉于水中。
大慈恩寺
苏威等人还列举了长安建都约800年以来,水咸不利健康的理由。自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于高祖五年(前202)定都长安以来,长安建都已经有784年的历史了。新都建设虽然名誉上以宰相为营新都大监,但实际上以营新都副监宇文恺为总指挥。新都名为大兴城。隋文帝杨坚在北周时曾被封为大兴郡公,所以新都被命名为大兴城。“大兴”之名也被用到宫、殿、门等建筑上,有希望隋朝国运永兴不衰之意。——译者注
翌年即开皇三年,隋朝早早地迁都大兴城。虽有正月说和三月说,但无论哪一种说法,总之都给人以太匆忙之感。不过,匆忙建成的只有皇帝的居所——宫城,外郭直到在迁都之年才开始动工。
昔日居于南山的黑龙去渭河饮水,所经过的痕迹化作龙首山,亦名龙首原,其实是平缓的丘陵。龙首在渭河,龙尾在樊川。最高的龙头部分高60多米,越往龙尾越低,仅约10—20多米。
根据基于考古调查而绘制的实测图,大兴城南北8.6公里,东西9.7公里,周长36.7公里,面积84平方公里。然而这宽阔的地区是丘陵,因起伏很多,所以建设都城难度很大。时有“六坡”一说,即城内有6条山丘,这点很像旧金山。在宇文恺的设计方案中,宫殿、中央官府等居高处,一般居民区建在低处。若都城空间过于广阔,容易陷于平淡,所以宇文恺才力避其短处。虽然是反常的表现手法,但却将长安的轮廓清晰地勾勒出来。
宇文恺颇有巧思,对地形颇费苦心。隋文帝、至少还有其后的隋炀帝(580—618)对宇文恺的方案很满意,所以隋炀帝在大业元年(605)营建洛阳时,再次起用宇文恺。远征高句丽之时,宇文恺也从征。他在辽水上设浮桥,使渡河作战获得成功。宇文恺此时官居工部尚书之职,帮助他在两天之内建桥的少府监何稠日后亦晋升工部尚书。此外,何稠也作为负责人筹划未完成的大兴城建设。据桑原骘藏(1870—1931)的说法,这个何稠是西域出身,因为据《隋书》记载,何稠的叔父——曾任国子监祭酒(国立大学校长)的何妥出身西城。西城乃西域之误,所以何妥出身于西域,那么他的侄子何稠自然也是西域出身。
粟特商人为了经商从中亚渐次来到中国,其中有长居中国者,他们用汉姓起名。史书常见“昭武九姓”昭武九姓:南北朝、隋、唐时期对中亚粟特地区来到中原的粟特人或其后裔的泛称。汉文史籍称其原住祁连山昭武城,被匈奴击走,西迁中亚河中地区,皆氏昭武,故称“昭武九姓”。——译者注,九姓因文献不同而略有差别,即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等诸姓。康姓来自撒马尔罕,何与之相近,三藏法师玄奘《大唐西域记》中有屈霜你迦国,是碎叶(伊塞克湖附近)东北的小国。景龙四年(710)在长安的荐佛寺入寂的僧伽大师传记中记有“葱岭之北何国人,自言俗姓何氏”,当时,何国人来中土当不在少数。波斯曾向唐朝贡献金绵锦袍,何稠制作了比原物更精美的复制品,他还运用绿瓷技术成功制成了琉璃。很多诸如此类的逸闻证明他与西域有很深的关系。
统一南北的隋朝仅维持了38年就灭亡了。其致命的原因是出兵征高句丽,力有未逮却一再蛮干。此外,须臾之间将尚能使用的有八百年历史的都城长安毁坏,营造新的大兴城,也是过于蛮横之举。隋炀帝将前朝皇族残杀殆尽,手段过于残忍,也显示了他的不宽容性。隋炀帝在江都(扬州)为近臣所杀,其在大兴城的孙子杨侑禅位于唐高祖李渊(565—635)。
与隋不同,唐是维持了290年的长命王朝。唐朝沿袭隋朝营建的大兴城为都城,而没有另外建都,或许可算是长命王朝的理由之一。隋朝命名的都城——大兴城虽蕴有“极大兴盛”之意,但隋却迅速灭亡,所以唐朝没有沿用都城之名。唐初仅称“京城”,天宝元年(742)改名“西京”,至德二载(757)称“中京”,上元二年(761)复称“西京”,翌年称“上都”。
都城之名虽屡经变迁,但最终也未正式用“长安”之名。但人们仍然称唐的都城为长安。
秦时长安乃村名,秦始皇(前259—前210)的兄弟受封于此,升村为县。实际上唐的都城也是一都之中含有二县。中央的朱雀街以东属万年县,以西属长安县。这种情况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如广州市由南海县和番禺县组成。在日本的行政单位中,县比市大,或许日本人不习惯一市当中含数县的结构。总之,由于有汉长安的印象,人们便将仅占唐都一半的长安县之名,扩展到整个都城,本文称唐都为长安,亦是沿袭这种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