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局动荡,君主昏庸,往往是历史上权臣谋位的最佳时机。奸臣当道,控制君主以令天下,是最为常见的游戏模式。功成而不知身退,威风一时,却又黯然落幕,几乎是摄政权臣必然的结局。
本书以风趣的语言讲述中国历史上有关摄政的传奇事例,引领读者回到那些权谋纷争、勾心斗角的历史现场,静静围观傀儡皇帝的凄凉与无奈、摄政权臣的风光与落寞,让读者在权臣摄政的是是非非中,看清权谋博弈的正面和侧面,读懂人性的光明与阴暗。
作者简介:
"儒爵爷
民间文史研究者,近几年颇有建树的通俗历史作家,历史本科,又修考古。长期专注于唐宋史的研究与写作,陆续出版《历史原来这么八卦》、《图说战国二百年》等作品。"
目录:
第一章
先秦权臣多奇辈
1.摄政先驱是圣人//002
武王身边大乱臣//002
东征统帅镇乱流//005
摄政四叔称元圣//008
2.留恋权位的商鞅//012
冷酷的变法大吏//012
贪恋权位,激流不退//016
五马分尸,以身殉道//021
3.奇货可居吕不韦//025
一个史无前例的大生意//025
一场砸进所有的豪赌//029"
第一章
先秦权臣多奇辈
1.摄政先驱是圣人//002
武王身边大乱臣//002
东征统帅镇乱流//005
摄政四叔称元圣//008
2.留恋权位的商鞅//012
冷酷的变法大吏//012
贪恋权位,激流不退//016
五马分尸,以身殉道//021
3.奇货可居吕不韦//025
一个史无前例的大生意//025
一场砸进所有的豪赌//029
一杯毒酒痛断肠//033
第二章
秦汉巨宦多诡诈
1.赵高、李斯,政变二人组//040
沙丘政变的狼狈为奸//040
指鹿为马和身死东市//043
望夷宫再变亡秦祀//047
2.王莽的短暂帝王梦//052
三十年的江南潜伏//052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丈//054
“新”朝不易毁江山//058
第三章
混乱三国多枭雄
1.董卓:拥兵自重丢了命//064
大军阀坐等进京//064
废皇帝杀太后,拼命折腾//067
貂蝉那个要命的女人//071
2.曹操:为儿子铺路的枭雄//075
骑都尉的崛起之路//075
以父之名,四处征讨//078
挟天子以令天下//082
3.司马昭:父兄帮我打天下//086
老爹早就扫清了障碍//086
王朝内部的家族盛宴//090
从傀儡政权到西晋建立//093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多荒淫
1.刘腾、元叉,又一对穷凶极恶的组合//098
告密上位的文盲巨宦//098
发动政变,二人组掌权//102
北魏政权的摧毁者//105
2.英雄不问出处尔朱荣//109
六镇升起的将星//109
奉命入京导演血色河阴//112
信算命的没称帝//116
第五章
隋唐奸雄爱专权
1.宇文化及这个痞子奸雄//122
乱世得势的纨绔恶少//122
趁火打劫,顺势篡权//125
亡国弑君,临死也要拉上别人//129
2.最不学无术的弄臣李林甫//133
投机钻营成重臣//133
口蜜腹剑渐专政//137
安史之乱是他点的导火索//140
3.杨国忠:皇帝的大舅子不好当//144
杨贵妃的裙带关系上位//144
身兼四十余职的官衔收藏家//147
跟太子对着干毙命//150
第六章
两宋权臣不谋上
1.四度任相蔡京//156
王安石的忠实支持者//156
“四大天王”的摄政之路//159
蔡太师的穷奢极欲//162
2.秦桧:史上第一奸相//166
奸臣本是抗金义士//166
身在宋营心在金//169
独揽军国大事的卧底//172
风波亭惹下千古骂名//175
3.韩侂胄、史弥远,轮流折腾赵家江山//181
拥立宁宗掌大权//181
冷酷手腕造庆元党禁//184
借金势上位//188
残暴专政十七年//191
4.贾似道的古玩人生//195
又一个攀亲戚上位的大佬//195
动荡总是篡权的好时节//198
成也乱世,败也乱世//201
第七章
大明一代多千岁
1.王振,玩死自己的大太监//206
教书先生的野心//206
拉开大明太监专权的序幕//209
玩过火拖着皇帝一起丧命//212
2.“立皇帝”刘瑾//216
押宝太子总能得好处//216
“八虎”欺天霸日//219
大明真正的当家人//222
3.严嵩本来有大志//226
一个草根的悬梁刺股//226
还朝放飞权力的翅膀//229
擅专国政的廿年岁月//232
4.张居正:这个权臣还不坏//235
品学兼优的升迁达人//235
首辅专政,鞠躬尽瘁//238
给大明续命的上柱国//241
5.魏忠贤:厂卫流毒九千岁//245
咸鱼翻身的赌徒//245
太监专政玩到登峰造极//248
九千岁的白色恐怖//251
第八章
权臣啃噬掉的大清江山
1.“摄政王”多尔衮//256
战功卓著的“墨尔根代青”//256
争帝失败改摄政//259
皇父摄政王的专权人生//262
2.急流勇退的大清“宪人”曾国藩//266
勤勉苦学的湘军之父//266
文武兼修的政坛宗师//269
好人也欠下不少杀戮债//272
3.谈判桌上的“卖国贼”李鸿章//276
又一个乱世发家的弄潮儿//276
扶持风雨飘摇的满家王朝//280
这张脸谱留待后人评//283
"
"第一章 先秦权臣多奇辈
1.摄政先驱是圣人
武王身边大乱臣
周武王准备东征灭商前,曾经会盟诸侯组织了一次大阅兵。他在大会上的讲话,振奋了将士们的士气,却雷到了后世的观众!
“商王受(即著名暴君商纣王)的手下有很多很多,但他们离心离德,必败无疑。我的领导班子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必定会取得革命胜利。”
乱臣!周武王兴致勃勃地炫耀自己有十个“乱臣”,还同心同德。这不科学!他是吃错药了,还是忘吃药了?
都不是。周武王说的话一点逻辑问题都没有。要怪就怪古汉语演变至今,词义发生了不少变化。“乱臣”当然不是乱臣贼子的意思。恰恰相反,其真实含义是理乱之臣,即拨乱反治的能臣。所以周武王才会高调宣布自己的团队有十大杰出“乱臣”。
周初十大乱臣排行榜,排第一位的是师尚父(即姜子牙),第三到第十分别是召公奭、毕公高、曹叔振铎、散宜生、南宫括、太颠、闳夭、武王后邑姜。孔夫子重男轻女,坚持把武王后排除在外。他最崇拜的是排行第二的著名乱臣——周公旦!
周公旦,姓姬,名旦。按照先秦传统,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否则周公的名字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用食材读音相同。他是周文王正妻所生的嫡子,排行老四。周武王是他二哥。
在周武王十大乱臣中,最厉害的是姜太公老爷子与周公旦。两人同样文武全才,但周公旦更加多才多艺。姜太公是周文王时的老臣,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叔叔辈元老。大周朝的未来,还得靠周公旦。至少周武王是这么想的。
少年时的周公孝顺又仁慈,活脱脱一个如玉君子。他的才气在兄弟中出类拔萃,被周围的人视为王族的栋梁。优越的环境和良好的贵族教育,让周公成为一个文武双全、多才多艺、谦和有礼的高端人才。
周武王即位后,以姜太公为老师(还是岳父),以周公旦为辅佐,召公奭、毕公高等王族子弟也在决策团队中。姜太公主要负责翦商战略和国防建设。召公奭与毕公高为武王跟随左右,处理各种具体事务。周公旦协助周武王掌握大局,磨炼出一身治国安邦的扎实功底。
“牧野之战”胜利宣告殷商王朝倒台。周武王进入商都朝歌,周公旦手持大钺,召公奭手持小钺,随行护驾。周公旦武功如何无从考证,不过由此可见他在二哥心中很有分量。
改朝换代后,如何处置前朝遗族,是一项重要课题。处置不当会跟后来秦王朝一样,灭得飞快。
周武王发扬军事民主精神,咨询群臣的意见。经过一轮头脑风暴,大家总结出三个办法。
方案一:斩草除根,统统消灭。提出者是资历最老最富有大将风范的姜太公。
方案二:有罪的杀,无罪的放,区别对待。这是召公奭的意见。召公奭是周文王庶出子中最能干的人,与文王嫡子周公并称西周双璧。
方案三:让他们各回各家,安心种田去,不要受改朝换代影响,亲近仁慈之人。殷商百姓再有过错,都要把责任推到商纣王一个人头上。这是周公的提议。
最后中标的是方案三。因为周武王原本就倾向于怀柔政策。殷商虽灭,但毕竟曾经是天下共主。殷民比周民多,大开杀戒恐怕不利于维稳。周武王根据周公的意见,把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封为商侯,继续留在殷商故地;同时留下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三位周王族诸侯在那里监视殷商异族。
周公因为脑电波频率跟周武王最接近,被内定为大周朝的首席执政官。
打下江山后,奖赏功臣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那时的人还没有“狡兔死,走狗烹”的小心眼。周武王出手阔绰,大行分封。异姓功臣与同姓亲属个个有份。
周公被封于曲阜(孔子故里),建鲁国。旁边紧挨着姜太公的齐国。周武王把最能干的两位顶尖能臣分封在东部地区是有深远考虑的。这个战略布局的作用将在不久之后得以体现。
姜太公乐颠颠地走马上任了,一到封地就跟东夷集团的莱侯干了一架。不过,周公却没有前往封国。周武王把他留在中央继续辅政,让他的大儿子伯禽去鲁做首任国君。
新王朝建立后,一代雄主周武王却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高兴。他回到西周王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后整夜整夜睡不着。周公心细如发,便问二哥为何失眠。周武王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殷商称王天下数百年,曾经用过360个贤士,就这样还被灭了。我们周朝的寿命能不能超过殷商还是个未知数。所以当哥的睡不着啊!四弟,老哥要勤勤恳恳守好大周朝的西土。
但东部中原地区是殷商王朝老根,离关中较远,比较难控制。虽然留下了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监视武庚禄父,但老哥还是不放心。伊水洛水交汇之处地势平坦,以前是夏人的地盘,很适合建个陪都……
西周建立第二年,天下还没真正安定。殷商遗民归附不久,商军残余势力活跃在东海之滨,东夷集团尚未降服。形势严峻,工作繁重。但周武王却病倒了,让满朝文武急作一团。
周公向上天虔诚地祷告,并把祷告记录锁进金匮里,严令诫守者不得泄露内容,否则施以重罪。
他的努力最终没能改变命运,周武王不久后病逝。天下迅速陷入大乱,殷商遗民在武庚禄父的领导下反叛大周朝,东夷集团也积极响应。更糟糕的是,叛乱者中居然还有管叔鲜、蔡叔度两位周王族重量级人物。
此时周成王尚年幼,完全不具备执政能力。朝中最有实力的大臣是周公、太公、召公三巨头。
为什么周朝那么快爆发政治危机?为什么管蔡要勾结叛乱势力?太公和召公持什么态度?周公又该怎样挽救这场规模空前的政治危机呢?
东征统帅镇乱流
周成王是大周朝合法继承人,但他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屁孩。周公旦是周武王钦定的托孤大臣,代理天子行使最高权力。问题就出在这里。
那时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还没正式确立。周文王之父王季就不是嫡长子,周武王是嫡子中的老二。所以,周武王死后由某个能干的弟弟继承兄长的王位,在旧传统中是靠谱且可行的。此时正值社会转型,一切都有可能。
年幼的周成王继位,叔叔们杂念多但也不是不能接受。周公怕诸侯叛周,便以摄政大臣身份代行王权。这令众兄弟十分不爽。
周文王的嫡长子伯邑考早逝,周武王发是老二,周公旦排老四。在他前面是三哥管叔鲜。就算按照兄终弟及的顺序,也轮不到他老四。谁知道老四代行王权会不会变成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行,老三不服,要清君侧。
老五蔡叔度坚决站在三哥这边。老六霍叔处态度不明,但没有阻止。
管蔡两位监督官为了夺权,把周王族的节操都丢光了。他们到处拉帮结派,组成反对“坏旦”专权统一战线。参与者成分很杂,有管蔡等周王族元老,商侯武庚禄父,商周共同的宿敌东夷集团。这是典型的猫鼠合作。
他们的政治诉求各不相同。管蔡是要夺王位,武庚禄父想复辟殷商(他暗中联系了由殷将飞廉率领的商军残部),东夷要跟中原王朝争地盘。
殷商遗族、东夷集团、周室叛臣三股势力合流,大周的江山岌岌可危。周朝是二世而亡,还是国祚绵长,历史重担完全压在了摄政大臣周公身上。一步踏错,万劫不复。
周公旦是谁?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大周朝第一才子。他临危不乱,着手准备平叛。管蔡搞统一战线,周公也不会傻到单打独斗。叛乱的消息一传来,周公就马上去找齐国开国君主姜太公和燕国开国君主召公奭(他是另一个武王托孤大臣)。
太公、周公、召公是周武王生前最器重的三个大臣。他们的才能冠绝所有功臣,对周王朝的忠诚度都是没得说的。但三人能否同心协力,却是未知数。
管叔鲜和蔡叔度在发动武装叛乱前,放出风来说周公要对成王不利。太公与召公对三监勾结殷商余党和东夷谋反高度警觉。但他们也怀疑周公是否真要谋朝篡位。姜太公是外戚功臣(周武王的国丈),召公奭不是嫡系王子。他俩在周王族嫡系内斗中该如何站队,情况比较微妙。两人分别掌握一个大诸侯国,又在中央政府担任要职。他们的态度,对这场战争极为关键。
周公亲自上门为自己辩护,一番道理说下来,折服了老战友太公与召公。哥几个毕竟共事多年,知根知底,解除误会后,立刻投了信任票。西周王朝最杰出的三巨头联手,胜利的天平已经向周王室倾斜。
姜太公年事已高,且为齐国君主,不宜再统帅西周王师。另一辅政大臣召公奭留守后方稳住朝局。统兵东征的任务就由周公旦亲自承担。
这一仗并不好打。诸侯群臣倒是支持中央平叛,但对胜利普遍缺乏信心。周武王灭商回镐京后,马放南山,牛放桃林,刀枪入库,士兵大量复员,表示从此不再打仗。牧野之战打得流血漂橹。诸侯群臣都还记得胜利后哀鸿遍野的惨象,满脑子只想过太平日子,厌战情绪浓厚。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众人的思想麻痹为管蔡之乱的迅速蔓延创造了条件。管蔡的军队奉命监视前朝遗族,随时保持临战状态。其战斗意志强过已被“振兵释旅”的周王师。
周公很清楚这点,所以他再次发挥了自己出色的口才(武王《牧誓》是周公所作),用文王大龟卜辞和存亡道理给诸侯群臣士兵打气。这次战前动员讲稿题名《大诰》,被后人收入《尚书》。
在统一思想后,周公亲自带兵东征。他非常感激周武王深谋远虑,在东方分封了齐、鲁两国。
管蔡与武庚禄父的叛军集结在中原河洛地带,商军残部与东夷在江淮活跃。姜太公打败莱侯,东海夷人不敢妄动。鲁国恰好隔断了管蔡武庚叛军与江淮夷人(主要是徐、奄两国势力)的联系。西周腹地关中与东海齐鲁两国,恰恰对管蔡叛军形成了分割包围之势。
为了便于平叛,摄政王周公以周成王的名义派召公宣布一项重要的命令:“(齐国)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从此齐国获得代表周天子征伐诸侯的特权。
现在内部思想统一,战略布势完成,轰轰烈烈的周公三年东征也拉开了序幕。
三年东征战争结果表明,正当盛年的周公是继太公望之后大周朝最强的军事人才。周公如何调兵遣将,史书记载只有只言片语。按照顺序,周公东征第一年应该是先击败了管蔡叛军,第二年拿下武庚禄父及殷商军残部的基地,第三年继续东进征服了徐奄等东夷诸侯。
周公旦杀了管叔鲜和武庚禄父,流放了蔡叔度。殷将飞廉的部队也在海边被西周王师杀戮殆尽。三大动乱势力被肃清,天下终于安定了。
由于周公的力挽狂澜,西周王朝没有像后来的大秦帝国那样二世而亡。周王室对四方的控制力远超周武王时期。自从夏商以来,中原王朝的力量从未像今天这般强悍绝伦。
打江山容易,治理江山难。如何建立一个更稳固的王权秩序来统治天下诸侯?周武王生前为此思虑过度,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周公旦回到镐京报捷后,思绪飞得很远。
摄政四叔称元圣
《尚书大传》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行书,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摄政王周公权倾朝野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七年。但正是这七年彻底改变了华夏文明的未来。
尽管五百年后,大一统文明成为了古中国的新主流,但周武王分封诸侯并没有错。
西土关中是周人腹地,而中原、东方、南方、北方还有殷商遗民、夏遗民及四夷等族群,各族群的文化差异很大。从夏到商,民族融合像滚雪球一样,是需要时间的。只有把功臣与王族分封到各地,才能维护大周朝的统治。
管蔡之乱表明诸侯分封制还不够健全。平叛战争削平了地方族群的山头,为周公旦重组秩序打下良好的基础。他站在周武王的肩膀上,对周朝的统治秩序做了全面升级。
周武王分封的规模不大。摄政王周公旦先后分封诸侯七十一个。其中由周王族子弟做国君的姬姓诸侯,就占了五十三个。周人对天下各族有绝对的统治优势。
光有数量优势还不够,得确保周王室的外藩屏障实力够强,而且占遍所有的重要地理位置。例如姜太公的齐国控制东方,伯禽的鲁国监视东南,召公奭的燕国镇抚北方。这三个国家负责代表西周王朝继续阻击并征服东夷集团和北方戎狄。
平叛之后,原先管蔡与武庚禄父所在的殷商故地空出来了。中原之地辐射四方,必须严格控制。尽管殷商遗民大多参与叛乱,但周公旦没有赶尽杀绝,依然是以怀柔为主,用打太极来以柔克刚。
殷商遗民多,不能让他们再聚拢一堆。摄政王周公一道命令,把殷商王族和殷商族民给拆分成三大坨。
殷商王族余脉被分封为宋国,首任国君是商纣王的庶兄殷商贤人微子启。他统治的人民大多数都不是殷商人。殷商族民分为十三族,分置两国。陶氏、施氏、繁氏、锖氏、樊氏、饥氏、终葵氏等殷民七族被安置在新分封的卫国,国君是周公的九弟康叔封。徐氏、条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等殷民六族被安置在周公的封地鲁国。
从此,殷商遗民再也无力搞复辟活动,被宋、卫、鲁等国给消化了。
在管蔡之乱中,黄河、汾水之东的唐国涉案,被周公毫不客气地灭了。这块土地是尧帝旧墟,风华富庶,而且又在镐京与伊洛之间的重要位置,必须由信得过的王族子弟去治理。派谁去好呢?
恰在此时,周成王和弟弟唐叔虞做游戏。少年天子把一片桐叶削成珪的样子送给弟弟,一脸正经地说这是你的封地。唐叔虞接过叶子,表示谢恩。俩小屁孩都没当真,但摄政王四叔当真了。
周公闻讯后,马上进宫请周成王择日立唐叔虞为诸侯。周成王解释道:我和虞弟是在做游戏呢。周公却正色道:天子无戏言!于是唐叔虞成了分封诸侯,他的儿子扩张领土,改国号为“晋”,就是后来那个春秋第一大国。
为了有效控制中原地区。周成王令周公比照镐京修建成周雒邑,用“宗周—成周”双核模式同时控制华夏东西部。多年后,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雒邑,延续周王朝的香火,史称东周。
周公最令人称道之事,莫过于制礼作乐和“捉发吐哺”。
周朝倡导仁政德治。礼乐制度就是以德治国思想的载体。礼制包含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细节。乐制则以诗歌乐舞来树立大家的三观。每天按照礼仪标准说话做事,听着宣扬王道德政的乐曲,久而久之,人们就被熏陶成“温其如玉”的君子。后世儒家追求的,就是这种王道政治。
为了巩固江山,周公非常重视人才选拔工作。他下令举贤用能,自己还常常亲自拜访民间隐士。如有人来求职,周公会立刻放下手头的事去接见,哪怕是正在吃饭洗澡也不例外。这便是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由来。
当准备工作完成就绪后,周成王也长大了。周公便不再摄政,还政于成王,回归臣子的角色。
周公对成王非常重视。当年东征时,周公经常给成王写信,用诗歌教育大侄子不能学坏,要做个优秀的天子。
有一次,成王生病。周公对上天祷告说:“我那侄子还小不懂事,老天如果要降罪的话,就冲我来。”事后,他也像当年为武王祈祷时那样把祷书封存起来。用文艺的说法,四叔的虔诚祈祷驱走了附在侄儿身上的病魔。但封存祷书的行为,却引起了人们的怀疑。
有人向周成王告黑状,说是周公两次祈祷都是诅咒国君快点死。周公闻讯后很惊恐,逃到了南方的楚国。
周成王下令打开周公严令封存的两个金匮。看完之后,成王泪流满面。原来自己的四叔对江山社稷是如此忠心,自己居然还怀疑他有二心,真是不应该啊!他当即派人到楚国请周公回朝。
周公回朝后,继续投身政治文明建设当中。他发现周朝分封制政体还存在缺陷,于是亲手设计了一套严密的新制度。
《周礼》记载周朝中央官制体系有天、地、春、夏、秋、冬六个系统,六个系统的领事大臣总称六卿,辅佐天子处理国事。
周公把地方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对每个等级的官员编制、军队规模、朝贡等级都做了严格细致的规定。
此外,他还创建了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这个制度对促进君主世袭秩序的稳定传承起到了极大作用。
天下安宁,四海升平。光阴流逝,周武王时的开国元勋们相继去世(唯有召公奭长寿得惊人),周公也病倒了。他临终前说:“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我不敢离开成王。”周公死后,成王把周公葬于毕邑,伴随文王。这个特殊待遇,象征着周成王不敢以周公为臣。成王还特许鲁国使用天子礼乐。
一代摄政王周公,被儒家誉为“元圣”。诸子百家争鸣吵得面红耳赤,但都把周公旦尊为历史伟人。后世的权臣们无分忠奸,都声称自己是学习周公好榜样。是真是伪,他们自己心知肚明。
2.留恋权位的商鞅
冷酷的变法大吏
魏国丞相公叔痤抱病在床。他知道自己阳寿将尽,有件事要赶紧办了。不然上对不起国家,下对不起他的手下中庶子卫鞅。
(数月前)
卫鞅:“公叔丞相,我有办法让魏国一统天下。基本方针……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善!小伙子有见地,老夫帮你找魏王说话。”公叔痤当初是这么答应的,但魏惠王总是不想听改革建议,也不愿召见年方二十的卫国士子卫鞅。
公叔痤心里有愧,决定凝聚平生最后一口气搞定此事。否则,他闭不上眼。
魏惠王来探望老丞相,又给了珍贵药材和抚恤金。顺便问以后谁来接他的班?
“卫鞅是个奇才,我王一定要用他做丞相。如果不用就杀掉,否则必是咱大魏霸业的掘墓人。”
这老头也太拗了吧!魏惠王心想,但是仍然碍着面子随口答应下来。
目送魏王远去,公叔痤老泪纵横,马上叫来卫鞅。
“鞅啊,我叫魏王用你,他没答应;叫他杀你,他倒答应了。咱们朋友一场,还是不忍心看到你英年早逝。你快逃命吧!”
卫鞅冷静如冰:“不慌不慌,魏王根本没拿我当一回事,回头就把我忘了,我安全得很。”
公叔痤恍然大悟,闭眼走了。卫鞅这才离开魏国,踩着老聃的足迹西游秦国。因为他看到了史上第一份招聘广告——秦孝公发的《求贤令》。
秦国当时属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东方列国都不跟秦国玩。秦献公跟魏国打了半辈子仗,赢的多但没能改变两国实力对比。秦孝公刚刚二十出头,谁也不知他本事如何。
观此君文风,实在、大气、开阔、诚恳,有反省能力,说不定是个好领导。卫鞅抱着一线希望到了秦国。
他运气挺好的,秦国人力资源部经理是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景监三次向秦孝公推荐卫鞅,秦孝公也再三面试卫鞅。秦国是真缺人,否则他们没那么多耐心去反复面试一个外国人。
卫鞅一贯冷静到酷,先后用帝道、王道、霸道游说秦公,试探秦孝公对彻底改革的接受水平如何。经过几番双选,两人对彼此都很满意,决定在秦国推行变法。
秦孝公虽然年轻,但颇有大政治家的头脑。卫鞅入秦第一年没有直接当官,精力都花在搞国情调研,琢磨变法纲目上。到了次年,秦孝公召集群臣讨论要不要改革的问题。最终结果,主张改革的卫鞅大出风头,被任命为左庶长(执政大臣),保守派默认现实。
卫鞅新官上任风风火火。他为了重建政府信用,祭出一招徙木立信,奖赏按约定扛木头到北门的人五十金。整整五十金呐!太下血本了。秦国人民一看,官府明码标价不玩潜规则,对改革有了热情。
但很快,大家的热情又凉下来了。
左庶长搞了一套空前细密的框框条条,让散漫惯了的官吏和群众都不大适应。
平民也能通过军功谋取富贵了,这是好法。种田种得好,也能得到官爵,这也是好法。秦孝公的亲戚们没有军功就剥夺宗室贵族的资格。嘿嘿,没法养尊处优了吧!这对咱草根来说,也是好法。
但有一条让人最不爽——什伍连坐制!用官府的话说,这叫什么“互相担保”。
里正(村长)和伍老(管五户人家的小组长)对父老乡亲们说:“大伙都瞪大眼睛了啊!新法律规定:看到违法犯罪的必须举报,不举报按投降敌国处理,整个什伍都要连带受罚;举报的有赏,比照杀敌立功处理。包庇罪犯没出路,还祸害街坊邻居。有纠纷的都要打官司,不得私了……”
新法太不方便了。邻居犯法,我跟着受罚,这不科学。走走走,咱们到国都请愿去。
于是数以千计的秦人到国都搞示威游行。有平头百姓,也有保守派的世族元老。这时突然传来消息——“太子犯法了”。
新任左庶长说要保证司法公平,国君以下的人都适用同一部法律。但秦国朝野没几个人当真。哼,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太子犯案,官府怕是又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大家都等着看卫鞅如何打自己的脸,却等来一个吓人的公告。
“法律不能执行,是因为上面带头乱法。太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考虑到他是储君,而且未成年(秦惠文王继位第三年才加冠,举行成人礼,此时应该只是个小屁孩。),就不施加肉刑了。但是太子老师管教不严,按律当处以黥刑。”
太子老师脸上真的被刺字了!看来这回司法改革是动真格的。
请愿队伍觉得再抗议下去,说不定被抓典型树威,于是都散了……
三年后,秦国官民发现,这些规矩好像还不错嘛。社会治安好了,见义勇为的人多了。粮食丰收了,收入增加了。国家欣欣向荣,生机勃勃。
今天是个好日子,大家都排队赞美新政府去。
三年前的请愿队伍又在国都集结。这回是要高唱颂歌,感谢改革总执行官左庶长大人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上一次,卫鞅冷眼看着街上的抗议游行,没有任何表示。这一回,他有动作了,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这些唧唧歪歪的都是乱法之民,全部滚到边疆地区搞建设去。”冷酷的卫鞅丝毫不通人情。不准批评,也不准表扬,只准按其制定的新游戏规则好好工作。
从此,秦国只有举报犯罪,再无抨击时政。
尽管说话不怎么自由了,法制社会还是不错的。虽然罚得严,但也赏得多。最重要的是玩明规则,啥事能做,啥事不能做,清清楚楚,赏罚分明不含糊。不影响就业,也不会被官二代、富二代骑在头上,努力耕战都能获得相应的回报。
秦人不喜欢卫鞅,但对他的法还是服气的。毕竟军功爵让很多草根得到了富贵。
秦孝公一看国家富强了,召集群臣,要论功行赏。
变法的事你办得很出色,打仗的事也麻烦你一肩挑起。卫鞅你就当大良造吧!权兼将相,方便做事。魏国现在后方空虚,你去帮我把安邑(魏国首都)包围起来。
大良造卫鞅不孚众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回来后,马上向秦孝公提交了第二轮改革方案。
其一,改革土地制度,开阡陌,废井田;
其二,改革政治体制,把小乡合并成县,全国划分为三十一县,官员由中央任免;
其三,统一全国的度量衡,方便民众日常交易,工商部门定期检查市场有无缺斤短两现象。
秦孝公大印一盖,统统批准。不过,加上一条,把首都迁到咸阳,新城市建设也交给卫鞅。
没问题,卫鞅工作起来从不喊累,活越多反而越精神。
卫鞅制定的规章制度很严格,当日政务当日解决,各单位分工合作不得越权,不得超出法律外办事。所以秦国官员对他又畏又敬。私底下说他恐怕非人类,是个伪装成人类的办公机器人。
秦国朝廷雷厉风行,很快完成了第二轮改革。很多庶人通过立功,获得了国家爵位,成为新兴的功勋地主。秦国的贵族没有了世袭特权,保守派势力渐渐淡出政局。
秦国在西陲强势崛起,天下为之侧目。周天子反应最快,以“天下共主”的名义,赐秦国“伯”的称号。所谓“伯”就是一方霸主的意思。比照齐桓公的旧例,这是周老大授权给你做打手,代替他教训不听教的诸侯。
列国诸侯也紧跟着跑来祝贺。接壤的国家希望跟秦国保持“源远流长”的“友好关系”,不接壤的国家希望拉拢秦国对付自己的死敌。
秦孝公当初最痛心的是山东诸侯看不起秦国。如今时来运转,他也摆摆谱,让公子少官带着部队参加诸侯会盟,并朝见周天子。
秦孝公的梦想实现了,卫鞅的梦想却还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