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金星 日期:2014-08-19 12:33:41
《洛阳十三朝(上下)》一书,共分十三章,各用一章分别介绍十三个王朝的创立、建都洛阳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对外交往、都城状况、行政区划、文物古迹以及兴亡的过程等。框架结构合理,条理清楚,内容翔实,可以使读者对建都洛阳的十三个王朝的方方面面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除各设专章分别介绍各个建都洛阳的王朝外,徐金星主编的《洛阳十三朝(上下)》还设有“绪言”,概括地论述和介绍了洛阳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历史地位、历史作用等,可以视为本书的“导读”;再辅以“引子”,“余韵”,加上十三个朝代的开篇和结尾部分,简要地补叙了“十三朝”之外的洛阳历史和文化,从而使本书在特定意义上具备“洛阳通史”的性质,可以使读者更全面、更细致地认识和了解洛阳。这种谋篇布局可以收到主体突出,主次分明的效果。
目录:
引子夏朝以前的洛阳
第一章夏朝
第一节夏朝的建立
一、大禹治水
二、“王位世袭制”的确立
三、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
第二节夏朝都城概况
一、都城概况
二、禹都阳城概况
三、夏都斟□概况
第三节夏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第四节夏朝的灭亡
第五节古籍记载或传说中的夏朝遗迹、遗物
一、神禹导洛处
二、禹凿龙门引子夏朝以前的洛阳
第一章 夏朝
第一节 夏朝的建立
一、大禹治水
二、“王位世袭制”的确立
三、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
第二节 夏朝都城概况
一、都城概况
二、禹都阳城概况
三、夏都斟□概况
第三节 夏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第四节 夏朝的灭亡
第五节 古籍记载或传说中的夏朝遗迹、遗物
一、神禹导洛处
二、禹凿龙门
三、启母石
四、中流砥柱
五、洛出书处
六、九鼎
七、杜康故里
八、孔甲与龙
九、王陵
第六节 考古勘查和发掘的夏朝遗迹、遗物
一、偃师二里头遗址
二、登封王城岗遗址
三、矬李遗址
四、东马沟遗址
五、皂角树遗址
六、白元遗址
七、稍柴遗址
八、煤山遗址
第二章 商朝
第一节 商族的兴起与商朝的建立
一、商族的兴起
二、商汤灭夏与商朝的建立
第二节 商朝都城西亳概况
一、定都西亳
二、西亳概况
第三节 商朝前期的政治
一、巩固政权的措施
二、商的王权与官制
三、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
四、太甲复位
五、太戊复兴
第四节 商朝的经济与文化
一、农业
二、手工业
三、商业和交通
四、礼制、音乐与医药
第五节 古籍记载或传说中的商都西亳遗迹、遗物
一、商汤的“桑林之社”
二、汤王陵
三、伊尹墓
第六节 考古勘查与发掘的商朝遗迹、遗物
一、偃师商城遗址
二、孙旗屯遗址
三、侯城遗址
第三章 西周
第一节 西周立国与营建洛邑
第二节 西周洛邑成周城概况与行政区划
一、成周城概况
二、行政区划
第三节 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宗法制度
二、分封制度
三、等级制度
四、职官制度
五、礼乐制度
第四节 西周的军事体制与周边战事
第五节 西周洛邑的经济
一、农业与井田制
二、手工业
三、商业
四、交通
第六节 西周洛邑的文化、科技与教育
一、文化
二、科技
三、教育
第七节 西周的灭亡
第八节 考古勘查与发掘的西周洛邑遗址、遗物
一、铸铜遗址
二、车马坑遗址
三、祭祀遗址
二、赋税与专卖制度
三、商业
第五节 后梁迁都开封
第六节 后梁洛阳的遗迹、遗物
一、太祖宣陵
二、高继瞻墓
四、贵族墓地
第四章 东周
第一节 平王东迁与王室衰微
一、平王东迁
二、王室衰微
第二节 东周洛邑王城、成周城概况与行政区划
一、王城概况
二、成周城概况
三、行政区划
第三节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一、诸侯争霸的序幕
二、诸侯争霸
三、王子朝之乱与周敬王迁都成周城
第四节 列国争雄与东周灭亡
一、战国七雄的扩张
二、七雄并立
三、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
四、东周灭亡与秦并六国
第五节 东周洛邑的经济
一、农业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三、商业的繁荣和金属铸币的流通
第六节 东周洛邑的文化与教育
一、文化
二、教育
第七节 东周洛邑的遗迹、遗物
一、王城
二、成周城
三、王陵
四、桓王陵
五、其他墓葬和车马陪菲坑
……
第十二章 后唐
第一节 后唐建立与迁都洛阳
一、后唐建立
二、迁都洛阳
第二节 后唐洛阳城概况与行政区划
一、洛阳城概况
二、行政区划
第三节 后唐的政治
一、庄宗的腐败政治
二、明宗新政
第四节 后唐洛阳的经济
一、庄宗奢靡、孔谦苛税
二、明宗稳定经济的措施
三、赋税制度
四、商业
第五节 后唐洛阳的文化与教育
一、文化艺术
二、教育与科举
第六节 后唐的灭亡
第七节 后唐洛阳的遗迹、遗物
一、庄宗雍陵
二、明宗徽陵
第十三章 后晋
第一节 后晋的建立
第二节 后晋洛阳城概况
第三节 后晋政治与后晋洛阳经济
一、安抚各阶层
二、维持晋辽关系
三、与藩镇的斗争
四、安抚流民,赎回人才
五、减赋薄役,促进生产
第四节 后晋洛阳的遗迹、遗物
一、太祖显陵
二、孙璠墓
余韵 五代以后的洛阳
一、北宋西京洛阳城
二、金元洛阳城
三、明清洛阳城
四、民国洛阳城
附录
中国历史简表
洛阳古都年表
主要参考、征引书目
后记
第二节·商朝都城亳概况商汤灭夏建商之后,都城定在离夏都不远的地方,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亳”。商汤在这里通过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使商初的政局逐步稳定下来,从而为商代的强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定都西毫灭夏之后,商汤又带兵回到了“亳都”(今河南商丘,后世称为“南毫”),史书记载说“汤既黜夏命,复归于毫”(《尚书·汤诰》),这里是商族最早的居住地。灭夏之后的商王朝已经拥有了九州之地,其政治势力从黄河中下游,向西一直延伸到了黄河上游的氐羌地区。《诗经·商颂·玄鸟》中说:“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州。”但位于商丘一带的“亳都”,不利于对四方的控制,尤其是还要防止夏朝遗留下来的奴隶主贵族的反抗,另选新都便成了当务之急。这座新都要具备巩固政权和镇抚夏遗民的双重使命,同时还必须具备军事防御功能,商汤的目光落在了夏都的所在地——斟□一带(今河南偃师)。
河、洛之间的洛阳平原,位于天下之中,北依邙山,中贯伊洛水。从军事上讲,这里四面环山,形势险要,是控制中原的战略要地,非常便于对四方诸侯的控制。从经济上讲,这里地势平坦,物产丰富,交通便利,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水平都比商原来居住的“亳都”优越,加之当时遇到了“七年大旱”,社会经济严重衰退。从发展生产的角度出发,这里也是最理想的建都所在。
青铜器铭文和文献上多处记载了这段历史,如春秋齐器“叔夷钟”铭文:“成唐(汤),……剪伐夏祀……咸有九州,处禹之堵。”《诗经·商颂·殷武》:“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史记正义》中说:“亳,偃师城也。商邱,宋州也。汤即位,都南亳,后徙西毫也。”《汉书·地理志》河南郡偃师县下班固注日:“尸乡,殷汤所都。”《帝王世纪》云:“偃师为亳。”《元和郡县图志》云:“偃师亳,汤都也。”《括地志》中记载说:“河南偃师为亳,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徙都之……亳邑故城在洛州偃师县西十四里,本帝喾之墟,商汤之都也。”以上这些资料记载的西毫,都指的是1983年考古发现的偃师商城。
二、亳概况商汤决定建都位置之后,便大兴土木修建了一座新城,从而形成了商王朝的统治中心。《后汉书》中说:“昔汤即桀于鸣条,而大城于毫。”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里说:“汤受命而王”,“作宫邑于下洛之阳”。说的都是商汤建都的事情。
商汤建立的这座新城,位于伊、洛河交汇处,背靠邙山南麓,面临洛水北岸,西南面不远处就是夏都斟□。
关于这座商城的具体情况,不见史书的记载,但从考古发掘中,我们可以大致复原它最初的状况。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故城队……P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