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天尧 日期:2014-08-19 13:18:16
近现代欧洲的百年历史既是复杂的,也是简单的。说是复杂是因为欧洲国家诸多,领土割裂,许多国家的历史支离破碎,断断续续,各国关系错综复杂;说简单是因为近现代欧洲历史基本上不离一战、二战、冷战、后冷战,整体上线索分明。
欧洲的崛起、衰落、复兴,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欧洲的割据扩张,欧洲文明的历程就是其扩张的历程。曾经,世界是欧洲的;一度,世界是美国的;又有人说,将来的世界是新兴国家的。对于这样的变化,欧洲诸国可谓是百感交集。经历过极盛而衰的欧洲人,不甘心被埋没于大时代中。欧洲诸国正努力整合为一体,力图打造成一个超级大圈,一个能恢复昔日欧洲荣耀的大国。也唯有如此,欧洲诸国才能实现真正的复兴。
本书从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欧洲国家的发展史说开,既详细讲述了英、法、德、俄等欧洲大国如今局势的由来以及面临的挑战,又概述了其他角色国家的历史。既讲述单个国家的政治历史,更着重对欧洲内部之间、内部与外部力量互动关系下的欧洲国际纷争、地缘政治等进行了辩证的分析。
本书堪称一部“最短”的百年欧洲史,翻开本书,为你最直观地展示欧洲诸国的崛起、衰落与复兴……看欧洲豪强的百年兴衰,悟中国的存亡之道!
作者简介:
文天尧,军事、历史类人气作家,长期关注历史、战争、情报、军事防务和国际问题。出版有《好懂的极简百年欧洲史》、《好懂的百年现代中东史》、《权力非常道》等书。
目录:
第一章新欧洲的昨天
与欧洲文明相生相伴的割据扩张史
由欧洲引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欧洲诸国的“群殴惨剧”
谈判桌上的勾心斗角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崩溃
欧洲的劫后余生
第二章英国,欧洲的另类
英国的海上崛起之路
从争霸欧洲到争霸世界
大英帝国的分崩离析
英国,一个“坏欧洲人”
“英国的欧洲”还是“英国与欧洲”
从若即若离到转向欧洲
第三章法国的强大与虚弱第一章新欧洲的昨天
与欧洲文明相生相伴的割据扩张史
由欧洲引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欧洲诸国的“群殴惨剧”
谈判桌上的勾心斗角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崩溃
欧洲的劫后余生第二章英国,欧洲的另类
英国的海上崛起之路
从争霸欧洲到争霸世界
大英帝国的分崩离析
英国,一个“坏欧洲人”
“英国的欧洲”还是“英国与欧洲”
从若即若离到转向欧洲第三章法国的强大与虚弱
高卢雄鸡的最初啼鸣
法国在“太阳王”的辉煌之下
威震欧陆的拿破仑帝国
重塑法兰西帝国的辉煌
一战后独霸欧陆
法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一页
二流大国的“大国梦”
对美国说“不”第四章德国的几度夕阳红
在列强环伺的欧洲生存
争雄世界:从“大陆政策”到“世界政策”
德意志帝国的覆灭
跌宕起伏的“红色”浪潮
与魏玛共和国相生相伴的战败国阴影
希特勒与他的“大德意志帝国”
分裂:“柏林墙”两边的世界
摒弃前嫌:德意志民族与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性妥协
两德统一的艰难历程:是统一?是兼并?
又一个欧洲大国、强国第五章“俄国熊”的两度崛起、两度衰落
崛起于蚕食扩张之上的俄罗斯
从欧洲的配角到欧洲的主角
沙皇的屠刀
摇摇欲坠的帝国大厦
帝国的崩溃
帝国主义国家眼中的“祸水”
与美国斗其乐无穷?
超级大国解体了
俄罗斯的复兴之路第六章不容小觑的欧洲“小”国
意大利:贴着“罗马帝国”标签的国家
葡萄牙和西班牙:世界上最早的世界性大国
荷兰:曾经的“海上马车夫”
强国林立的北欧
从“匈牙利事件”看曾身处夹缝的中东欧
东欧国家曾经的荣光
土耳其:“脱亚入欧”的另类国家
格鲁吉亚:“山姆大叔”与“俄国熊”利益博弈的棋子第七章新欧洲的明天
冷战催生北约与华约
华约解散,北约独大
北约东扩
欧盟:欧洲腾飞的希望
英、法、德的“神合貌离”
欧洲的机遇与挑战“好懂爱看”系列是一套给人意外惊喜的书!
听不懂新闻,囧了?看不清局势,囧了?时政谈话无从插口?囧了?
现在你可以和这些囧事彻底说拜拜。
本套书系让世界政治与军事不再深奥难懂,不再云山雾罩,用最通俗易懂的文字,最直观的框架,让你一目了然。
你,也是历史高手!第四章德国的几度夕阳红
在列强环伺的欧洲生存
德国是当今世上颇具影响力的大国,同时,德国还是欧洲的核心国家之一。历史上,德国数次称雄欧洲,争霸世界,它几度兴衰,现在又奋然崛起。
自中世纪以来,德意志国家就是欧洲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强有力的因素。作为德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它曾经称霸西欧,势力盛极一时。可是,环顾神圣罗马帝国的周遭,哪里没有列强凶狠的目光?
在前面章节中也零星讲到些关于德意志,关于神圣罗马帝国的事:在13世纪,法兰西王国与德意志王国发生争斗。争斗的结果,是法国成为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而德意志王国却在后来相当长的时间里,陷入了不断衰弱、分裂的岁月。17世纪,由神圣罗马帝国内战所引发的欧洲“三十年战争”,将整个欧洲带入“黑暗时代”。而经此战争,帝国也被其他国家分成了300多个小国,沦为二流国家。之后,被肢解得七零八落的神圣罗马帝国又卷入了反法的“九年战争”。18世纪,发生了赫赫有名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综观欧洲的这些大事记,哪里没有德意志民族的身影?欧洲你死我活的纷争,再加上德意志的政教之争、国内诸侯分离势力的发展,这些都使得德国皇权逐渐衰落。
事实上,在三十年战争之后,“德意志”一词完全成了地理上的概念。何来此言?
17世纪初的神圣罗马帝国,其统辖下的德意志地区仍是诸侯割据的状态。当时,德意志各邦的诸侯,它们因信仰不同,加之教派矛盾而分为了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本着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想法,这些联盟又纷纷
寻求外国势力的支持。于当时的欧洲形势而言,这正合了那些业已完成集权与统一,正在谋求对外扩张的国家的心意。本来,那些国家就早已将角逐的目标瞄准了德意志。
就这样,欧洲各国以宗教信仰为界线,形成了两大对立集团——罗马教皇和波兰所支持的由奥地利、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联盟组成的哈布斯堡集团;英国、俄国所支持的由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德意志新教联盟组成的反哈布斯堡集团。
这场旷日持久的武装冲突,最后以反哈布斯堡集团的胜利而告终。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是“第一场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间的战争”,同时,它也是“最后一场宗教战争”。战争自《威斯特法利亚和约》的签订而结束。当时,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大公国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
通过订立和约所建立的威斯特法利亚体系,催生了新的欧洲霸主——法国、荷兰和瑞典。法国因得到通向德意志的战略通道,实力大
增,这是它后来称霸欧洲的重要前提;而瑞典因获得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重要港口,一时间傲视北欧;更别说荷兰,在得到国家独立的承认后,17世纪俨然就是他的“黄金时代”。
在这些国家都势不可当的崛起之时,欧洲的另一些势力则无可奈何地衰落了。
观《威斯特法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一直对神圣罗马帝国的各邦国有着控制权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丧失了大量的领地,而德意志内部的几个大诸侯却得到了不少新的土地。这样的结果,直接使得哈布斯堡王室的势力被削弱,而其控制下的德意志更是深陷封建分裂,不能自拔。
当哈布斯堡王室的手在神圣罗马帝国内已经不能伸展自如时,它也只好作罢。毕竟,于那时而言,自保要紧。幸而,经过一系列的外交手腕,一个较为完整的奥地利还是被保留了下来,而奥地利大公国在中欧的地位也屹立不动。在之后的欧洲政治中,奥地利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顾忌,到了后来,欧洲列强更是谁也不敢小觑它。
18世纪初,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当时,陷入战争漩涡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看中了由霍亨索伦家族统辖的“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的军事优势,想拉其入自己的阵营。当时,勃兰登堡选帝侯兼普鲁士公爵的腓特烈?威廉?冯?霍亨索伦(简称腓特烈),正想着如何“封王”。这里得先说说“封王”的事。于那时而言,“封王”可是有讲究的。
那时的勃兰登堡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选侯国,而普鲁士则是波兰的一个公国。根据神圣罗马帝国的法律,神圣罗马帝国内除了一般由皇帝兼任的德意志国王和波希米亚国王以外不能有别的国王。此时,腓特烈看见利奥波德一世有求于自己,遂趁机开出了施以援手的价码:给自己一笔金钱补助和一个国王的称号。
果然,腓特烈如愿了。1701年1月18日,腓特烈在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加冕成为“在普鲁士”国王,即腓特烈一世。值得一提的是,腓特烈一世的称号是指在普鲁士“里面的”国王,这既不是勃兰登堡国王(勃兰登堡属于神圣罗马帝国,而神圣罗马帝国内除了一般由皇帝兼任的德
至于德意志的问题,哈布斯堡王室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在威斯特法利亚体系下成为欧洲诸国“共管”的国际问题——虽然,根据和约的规定,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内政外交的绝对自主权,同时帝国内的一切
重要事务也必须由帝国议会决定。不过,这绝对也有“折扣”,那就是法国和瑞典在神圣罗马帝国议会中有代表权。最重要的,所谓的威斯特法利亚体系更是一种游戏规则,一种以国际会议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规则。德意志的问题涉及各方利益,已被打上“国际”标签,只要其有什么风吹草动,欧洲诸国自然是要插上一杠子的。
到了19世纪初,欧洲的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开打。而这一次,在长久的欧洲纷争中已岌岌可危的神圣罗马帝国也完全崩溃。在历经了800多年的沧桑后,这个“罗马人的帝国”成为了历史的往事。随后,拿破仑将这些被打得七零八落的德意志境内的各诸侯国组成了“莱茵邦联”,理所当然地被置于法国的保护之下。
在这一系列的变故中,欧洲大陆还有与之有关的变故在同时发生着。在欧洲第三次反法浪潮袭来时,拿破仑成为了法兰西帝国的皇帝。为了回应拿破仑此举,早已进入哈布斯堡-洛林王朝的奥地利大公国的君主、神圣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弗朗茨二世,也将奥地利大公国提升为奥地利帝国,自称“奥地利皇帝弗朗茨”(即弗朗茨一世),并借机整合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
这位奥地利帝国的皇帝,他与拿破仑如此针锋相对,或者说奥地利与法国如此针锋相对,那都是由来已久的事情。众所周知,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崛起,对整个欧洲的影响是深远的。而在这些事件中,奥地利大公国所受的震荡不可谓不大。欧洲多次的反法同盟,无不见奥地利的身影,甚至有的还是弗朗茨发起的。
1806年,在拿破仑瓦解了神圣罗马帝国后,已是“奥地利皇帝”的弗朗茨一世被迫以和亲的方式把女儿玛丽嫁给了拿破仑,此后奥地利人便在法国的阴影下生活。不过,
弗朗茨一世并没有在帝国的失势中痛苦多久。1814年,拿破仑倒台。随即,弗朗茨一世立即主持召开了维也纳会议。
就在欧洲各个列强通过各自的非正式会晤,准备恢复欧洲昔日的政治秩序时,拿破仑帝国死而复生。此时,维也纳的代表们将拿破仑定义为“歹徒”。之后,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结成联盟,组织盟军来给予拿破仑帝国最后一击。一场滑铁卢战役后,法国终于回归至欧洲君主们心中所企盼的状态。
就这样,重划欧洲政治版图的维也纳会议最终确定了维也纳体系。不过,这个政治体系中再也找不到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德意志邦联”——一个由以前300多个邦国合并而成39个邦国的松散组织联盟。会上还确定了德意志邦联的两个举足轻重的领导者——主席奥地利帝国,副主席普鲁士。如此来看,奥地利又一次将德意志地区掌控在手中。
但奥地利也有担忧:普鲁士在德意志地区的迅速冒尖,无疑威胁到自己的领导地位。论起来,普鲁士的崛起还有赖于奥地利王室的支持。原来,普鲁士有两个前生:勃兰登堡和普鲁士公国。在它们的相互融合之下,普鲁士最终成形为“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而这则是后来普鲁士国家的基础。起初,“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不过是个边陲小邦。不过,随着其自身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欧洲诸国对其也开始有所
意志国王和波希米亚国王以外不能有别的国王),也不是普鲁士的国王(普鲁士仍有一部分是波兰领土)。但不管怎么说,腓特烈一世统辖下的普鲁士王国,从那时候起开始了他在欧洲的200多年的历史。
在维也纳体系建立时,普鲁士王国已经是欧洲的列强之一。而同是欧洲列强的奥地利帝国,因数次出兵反法,国力则被大大削弱。一边是如日中天,一边是势力中衰,谁能更好地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这是显而易见的。
事实上,普鲁士统治阶级在看待德意志领导权的问题上,更多地是将统一德国放在首位。这其实也是一石二鸟之举:一来,完成统一德国的历史使命是民心所向,顺应历史潮流。二来,借着民意完成自己争夺德意志霸权的野心,冠冕堂皇。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曾说过:“谁要统一德国,就必须先征服德国。”为此,他决定启用铁腕人物来辅助自己。1862年,威廉一世任命被后人称为“铁血宰相”的俾斯麦为普鲁士的首相。顾名思义,能被人用“铁血”来形容,可想俾斯麦会施以何种“铁血政策”。
俾斯麦有句赫赫有名的话:“要想拯救日耳曼,只有依靠铁和血。”为此,他坚持推行军事改革。在实现统一的过程中,俾斯麦从来奉行“排除奥地利,打倒法国”的策略。为此,人们能看到普鲁士不遗余力、“忘恩负义”地将奥地利及哈布斯堡家族赶出普鲁士,而这也是普鲁士争夺欧洲霸权的重要前提。
同时,普鲁士在俾斯麦的领导下,先后发动了3次王朝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