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哲郁 日期:2014-08-19 13:18:57
历史像一位孤独的老人,寂寞地守望着岁月的变迁。虽说当年中华大地上的滚滚硝烟化作了今天的静默无言,虽说当年无数流血的先辈尸骸已经沉归大地,但是回望历史,我们依然感慨万千。一百多年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留给后人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那书写历史的纸张,还有那曾经流血的国土,无不沾满了中华儿女未干的血泪。作为中华儿女的后人,我们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
目录:
曾国藩征讨太平天国——封建王朝下的大儒人生梦碎金陵——假如历史可以假设一个英雄孤独的抗英战争晚清帝国下民族的悲情权力女人——慈禧与晚清政府中法战争下的晚清风云史日本军国主义留在中国人心头的千年伤痛历史阴云挥之不去——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翻不过去的中华耻辱从晚清到共和——历史人物不容错读三十四年悲情史——光绪一生的不堪记忆剪不掉大辫的袁世凯顾维钧,我的1919年失地在哭泣——晚清王朝下的国土之痛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的对立面,名义上是清朝皇帝,实际上是当时的湘军统帅曾国藩。二者一个是有着争议的中国农民起义,一个是有着争议的晚清重臣。可以说,说曾国藩时肯定离不开太平天国,说太平天国时也肯定离不开曾国藩。如果历史可以假设,假如没有太平天国,那么曾国藩或许也只能平淡一生,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书生;相反,如果没有曾国藩,太平天国或许也会多存在很多年。这二者的关系演绎了一段中国历史上极为精彩的神话。在我们所受的教育里,一直对农民起义有着特殊的感情。或许同情弱者的心理是大部分人共同的心理,所以在历史上有众多农民起义,被我们一读再读,并对其大加褒扬。无论其成功还是失败,总能博得后人的理解。然而事实上不是每一次的农民起义都是对的。。曾国藩确实是有史以来最有争议的人物,拥之者称之为“中兴名臣”,恨之者骂之“千古民贼”。拥者认为其能独立时代潮流,把握风云际会,并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继承和发扬林则徐、魏源的经世致用之学,大力倡导学习西方,开展自强新生政治运动;而恨者认为他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用刑苛酷。甚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称呼曾国藩为“曾剃头”、“曾屠户”。在众说纷纭的背后,则完全是对历史肤浅的认知,或者说是对历史的一种无知。对历史的研究,只有深入研究中国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社会历史大背景,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曾国藩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不幸的是他成长在清王朝没落的年代,清王朝气数已尽,说他幸运则是因为就在这种乱世背景下才构成了他成就英雄的先决条件。然而,曾国藩还是为众多后人不齿。人们普遍认为,他镇压的是国内农民起义,而不是外来之敌;他扶保的是腐败透顶的清王朝,而当时的清王朝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扶不起的阿斗”。曾国藩的背景并不是很辉煌。1811年,他出生于湖南湘乡(长沙府)的一个地主家庭,6岁人私塾,16岁外出就学于湘乡涟滨书院和长沙岳麓书院。他和其他封建书生一样,,勤奋苦读,希望通过读书考取功名,以此光宗耀祖。他23岁在湖南乡试中举后前往北京参加会试,两次均以失败告终。1838年方才中进士,之后人翰林院直至任礼部右侍郎。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