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忠先 日期:2014-08-19 13:19:47
毛泽东是中国最伟大的知识分子。他读过的书,上至古史,下至传说。他将学习和读书经历,融汇到日后波澜壮阔的工作战斗经历中,以文史借鉴研究中国问题,思考民生,解决当今中国面临的问题。他拥有卓越胆识和对生命本质的敏锐直觉。毛泽东是这样站在中国千年历史和万里土地上,成为一个缔造历史高峰的巨人。《毛泽东话说中国》中,大多数语录来自毛泽东的著述和读书笔记。对于中国,毛泽东拥有完整立体的看法,本书可以让我们从伟人的片语之中,领会重写民族和延续历史的深刻思考.
目录:
第一章
毛泽东话说中国历代帝王
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
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
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
刘邦是个“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
曹操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
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
李存勖可谓识时务之俊杰
朱元璋是放牛娃出身
康熙不光有雄才大略,而且勤奋好学
第二章
毛泽东话说中国历代将相
商鞅是利国福民的伟大政治家第一章
毛泽东话说中国历代帝王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
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
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
刘邦是个“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
曹操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
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
李存勖可谓识时务之俊杰
朱元璋是放牛娃出身
康熙不光有雄才大略,而且勤奋好学第二章
毛泽东话说中国历代将相商鞅是利国福民的伟大政治家
赵充国很能坚持真理
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
我们的高级军官都应该学学吕蒙
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
马周才德,迥乎远矣
王安石无通识,不周知社会
岳飞是伟大的爱国英雄
要宣传海瑞刚正不阿的精神第三章
毛泽东话说中国历代文化名人孔子是正封建秩序之名
屈原高居上游
贾谊是秦汉历史专家
谢灵运一辈子生活在矛盾之中
王勃高才博学,为文光昌流丽
李白的诗,文采奇异
贺知章是一个胸襟洒脱的人
杜甫的诗是政治诗
钻研韩愈的文章,学会了古人的措词
白居易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
范仲淹的词介于婉约与豪放两派之间第四章
毛泽东话说中国历代先哲思想一分为二
实事求是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知与行的关系第五章
毛泽东话说中国古代著名战争齐鲁长勺之战
宋楚泓水之战
晋楚城濮之战
齐围魏救赵之战
楚汉彭城之战
吴魏赤壁之战
吴蜀夷陵之战
秦晋淝水之战
南朝宋争夺王位之战
北宋契丹之战第六章
毛泽东话说中国二十四史一部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
《史记》是有才气的人编写的
裴松之注《三国》有极大的好处
《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
第七章
毛泽东话说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写得非常好,完全符合事实
看《三国演义》要看组织
读《西游记》可以看到坚强的信仰
《红楼梦》是一部顶好的社会政治小说第八章
毛泽东话说中国历代成语典故为虎作伥
坐井观天
削足适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南其辕而北其辙
坐山观虎斗
亲痛仇快
司马昭之心,固已路人皆知矣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黔驴之技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第九章
毛泽东话说中国历代农民战争陈胜、吴广的起义是正义的
张角起义是最为广大的群众运动
张鲁行五斗米道,“民夷便乐”
李自成实为陕人的光荣第十章
毛泽东话说中国近代风云人物郑观应是老的改良主义者
康有为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
梁启超是当时最有号召力的政治家
谭嗣同魄力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拟
孙中山实为处在半殖民地国家的大革命家
陈独秀为提倡近代思想最力之人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第十一章
毛泽东话说中国社会发展史中国曾经历过无阶级原始公社生活
文明发达的奴隶社会
古代的封建社会
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是优胜的社会
第十二章
毛泽东话说中国社会各阶层地主阶级是剥削和压迫农民的阶级
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民族资产阶级有两重性
小资产阶级和中农的地位有某些相像
农民阶级是现时中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力量
现代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新的生产力代表者第十三章
毛泽东话说中国地理辽阔的疆域,富饶的祖国
众多的人口,团结的民族
有如图画的韶山
长沙是一繁华的地方
井冈山是革命的山
残阳如血娄山关
延安的窑洞有马列主义
秦始皇时代,广东就是秦朝管辖的地方
山东是中华民族最早生息的地方
曲阜曾是六个国都所在地
徐州是“九州”中的一州
开封是中原争雄的战略要地
安阳是中国最早的一个古都
南京是龙蟠虎踞
庐山是座宝山
杭州是我的第三个故乡
不到长城非好汉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一定要根治海河
黄河是伟大的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藏族是我们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新疆是个好地方
台湾及沿海岛屿是中国领土第十四章
毛泽东话说中国神话盘古开天地
夸父追日与羿射九日
愚公移山
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
共工是胜利的英雄
鬼神系统(神权)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参考文献第一章
毛泽东话说中国历代帝王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帝王,其个人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甚至言谈举止,与国家的兴亡盛衰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历史发展的快慢、前进和倒退。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吟出“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豪迈诗句,表现出藐视一切的雄伟气魄。但在对历代帝王的具体评价中,毛泽东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指出“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做坏人是错误的”,“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曹操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还赞许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评价满族皇帝康熙“不光有雄才大略,而且勤奋好学”,“康熙皇帝是最早向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知识学习的开明君主”。这些讲述高屋建瓴,鞭辟入里,发人深省,这也证实了一个真理:“完全接受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历史的方法论”,就一定会使我们看得更深、更远。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
·【毛泽东话说中国】《祭黄陵·序》维中华民国廿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恭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素帛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字以宁。……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
——引自杨庆旺《毛泽东指点江山》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10页。【解析】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一说为姬姓),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的一位首领。他的父亲是少典氏部落的国君。传说在一个明媚的春天,少典氏国君的妻子附窦郊游到祁,刹那间阴云密布,雷雨大作。其中一道闪电如蛟龙状划破云雾,围绕北斗星左右旋转,上下翻飞。附窦十分惊奇,不顾大雨倾盆而驻足凝视。这时电光照亮了整个原野,附窦不觉心中一动,竟然由此而怀身孕。24个月后,即第三年春暖花开时节,孕育成熟的婴儿在寿丘降生。这个婴儿就是后来统治中原的黄帝。寿丘,在今山东省曲阜古城东北3公里处。
黄帝“长而敦敏成而聪明”,且有圣德。但由于他是少典氏国君次子,不能承继王位,受封于涿鹿,过着往来不定、游徙无常的游牧生活。后来,黄帝打败了炎帝和蚩尤,为安抚南方苗民,就把都城迁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因国为号,故称有熊氏。又因黄帝长期活动于轩辕一带,一说因黄帝造轩车作轩冕之服,所以又称轩辕氏。另有一说认为轩辕是“天鼋”的转音,天鼋是黄帝部落的图腾。至于黄帝这个称号,则是因黄帝以土德王,尚黄色而名。黄帝在位的时候,正处于中华民族历史上各部落互相联合结盟侵伐征战的“英雄时代”,黄帝本人也亲身经历过一系列声势浩大、惊心动魄的激烈征战。
黄帝一生所经历的征战中最为著名的是与炎帝、蚩尤和刑天的战争。这些战争经过多少代人口耳相传,已经给染上了许多神话色彩。
经过三场惊心动魄的激战,黄帝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他将都城迁至有熊,天下诸侯无不听从,由此恢复确立了大一统的和平年代。
由于黄帝的文治武功对中国文化与统一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所以至今华夏各族包括海外侨胞无不以自己是轩辕子孙而感到自豪。也正由于此,人们对黄帝的祭祀几千年间一直绵延不绝。
20世纪30年代中期华北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黄帝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支柱。1937年4月5日清明节,毛泽东、朱德派代表林伯渠到桥山祭奠黄帝,宣读他亲自起草的《祭黄陵》。
《祭黄陵》云:“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
智,光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载,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履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
1955年,爱国华侨陈嘉庚上书毛泽东:“陕西轩辕黄帝陵庙,山陵荒芜,庙宇残破,无人看管,有损祖恩……”毛泽东批转周恩来:“我看陈先生的提议是有道理的。”责成有关部门将黄帝陵庙整修一新,并成立了陵园管理所。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
·【毛泽东话说中国】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做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使商朝亡了国。
——引自《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439页。【解析】
纣王名受,称帝辛,是商朝最后一个王。后人根据他的行为给他上恶谥为“纣”,据《谥法》解释,这个字的意思是“残义损善”。
据中国古代史籍记载,纣王天生灵敏迅捷,力大过人,能赤手空拳和猛兽搏斗;并且能言善辩,口若悬河,无论怎样没有道理的事情,到了他口里却被说得头头是道,让人听起来觉得非常正确。也正因为如此,纣王总是刚愎自用,自己上封号为“天王”,以为历代君主没有一个比得上他的。有苏氏奉献美女妲己,深得纣王宠爱。为了取悦妲己,纣王下令增加全国赋税,花费七年时间筑造一座方圆数里、高达千尺的鹿台,台上宫殿巍峨,四周是花园猎场。又在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体相逐其间,为长夜之乐。为了镇压反对自己的人,纣王按照妲己的主意,制造了一种叫“炮烙”的酷刑,可以用来将人活活烫死。
对纣王的种种行为,大臣们纷纷进谏,而纣王却总是不以为意,任意胡作非为,国家政事不闻不问。最后导致天怒人怨,众叛亲离。在各种矛盾达到极端尖锐化的情况下,周武王兴兵伐纣。纣王凑集70万军队在牧野应战。不想两军刚一交锋,东夷战俘奴隶即阵前倒戈,纣王因此败下阵来,逃到鹿台上自焚,殷朝随即灭亡。
历史上对纣王的恶行一直是骂不绝口,但也有一些反对声音。如孟子说:“桀纣之恶未有为此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均归焉。”荀子称赞纣王“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近世学者郭沫若、翦伯赞等史学家根据甲骨文及史书零星记载,对纣王的文治武功给予肯定,特别是对西北、东南用武,不仅击退了周边部落对殷的入侵,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殷商同周边部落经济文化的交流。
毛泽东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接受了郭沫若、翦伯赞的见解,肯定了殷纣王在历史上的贡献。1959年2月,毛泽东视察山东历城县东郊人民公社,在与公社书记郑松谈话时,对这个公社的大辛庄遗址发表议论说:“大辛庄可有名气,那里是著名的商朝文化的遗址,与河南安阳的殷城出土文物面貌一致,看来可能是殷商时期商人在山东的邑落。”毛泽东由商朝文化遗址谈起了殷纣王,说:“殷纣王能文能武,而写史书的人却把他写得很坏。当然他也有不对的地方,抓了俘虏就杀,这个政策不好,我们不能学他,我们是优待俘虏……”
1959年6月22日,毛泽东在同吴芝圃等人谈话时,分析了纣王失败的原因:“为什么纣王灭了呢?主要是比干反对他,还有箕子反对他,微子反对他。纣王去打徐夷(那是个大国,就在现在的徐州附近),打了好几年,把那个国家灭掉了。纣王是很有才干的,后头那些坏话都是周朝人讲的,就是不要听。他这个国家为什么分裂?就是因为这三个人都是反对派。而微子最坏,是个汉奸,他派两个人作代表到周朝请兵。武王头一次到孟津观兵回去了,然后又搞了两年,他说可以打了,因为有内应了。纣王把比干杀了,把箕子关起来了,但是对微子没有防备,只晓得他是个反对派,不晓得他通外国。给纣王翻案的就讲这个道理。纣王那个时候很有名声,商朝的老百姓很拥护他。纣王自杀了,他不投降。微子是汉奸,周应该封他,但是不敢封,而封了纣王的儿子武庚。后来武庚造翻了,才封微子,把微子封为宋,就是商丘。”应当说,毛泽东的这番分析是很有见地的,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史论文章。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
···【毛泽东话说中国】范文澜同志最近写的一篇文章,《历史研究必须厚今薄古》,我看了很高兴。(这时站起来讲话了)这篇文章引用了很多事实证明厚今薄古是史学的传统。敢于站起来说话了,这才像个样子。文章引用了司马迁、司马光……,可惜没有引秦始皇,秦始皇主张“以古非今者族”,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
——摘自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1167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解析】
秦始皇,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初取名赵正,后随父亲异人回国,改名为嬴政,13岁时登上秦国王位。公元前238年4月,嬴政21岁,在秦故都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此后经过十几年的武力征战,嬴政先后灭掉韩、魏、楚、燕、赵、齐六国,至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战国分裂割据局面结束。
嬴政平定六国,志满意得,自称“始皇帝”,设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分天下为36郡(后增至48郡),各级官吏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从而确定了以皇帝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针对当时度量衡、货币、文字十分混乱的情况,秦始皇下令统一货币、度量衡,命令丞相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为巩固和扩大帝国疆域,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征匈奴,派郡尉屠睢率50万大军进攻南越和西瓯,征发民夫连结原来秦、赵、燕三国长城,修筑了一条从临洮到辽东碣石的万里长城,又修建四通八达的驰道,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6尺。这样,全国各地的联系更为密切了。
秦始皇的改革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在一次宴会上又提出恢复分封制的主张,认为只有分封子弟功臣为枝辅,才能维持秦王朝长治之安。丞相李斯认为时代不同,治理方法必然不同。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必须加以禁止。为此他建议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以及国家博士所藏《诗》、《书》、百家语外,各种书籍一律焚毁。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各地搜罗书籍,集中到咸阳烧毁。公元前212年,为秦始皇寻求长生不死仙药的方士卢生、侯生逃跑,一些儒生也对秦始皇进行诽谤,于是秦始皇以“为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下令追查,逮捕并活埋460名儒生。这就是“焚书坑儒”事件。“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加强思想统治的一条重要措施,但也成为千百年来一些人攻击秦始皇残暴统治的罪证。
毛泽东对秦始皇持肯定态度。1958年2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就讲过这个观点。不久,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历史研究必须厚今薄古》的文章,号召史学工作者“写出几部质量比较好的通史来”。毛泽东在1958年5月举行的中共八届二次会议上,对范文澜说:“你的文章我看了,写得很好。我还可以补充一个秦始皇,秦始皇是厚今薄古的专家,他主张‘以古非今者族’。”毛泽东还针对党内外有人一些议论说:“你骂我们是秦始皇,是独裁者,我们一贯承认,可惜的是,你们说得还不够,我们超过了秦始皇一百倍。”
1964年6月24日,毛泽东接见外宾时谈起秦始皇,称赞他是第一位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骂他就是两条:杀了460个知识分子,烧了一些书。其实也没有坑光,叔孙通就没杀么。
毛泽东肯定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功绩,是完全正确的。他对秦始皇“耽于游乐,求神仙,修宫室,残酷地压迫人民”的行为进行了批评。但是,毛泽东讲赞成“焚书坑儒”,则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讲“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时也是如此。这是我们在理解毛泽东讲秦始皇时应当注意的。刘邦是个“豁达大度,
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
·【毛泽东话说中国】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我们现在有些第一书记,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有点像项羽。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要垮台的。不是有一出戏叫《霸王别姬》吗?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就是了。
——引自《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295页。【解析】
刘邦,字季,公元前256年出生于沛郡丰邑(今江苏沛丰县)中阳里一个小康之家。史书称他“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30岁左右,经过考试,当上泗上(一作泗水)亭长。
陈胜起义时,各处郡县响应者众多,刘邦杀掉县令,自称“沛公”,以赤帝之子身份相号召,很快集结两三千人,成为反秦斗争中的一支生力军。公元前208年6月,楚怀王与诸将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带兵西征,采纳郦食其、张良等人建议,历时两年征战,至公元前206年10月,军至灞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捧玺向刘邦投降。这时刘邦又听从樊哙、张良劝说,召集关中诸县父老、豪杰,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宣布废除秦法,原任官吏皆保留职位。这样一来,关中地区政治稳定,“秦人大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不久,项羽率40万大军入关,欲进击刘邦。刘邦与谋士张良商议,决定亲赴项羽驻地鸿门请罪。项羽见刘邦彬彬有礼,遂设宴相待。席间,项羽谋士范增几次使眼色要项羽下手杀掉刘邦,但终因项羽决心未定而未实现。待刘邦走后,范增气愤地说:“竖子不足与谋!夺相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后,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辖巴、蜀、汉中41县,都南郑。刘邦接受张良建议,烧掉通往汉中栈道,“以备诸侯盗兵,且示项羽无东意”。
刘邦在汉中,接受萧何建议,拜名不见经传的韩信为大将。待山东田荣之乱,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灭掉关中三王,历时5年的楚汉战争正式爆发。战争之初,刘邦进军顺利,于公元前205年4月攻下项羽都城彭城,不料被项羽一个反攻,刘邦大败,仅带数十骑逃至荥阳,萧何、韩信兵至,汉军士气复振。之后,又经过两年时间相持,项羽见不能胜,与汉定约,双方以鸿沟(今河南荥阳、中牟、开封一带)为界,中分天下,西边归汉,东边归楚。
定约之后,项羽率兵东归,刘邦也欲引兵西还。这时,张良、陈平劝说:“汉王据有天下大半,诸侯归附;现在楚已兵疲粮尽,正是天赐亡楚之机!”刘邦遂发兵东进。至公元前203年12月,包围项羽于垓下。是夜,汉军四面楚歌,项羽大惊,饮酒悲歌,其爱姬虞姬与之和歌一首,拔剑自刎。次日项羽转战至乌江渡口,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遂将战马送与乌江亭长,还身再战,力尽自刎。
刘邦灭项羽,于公元前202年正月登基称帝,定都洛阳,国号为汉。不久迁都长安,史称西汉。
毛泽东很喜欢读刘邦传记,认为“读起来较有兴味”。他在1962年党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针对党内存在的民主集中制执行不力的情况,要求第一书记要认真听取不同意见,说:“从前有个项羽,叫做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过些主意,可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话。另外一个人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有个知识分子名叫郦食其,去见刘邦。初一报,说是读书人,孔夫子这一派的。回答说,现在军事时期,不见儒生。这个郦食其就发了火,他向管门房的人说,你给我滚进去报告,老子是高阳酒徒,不是儒生。管门房的人进去照样报告了一遍。好,请。请了进去,刘邦正在洗脚,连忙起来欢迎。郦食其因为刘邦不见儒生的事,心中还有火,批评了刘邦一顿。他说,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为什么轻视长者!这时候,郦食其已经六十多岁了,刘邦比他年轻,所以他自称长者。刘邦一听,向他道歉,立即采纳了郦食其夺取陈留县的意见。”说到这里,毛泽东借历史家之口,称赞刘邦是“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
毛泽东在其他场合也曾对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做了客观分析,认为:刘邦“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两者相比较,“项羽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刘邦在做皇帝后曾回到故里沛县,与故乡父老乡亲饮酒时信口唱出一首《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毛泽东对这首诗特别赞赏,认为“这首诗写得很好,很有气魄”。刘邦是个没有读过几天书的“大老粗”,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很不容易。曹操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毛泽东话说中国】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引自张贻玖《毛泽东批注历史人物》,鹭江出版社1993年
版,第122页。【解析】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又名吉利,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公元155年出生于一个宦官大官僚家庭。
公元177年,曹操出任顿丘(今河南清丰)县令。不久,又被朝廷征入中央为议郎。
黄巾起义时,曹操因战功被破格提拔为济南相。188年,汉灵帝筹建西园新军,征召曹操为典军校尉。
至汉献帝刘协即位,曹操被任命为骁骑校尉。他不愿与董卓合作,改名换姓,逃至陈留,在太守张邈支持下,招募一支5千人的队伍。190年,参与关东联军讨伐董卓,任奋武将军,192年春,曹操被济北相鲍信等迎为究州牧,他设伏兵打败黄巾军,收降兵30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曹操从中选精拔锐,组成一支强悍部队,号称“青州兵”,为他逐鹿中原奠定了基础。他采纳陈留人建议,于196年迎献帝于许昌,改年号为建安。从此,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200年,曹操与雄据河北的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在最为关键的时刻,曹操采纳了阵前投降过来的袁绍谋士许攸的建议,亲率5千骑兵夜袭乌巢,斩袁军守将淳于琼,烧尽袁军全部粮草。袁绍部队因此军心大
乱,曹操乘胜猛攻,击毙袁军7万多人,袁绍父子仅率800骑兵逃回河北。
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在白狼山(今白鹿山)大败乌桓骑兵,乘胜一举攻下柳城。依附于乌桓的袁绍之子袁尚逃往辽东,被平州牧公孙康袭杀。于是,袁绍势力全部被铲除。得胜班师回朝后,曹操废三公制,恢复丞相、卿士大夫制度,他自己被封为丞相。
208年7月,曹操率20万大军南下,意在平定东吴及刘备等割据势力。不料于赤壁失利,败回北方。至此,三分天下局面基本形成。
211年,曹操击败凉州军阀马超、韩遂,占有关中地区。215年,曹操又率军击败并收降张鲁,占领南郑及巴、汉地区。216年,曹操被加封为魏王。220年,曹操在南征关羽回师途中一病不起,卒于洛阳,时年65岁。
毛泽东对曹操有很高的评价,特别对他抑制豪强、推行法制、发展经济、设官屯田、提倡节俭、不杀俘虏等政策给予充分的肯定。在陈寿撰写、裴松之作注、庐弼集解的《三国志》一书中,毛泽东就有关曹操的内容作了许多圈画和批注。当他看到庐弼对曹操的指责时,在天头上作批注说:“此篇注文,贴魏武不少大字报,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李太白云:‘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此为近之。”李白指出曹操既有统一北方的功绩,又有轻视祢衡的错误。毛泽东认为李白对曹操的评价比较合乎实际。
毛泽东对于曹操在世时没有称帝这一事实也很感兴趣。他在读《魏书·刘表传》关于刘表以“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而“不供职贡,郊祀天地,居处服用,僭拟乘舆”记载时,作批注说:“做土皇帝,孟德不为。”1957年11月,毛泽东与胡乔木、郭沫若等人一道用餐,席间谈起三国历史,毛泽东突然发问:“曹操和诸葛亮两个人谁更厉害些?”见众人愕然,他自己回答说:“诸葛亮用兵固然是足智多谋,可曹操这个人也不简单。唱戏总是把他扮成个大白脸,其实冤枉。这个人很了不起。”
毛泽东很喜欢曹操的《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诗篇,不仅经常吟咏,而且曾亲笔书写过《龟虽寿》、《观沧海》两首诗。他在和儿子毛岸青、邵华夫妇谈话时说:“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他也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毛泽东曾对保健医生说:“曹操多年军旅生涯不会很安逸,可在1700多年前,医疗条件也不会怎么好,他懂得自己掌握命运,活了65岁,该算是会养生的长命老人了。曹操讲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以永年。这是唯物的。”
1961年8月25日,毛泽东写信给胡乔木劝其安心养病时就引用了
《龟虽寿》中的这两句诗,并推荐说:“此诗宜读。”
1954年夏天,毛泽东到北戴河,专门找来地图,查证出曹操建安十二年五月兵征乌桓,九月班师经过碣石山写出《观沧海》的史实。不久,北戴河大雨,毛泽东触景生情,吟出《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其中“萧瑟秋风”即由《观沧海》中“秋风萧瑟”转化而来,由此可以使人强烈感受到毛泽东对曹操诗词的由衷喜爱之情。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
·【毛泽东话说中国】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
——引自《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5-66页。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引自《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33-234页。【解析】
李世民,史称唐太宗,唐高祖李渊次子,598年出生于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李世民自幼习读兵书,演练弓马,接受极为严格的军事训练。615年,隋炀帝杨广被突厥始毕可汗骑兵围困于雁门。16岁的李世民带兵赴援,开始了叱咤风云的戎马生涯。
617年,各地农民起义军如火如荼,杨广困居江都(今江苏扬州),隋王朝政权岌岌可危。李世民审时度势,劝说李渊起兵。李渊遂以讨伐马邑人刘武周为名在晋阳起兵。
617年6月,李渊建置大将军府,世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率左三军;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统率右三军。以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留守。7月,誓师太原,发兵3万,向关中进发。
618年5月,隋朝灭亡,李渊称帝,国号唐,改元武德,都长安。11月,李世民率军大败薛仁果军于浅水原,平定陇右地区。
李世民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功勋卓著,在他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智勇双全的谋臣猛将,形成了一个文武俱备的政治集团。太子李建成对此深感不安,与四弟李元吉共同合谋对付李世民。626年6月4日,李世民在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心腹将佐支持下,于玄武门伏兵袭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6月6日,李世民被立为太子。8月,李渊退位做太上皇,李世民称帝,时年仅27岁。627年,李世民改年号为贞观。他在位23年,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使唐王朝达到天下大治、空前昌盛的局面。
李世民在灭隋建唐平定割据势力过程中,屡建奇功。毛泽东深为赞赏,他曾说过:“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样先守不攻,让敌人进攻,不准士兵谈进攻的事,谈论者杀。待敌人屡攻不克,士兵气愤已极,才下令反攻,攻即胜,这样一可以练兵,二可以练民。”
明人冯梦龙所著《智囊·孙膑篇》中,引用了李世民一段言论:“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阵,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奔逐不过数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阵后反而击之,无不溃败。”毛泽东对这种取之于孙膑的“驷马之法”特别欣赏,在批注中对以弱当强、以强当弱战术进行了发挥,并称赞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
·【毛泽东话说中国】你觉得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她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女人当皇上,人们连想都不敢想。我看过一些野史,把她写得荒淫得很,恐怕值得商量。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
——引自郭金荣《毛泽东的晚年生活》,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4页。【解析】
武则天,名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624年正月出生于长安城一个官宦之家。637年,唐太宗因武则天“美容止,召入官,立为才人”,赐号武媚,人称媚娘。相传唐太宗有一匹名叫“狮子骢”的骏马,性烈难驯,武则天对唐太宗说:“我能制服它!妾有三物:一铁鞭,二铁链,三匕首。先用铁鞭抽,不服,再用铁链击,再不服,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喉咙!”
或许这样一位性情刚烈的女子,难以得到唐太宗的青睐。武则天入宫12年,一直是正五品才人身份,并且没有生育。太宗晚年多病,太子李治入侍,“见才人武氏而悦之”。649年,太宗去世,武则天按照礼制,与后宫未曾生育的侍妾一起被送进感业寺当尼姑。
650年,高宗李治诣寺进香,见到武则天,旧情复萌,不能自拔。这时王皇后正因无子失宠。为“间(萧)淑妃之宠”,极力纵容李治接武则天进宫。“武氏巧慧,多权数,初入宫,卑辞屈体以事后;后爱之,数称其美于上。”不久,武则天被封为正二品昭仪。“后及淑妃宠皆衰,更相与共谮之,上皆不纳。”654年,武则天扼死出生不久的亲生女儿以陷害王皇后,使李治决心废掉没有子嗣的王皇后。655年10月13日,李治宣布废王皇后、萧淑妃为庶人。19日,诏立武则天为皇后。
武则天当上皇后,很快便显示出她的政治才干。她利用李治与大贵族之间的矛盾,在短短两年内先后罢斥了20多位反对她的大臣。其中反对她当皇后的长孙无忌被流放黔州(今四川彭水),不久被迫自杀。高宗李治在密议废武则天皇后失败后心灰意冷,风眩、目疾加重,由武则天垂帘听政。“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666年,李治封禅泰山,武则天率内外命妇参加封禅大礼并主持亚献,标志着武则天已经登上权力的顶峰。
毛泽东曾和身边工作人员孟锦云讲过这样一则故事:武则天当政时,一位大臣见她经常杀人,就向她提出建议说:“你这样杀人,谁还敢当官呀?”武则天听后不急不恼,只是让那大臣晚上再来一次。当然,那大臣吓得不知所措,天威莫测呀。当天晚上,武则天让人在殿台上点了一把大火,黑暗中的飞蛾见火便纷纷扑来,结果飞来多少,就烧死多少,可还是不断地有飞蛾扑来。武则天笑着对那大臣说:“这叫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本性难移吧!”那大臣立刻明白了武则天的用意。毛泽东感叹说:看来,只要高官厚禄,要当官的人会源源不断,哪里会杀得尽呢?
11月2日,武则天病逝于上阳宫仙居殿。临终遗嘱,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归葬乾陵与李治合墓;赦免王皇后、萧淑妃二族及褚遂良、韩瑗等大臣亲属。
706年,武则天灵柩由中宗李显护送,葬于长安。遵其遗嘱,立一无字碑。毛泽东就此发表议论说:“武则天有自知之明,她不让在她墓前的碑上刻字。有人说其本意是功德无量,书不胜书。其实,那是武则天认识到,一个人的功过是非,还是由后人去评论。”李存勖可谓识时务之俊杰
·【毛泽东话说中国】康延孝之谋,李存勖之断,郭崇韬之助,此三人者,可谓识时务之俊杰。已成摧枯之势,犹献退兵之谋,世局往往有如此者。此时审机独断,往往成功。生子当如李亚子。
——引自《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08-310页。【解析】
李存勖,沙陀族人,885年10月出生于晋阳。9岁时随父亲李克用南征北讨,长于戎马之间。895年,李克用大败邠宁节度使王行瑜,派存勖向朝廷报捷。唐昭宗看到这位英姿勃发、全身戎装的小武将,脱口赞道:“此子可亚其父。”人们因此称存勖为李亚子。
908年,李克用病亡,李存勖继位晋王。当时九分天下,朱温所建梁朝已居其七。李存勖先平定内乱,然后出奇兵解潞州之围。梁帝朱温闻报叹息说:“生子当如李亚子,真是不亚其父。我的这些儿子简直如同猪狗。”“生子当如……”这个句式发明者是三国时的曹操。一次,他与吴主孙权对垒作战,见吴军阵容整齐,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于是赞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仲谋为孙权字)。”
毛泽东曾读过《旧五代史》关于李存勖解潞州之围的记载。潞州被围于907年,李克用派蕃汉都指挥使周德威率重兵救援,梁帝朱温也增派兵员,亲自到潭州督战,志在必得。李存勖即位晋王,对周德威有所猜忌,即遣人命其引兵北还。朱温也因此松一口气,认为潞州指日即克,竟于第二天也南还大梁(开封)。李存勖见周德威十分尊重自己,便抓住时机召集诸将商议说:“朱温以为我们正举办丧事,短期内不会兴师出兵,又认为我少年嗣位,不熟悉征战方略,必然会产生骄怠轻敌念头。如果我们挑选精锐,倍道兼程,一定能出其不意,大获全胜。”于是李克用率周德威、李嗣源等由晋阳出发,仅7天即击败梁兵解潞州之围。毛泽东于此写下“先退后进”的批注,对李存勖作战方略表示赞许。
毛泽东读《通鉴纪事本末》关于后唐灭后梁战役筹划过程的叙述,讲了前述的话。李存勖兵马尚未成行,王彦章率兵渡过汶河,攻略郓州地界。李嗣源派李从珂率骑兵迎战,败王彦章于递坊镇。李存勖闻报,对郭崇韬说:“郓州告捷,足以壮我军士气。”即命将士把随军家属送回魏州,自己也派人护送刘夫人和儿子李继岌归魏州,临行诀别道:“成败在此一举,如果万一失利,你们就在魏州宫殿聚火自焚,免得落入梁人之手。”毛泽东读史至此,引用朱温“生子当如李亚子”作批注,对李存勖破釜沉舟的气概大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