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骁黎 日期:2014-08-19 13:20:21
所谓“假如”,是一种对于历史的假设。中国的古代史无比辉煌,在这期间,拥有着无数能够将辉煌延续到现在的机会,但却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本书讲述的即是历史给予宋朝的机会,以及错过这些机会的原因。
一幅清明上河图,道尽了宋之繁华。大宋一朝,经济总量世界第一,运用白银战略成功将辽、女真、西夏、蒙古等玩弄于股掌之中;此时的西方,当十字军见识了阿拉伯文明才知道什么叫先进时,我们四大发明的成果早已广泛应用。如果宋朝能一直保持下去的话,或许真的能用白银主宰世界。
作者简介:
陈骁黎,图书出版人,历史作家。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中文系,研读历史多年,思维天马行空,文笔轻松幽默。出版有《一口气读懂明清史》《改革者》等多部畅销作品。
目录:
前言第一章“弱宋”不弱“弱宋”的君王世系刑不上大夫对外战争,胜多负少无宦官乱政,无地方割据,无严重民乱科技进步的巨大成果第二章钱,更多的钱有了钱万万相通重农不抑商海上商队,通行世界民生富足,安居乐业最初的纸币与银行信用清明上河图,宋之极致以银养兵,天下无贼以钱论交,合纵连横第三章靖康之耻从北宋到南宋海上之盟用钱买地张觉之变,金第一次围东京堡垒从内部被攻破,金第二次围东京奇耻第四章功败垂成的变法变!变!变守旧与改革用人不当成功与失败,一线之间人亡政息第五章崖山之后,再无中国蒙古的崛起联蒙伐金上帝之鞭,折断在华夏大地襄阳城破张弘范灭宋于此崖山海战,宋室覆灭第六章历史给了我们机会如果经济力量转化为军事力量关键时刻失败的北伐如果南宋想要反攻如果宋朝选对了合作伙伴第七章如果如果,没有“靖康之耻”如果,能够果断全力北伐如果,王安石变法成功如果,重商主义继续发展如果,宋朝未灭第七章如果
如果,没有“靖康之耻”
宋朝是一个辉煌的时代;
宋朝是一个令人惋惜的时代;
宋朝是一个让人敬佩的时代;
宋朝亦是一个让人无语的时代。
纵观中国古代史,很少有哪个朝代能够像宋朝这样有着发达的经济,百姓们能够安居乐业地生活,在诸多强敌之中,依然能够坚守300多年历史。这就是宋朝,绝无仅有的宋朝!现代学者测算,北宋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当时世界的80%,国民总收入是后来明朝的10倍,所以北宋是一个很有钱的王朝。
如果你熟悉中国古代史,那就一定会崇拜古代。因为在那个时期,中国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世界强国,宋朝在经济上就相当于现如今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一样。
可是在这段辉煌的历史之中,却出现了让中国人都感到奇耻大辱的事件,那就是“靖康之耻”。毫不夸张地说,“靖康之耻”改变的不仅仅是宋朝当时的格局,同时还让宋朝统治者在面对列祖列宗的时候,感到无言以对。
或许宋太祖赵匡胤也不会想象在100多年之后,自己的子孙后代竟然被金国欺凌成这副样子,这无疑是宋朝的一大悲哀。
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而爱国诗人辛弃疾也曾经多次在自己的作品之中表现出渴望收复失地的愿望。
“靖康之耻”就好比是金国狠狠地扇了宋朝人民一个响亮的耳光,而那淤血则持续到南宋灭亡方才不见了踪迹。
在“靖康之耻”之前,宋朝已经收复了“燕云十六州”这块土地,这也是当时它决定和金国联手攻打辽国的报酬。可是我们不仅要反过来问问,如果当初童贯并没有用那样轻蔑的态度对待辽国使节,而是趁机和辽国商量;如果他们决定帮助辽国攻打金国,报酬同样是宋徽宗一心要得到的“燕云十六州”,辽国同意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笔者以为,在已经丢掉3个首都的情况之下,辽国已经没有什么商谈的余地,即便是宋朝想要长城以南的所有中原土地,辽国也必须同意,否则摆在他们面前的就是亡国这样一条路。孰轻孰重,辽国的天祚皇帝还能分不出来吗?然而,由于童贯和辽国的私人恩怨,宋朝被生生地分割成了北宋和南宋。
有很多人都发出过这样的疑问,如果当初宋朝选择和辽国联合起来,那最终的结局会是怎样?
首先,辽国和北宋之间的和平已经长达100余载,自从“澶渊之盟”之后,双方就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事,这对于两个国家来说都是好事。最初辽国进犯宋朝的领土,无非是想要抢夺一部分银两,以及他们国家非常缺失的物质,比如瓷器、茶叶、粮食、丝绸之类的东西。在宋辽两国展开贸易往来之后,辽国能够通过正常途径获取物品,而宋朝也能够通过贸易往来挣回所交的“岁币”。尽管这对于宋朝显得有些窝囊,可是不得不说,这样的相处方式,是两个国家都已经习惯的。
金国作为一个刚刚建立的国家,在物质方面,更像是一个无底深渊。没有经历过财富积累、对于各种东西都比较缺失的他们,在“海上之盟”之后对宋朝进行疯狂的进攻,这简直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如果当初宋徽宗没有被金国使节忽悠,而是选择理智地分析,或许他根本就不会作出这样的选择。
我们大胆地作出这样一个假设来,宋徽宗当初选择站在辽国这一方,宋辽联军有多大的机会战胜金国?笔者认为,几率是70%。金国虽然当时非常强悍,甚至连辽国也不放在眼里,但是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金国本身也是辽国的属国。而宋朝虽然是在童贯的带领之下进行战斗,可是如果他们背后有辽国作为后盾,想必那时候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吧。
如果当初辽国取得了胜利,经过最初的协议,他们归还“燕云十六州”的可能性不是没有。毕竟这只是军事重地,当他们能够和宋朝和平相处的时候,军事重地就变得不再是那么重要了。这样一来,宋朝同样能够达到他们最初的设想,还能够回到最初的和平的环境,宋朝的经济就能够再上一个台阶。
我们不妨再作出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当初并没有“靖康之耻”,也就是说后来金、宋两国就如同当初宋朝和辽国一样,和平相处,宋朝又会变成什么模样呢?
如果没有“靖康之耻”,首先,宋朝就不会失去江北的大片土地,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当宋金两国联合灭了辽国之后,最理想的状态无外乎就是宋朝收复了“燕云十六州”,甚至是长城以南的大片土地,而金国则是取代了辽国对于长城以北的统治权。双方以“长城”作为界限,继续着宋辽两国所定下的“澶渊之盟”,这才是对双方最有利的局面。
北宋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和北宋时期相对稳定的局势是分不开的。只有在和平时期,人们才有可能将全部的精力都投身于经济基础的建设上来。如果宋金两国能够完全按照“海上之盟”的条约来进行,宋朝的经济将会更加发达,至于发达到什么程度,那就要看北宋能够维持多长时间的和平了。
或许有的人会说了,如果真的是笔者所说的这种状况,北宋想要有多发达,那得看金国君主的心情。如果他心里不爽了,或者是和北宋皇帝发生矛盾了,照样也可以挥军南下。依照北宋的国防力量,估计很难有人能够和金国的骑兵一较高下。
但是,如果真的没有发生过“靖康之耻”,我可以很负责地说,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冷兵器时代,行军布阵讲究天时、地利、人和3个首要因素。不要忘记“燕云十六州”这个军事重地在一场战事中能够起到的作用。
遥想当年,秦朝汉武为何要倾尽人力、财力、物力来修建长城?当然是看重这个地界的军事作用了。万里长城,就如同一道天然屏障,阻挡了外族对于中原土地的入侵。一旦北宋彻底收复了“燕云十六州”,金国的骑兵就算是想要过河,那也得先消耗掉一半的体力。宋朝军队依靠着这个易守难攻的地形,难道还不能解决掉金国的士兵?
金国之所以有胆量倾尽所有来讨伐宋朝,主要就是因为宋朝的边关门户上没有一个防火墙,这就好比电脑没有杀毒软件一样。而金国当时的国君完颜亮自然也就不会轻易来犯,哪怕是一小股势力,他也要权衡再三,生怕自己的主力部队在“燕云十六州”这个天然屏障面前全军覆没。
如果完颜亮不将自己国家的士兵全部调出来攻打宋朝的话,又将发生怎样的状况呢?我们都知道,蒙古王朝的崛起,就是源于金国,正是金国的败落给了铁木真一个崛起的机会。如果蒙古一直生活在金国的光芒笼罩之下,最多也就发展成为金国周围的一个小小的附属部落,哪里还能在草原上称霸呢?
再退一步讲,蒙古国崛起了,他们依旧是狼子野心,想要吞并金国。在这个时候,宋朝已经收到两份邀请,一个是金国的,另一封就是蒙古的。
当初宋理宗之所以接受了蒙古的邀请,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和金国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这种仇恨时刻提醒着南宋的皇帝,当初金国人是如何残忍地虐待自己的先祖——宋徽宗和宋钦宗。
别忘了我们最初的假设,那就是没有“靖康之耻”,宋朝和金国没有半点仇恨,那宋朝又该何去何从呢?笔者认为,可能性有两个,一个是联络金国,讨伐蒙古,另一个选择就是坐山观虎斗。为什么说宋朝不会选择联络蒙古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蒙古如果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建立起自己的王朝,那就绝非是等闲之辈。而宋金两国在“海上之盟”之后,多少也能够和平共处过一阵子。对于金国的诸多情况,宋朝还是熟悉的,可是对于蒙古,宋朝却是完全的陌生。如果你是宋朝的皇帝,在这样的局势之下,你选择哪一方?
而另一种可能性,则是宋朝坐山观虎斗,等蒙古和金国之间的争斗已经趋于结尾的时候,可以出手制伏。不管是蒙古取得了胜利,还是金国取得了胜利,经过激烈的交战之后,双方都已经处于疲惫期,这时候宋朝如果出手,那简直就是将北方的大片土地轻轻松松收入囊中。
如果真的发生了这种情况,还会有人质疑宋朝军队的实力吗?宋朝就不会再有北宋和南宋之分了。如果宋朝没有被迫分裂,那一个整体的大宋王朝究竟能够在世界上占据怎样的位置呢?
如果,能够果断全力北伐
北伐,这是宋朝无可避免的一个话题,前有宋太宗的3次北伐,后又有宗泽的北伐准备、岳飞的4次北伐,还有诸多小型的北伐战争。这些人北伐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夺回“燕云十六州”,收复失地。
抛开宋太宗不谈,我们来说说南宋时期的北伐战争。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了宗泽的北伐计划,当时的宋高宗因为一己私欲,生怕北伐成功之后,要迎接回宋徽宗和宋钦宗,怕自己的地位不保。
有时候,我都替他们古人感到可惜。如果当时宋高宗能够全力支持北伐,以“岳家军”的实力,攻打下金国绝对不成问题,能够写出“八千里路云和月”那样诗句的将领又怎么会起兵造翻呢?
在现代管理学来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早就成为了管理者的不二法宝。如果当时宋高宗能够做到这一点,恐怕岳飞就不会含恨而终。
如果岳飞北伐成功了,不仅能够收复“燕云十六州”,同样还能够“收复长城以南所有的中原地区”,一雪“靖康之耻”。即便是迎回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以他们两个人的种种行为,朝廷之上还会有人真的拥戴他们吗?恐怕没有了吧。
而“北伐成功”这一重要的历史功绩无疑被宋高宗一个人夺走了,善待亡国之君,又能够得到一个宽厚仁慈的美名,让百姓们都更加爱戴他,这无疑是一石三鸟的好事。可是在宋高宗眼里,却成了他地位不保的坏事。
好,我们依旧开始我们的幻想。如果岳飞的北伐战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也不外乎有两个结果:其一,金国彻底失败,彻底从历史上消失。
想那金国曾经如何对待宋徽宗、宋钦宗二人,估计任何一个宋朝人都会对金国统治者咬牙切齿地恨。南宋准备北伐,在北方地区可以说是占据了天时人和两个因素。如果北伐成功了,南宋同样也是收复了大片的北方土地。有了土地,宋朝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这一片饱受战争侵害的土地进行一段时期的休养生息。就如同前面我们所讲到的一样,在宋朝这种开明的政治环境之中,这片土地很快就能够再次成为百姓安居乐业的家园。
南宋在疆土上恢复了曾经北宋的模样,在经济领域,同样也是和北宋初期一样,建立广大的商业贸易网络。尽管收复了北方的土地,在短期之内,宋朝应该会花费大量的银子。可是别忘记,宋朝是中国古代最不差钱的一个朝代。这点银子对于宋朝来说,只是小菜一碟,可是得到的不仅仅是失去的土地、属于宋朝的尊严,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地方,那就是原本属于金国的土地。
在前文中我们曾经提到过,宋朝军队在作战的时候,常常给人感觉很孱弱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战马,金国的国土区域之中有非常利于养马的地方啊。
好,原本就已经在经济上取得强大优势的宋朝,这下子同样也占据了军事上的重要部分,如果历史真的能够按照这个轨迹发展的话,宋朝就不仅仅是个经济强国,同样还是个军事强国。在这样的环境中,蒙古还能够崛起吗?还能够最终灭掉宋朝吗?
第二种结果就是,宋朝决定北伐,尽管收复了“燕云十六州”,可是在面对金国的顽固抵抗之后,双方又回到了起点,继续假装和平的友好往来。当然,以当时“岳家军”的实力看来,如果金国想要抵抗住他们的攻击的话,那就得自己奋斗一下。可是如果宋朝也强大了、金国同样也奋斗了,那么蒙古又从何而谈崛起呢?
似乎问题又回到了我们前面说到的问题,如果蒙古没有崛起,宋朝和金国又该何去何从呢?在南宋发动北伐的时期,金国就已经呈现了落败之势,如果没有后来的蒙古,相信这个国家在历史上也并不会出现太长的时间。
历史就是这样有蝴蝶效应,如果宋朝真的能够全力北伐,就和没有“靖康之耻”一样,达到“殊途同归”的作用。当然,即便蒙古最终依然能够站起来,可那个时候他遇到的对手,还会是“弱宋”吗?
不要以为在战场之上,蒙古攻打南宋,就好像是捏死几只蚂蚁一样容易。实际上,在欧洲大陆横扫千军的蒙古骑兵,在宋朝没少吃亏,要不然蒙哥又怎么会战死在沙场之上呢?
尚未完成收复大业,备受“靖康之耻”压力的南宋,在面对蒙古骑兵的时候,尚且能够支撑如此之久。换言之,如果宋朝完成了土地的收复,又经过了几年的休养生息,蒙古大军想要来犯我大宋国威,好,“燕云十六州”处将他们斩于马下!
如果,王安石变法成功
每个朝代都会有非常出色的政治家,比如秦国的商鞅、比如明朝的张居正,而在宋朝,这个出色的政治家叫做王安石。
他的变法如果概括起来,可以分为5个大方面,第一个就是关于宋朝的机构改革。王安石早就看出来,在宋朝这个大型的国家机器之中有一些隐患,所以在1068年,也就是熙宁元年,王安石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这个拗口的机构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呢?说白了就是现代国家的财政部。在变法之前,宋朝的财政由三司掌握,他设置的这个机构就是为了统筹财政、研究变法的方案、规划财政改革外,亦制订国家一年内的收支,并将收入定为定式。
王安石颁布的第二条法律就是“市易法”,这个法律制定得非常有意思。宋朝商人在进行商业贸易的时候,常常会碰到两种情况,货物畅销和货物滞销。货物畅销,自然是好事,可是货物滞销又该如何是好呢?
有人说,经商嘛,自然就是要承担这样的风险,天底下哪有稳赚不赔的商人呢?王安石颁布的这个法规和这个差不了多少。“市易法”主要是指政府出资金100万贯,在东京设“市易务”,当商贩的货物卖不出去,成为滞销货物的时候,就将货品收购回来,等到市场缺货的时候再卖出去。同时向商贩发放贷款,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2分。用以达到“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
第三条法律是针对人口普及的。1070年,司农寺制定《畿县保甲条例颁行》,这个条例有点类似我们现在的人口普查,它规定乡村住户,每5家组一保,5保为一大保,10大保为一都保。凡有两丁以上的农户,选一人来当保丁。保丁平时耕种,闲时要接受军事训练,战时便征召入伍。以住户中最富有者担任保长、大保长、都保长,用以防止农民的反抗,并节省军费。
我们来看看这3项法律的最终受益人,分别是商人和农民。宋朝95%的人口都属于农民和商人,王安石的变法政策主要也是希望能够通过变法促进宋朝经济的繁荣,以及宋朝局势的稳定。
有农民反映说,哎呀,我们的苛捐杂税太重了,压得我们都喘不过气来。王安石想了想,改!
国家的税收,说白了就是国家的财政收入,一旦动了这一块,往好了说,那就是百姓之福,可是一旦改坏了,那这个国家的整体收入就会大幅度下降。所以在改革赋税的时候,王安石格外小心。熙宁四年,也就是1071年的八月,由司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约》,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方田”是每年九月由县长举办土地丈量,按土地肥瘠定为五等;“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方田均税法”清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也减轻了农民负担,却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还有一条是在熙宁二年九月颁布的“青苗法”。这条法律规定:以各路常平、广惠仓所积存的钱谷为本,其存粮遇粮价贵,即较市价降低出售;遇价贱,即较市价增贵收购。其所积现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致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但具体实施中出现强制借贷现象,是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争议最大的内容。
最后就是“募役法”,又称“免役法”,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由司农寺拟定,东京府界试行,同年十月颁布全国实施。“免役法”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雇员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分摊。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称为“助役钱”。“免役法”使得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了生产发展,也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宋朝的科举制度那真是让人叹为观止,考卷上的考题往往都是在考怎么写诗,怎么能写得一手好诗。这简直是个大大的笑话,会作诗的就一定能够做好官吗?文笔出众的人,可以写书、可以去做史官,专门负责记载历史,但是要让他们来指点朝政,那简直是痴人说笑。
王安石变法中也有专门针对科举制度的改革措施:
三舍法——希望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选拔真正的人才。“三舍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级教学的特色。
贡举法——王安石认为,“欲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改革贡举法,废明经、存进士,熙宁三年三月,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熙宁四年(1071年),二月,颁新贡举制,废明经,专以进士一科取士。另设“明法科”,考察律令和断案。唯才用人,凡是有志于改革的人才都被委以重任,不少人成为改革的中坚力量。
关于这考试内容,王安石还和苏轼大吵了一架。你想啊,苏才子就是以诗词而闻名于世,你王安石的变法中这么明显地说诗词歌赋没有用,这不明摆着跟他过不去吗?
关于王安石变法中,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条,而且这一条可以说是恰好解决了宋朝最关键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军队的改革:
变法中规定,士兵50岁后必须退役。在接收士兵的时候,不能像以前那样只看看身高,就连这个标准,还常常是弄虚作假来的,必须要测试士兵,禁军不合格者改为厢军,厢军不合格者改为民籍。
废除北宋初年定立的“更戍法”。用逐渐推广的办法,把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置将与副将一人,专门负责操练军队,以提高军队素质。
宋神宗时期,宋朝战马只有15万余匹,政府鼓励西北边疆人民代养官马。凡是愿意养马的,由政府供给马匹,或政府出钱让人民购买,每户一匹,富户两匹。马有生病死亡的,就得负责赔偿,但遭遇到瘟疫流行,死了不少马匹,徒增民扰。不久废止,改行民牧制度。
“军器监法”。熙宁六年,也就是1073年的七月颁行“军器监法”。八月广设军器监,负责监督制造武器;并且招募工匠,致力改良武器。
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曾经幻想过,如果这些改革措施都能够实施,宋朝究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经济方面,宋朝肯定会更上一层楼,会更加的富有,百姓们则是会更加幸福地生活,而庙堂之中,朝廷命官也逐渐变得术业有专攻,军队的作战能力也会变强……
可是这样先进的变法制度,究竟是为什么失败了呢?最关键的就是两点,一个是引起了民怨,另一个就是用人不当。
在他变法的数十年里,宋朝经历了许多天灾。本来天灾对于百姓来说就是苦不堪言,而变法在这个时期登场,对于百姓来说更是一种负担。失去民心,也是王安石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
王安石变法中的诸多措施,在现如今看来,也丝毫不会落后,可是王安石的变法却在最关键的时刻败下阵来。
归根结底,他的变法失败就失败在他用人不当。有时候我都觉得奇怪,为什么忠臣和奸臣一旦出现,都会扎堆,宋朝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忠臣在位的时候,奸臣非常少,可是奸臣当道之后,估计这朝廷之上,就没有清官的安身之处了。
王安石信错了人,他重用蔡京、章惇这样的小人,他们根本就不在乎变法的实际内容,相反他们重视的是变法能够带给他们什么。一旦变法对于局势没有利处了,他们翻脸比翻书还要快。蔡京就是这样的例子,当他看到站在变法这一派对他有利的时候,就赶紧表明自己的立场,说自己是一心想要变法的;可是当政权回到了反对变法的人手中,他立刻站出来,揭发王安石的罪行,这脸变得可比翻书还快啊。
假如王安石变法之中,没有遇到影响他变法失败的两个主要因素,假设他任命的官员都是发自真心地想要实行变法,变法期间宋朝也没有经历任何天灾人祸,那么宋朝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如果王安石变法成功,那么南宋很快就能够恢复到北宋的辉煌程度,不仅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朝廷又能够有多余的银子来应付金国和蒙古的来犯,或许宋朝不会这样快就灭亡,又或许蒙古也会如同辽国、金国一样,被宋朝活生生地拖垮。那样一来,屹立不倒的依旧是宋朝。
如果,重商主义继续发展
宋朝以后,元朝虽然也重视海上贸易,但是商人的地位却大不如前。而且在元朝后期,由于倭寇入侵,元朝曾经一度封闭海域,造成了元朝的经济实力倒退,甚至连北宋初年都没有赶上。
宋朝之所以能够如此发达,这和它的基本国策——“重视商业贸易”有很大的关系。因为重视了商业贸易,不仅国家繁荣,同样在国际上,也会拥有很高的地位。如果宋朝的这种经济制度能够延续到元朝、明朝,乃至后来的清朝,或许中国就能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那现如今的我们又该是什么样呢?
这就好比是蝴蝶效应,当初元朝决定恢复到“重农轻商”的最原始的封建社会的时候,或许元朝的统治者们并没有意识到这项规定会对今后有何深远的影响,所以现在的我们也只能在这样一本书中,进行无穷无尽的假设。
从宋朝开始到最后被蒙古灭亡,这其中包含了太多太多的故事,可是纵观整个宋朝,我们都不得不承认,宋朝有钱,即便是几百年之后的清朝,也没有宋朝当初的经济实力。
究竟是什么让大宋江山最终败给了蒙古骑兵呢?
很多人都将责难归结于宋朝军事的孱弱,关于这一点,笔者曾经多次在文中说明过,宋朝的军事实力不可小觑,那七成的胜率也绝非是吹吹牛皮就能够得到的数据。
其实,宋朝失败就失败在当局者的糊涂之中。如果宋朝能够拥有一位像明成祖朱棣那样的皇帝,或许宋朝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吧。
总结起来,宋朝的君主有的荒淫无度,比如宋徽宗,然而也有明主,比如宋太祖、宋神宗,这在历朝历代之中,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宋朝的皇帝自有一番气魄。
根据史书记载,宋朝的皇帝非常节省,我确定我说的不是反话,这个规矩也是宋太祖赵匡胤定下来的。
宋朝宰相一年的总收入,大概折合为今天的300万人民币,相当于当时2?4万亩土地的总收入。宋朝养兵养官的钱,占到国家财政总收入的70%80%。国家的钱可能都给官员发工资或者养兵了,所以皇帝很节俭。
节俭到什么程度呢?我们知道,历史上的皇帝一般很早就开始给自己修墓,比如秦始皇13岁登基,当时还是秦王,就开始给自己修坟;康熙也是,8岁继位,继位不久也开始给自己建陵。皇帝不死,皇陵不能完工,因为一旦完工了,这话就不好说了,就是该入住了。你想,秦始皇13岁登基就开始修坟,到他死还没完工,这规模得有多大,得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而北宋的规定是,皇帝活着的时候不许修皇陵,皇上晏驾之后才开始修坟,而且7个月之内必须完工,因此宋朝的皇陵是比较简陋的。北宋的皇陵在今天的河南巩县,我们有机会可以去看看,都比较简陋,跟汉唐那种因山为陵、跨谷连山没法比。
重视商业贸易,不仅仅能够让国家变得富足,同样也能让国家变得强大,我们来看看西方国家的例子,哪一个西方先进国家不是靠着资本积累爬上来的?宋朝那么早就已经开始了海上商业贸易,足迹遍布世界各国,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西班牙、英国等国,当初,他们也是靠着在海上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最终才能完成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重大转型。
话又说回来了,如果宋朝以后的朝代,比如元朝能够继续走宋朝的治国方针——重农不抑商、大力发展海上贸易,或许中国很有可能成为第一个进入资本主义的国家之一。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或许发现美洲新大陆就要提前几百年实现了……
如果,宋朝未灭
作为一个朝代,作为中国古代史中经济最为发达的朝代,宋朝绝对有理由让我们为之喝彩。当然这种喝彩并不仅仅是源于宋朝在经济和商业贸易之中取得的辉煌成绩,更重要的则是对于百姓的那种宽容的态度,和一个国家真正应该为百姓们承担的责任。
无论是对于灾民,还是那些令人同情的“鳏寡孤独”,宋朝都能够通过各种制度,想方设法地让这些弱势人群活下去。
宋朝之所以在对待外族侵略的时候总是选择一忍再忍,直到对方兵临城下之后,才决定反击,很多人都会说,宋朝的君主都太窝囊,总是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似乎埋怨宋朝君主过于中庸或者昏庸,已然成为埋怨宋朝的主要罪状之一。但是我们不妨客观地来评价一下,如果当初宋朝像唐朝、汉朝那样,动不动就发动战争的话,那么先不说宋朝的军队是否能够承担得起如此繁重的战事压力,对于黎民百姓来说,那绝对是苦不堪言。
一旦战事增多,朝廷要付出的军费就势必增加,朝廷的开支一旦超过预算,那势比就会将这笔钱财转移到人民的身上。纵观中国古代史,有多少王朝因为苛捐杂税过于繁重而导致百姓怨声载道?尽管宋朝并不是真的完全出于对百姓的考虑,才决定不在战场上逞英雄,但是最终获得利益的却是百姓。
难怪在南宋灭亡的时候,百姓能够在蒙古骑兵的铁骑之下表现出一种让人敬佩的民族气节。据记载,蒙古军队攻占长沙时,岳麓书院的数百名书生全部壮烈战死。很多人都觉得南宋时期的人多半都是贪生怕死,可是在民族大义面前,从容赴死最多的还是宋朝和后来的明朝。
“崖山之后,再无中国”,原本是日本为了侵略中国而找的借口,好宣传中华文明至崖山之后便在中国失传,因此它要作为“中华文明正统继承者”。我们暂且不谈这句话的来历和它的历史背景,只说这句话本身。
在崖山之后,宋朝户籍簿上3/4的汉人都被屠杀。据说,当时的汉人精英要么隐居海外,要么投海自尽。
崖山之战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中国独立发展的进程被打断,曾经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科技、科举与世族相结合的官僚制度、开始受限的皇权、先进的政治制度等等都中断了。不少外国的史学家将宋朝灭亡视为古典意义中国的结束,所谓“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宋以后那个自信、开放、宽容的民族不见了:在元朝,北方汉人是三等臣民,而南方汉人更是四等臣民,汉人大部分时间都是贱民。宋朝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经济、科技最发达的朝代,也是中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时代。那个时代,中国占世界GDP总量要超过一多半。宋朝的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和文明程度在当时都是世界第一。
对于中国而言,宋朝就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中国文化这个时候是一种积极的、开放的文化。汉朝国强,唐朝武盛,宋朝文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接近现代管理的朝代,中国文化巅峰的时代,随着宋朝的灭亡而凋残。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曾经在恢复传统汉文明方面做过一些相当有价值的工作。明朝近300年的统治基本恢复了传统汉家文明的特征。当然,南宋时代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的经济,在被蒙元统治的近百年时间里遭到的破坏始终没有完全康复。被摧残的民族文化也未必能够完整复原。观点既然被提出来总有它的立足之地,汉人作为草芥下等民族这是事实,蒙对宋文化的抹杀是事实,蒙对宋经济的大倒退也是事实。
如果说,最后南宋并没有灭亡,而是像和辽国、金国那样与蒙古也能够和平相处,又会变成怎样的一种情景呢?
或许你会说,即便是两国之间能够和平相处,以南宋末年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也不可能再出征北伐。是的,但是只要南宋依旧存在,宋朝发达的经济制度、农业制度以及海上贸易依然存在,这就会给宋朝带来复苏的可能。而且宋朝在科技上的发达,如果时间允许,或许还能出现更多的科学产品。
而反观元朝,蒙古毕竟只是一个刚刚崛起的游牧民族,在各个方面都如同刚刚新生的婴儿,只能在黑暗中独自摸索。就如同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所说的那样:“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在对于百姓的统治当中,显然宋朝更加开明,也更加人性化,这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实属罕见。不管是“刑不上大夫”,还是对平民百姓的各种福利制度,都让我们看到“人性化”这3个字。而元朝带给华夏人民极大灾难和深重杀戮,这是“野蛮”对“文明”血腥征服的朝代。难怪国学大师陈寅恪对宋的评价是:“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如果南宋没有灭亡,我们来假设一下,要经历多久,能够将蒙古拖垮,就如同将辽国、金国拖垮一样。50年?还是100年?又或者是200年?
元朝在中国历史的统治时间还没有超过100年,如此短暂的统治时间,和它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有关系。毕竟在广阔的中原地区,还是以汉民为主,即便是蒙古骑兵当初屠杀了75%的南宋子民。这也成为元朝无法在中原地区长时间进行统治的根本原因之一,不得民心啊。
可是如果南宋没有灭亡的话,这个问题就不复存在了。或许元朝也不会只有不到100年的寿命,又或许根本就不需要出现明朝,南宋可以将自己的经济贸易发展得更好。或许中国能够提早几百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又或许根本就不会出现闭关锁国的清政府,那么现在的中国又将变成什么模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