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危兆盖 日期:2014-08-19 13:22:05
百家争鸣是繁荣学术的重要前提,史学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门类,自也不能例外。《在历史边上的瞭望》收集的数十篇小稿,是作者平时零敲碎打的涂鸦之作,准确一点说,是站在历史之门入口处的几眼瞭望,是一些很不成熟的读书笔记或者读书体会,如同盲人摸象,是个人触摸历史、把玩历史时的一点感性认识。
作者简介:
危兆盖,又名棠溪、邵水、高山、冷雨、楚雨、楚天舒等,湖南新邵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为光明日报社高级编辑。
目录:
儒生的官瘾
说“虚骄”
囿之为败亦大矣
说朋党
士类的命运
清代文字狱闲话
文字祸福
文人之间的相轻与相敬
玄奘译经的文化意义
孔子重“和”
“历史”的和“艺术”的曹操
操胜绍败之间
曹操的用人智慧
文人为何不喜欢曹操
大唐盛衰集一身儒生的官瘾
说“虚骄”
囿之为败亦大矣
说朋党
士类的命运
清代文字狱闲话
文字祸福
文人之间的相轻与相敬
玄奘译经的文化意义
孔子重“和”
“历史”的和“艺术”的曹操
操胜绍败之间
曹操的用人智慧
文人为何不喜欢曹操
大唐盛衰集一身
漂泊的诗圣
肃贪还是纵贪?
至死不悟的崇祯帝
邑有流亡愧俸钱
晚清外交官的爱国情怀
赤手成功万方衣被
兴国货挽利权
爱国著作家魏源
先行者的寂寞
独立天涯谁与语
《使西纪程》与郭嵩焘
一书激起洞庭波——王闿运与《湘军志》
一个近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行走在维新路上
逼上梁山
“有容”乃大的政治——章士钊对民初宪政的设计
幽暗荒原上的战叫
欲替中国开出一条新路——梁漱溟论民族自救与农村复兴
民国有个翁文灏
智者蒋廷黻
盛世梦
离我们远去的“大家庭”
社会风俗变迁感言
寻根要有度
文化的消费与生产要重视高科技
矛与盾
“甲午”:我们要永远铭记
中华民族新的觉醒与奋起
冤乎?不冤乎?方伯谦研究又起波澜
辛亥断想
从东厂胡同开始的故事——来新夏与北洋军阀史研究
士不可不弘毅
风正一帆悬
有感于左宗棠教子
学风刍议
历史人物评价琐谈
学与仕皆难
治学漫议
怀念恩师张守常先生写下这个题目,不觉有辱斯文,因为广义地说,儒生即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而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知识分子就是社会良心之所系。因此,即使他们“仕”而成“瘾”,那也多半是因心系庙堂或心忧天下所致,于情于理似皆不必苛求。但一想到今天的知识分子虽已退处社会的边缘,而“官瘾”却丝毫不减,就觉得把儒生的做官情结拿来解剖一下,或许不无裨益。
被儒生尊为圣贤的孔子最早提出“学而优则仕”的观点,此后便被读书人奉为圭臬。做官必从读书始,读书一心为做官。到了唐朝,国泰民安,出了很多大诗人,写了很多好诗。可除了贾岛等几个痴痴地琢磨是“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之外,大部分是把写诗当作进入官场的敲门砖的。被诗坛视为“鬼才”的李贺就发出过“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的慨叹。被尊为“诗仙”的李白,其官瘾也大得很。李白写诗只是业余爱好,心之所系首在长安。他的《与韩荆州书》读来就肉麻,“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其实,识韩荆州就是为封万户侯,因为“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以诗才自负的李白既想做官又不愿意考科举,一级一级往上爬,所以就梦想走捷径,希望凭着自己几首小诗而一举成名天下知。但他毕竟是诗人,对官场的认识也太少,于是他走的以诗“干谒”当道、谋取进身的仕途之路比考科举还要漫长。见召进京时已是42岁,过了人生“不惑”的年龄。可是他居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份高兴劲就如得了糖果的小孩,真是虽到不惑之年而“惑”心不去。被尊为“诗圣”的杜甫,因为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自小就立志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曾两次参加科举考试,都铩羽而归。无奈之下,他也以诗干谒权门,并在长安蹭蹬十年之久,才谋到一个县尉的低级差使,觉得很没面子,便没去赴任。
当然,古之儒生那么多,自然也有身在官场而能从官场中超脱出来的,苏东坡即算一例。他虽然也有官瘾,因为如果只写几句“大江东去”的词,而没有官俸,朝云就不能安心侍候他了。但他虽入官场却又深知自己“满肚皮不合时宜”,于是对个人升降并不特别在意,宠辱不惊。只可惜,大多数的传统儒生不能达到这一步,所以一生总是为官瘾所困,及至醒悟,已为时晚矣。正如袁宏道所云:“少时望官如望仙,朝冰暮热,想不知有无限光景,一朝到手,滋味乃反俭于书生。至于劳苦折辱,不啻百千倍之,奈何不令人催撞息机也,譬如婴儿见蜡糖人,啼哭不已,及一下口,唯恐唾之不尽。”至于那些把“劳苦折辱”当享受的官迷们就又如清道光年间的宰相曹振庸所形容的:“仕途钻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丰;莫谈时事逞英雄,一味圆融,一味谦恭。大臣经济在从容,莫显奇功,莫说精忠;万般人事在朦胧,议也毋庸,驳也毋庸。八方无事岁年丰,国运方隆,官运方通;大家赞襄要和衷,好也弥逢,歹也弥逢。无灾无难到三公,妻受荣封,子荫郎中;流芳后世更无穷,不谥文忠,便谥文恭。”这当然只有一副奴才相,而没有半点小孩嚼蜡的感觉,当然所谓的良心也早就被狗吃了。
梁启超曾形象地刻画了晚清士人挤向北京官场独木桥的盛况:“居城厢内外旅馆者恒数十万,其十之八九皆为求官来也。而其住各会馆及寄食于亲友家者,数且相当京师既若是矣,各省也莫不然。大抵以全国计之,其现在日费精神以谋得官者,恐不下数百万人。问其皇皇求官之故,为作官荣耶?为作官乐耶?皆不然,盖大率皆舍作官外更无道以得衣食。质言之,则凡以谋生而已。”这真是说得很到位,读书为了做官,而之所以要一门心思做官又是为了谋生。读书人除了读书、做官外,实在没有其他的技能可以找到谋生的出路,这才是真正的可悲又可叹。
既然以做官为谋生之手段,这“官”做得如何?是“清官”还是“贪官”?就难以预料了。这些人恐怕早把圣贤教导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丢到爪哇国去了。因此,袁宏道又说,这些人是“贪欲无厌人也。但有一分利可趁,便作牛亦得,作马亦得,作鸡犬亦得,最为污下,最为可厌”;至于那些觉得做官有无穷滋味的奴才就更是觉得“愈劳愈佚,愈苦愈甜,愈啖愈不尽,不穷其味不止。若夺其官,便如夺婴儿手中鸡子,啼哭随之矣”。
今天的知识分子虽然也还有很多做着官的和很多想做官的,但这做官的情结毕竟在日趋淡化。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如今的读书人已从社会的中心退到社会的边缘;二是因为社会的进步,谋生的渠道多了,发财的渠道也多了,大家不必再挤官场独木桥了。所以,吾辈遭逢今日,实在比古之儒生要荣幸得多。因此,假若你做不了官,亦不必特别在意,而应当心境恬然,美滋滋地享受眼下多彩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