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尺巷 日期:2014-08-19 13:22:40
历史即人生,人生即历史。历史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为我们展现了超越我们能想象的无穷的生活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得以从中学习、思考、领悟。庞大的历史对于个体的人来讲,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历来善于从历史中获得经验的人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他所在的时代中的强者,所以,有位名人曾经说过:“历史是强者的生存课本。”这句话值得咀嚼,细细品味。《国史十一讲(人物处世篇)》作者善于把浩瀚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以极其深入浅出的方式条分缕析,带领听众与读者一步步、一层层深入到历史智慧中去,渐渐让读者和听众开拓自己的思维,从历史中真正地受益,而不仅仅是了解一些历史知识和掌握一些历史的时间线索。历史从来不是枯燥的史实和时间数字,是人们生存的智慧库,是人生可以获得精神力量的不竭源泉。《国史十一讲(人物处世篇)》的作者是三尺巷。
作者简介:
三尺巷,原名欧阳昶,著名华裔学者,曾就读于耶鲁大学历史系。善于以通俗的语言,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历史故事,阐发人生道理。著作颇丰,深受读者欢迎。
目录:
《史记》篇第一讲刺客生涯原是梦第二讲英雄到此却思量第三讲风尘握手赠佩刀处世篇第四讲权变第五讲谦恭第六讲达观第七讲韬晦第八讲现实第九讲演技第十讲忠诚第十一讲组织 曹沫事件过了167年之后,南方的吴国又出了专诸的事迹。这个故事关联着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伍子胥。伍子胥是楚国的官宦子弟,楚王昏庸,把他的父亲和兄长都冤杀了。伍子胥悲愤非常,逃到了邻近的吴国,发誓要灭楚国、杀楚王,为家人报仇。插几句题外话是:我们该怎样看待伍子胥的报仇想法?在传统意识里,自家遭受国家的冤屈,应当在不违背“忠君爱国”的原则下做出反应,但伍子胥的困境是,如果想要寻求公道,就不得不与“忠君爱国”的原则相违背,因为自己国家的最高权力者正是制造冤案的罪魁祸首,并且伍子胥自己也正是这个最高权力者最急切的通缉目标。伍子胥要以个人之力对抗如此强大的对手,如果仍然坚持上述原则,那么结果很可能就是自己也搭上一条性命,家庭的沉冤只有等待或许多年之后的哪一天得到平反——这已经是能想到的最好的结果了。于是,伍子胥逃往吴国,一路上多亏一些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的好人的帮助。在吴国,伍子胥历尽艰辛,终于见到了吴王僚,劝他攻打楚国。但吴国颇具权势的贵族公子光却对吴王僚说:“伍子胥是因为自己家人被楚王冤杀了才劝我们伐楚的,他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我们吴国的利益,而是为了给自己报仇。”吴王僚听了公子光的意见,不再拿伍子胥的话当回事了。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照一般人看来,公子光应该是伍子胥最大的障碍,伍子胥应当先想想办法怎样对付公子光才是。但伍子胥可不是一般人,他经过详细的调查了解,知道公子光一直有着和吴王僚争夺王位的企图,总想谋害吴王僚。再照一般人的想法,公子光既然已对伍子胥心怀成见,那么伍子胥正该在他意图谋反的事情上下文章,使吴王僚除掉公子光,然后以有功之臣的身份再次劝说吴王僚攻打楚国,但伍子胥仍然没照一般人的想法去做。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他竟然投靠了公子光!伍子胥投靠公子光之后,为他做的第一件重要事情就是,介绍来了一位屠夫,这位屠夫就是专诸。伍子胥早知道专诸勇武过人,把他推荐给公子光的意思是,让公子光借助专诸的勇力刺杀吴王僚。这可正中公子光的下怀,当下礼待专诸,等待机会用他出力。真是应了一句老话:“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专诸一介屠夫,突然被一位上流社会的权贵如此厚待,当然感激涕零。专诸是个孝子,他对公子光说:“现在我母亲还在世,所以我不能用生命来报答您。等我母亲过世之后,我这条命就交给您了。”过了几年,专诸的母亲去世了,而吴国正好在外用兵,这正是行刺吴王僚的最好时机。四月的一天,公子光摆了家宴来请吴王僚,吴王僚虽然赴宴来了,却是全副警戒,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到公子光的家门口,他自己也在外衣里面穿了厚重的铠甲——吴王僚也不傻,他早知道公子光对自己没安好心。但公子光的准备工作实在做得太周详了。在酒兴正浓的时候,公子光假装脚痛,离席而去,专诸随即扮成送菜的佣人,端了一盘鱼接近席位。由于自认为防范工作非常严密,吴王僚及其部属都没有对专诸起什么疑心。谁知道,就在鱼的肚子里藏着一把锋利的短剑——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几把神兵利器之一的“鱼肠剑”。专诸从鱼腹之中突然拔出短剑,全力刺向吴王僚。鱼肠剑瞬间穿透了吴王僚外衣里面暗披的重甲,一剑夺命。场面立时乱了起来,吴王僚的侍卫们无不大骇,当场将专诸乱刃杀死。但是,大局已定,公子光埋伏的武士们黄雀在后,围歼了吴王僚的全部人马。一场血腥的政变完美地结束了,公子光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间,也就是后来的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位吴王之一(另一位吴王是阖间的儿子夫差,也就是和越王勾践纠缠了多年又和西施有过一段孽缘的那位)。公子光在政变一事上的所作所为,虽然被很多人所不齿,但也被一些人认为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因为政变之后的吴王阖闾领导国家励精图治,重用良臣伍子胥与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兵法家——《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使吴国跃升为一大强国,使自己也列入了历史上“春秋五霸”的席位。不错,如果要给“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一名言做注解的话,公子光确实称得上是个范本人物。对此,我们先请出和公子光同时代最有权力也最有威望发表意见的一位著名人士,听听他的意见。此人就是季札(也称“吴季子”)。在听季札的意见之前,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季札其人——这是要多费些笔墨的。公子光的父亲名叫诸樊,家里兄弟四个,诸樊是老大。季札是诸樊最小的弟弟,是公子光的四叔。这四兄弟的父亲(也就是公子光的祖父)吴王寿梦是个很有作为的国王,吴国就是在他的手上开始走向富强之路的。寿梦相当喜欢四儿子,觉得他是个治国的好材料,便想立他为继承人。可季札就是不干,任凭父亲再怎么坚持,也任凭百姓再怎么拥戴,就是不干。无奈的老父亲只好把王位传给了长子诸樊。诸樊知道,老四季札精明干练,操守既高,人望又好,实在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况且,让老四继承王位也是父亲当初的愿望啊。于是,好心的大哥也很想把王位传给季札,但这样做又实在不合情理,而且又怕老四继续推脱,怎么办呢?诸樊终于想出了办法,他定下规矩,不立自己的儿子做太子(也就是王位继承人),而是要按照四兄弟的长幼次序来承接王位。诸樊的算盘是,最后还是要把王位传给他最看好的季札。P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