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计中 日期:2014-08-28 08:36:41
《血色灵石》由陈计中编著。《血色灵石》讲述了:故事发生在一百年前的内蒙古博阿灵草原。时值辛亥革命爆发,犹如惊雷震荡着中华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也使塞外的蒙古王公们大受震动,面临着严峻抉择。在大动荡中,外蒙古在沙俄支持下宣布“独立”,并发兵内蒙古,兵锋直指博阿灵;在日俄战争中取得了中国东北和内蒙古控制权的日本也不断派人渗入博阿灵;而中国革命党人也在不断争取着内蒙古的上层王公。博阿灵王府的贵族上层扪,陷入了几股势力的旋涡。是搞分裂还是维护祖国统一,是出卖土地资源还是保护国家民族利益,博阿灵的贵族和平民们围绕着博阿灵独有的奇珍石材“是石”,展开了一场迭宕曲折的较量。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壮美激烈;美与丑的对抗,一波三折;情与爱的冲撞,荡气回肠;草原风情的展示,浓抹重彩……
作者简介:
陈计中,1948年出生,内蒙古林西县人。原任《赤峰广播电视报》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曾兼任赤峰市文联副主席、赤峰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有小说集《山野飘来一支歌》、《金线》、长篇小说《鱼儿石》、《铁马中原》等。创作拍摄有多部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电视剧《黄土窝的故事》、《月照细柳湾》、《田野热风》等,其中,《黄山窝的故事》文学剧本获内蒙古自治区“萨日娜”艺术奖。编剧和导演过广播剧三十多部集,其中,《村里来了个新乡长》、《普通人家》等多部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目录:
第一章惊雷中的惶惑1.智保草场2.就要飞黄腾达3.“实在不愿与君共和”4.重逢与偶遇第二章不再彷徨1.咱也别傻等了2.最后的抉择3.暗第一章惊雷中的惶惑1.智保草场2.就要飞黄腾达3.“实在不愿与君共和”4.重逢与偶遇第二章不再彷徨1.咱也别傻等了2.最后的抉择3.暗访东洋4.风吹草动第三章草原也不平静1.来了不速之客2.密谋3.我还就不怕硬的4.梅林也离心了第四章再起波澜1.“西藏大神”要降魔2.原来如此3.活佛要理政4.我证明给你看第五章请个老师办学堂1.愿意听一个故事吗?2.“龙血红”3.接不着的客人4.谁搅了拜师宴?第六章战乱要来了1.不能等着挨打2.公主哪儿去了?3.训诫4.祭印保平安第七章又来个寻石人1.捉了个探子2.竟然是她。3.庙会偶遇4.他们被抓走了第八章有人夜闯祖堂1.王府丢人了2.孤身闯营3.祖堂疑影4.可疑可试第九章兵临王府1.我是来报信的2.暂避锋芒3.火中取印4.各有去处第十章冒险也得去1.找回王府2.在这里很安全3.那就委屈你了4.求您行个方便第十一章王爷病了1.惊动了特使2.宝印找到了3.司令来做客4.谁来管理旗务?第十二章兄弟反目1.不想送我点什么?2.大胆奴才3.打狗可要看主人4.又没能上山第十三章照样得好石1.小弟向你谢罪了2.千万不可瞎说3.这匣子好像比我重要4.“鬼市”第十四章采药遇险1.怎么没有呢?2_1禺然碰上的3.原来是恩人4.逃过一劫第十五章这病不一般1.恩人哪里去了?2.咱快回家吧3.怎会看不出来?4.见到贡王之后第十六章我想要最好的灵石1.太医来了2.以石为谢3.佛之偈语4.不信不行第十七章左右为难1.这是巫术2.另有所求3.王爷去疗养4.也要外出第十八章谁动了镇府宝印1.一定要看2.真是见鬼了3.把事儿说明白4.非找不可第十九章到底是谁1.你不许走2.王爷回来了3.筹款4.就是这奴才第二十章被割舌的罪犯1.会审花岱2.是否有隐情?3.不想攀龙附凤4.我能帮你第二十一章又捉到了一个1.花园出事了2.他是监守自盗3.好寒心啊4.跳鬼禳灾第二十二章不要再瞒了1.他是我哥哥2.我要安排后事3.各有动作4.何方妖物?第二十三章权力易位1.太令人失望了2.救救他吧3.有人劫狱4.暗夜送人第二十四章为何去奉天1.应去疗养2.野店相逢3.必须开箱检查4.她还有心画画?第二十五章王爷归天1.浑蛋协议2.他不会真娶你3.明白了吗?4.我就是她要找的哥哥第二十六章商社要开矿1.他们在找什么?2.挨揍活该3.道歉与申请4.她到底是谁?第二十七章针锋相对1.拦马“鸣冤”2.你去建矿不行吗?3.互不相让4.一盘散沙第二十八章谁更胜一筹1.这是咱的优势2.您看看这是谁?3.好灵石就在下边4.最后的嘱托第二十九章此事不容忽视1.王府得给个说法2.必须跟我回去3.因祸得福4.险些出事第三十章真造翻了1.这样就能平息2.从这里滚开3.咱们用一下牛吧4.这是误会第三十一章公主要上山1.宝印出现了2.送信干什么?3.一定要去4.你怎么在这儿?第三十二章一夜无眠1原来是你2.千万收好3.都有了来信4.惊马坠崖第三十三章箭在弦上1.宝印哪儿去了?2.痛下决心吧3.要找什么?4.试探第三十四章针锋相对1.想不到是个缩头乌龟2.有客夜访3.把印交出来4.剑拔弩张第三十五章血染灵石1.活佛来了之后2.何不做最后一搏?3.等的就是你4.垂死挣扎后记 1.智保草场中秋已过,博阿灵草原秋高气爽,大片的牧场已失去了碧绿,渐显苍黄。银波跳荡的查干沐沦河由北向南流过,将草原一分为二。河西岸,在逶迤纵横的丘陵间是平坦的河谷大川,山上林木莽莽,川地牧草繁茂,是一片宜耕宜牧之地。但这里此时并不归博阿灵旗管辖了。还是在五年前,这片草地已经被博阿灵旗札萨克(官职,旗最高行政长官)、多罗郡王那穆尔报效给清廷放垦开荒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01年八国联军入侵,腐败的清政府被迫签下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大片领土被瓜分。在东北和蒙古地区,沙俄和日本都伸出了魔爪,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于是,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便开始了“移民实边”的政策,加强北部边疆的防务。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宣布在蒙古地区施行新政,也就是废弃过去为限制蒙古部的发展而规定的不许学汉文、听戏文,不许取汉名,不许蒙汉通婚,不许各旗之间往来,等等条文。面对外国列强的瓜分和渗透,一些有见识的蒙古王公也强烈要求改革蒙古政治和保卫疆土。博阿灵旗札萨克那穆尔就上书条陈自强办法,主张“兴教育,开民智;练蒙兵,固边圉;垦荒野,筹民计”。清光绪帝在乾清宫召见了那王,赏双眼花翎,并授意他将旗西部报效放垦。第二年又派肃亲王善耆率员前来落实。于是,查干沐沦河西岸的乌里雅苏台川大片牧场便被“报效”放垦了。奇怪的是,从1906年在河西的色布敦庙设立了垦务局,可五年过去了,河西岸却有一大片叫做“韭菜花草地”的牧场保存完好,没被开垦。这得归功于一等台吉阿勒泰。“台吉”是蒙古贵族的爵位。蒙古爵位分有亲王、郡王、贝子、辅国公、台吉等。这位阿勒泰台吉是那穆尔王爷的侄子,聪明机智,精通蒙语与汉语,饱读诗书,是一位儒雅之士。因那王身边无男嗣,那王便对这个侄儿相当器重,便留在身边为“章京”,即王府中处理事务的辅佐官员。还是在五年前的放垦之初,查干沐沦河东岸有座“灵石山”,与灵石山隔河相望是一片水草丰美的草地,那便是“韭菜花草地”。这里靠近河,草茂而密,是牧民最好的打草场,牧民们当然想保住,便去恳请王爷。那穆尔王既然已经把地献出来了,不好再说不给,便让侄子阿勒泰出面代自己前去和垦务局的人周旋。这是有点难度的,况且那年阿勒泰只有二十岁。但他不打憷,欣然前往。到了草场后,他把垦务局的官员们请来,举行了盛大的那达慕大会,尽情玩耍。酒足饭饱之后,他提出是否可留下这片牧场。垦务局总办当然说不可。他便又求说,只留百张牛皮大的一方则可,也好回去向王爷交差。垦务局总办趁着酒劲便应下了,心想百张牛皮才能占多大地儿?能干什么用?于是,阿勒泰便与总办签下了留百张牛皮草地的协约,这块地不再开垦,仍归博阿灵牧人使用。而后又是畅饮。待垦务局总办酣醉之后,阿勒泰令人连夜将一百张牛皮剪成细条,连起来将这片草地全部圈了起来,并在里边堆起了祭祀用的敖包。垦务局的人酒醒后,目瞪口呆,指责阿勒泰玩花招,这不能算数。阿勒泰手持协议争辩道,协议中并无百张牛皮该如何用,我没多用一张,错在哪里?总办已经答应,如不兑现,则去热河都统处见分晓!总办当然不敢去见都统大人,因这有玩忽职守之嫌,只好悄然拉倒。五年过去了,周围已经逐渐开垦,而韭菜花草地仍是归博阿灵旗管的牧场。但这时的垦务局总办已经换人了,新总办问明缘由后便与博阿灵旗再次交涉,声言前总办所签协议无效,必须开垦。这时的那穆尔王不在王府,正在承德离宫陪伴皇上。当王府协理乌勒听说垦务局的人已经进入了韭菜花牧场,一时没了章程,怎么办?军务梅林明格尔便要带王府兵丁前去,将垦务局的人赶出去。阿勒泰说:“真要动兵,那片草地就真保不住了。草地是五年前我留下的,还是让我去商量吧。”于是,阿勒泰再次来到了韭菜花草场。见到垦务总办和那些官员们,他恭顺得体地陈述了留下这块牧场的理由,并不失时机地向每位官员献上了一个封着口的大坛子,总办的是两个,而且要大许多。掂着沉甸甸的坛子,垦务局的人都明白,这里面不是黑的鸦片便是白的银圆,也许是黄的元宝金条也没准儿。于是态度便含糊了。阿勒泰乘机便又与新总办续签了一份继续留用这片草地的新协议,签字画押后,双方都心满意足而归。总办官员们当然不便当众打开坛子,待回去后夜深人静之时打开封着坛口的羊羔皮,简直气死了,里面装的居然是磨出来的咸韭菜花!但没人敢声张,太丢人了,只能暗暗发狠,要找机会给这小子点颜色看。2.就要飞黄腾达阿勒泰没直接回王府,而是去了河东岸的灵石山。灵石山因产一种晶莹剔透、色彩斑斓的灵美之石而得名。相传,此石为上古女娲炼石补天时遗落于此,六千年前先民刻龙以为玉佩,大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以此石为玉玺成就大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用这里的彩石制成石碗盛酒祭天,赞为“腾格里朝鲁”,意为“天赐之石”。因地处偏远塞外,这里的彩石并不为中原及江南的达官显贵、文人雅士所知。但当地百姓司空见惯,并不当回事,更不知其有何用,连修鸡窝、搭猪圈都不用它,嫌它太滑太软。可阿勒泰却很把灵石当回事。他常跟叔父那王爷去关内,见过那些有名的彩石,什么寿山石、青田石之类,他觉得灵石一点也不比它们差,只是藏在深山人未识而已。因此他是相当喜爱,甚至安排自己所属的奴仆老石匠敖特根在山上专门为他采石。他这次办完草场的事后,顺路去了山上,看看老敖特根是不是又给他采到了能上眼的好石头。但阿勒泰还没到山上,就被一列马队追上了。追他的人二十四五岁,英武健壮,名叫额尔敦,是那穆尔王爷的养子,和阿勒泰一样是一品台吉,也同样是王府的章京,但论起来他得管阿勒泰叫哥哥。额尔敦非常急,说是王爷从离宫传回话来,让他们哥俩务必在八月十九日午时前赶到离宫去见皇上。阿勒泰大吃一惊,掐指一算,今天已是十七日,从此到热河近六百里,满打满算还有一天零两夜,再快的马要想赶到也难呀。而且他也大惑不解,从清初开始,为笼络蒙古王公,每年许十八岁以上台吉入京朝觐,以示优待。一代代下来,台吉人数增多,便分班入京。这次朝觐没轮到他们,怎么催着去朝见呢?额尔敦说:“我也不明就里。快走吧,误了日期可是欺君之罪啊!”这话在理,不管怎样,赶紧上路才对。二人顾不上回府收拾行囊,打马就直奔承德。快马加鞭跑到太阳压山,来到了西拉沐沦河边。此河汉名潢水,是辽河的上游,浩浩荡荡,也是博阿灵旗与河南岸各蒙古旗的界河。河上是有桥的,还是顺治年间下嫁的固伦淑慧公主所修,故名公主桥,但桥还在上游几十里处,绕行的话还要耽误很多时辰。额尔敦说,绕是来不及了。他一咬牙,紧紧马肚带,便打马下了河。阿勒泰刚要跟着下河,不远处传来一个人的歌声:“西拉沐沦水再大,永远流不到岸上;台吉若不想命归流沙,朝着我手指的方向。”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