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显明 日期:2014-08-28 08:37:22
显明编著的《杨沧白》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以纪实的手法,记叙和描写杨沧白在辛亥革命中的重大革命活动,描绘辛亥革命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真实地反映辛亥革命前后,重庆的历史风貌,民众的生活,重大事件;展示辛亥革命中一大批仁人志士在民族兴亡时刻的爱国有责、不畏强权、勇于牺牲的风范;力图揭露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揭示中华民族要变革图强,革命洪流不可阻挡的真理。《杨沧白》的作者力图以历史的眼光,重新审视辛亥革命的得失、经验和教训。
作者简介:
显明本名陈显明,重庆市巴南区某机关干部;重庆市作协全委会委员;2008年、2010年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作者,重庆市委宣传部签约作家。出版五部长篇小说《大拆迁》、《农民代表》、《风雨晓月楼》、《追踪遇难者》、《疯狂的摩托》;在《北京文学》、《作品》、《今古传奇》、《文汇报》等发表中篇小说34部,报告文学、散文若干,300多万字。创作的歌剧《迎村官》获得全国一等奖;作品多次获得全国省、部级奖;多部作品被报刊选载或连载,入选多部小说散文集。
目录:
第一章重庆春早第二章营救同仁第三章成立同盟第四章加入袍哥第五章永宁春潮第六章成都风云第七章广安起义第八章任教成都第九章保路先锋第十章狙击端方第十一章喋血警署第十二章重庆独立第十三章功成身退丰功著千秋——后记 重庆是个半岛,朝天门码头位于长江、嘉陵交汇处。朝天门最早是明朝重庆卫指挥使戴鼎修筑的。他在南宋彭大雅土城旧址之上,大兴土木,垒石筑城,一座周环连绵十余里,门有十七道的石头城,巍然屹立,拔地而起。戴鼎修筑朝天门,为的是取悦朱明皇帝。据说,因长江从此处滚滚东下,直朝大明帝都金陵,所以叫“朝天”,寓意“面朝真龙天子”,恭顺天朝,归奉朝廷。这里是迎天官、接圣旨的特定场所。
朝天门横空出世,江浪滔滔,逼空而尽,城门高耸,巍峨壮观,依山为垒,邈在天际,气势磅礴,许多骚人墨客禁不住在此引吭高歌。
杨沧白站在朝天门上方已经损毁不堪的城墙上,迎着猎猎春风,若有所思。
侍立一旁的邹容问:“庶堪兄,想些什么呢?面对万古不息的两江,是否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杨沧白顿了顿首,指着两江合流的壮观场面,说:“你看,万里长江,气势磅礴地奔腾着。以她坚忍不拔的品格,啃咬着两岸壁立千仞的悬崖峭壁,以她一往无前的精神,义无反顾地奔向大海。她像伟岸的大丈夫,紧紧地拥抱着从北向南逶迤而来的弱女子嘉陵江。”杨沧白转身,又指着西高东低的重庆城说,“长江和嘉陵江携手前行,戮力同心,刀劈斧削,鬼斧神工般铸造了一座连绵几公里的山峦。这山峦从西往东乘势而下,形成的重庆半岛,像一只惺忪朦胧的睡狮,趴在两江之间,蓄势待发;又像一条腾空而下的青龙,长啸于朝天门码头,随时搏击浪涛,邀游大海……”朱之洪口道:“可惜这睡狮沉醉不醒,可惜这青龙困在沙滩上,难以腾飞!”邹容说:“别在这儿空嗟叹了,我们找个茶馆,边喝茶边摆龙门阵吧。”朝天门的茶馆,一般设在吊脚楼上。
吊脚楼是重庆很有特色的建筑。在重庆的长江、嘉陵江边的悬崖上,到处都有用几根杉杆、或楠竹撑着的一间间木楼。或独自悬在崖上,远远望去,像是鸟笼,歪歪斜斜、晃晃荡荡,似乎风一吹就要倒下来;或者连成一排,你挤着我我靠着你,似乎只要一分手,全都要倒下来。吊脚楼不是穿逗结构就是捆绑结构,楼梯总是吱呀吱呀叫,楼板总是闪悠闪悠地晃。几匹亮瓦把天光透进屋里,使那楼上显得既温馨又神秘。有的吊脚楼向江河一面挑出一个阳台,作为晾晒衣物、休息的场所,但那阳台不仅窄小,而且极不安全。
经济条件好的,一家住一幢,楼下作厨房、猪圈之类,平街一层作门面,卖点日用百货、油盐酱醋、糖果糕点,楼上则作卧室。如果是几家人住一幢,一家人往往只能有几个或十几个平方米的房间,安了张床后,就再也没有可以转身的地方了。一般吊脚楼的一面,都靠岩壁,阴暗、潮湿。吊脚楼都没有厕所,也没有厨房。简陋的吊脚楼是千百年来重庆人在贫困的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修建的栖身之处,最能体现重庆人的顽强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杨沧白等三人进了一家叫鸟鸣筑的茶馆。这家茶馆的吊脚楼,建在悬崖上,凌空突兀在长江边上。茶室外边,都有可供客人凭栏观江景的走廊。茶馆既可喝茶,也可饮酒。
茶馆店主见是杨沧白等熟客,很热情地将他们引进一间僻静的房间。
杨沧白笑着对店主说:“徐老板,你这茶馆呀,少一副对联,我们给你写一副对联,替你的茶馆张扬张扬,你就免了我们的茶钱如何?”店主知道眼前的青年是刚刚考取的秀才,十分高兴,说:“要得!安逸!”于是,杨沧白出上联:“两头失路穿心店。叔痴兄,你来对下联。对不上,罚酒。”朱之洪想了一阵,竞无法对上,只好认罚。
邹容走出房间,来到走廊上,只见那江边悬崖上,几根杉杆支撑着一间木楼。微风吹来,头脑清醒,一句佳联随口而出:“三面临江吊脚楼。
”“好对句!”杨沧白赞赏道。
“店主,拿笔墨纸砚来,请我们巴县的第一名秀才给你书写出来!”邹容叫道。
杨沧白写好对联,茶馆店主拿走后,三人开始闲聊。开始,他们闲聊慈禧太后奢侈、糜烂的生活。
邹容十分气愤地问:“先达兄,叔痴兄,你们知道否,慈禧太后做一个生日,花了多少民脂民膏?”“多少?蔚丹老弟,你说来听听?”朱之洪是个大喉咙,吼声贯耳。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