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新宇 日期:2014-08-30 09:37:05
本书用通俗的语言,详细解读了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历史状况,讲解了辛亥革命进行中的详细过程。作者为南开大学教授,对辛亥革命有自己精辟的独到见解,使读者阅读此书后,对辛亥革命的整体过程具有了深入的了解。
作者简介:
李新宇,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同时涉及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和知识分子的研究。著有《大梦谁先觉》、《走过荒原》、《帝国黄昏》等作品。清末民初,万千气象。帝国黄昏,一人一座城池。新宇教授问人治史,最可贵的是耐力与思想。有耐力者,餐风餐雨,不缚时艰路远;有思想者,入骨入髓,自成海阔天空。
——知名学者、时事评论家 熊培云
我所读到的,不仅是对那段历史明晰的描述和新鲜的见解,更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面对帝国黄昏的感受和内心私语。
——民间学者、自由撰稿人 傅国涌
李新宇是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及思想文化学术界引人注目的中青年学者之一。他以清醒的批判、反省意识与细密的有理有据的分析,以及对五四新文化立场的坚守,在学术界独树一帜,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 钱理群
1.革命火种溯源
武昌起义的爆发似乎有点突然,过程也似乎异常顺利,但如果溯流而上,
走过的路却已经相当漫长。
枪声最先在武昌响起,是孙中山等同盟会的领导人没有想到的,也是摄政
王等清朝统治者没有想到的。否则,前者不会在革命爆发时远离现场,而不能
及时赶来指挥,让首义的荣光落到了别人头上;后者也不会让端方把武汉的军
队调到四川,削弱了防御力量,让革命党人有机可乘。但仔细想来,武昌打响
第一枪,却也并非偶然。
在晚清,湖广可谓变革的前驱,同时也就成了革命的多发地带。关于湖北
革命团体的来龙去脉,以及革命传统的形成,史家多以1904年科学补习所的
成立为发端,有人则追溯到吴禄贞等人的“花园山聚会”,[1]
但认真考察,花园
山聚会也并非源头,特别是重视军事力量,进行武装革命,这传统应该从唐才
常的“自立军”说起。而且,花园山聚会的主要成员,也多是自立军起义的幸
存者。
1900年8月,唐才常、林圭、傅慈祥等在汉口发动自力军起义,虽以失
败告终,却留下了火种,在湖北造就了一批革命者。他们本来在思想上大多属
于维新派,但正因为朝廷的残酷镇压,那些在镇压中幸存的人们,在埋葬了自
己的战友之后,大多成了革命者。因为他们对这个政府已经彻底绝望,不再对
和平改良心存梦想。他们前赴后继,建立各种团体,不断进行革命尝试。这一
系列事件,是武昌起义的前奏。
说起“花园山聚会”,吴禄贞无疑是中心人物。吴禄贞(1880—1911),湖
北云梦人,1896年入湖北武备学堂,次年由张之洞派往日本士官学校学习骑
兵。留学期间,看到日本维新的成就,想到故国的政治腐败,认定“非改革政
治,倾覆清室,不能反危为安,转弱为强”,[2]
从此就以革命为己任。早在1900
年,唐才常组织“自立军”起义,吴禄贞就任前军联络组织之责,并发动了安
徽大通起义。起义失败后,吴禄贞逃回日本,仍回士官学校就读,1902年春
天毕业回国。据胡祖舜《武昌开国实录》记述,吴禄贞回国之后,“湖广总督
张之洞委为训练新军教官,尝假武昌花园山
孙茂森花园李廉方(原名步青)寓,与耿伯
钊、万声扬、时功壁、时功玖、刘道仁、徐
祝平、陈问淦等,倡谈革命,隐然以领导自
任,黄立猷、范鸿泰、屈德泽、郭肇明、闵
毅、余德元、张立候、张春霆等,亦常奔走
其间。”[1]
这样,花园山成了进步青年的一个聚
会地,据李廉方《辛亥武昌首义记》记载,“凡
以后留学东西各国者十之八九曾到是处。”[2]
而
且,“各省志士之至武昌者,莫不赴花园山接
洽,而各同志之在营校者,亦每星期来报告
运动经过,及其发展之状况。”[3]
吴禄贞等人的花园山聚会虽然没有建立
组织,却为湖北培养了大批革命者。经常参
加活动的有吕大森、朱和中、胡秉柯、曹亚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