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步平,荣维木 日期:2014-09-05 19:07:34
抗日战争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国民众却始终无法忘怀。原因之一是那段为民族生存而战的历史太过血腥和惨烈,注定要铭刻在每一个华夏子孙的心底;原因之二是侵略者面对中华民族的大度,却始终不肯为此真心忏悔和深刻反省;原因之三是那场横亘于中国现代史上的战争,由于搀杂了民族内部的恩怨,至今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史实未能披露于世人面前。然而,进入21世纪之后,抗日战争发生的年代渐行渐远,战争的残酷不免淡化,战争的史实逐渐缺失,战争的面目已经模糊,因此真实而全景式地反映抗日战争,就成了历史学家的当务之急。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中国现代史和抗日战争史的研究,搜集了大量宝贵而罕见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以此为基础,撰成这本宏篇钜制。
目录:
前言
序章
第一节天朝的没落和东瀛的崛起
1.炮舰叩响了东亚门户
2.琉球事件与日本侵略台湾
第二节春帆楼下晚风疾
1.朝鲜变局与中日两国的应对
2.险恶的“大陆政策”
3.甲午风云与华夷秩序的崩溃
4.台湾军民首揭抗日义旗
第三节日益膨胀的狼子野心
1.日俄战争与日本侵入中国东北
2.日本与“满蒙独立运动”
3.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4.五四运动与中日矛盾的日益激化前言
序章
第一节天朝的没落和东瀛的崛起
1.炮舰叩响了东亚门户
2.琉球事件与日本侵略台湾
第二节春帆楼下晚风疾
1.朝鲜变局与中日两国的应对
2.险恶的“大陆政策”
3.甲午风云与华夷秩序的崩溃
4.台湾军民首揭抗日义旗
第三节日益膨胀的狼子野心
1.日俄战争与日本侵入中国东北
2.日本与“满蒙独立运动”
3.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4.五四运动与中日矛盾的日益激化
第一章艰难抉择:继绝兴灭还是灭种亡国
第一节山雨欲来风满楼
1.东方会议和济南惨案
2.皇姑屯事件
3.日本侵略东北的阴谋
第二节血染黑土地
1.“九一八事变”
2.马占山江桥抗战
3.黑土地上不屈的抗争
第三节燃烧着的怒火
1.“一·二八”淞沪抗战
2.热河抗战与长城抗战
3.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抗日活动
4.绥远抗战
5.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日活动
第四节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1.从“安内”到“攘外”的转折
2.中国的抗战准备
3.“西安事变”爆发,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二章宁死不屈:举国上下的反侵略战争
第一节抗日烽火在中国大地熊熊燃起
1.卢沟桥事变
2.“八一三事变”
第二节筑起中华民族的血肉长城
1.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号召和中华民族的觉醒
2.国共两党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第三节怎样才能打败日本侵略者
1.抗日持久战是国共两党的共识
2.国共两党抗日持久战略内容的异同
第四节阻敌于前,正面战场血水横流
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第五节制敌于后,敌后战场逞英豪
1.抗战初期共产党军队对友军的配合作战
2.敌后游击战场的开辟
3.抗日相持阶段的敌后游击战争
第六节两个战场的变化对中国抗日全局的影响
1.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战略配合关系
2.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的重要作用
3.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的重要作用
4.两个战场都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七节看不见的战线
1.国民党方面的对日情报战
2.共产党方面的对日情报战
第三章民族苦难:侵略者的加害罪行
第一节铁蹄下的罪恶
1.南京大屠杀事件
2.其他屠杀事件
3.无差别轰炸
4.性暴力犯罪
第二节暗无天日的“共荣圈”
1.伪政权的建立
2.残酷的殖民统治
第三节中国的性奴隶
1.“慰安妇”制度的由来
2.“慰安所”的广泛设立
3.“慰安妇”的悲惨命运
第四节强制劳工的悲惨命运
1.“强制劳工”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2.劳工的苦难
第五节天皇命令下的日军细菌战
1.日本细菌部队与细菌试验
2.细菌战的实施
第六节贻害至今的化学战
1.日军化学战
2.化学战的危害与贻害
第四章得道多助: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月
第一节强盗的合伙
1.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2.德、意、日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3.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与英、法、美的绥靖政策
4.柏林一罗马一东京轴心的形成
第二节正义者的同盟
1.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2.中国积极推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3.《联合国家宣言》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第三节举足轻重的东方战场
1.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的对华战略目标
2.美英“先欧后亚”战略方针的确立
3.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战场
4.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第四节雪中送炭与千里鹅毛
1.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2.美国对中国的援助
3.英法等国对中国的援助
4.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援助
第五节跻身大国行列
1.莫斯科会议与《普遍安全宣言》的发表
2.“开罗会议”及其对中国领土主权的宣示
3.参加创建联合国
第六节正义战胜了邪恶
1.敌后战场的局部反攻作战
2.1943年后的正面战场
3.欧战结束和《波茨坦公告》的发表
4.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和苏联对日宣战
5.敌后战场的全面反攻
6.日本投降
7.中国人民喜迎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8.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第五章励精图治:抗日战争与中国复兴枢纽
第一节旧梦的破碎
1.日本侵华战争打断了中国正常的工业化发展进程
2.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第二节应变求存与革旧布新
1.抗战与中国经济的“内迁”决定
2.“内迁”与西部“飞地”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走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脚步
1.改订新约运动的背景
2.改订新约的经过
3.“新约运动”与现代民族国家
第四节社会文化的变迁
1.抗战文化:全民族动员的促动器
2.为服务抗战的“新生活运动”
3.人口大迁徙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尾章
第一节正义的审判
1.东京审判
2.伯力审判
3.国民政府的审判
4.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审判
第二节遣返日俘日侨
1.国民政府的遣返政策及其实施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遣返日侨的政策及其实施
结语17世纪,正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如火如荼的国内战争时期,世代居住在中国东北的满族铁骑趁中原战乱,挥师踏进北京城,刚刚倾覆明王朝的大顺军首领李自成来不及祭天称帝,匆忙督师迎战,结果兵败如山倒。从此,中华帝国更换了旗号,一面代表满洲贵族皇权和地位的黄龙旗一直在北京城头悬挂了267年之久。
满族入主中原,给中华民族拓展了前所未有的辽阔疆域,实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空前团结,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载誉史册的历史文明,“康乾盛世”的美谈至今仍然演绎着许许多多动人感人的美好故事。
然而,满族毕竟不可能从几千年形成的中华封建专制帝国的茧缚中剥离出来,承袭旧制乃是一代又一代王朝“颠扑不破”的铁则。而且,至少从隋唐以来亚洲特有的、曾对维护亚洲和平起到不可低估和替代作用的“朝贡体系”,继续成为清王朝的“定规”,发挥着它古老且现实的作用。可是,到了清朝末期,正是西方帝国殖民地理论和扩张思想日臻成熟,军事和政治势力日渐强盛之时,东西方文化的撞击终于不可避免地进发出震惊国人的晴天霹雳。1840年,英国人发动鸦片战争终于打开了东方古老中国紧锁的国门——中华民族的百年灾难从此拉开了序幕。
是时,日本的日子也并不好过。1853年6月3日,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准将受命率领4艘军舰强行闯进江户湾的浦贺港,要求幕府必须接受美国政府的国书,否则就把战舰开进江户,并声称“如不许互市,更发兵舰,吾为之先锋,故豫量浅深耳”!美国人的突然出现,使江户城里一片混乱。有人描写当时的情形称,“一犬吠实,万犬吠虚。四舰五百之美国人,至江户市则传为十舰五千兵。及至京都,更盛传军舰百艘,士兵十万。喧喧扰扰,浮说百出,人心纷乱,恰如鼎沸”。幕府官员们被美国人的气势汹汹所震慑,早已乱了方寸,只好乖乖接受美国的国书,约定明年再作答复。佩里这才率舰驶离浦贺港,临行前还旁若无人般在江户湾测量一番,然后驶往琉球。
佩里前脚刚走,俄罗斯的4艘兵舰驶入长崎,致书给长崎官员,强烈要求“修邻好;正桦太疆界;开市及鲁(俄)船往来有急需,请给缺乏”。
1854年2月,佩里率领7艘战舰,2000名陆战队员如期来到日本,德川幕府再不敢碰硬,1854年3月31日,终于与美国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又称《神奈川条约》),这便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与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相隔13年,日本也沦入与中国极其相似的命运。
佩里的黑船叩开日本国门不久,英、俄、荷等西方大国趁机接踵而来,先后强迫日本签订了日英、日俄、日荷等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被迫开放函馆、长崎和下田等海港,打开了西方大国对日贸易的大门。
在危难之际,围绕着“开港”与“攘夷”、“尊皇”与“倒幕”,幕府上下、藩阀派系、武士阶层以及知识界人士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以至爆发了日本有史以来第二次决定日本未来前途和命运的“明治维新”运动。按理说,维新运动应该给日本带来近代化的前途,却没有料到,日本在羽翼尚未丰满之时就把侵略扩张的矛头对准了近邻朝鲜和中国。从此,中国面对一个比西方殖民主义势力更为凶险、更为贪婪和最大威胁的头号敌人。
在日本德川幕府时代,中日两国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两国之间尚可以进行有限度的贸易往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港,随即日本也在美国人的恫吓下打开了大门。1861年,德川幕府趁中国开港,派员到上海刺探情况,同行者有长州、萨摩、佐贺藩的高衫晋作、五代才助等后来参与维新运动的骨干成员,他们会见了上海道台,提出双方贸易的要求和实施办法等。后来因幕府风雨飘摇,自顾不暇,结果也就不了了之。幕府垮台的前夕,长崎官员又通过英国人致函上海道台,请求发给日本人到中国的入境和居住护照。可是,等到日方收到上海道台的回函,幕府已经垮台,收看中方信函者变成了明治政府的官员。
明治政府成立后,在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国策的同时,就把“征韩”当做对外扩张的最初目标,企图以此作为进犯中国大陆的跳板,实现其大陆扩张的野心。然而,当时的朝鲜与中国依然保持着历史以来的朝贡关系,要想霸占朝鲜,唯有首先取得与中国的同等地位,才能成为朝鲜的“上国”,届时才有可能解决朝鲜问题。为此,明治政府意识到,“同中国的交往虽不比同朝鲜的交往更急,但从怀柔朝鲜的观点来说,也应该首先着手进行”。
1869年12月,政府决定派遣征韩派木户孝允充任赴中国的全权大使,但木户因忙于纷乱的国事迟迟不能分身。1870年6月,政府又改派外务大丞(相当于司长)柳原前光率队前往中国谈判。当年9月27日,柳原一行经上海转道到达天津,先后拜会了三口通商大臣成林和直隶总督李鸿章,呈上欲同中国“通情好、结和亲”的国书。日本的国书转呈到北京的总理衙门后,王公大臣们不以为然,以“大信不约”四个字作为回答,表示允许照常通商,不必议约!柳原一行吃了闭门羹,不甘罢手,又去说服李鸿章,表示“唯念我国与中国最为邻近,宜先通好,以冀同心合力”。这番话打动了李鸿章,遂上书总理衙门,力主同日本签约。他认为“日本距中国近而西国远,笼络或为我用,拒绝之则为我仇”。于是,总理衙门接受了李鸿章的奏请,回复柳原同意日方派特使“明定条约,以垂久远,而固邦交”。柳原这才乐颠颠回国复命。P1-3